摘要:图形和背景最初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后成为认知语言学家感兴趣的内容。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既可以用来解释介词的意义,还可用于句法结构的认知分析。本文试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初步探讨该理论在英语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以帮助理解句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英语简单句
一、引言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以突出观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是语言组织信息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概念之一的图形-背景理论为人们理解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文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在英语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二、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图形-背景分离是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完形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这部分知觉场,是看上去有高度结构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1]
Rubin著名的“脸/花瓶幻觉(face/vase illusion)”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与花瓶,只能将其中之一作为图形,而另一个作为背景。[2]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为图形,应该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agnanz)”,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小的物体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例如,The book is on the table,“书”是被描写的对象,体积小且易移动,因此看作是图形,而“桌子”是背景。
三、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传统语法认为,简单句通常是由三个重要成分组成:主语、动词成分(谓语)和补语(宾语或状语)。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为,如果把主语-动词-补语模式理解为图形/背景分离的一般认知原则的反映,那么句法多样性就能得到统一的解释。简而言之,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句中,主语对应于图形,宾语对应于背景,而动词则表示了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Langacher为了解释句法结构提出了一系列认知原则,其中最为熟知的是角色原型(role archetypes)。他认为角色不仅是一种语言构造,也是用以进行语言处理以及语言的心理处理的众多认知工具的组成部分。角色原型来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主要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工具(instrument)、感事(experiencer)和被感(experienced)。接下来将根据角色原型来分析图形和背景在不同类型简单句中的作用。
(一)施事-受事结构的认知分析
Langacher将施事定义为:典型的施事是一个启动或为动词所标示的过程提供能量、有生命的实体;受事定义为:受事是被动词所标示的过程影响到的生命体;[3]工具则被描述为介于施事和受事之间的媒介。看下面的例子:
(1)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a hammer.
(2)The hammer broke the glass.
(3)The glass(easily)broke.
在客观世界中,物体和生物最基本的互动方式是通过物理接触实现的。认知语言学对这些接触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其中就有Langacher对句子结构解释的能量传递概念。Langacher的运动链(action chain)观点认为:运动链中蕴含着能量的传递。起始部分是能量的源头,末端是能量吸收或消耗的地方,源头和末端可加入中间环节(工具)。因为施事通常是能力传递的起点,所以是一个场景中最突显的部分,通常被视为图形,置于主语的位置。而受事通常被当做背景作宾语,工具作状语,这是运动链的原型表达。
在上述三个例子中,Floyd、hammer和glass分别作为动作链的源头,被视为图形,充当句子的主语。(1)是一条完整的动作链,主语Floyd为能量的源头,是图形,宾语glass为能量的末端,是背景,而工具hammer则为动作链的中间环节;(2)中hammer变成了能量的源头,所以成了图形,宾语glass依然是背景;(3)句中glass既是能量的源头,也是能量吸收或消耗的末端,因此没有能量消散,主语glass作为图形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也就无认知背景,也即不需要宾语,这也是The glass broke这类句子是不及物的原因。
(二)感事-被感结构的认知分析
现实世界中物体和生物的联系不仅有物理接触,也存在着心里互动。心理互动涉及感事和被感,区别于施事和受事。感事是指经历认知活动和状态、有生命的实体。感事并不像施事那样产生能量,不会对受事产生影响;与感事相对应的是被感,被感不会在心理互动中被感事触及,而受事是会被施事触及的。如以下例句:
(4)Susan loves bananas.
心里互动与物理接触的最大区别在于建立联系的第二个成员,在此句中,banana作为被感,没有被触及,没有发生变化。感事Susan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更为突显,作为心理互动中的图形,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而被感banana则作为背景,充当宾语。
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经验结构及认知方式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将客观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进而组织成语言。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论述了图形和背景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分析了该理论在英语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从本文所分析的实例可以看出,图形-背景理论为研究句法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F.Ungerer.&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9.
[2]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04):24-31.
[3] 战音平.从动作链理论看"使令"式兼语句和主谓短语做宾语句的差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08-110.
作者简介:王裕洋(1997—),女,湖南娄底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單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认知语言学背景图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2022年4期)2022-05-12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新高考·高三数学(2022年3期)2022-04-28跟踪导练(一)5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1期)2019-03-13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8期)2016-12-26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分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找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27图形变变变幼儿智力世界(2015年1期)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