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教学改革论文10篇

2023年度教学改革论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4:45:01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改革论文第1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遗传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改革论文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改革论文10篇

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遗传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发展,融汇知识与技能,贯通学校与社会,为社会培育既通理论又重临床的高级人才。

一、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

所谓职业能力,概言之,就是与主体的角色、职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角色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和判断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1]。正因此,遗传学的教学,便不仅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为通往临床医学搭建重要的桥梁,也就是说,要通过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方法和实践途径[2]。改革遗传学的教学不能仅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职业指向的现状,融汇知识获取与职业属性是前提。

首先,以生活情境预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知识获取的热情。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使学生在遗传学的课堂学习或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认同。教师自觉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将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本学科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将遗传病的检出、诊断、咨询、防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职业情境结合起来,将遗传学的教学带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深入把握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在遗传病防治及优生优育工作中的作用,在知识和实践的多元联系中,打破遗传学理论教学的视域局限,在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其毕业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通过职业文化情境预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属性认同感。当前的遗传学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使知识更加丰富、学习更加有效、成果便于迁移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职业文化情境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感。首先要注重遗传学学科历史、临床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次要能跳出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局限,如在讲解基因检测、系谱特征、染色体核型等理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纳入其中,如与此相关的社会遗传病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相关福利和保障机制、遗传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及学生个人主张等,又如“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4]等,让学生在职业文化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二、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不断促进主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遗传学教学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只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人的发展至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培育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在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和工作语境之中后,将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从而促进职业成长。也就是说,使知识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摆脱为教学而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使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的培养,成为一种以学生的整体性的存在、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联结二者的便是与遗传学理论结合的技能及应用导向。

首先,以案例教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获取主体知识。遗传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借病案切入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案例的选择中,通过备课适当地整合体检、诊断、病史和治疗等完整案例资料,将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线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医生的角度,从而在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把握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以社会调查为实验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体技能。知识的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基于此,遗传学的实验教学,理应突破实验室的局限而深入到社会领域。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将遗传学的社会咨询与调查纳入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社会福利院、走访特殊学校等,了解遗传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类似于“某地遗传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定统一的遗传病调查表格,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询问、实地查体、拍照留样等多种方式,调查遗传病的发生情况,宣传相关遗传知识,并在获取相关数据后,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等。以社会调查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充满主动性和探究性,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趣味性之中,也使其记忆在行为中得以强化,再难忘却。

教学改革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从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大专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出发,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学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感知调查问卷》研究高职学生数学学习课堂,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然后提出改革高职课堂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
调查问卷;
高职生

从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多年来的入学成绩看,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数学基础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对数学学习严重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根本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纯粹是为了应对考试。调查显示只有15%的高职生一周除作业外花2个小时以上学习数学。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靠学校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大专学校数学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1.高职高专学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感知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态度、及对教师的意见,使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在研究的同时也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2015年9月份入学的高职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4份,实际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为91%。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结论更具有一般性,我们这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既考虑了系别和专业的分布,又考虑了统招生与预科生的均衡,从抽样调查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概念教学中,对定义的教学,64%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归纳,而仅有5%的高职学生认为直接给出,要求学生记住。(2)在公式、法则、定理教学中,44%的高职学生的意向是设计问题,由自己探索得出,而由教师讲解,学生会运用就行的占28%。(3)对例题教学,41%的高职学生喜欢教师与学生互动分析思路,另一方面,33%的高职学生赞成先让学生思考,在引导学生探索解答。(4)在习题课教学中,赞同由学生归纳小结本章内容,找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多讲例题,多练习,多划重点题目这两种方式,各占34%。(5)关于在课堂教学中,59%的大专生更喜欢师生平等,互相尊敬,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仅有6%的大专生赞同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就行。(6)在被问到在高职高专学习中,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时,占41%的大学生认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单纯为考试而学习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的并不多只占11%。(7)占37%的学生认为现在大专的数学课堂与高中的数学课堂最大区别是高中数学课程比较紧张,现在课堂比较轻松,上课压力小,也有17%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就知识的应用程度开展讲,学生可以凭兴趣学,不必考虑考试。(8)学生认为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习有帮助与很有益占63%。通过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多数大专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大专生不仅希望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而且注重实用性。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专生还希望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希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而且大专生现在的自由学习时间多,意愿找到好的学习方式,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改革高职高专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2.1做到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灵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说过:“题以法设,法以题验”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相互融合,相符相成,不可相互独立。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例如分析与归纳、特殊与一般、直观与演绎、最优化等。要让学生用“数学头脑”的思维去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高职高专数学课程作用是以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素质教育,以进行创新能力为重点,服务于能力培养。

2.2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现在的高职高专数学存在一个很大弊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学数学无用。刘来福教授形象地指出:“传统的数学理论是‘烧(鱼的)中段’,也就是说数学理论主要着眼于数学内部的理论结构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讨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构造出数学问题(鱼头),以及如何将数学分析的结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鱼尾)方面的内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变给学生“烧(鱼的)中段”为给学生“烧全鱼”,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深入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事实,把椅子放在不平的地面上,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需要稍微挪动几次,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这个生活常识可以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来解释。通过生活常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加深学生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应用。

2.3转变课堂上师生的角色

调查数据说明大专生更喜欢师生平等,互相尊敬,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公式、法则、定理、概念的教学中,高职学生的意向是设计问题,由自己探索得出。由此可见,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高职生,课堂是教学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流、对话和沟通。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教学相长,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能促进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施方良.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改革论文 第3篇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已成为国际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受到众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D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是架起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系的桥梁,其中心内容是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benchtobedsidetranslation),又从临床回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即实行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从而消融基础研究和临床间的屏障,不仅使得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能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所用,而且推进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者,从而为疾病诊疗和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医学遗传学是将遗传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浓缩了生物科学与医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医学向分子医学以及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与转化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在从事医学遗传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临床专业的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无重要意义,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转化医学意识,在学校基本理论知识时,不能清楚地认识它与将来要从事的临床医疗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融人转化医学理念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理论学时为30学时,其学科跨度大、教学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了树立学生转化医学意识,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我们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转化医学意识

绪论是每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它是课程的开场白,起到统领整本教材和整个课程教学的作用。绪论的学习是给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并提出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绪论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上好第一堂课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培养学生转化医学意识就要从第一堂课开始。

在绪论的教学中,除了介绍医学遗传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等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转化医学概念、发展应用现状等内容,为今后从转化医学角度认识和学习医学遗传学打下基础。另外,在讲解医学遗传学学科发展简史时,适当补充了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密切联系的科学家的事迹,比如,美国学者Prusiner发现朊蛋白的起因就是来源于他是一名临床住院医生的时候,曾目睹一位60岁的女患者痛苦地死于Creutrfeldt—Jacob病引起的痴呆症,从而引起了他在长达2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坚持不懈的对这种疾病进行实验研究,最终发现人类的Creutzfeldt—Jacob病的病原体是蛋白质,定名为朊蛋白,这一研究使他独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通过介绍这类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转化医学的作用和意义,促进学生树立转化医学意识。

二、以遗传病为中心,转化医学为导向,设计典型案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由“遗传病”为纽带把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学科,医学遗传学侧重从综合角度全面地探讨和分析遗传因素在遗传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与发病机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临床医学生常常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众多的遗传病和遗传规律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我们采用以遗传病为中心,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遗传病”连接起来,使临床问题作为基础医学教学探讨的材料,精心设计典型案例。并围绕临床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将医学遗传学基础与临床病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今后以转化医学理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转化”到临床中去。

比如,在讲解性染色体病这一章时,我们根据临床的病例设计了典型案例“一7岁患儿,因尿道下裂并发隐睾就诊,术前行染色体检査诊断为47,XXY,诊断为Klinefelter综合征,无其他临床症状,无家族遗传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生育该患儿时年龄:父27岁,母25岁,据调査该父母在此患儿之前曾生育过一女孩,发育正常,其母为肾结石患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曾服用过某排石药物。”根据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以一名医生的角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该父母正常并且无家族遗传史,但却生育一Klinefeltei综合征患儿?该患儿应如何治疗?临床上应如何诊断和预防遗传病的发生?这样通过这一案例的设计,架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Klinefeltei?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核型及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的关注与思考,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引发染色体畸变的因素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的机制)。

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将临床内容潜移默化人基础医学课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学习了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这种以遗传病为中心,把临床病例引人课堂,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融人转化医学理念的典型案例教学方法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培养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制约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匮乏。因此,要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双向转化,不仅要让临床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为转化思维的培养建立基础。

首先通过插人相关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可以将一些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探索生命奥秘的科研工作引人课堂教学,比如在基因诊断的讲述中,可结合“基因诊断之父”简悦威通过不懈的科学研究,运用DNA重组技术实现了对镰状细胞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临床中观察、勇于投身科研的精神,并让学生领悟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带人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对转化医学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设立相关的科研课题方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研究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撰写课题申请书的过程。并且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部分同学加人到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通过以上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临床学生了解了科研的方法和思路,使基础与临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学生转化医学的意识,让临床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医学的真正含义。

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类生命的内在质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5]。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对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做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6],探索了一条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模式,使人文教育浸润在医学遗传学专业理论知识中,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课成绩,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从而满足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综上所述,转化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融人转化医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教学中树立转化医学思维,以遗传病为中心,使基础与临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逐步强化学生转化医学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论文 第4篇

一、色彩语言和计算机平面设计间的关系探究

计算机平面设计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其视觉体验效果,不断的发挥色彩语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自然无可厚非,因此色彩语言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主要角色。可以在应用层面把色彩语言与计算机平面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色彩语言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陪衬,例如色彩语言中的一些元素能够直接应用于视频、图像、文字等之中,从而使整个平面设计作品在色彩语言的衬托下展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商品在审美与实用两个方面相互增值的效果,最终让产品能够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与理解;
其二,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够在过程中实现色彩语言的优化与完善。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过程也是对色彩进行优化使用的过程,其能够让色彩变得更新颖,更高层次发挥色彩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实现产品设计的外观与实用性相统一的作用。

二、色彩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以平面设计为基础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形象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各个方面。这种以文字、图像等形式作为传播载体的功能设计,能够很直接的传递一个理念以及与企业或产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和文化。曾经色彩被简单的当作文字或图形的附属品来使用,后来市场不断提高的竞争力,使得色彩语言成为平面设计方面的有利武器。接着色彩语言就成为了能够很好表现产品或企业个性的主要方式,并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占据了设计作品中的主要元素。

三、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更深意义上的应用

3.1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情感应用

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作品中画面渲染的主要元素,本来不具备情感特征,只是一种物理的视觉表象,然而将它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情感作用,进而实现平面设计效果上的升级,因此色彩语言能够为平面设计作品的情感表达加分。利用色彩在冷暖感觉上的作用搭配进行色彩选择,能够很好的把产品的实物特征展现给消费者。利用色彩的收缩与膨胀特征加以科学的调配与叠加,能够大大提升设计画面的视觉效果,另外还可以降低长时间的观察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的可能性。如果在设计画面中添加部分带有沉静感的色彩元素,就能够让人的心理变得比较愉悦进而让别人更好接受作品的设计目的,而且各种不同的情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色彩进行表达。

3.2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中加强效果探讨

通过上文中的相关论述和分析,知道了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位置,不但是更高层次的展示产品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关键,而且能够实现消费者情感共鸣的效果,为了提升其在计算机平面实际上的适用范围,我们需要探讨其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中的加强效果。根据不同色彩语言能够通过平面设计作品给人们带来不同视觉体验及情感表达效果的差异性作用,就能够更多掌握色彩语言的灵活性,实现更强的设计效果。为了更巧妙的挖掘出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作用,还可以从色彩语言的基础表达和它的含义特征着手,以此来不断提升其在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方面的能力,更加直接的给消费者展示商品的基本性能。首先能够通过对设计图最简单的色调调和与选择开始,进而体现商品的冷暖感觉,比较的直接的将商品的实际特征表达给消费者;
其次,利用色彩的收缩效果和膨胀效果两个方面的搭配与变化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实现设计画面视觉效果的整体提升,避免短时间内甚至长时间带来的视觉疲劳;
再次,就是将沉静感的色彩当作重点,利用能够引起人们心里变化的色彩展示出不一样的表达效果,那么就可以将情感表达的复杂度和深刻度扩大,实现不同的设计体验。因此,色彩语言能够给计算机平面设计带来无限的视觉遐想。

四、总结

本文首先探讨了色彩语言与计算机平面设计两者间的关系,论述了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中的重要性,又通过视觉感觉得出了色彩语言能够为平面设计增加情感特征的结论,分析了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方面的策略,希望为计算机平面设计在产品设计的表达上呈现出其最初的价值,即实现产品销售的经济意义。

教学改革论文 第5篇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动画产业逐渐走向产业化,但由于中国动画教育课程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为动画产业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推动国家动画产业发展,各院校必须调整课程体系,加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画课程。

二、动画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启蒙阶段的孩子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动画是易于被儿童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家长一般会给孩子多放一些动画片,进行启蒙。据研究,动画的鲜艳色彩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给他们带来快乐,具有教育意义。题材丰富的动画,还可以满足儿童对美的追求,通过耳濡目染,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性情。因此,国家动漫产业的重要作用就得以显现出来。而学校动画课程的发展与国家动画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国家动画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动画设计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动漫人才。

通常情况下,动画的内容贴近儿童心理活动特点。例如,近几年被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以保护森林为主题和线索,描绘了熊大、熊二为保护森林资源而英勇地同光头强做斗争的故事。这部动画片,有利于让儿童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教给他们评判是非的能力。

三、我国高职学校动画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动漫产业较日本和美国而言,虽起步晚,但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有了较大进步。中国在具有我国特色的动画片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沒》等。虽说如此,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强动画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动漫发展氛围,是当务之急。

2.动画课程在高职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其他课程相比,动漫进入高校课程的时间较短。一方面,关于动画课程的资料、教材比较匮乏,给教师在课前收集资料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动画专业在许多高职学校存在定位不明确的情况,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对动画课程的发展非常不利。

3.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忽视让学生进行实践,使得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是另一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动画设计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板,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趣味性不足。

5.教师教学法存在局限。当前,许多教师依旧局限于传统教学法,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填鸭式”教育,这让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必要的思考,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

6.高职学校动画设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例如,课程模块间缺少联系,各单元内容缺少必要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所学内容过于零散,不利于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课程模块分得不够细。而动画设计专业的课程范围应该比较广,细分各个模块知识,有利于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动画设计的知识点。

四、动画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的方法和策略

1.重视表演在角色塑造和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动画角色表演具有夸张性、精确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动画设计者必须具备“表演才能”。迪斯尼的米特卡尔曾经说过,“把心思集中在表演上,这才是关键”。这足以体现表演对动画设计的重要作用。动画片有趣的关键在于,让无生命的人物角色变得鲜活、生动、有趣。角色表演包括主人公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及内部心理活动的展现。主人公要表现的心情有开心、难过、失望、沮丧,抑或朝气蓬勃;
人物性格有开朗、内敛……要想自然地把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表现出来,设计者必须学会表演,在设置动画内容时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思考角色个性、人物形象,这样才会让语言、动作更形象、生动,塑造的人物表情足够自然,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看者。

2.注意动画专业在高职学校的定位。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学校对动画设计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在学生就业导向、培养目标方面比较模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准备,因此,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立足于培养有能力、有思想的实践性社会人才。

3.动画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适应动画艺术及产业的发展。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一般分为艺术方向和商业方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画的艺术性不断被弱化,而它的商业性却越来越突出。导致动画产业商业性突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迎合动画发展的商业性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着重于输送有商业发展需求的动画技工,缺乏对动画艺术的培养,这样下去,会导致国内动画产业只有数量的增长。这对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尤其在面对相当多的国外市场的冲击。因此,高职院校设置动画设计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让他们了解动漫市场的运作,适应市场环境。

4.适应专业特点,注重基础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加强互动。

5.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举办一些活动,如网站动画设置比赛、设计卡通形象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完成作品。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动画设计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尽量做到不限制学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多以理论考查为主,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缺少对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考查,容易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很难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因此,学校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让学生提交创作动画作品等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等的考核,加强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总之,我国动画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动画人才短缺,亟须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此,高校要加强对动画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对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

教学改革论文 第6篇

1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体系衔接基本原则

1.1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政府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也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场视角下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领域,面临当今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而这时的职业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中职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需要。

1.2符合中高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其次是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有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1.3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势下,对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评价,以及招生制度上体现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2.1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在15~21岁,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般为15~18岁,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指定培养目标时,既要与整体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又要使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化与一般技能需求。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建立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解决与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接轨,注重二者差异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别性。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忽视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能力培养的重复现象。其次要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面向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刷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具有平面设计部门或平面设计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平面设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在高层次、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4]。二者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教育在高新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

2.3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特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失去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个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根据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特点,将课程分“宽基础”课程、“厚专业”课程和“活模块”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次,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等。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中心,科学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考评方法与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同时强化行业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积极协作,通过学生每年到工厂和企业参加见习和实习,以及由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到学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才会成为可能。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根据职业分类、标准与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人才层次结构,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再次,加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材的教材化研究,编制层级教学单元和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层次的不同,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照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低层次,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高层次。课程衔接体现为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进而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次,使中高职课程的层次分明,并有教育部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统一编制,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

2.4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联系

首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生产实际,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对于中高职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广告设计、速写与色构、Photoshop制图、网页设计、CorelDRAW/Il-lustrator、Autocad课程等,以中职学校教师为主体,高职学校教师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的联合应用,如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dsMAX课程、ado-bepremireCS4、adobaftereffectsCS4实训项目、数码摄影及后期特效,由高职学校教师为主题进行开发。在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上,中职学校重在从业证和初级证书的课程,高职学校重在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课程。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微课教学、试题等,供区域内全体中高职学校共享共用。

其次,实践教学,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础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及其他成员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课程体系,可实现学生在中高职之间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互通互认。实训基地也可以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再次,师资队伍,通过汇总区域教师信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制教师信息库,采用柔性交流的形式,允许教师校际兼聘,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教学,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互聘共享。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需求,统筹聘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实现中高职学校间兼职教师的互聘共享。

3结论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核心,而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统筹规划,把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衔接起来,打破现有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教学改革论文 第7篇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是“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探索。2011年在美国迅速崛起,众多知名大学相继推出在线开放课程,2013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也加入其中。慕课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在线共享,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只要有网络和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开启了“指尖上的学习”新模式,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分析和大胆的尝试。先来分析一下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高职高专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加重视专业课和实践性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相对比较薄弱。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近几年来我院的高等数学课时被压缩至56学时,绝大部分专业甚至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将专业当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和使用现代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须、够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虽然大家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而慕课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改善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微课的教学优势

(一)开发技术门槛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义是这样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中也包含了使用摄像机直接拍摄、使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PPT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使得人人都具备开发微课的能力。

(二)短小精悍。微课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这是因为前十分钟人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超过十分钟注意力就会逐渐下降。若根据内容需要视频时长超过了十分钟,则可以通过中途插入测试题的方式刺激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的这一特点顺应了“微时代”的潮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习信心。

(三)在线开放性。微课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特性,使得学习的主动权更多更好地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老师。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反应慢一些的学生消化不了,跟不上进度;反应快的学生吃不饱,浪费了时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微课的在线开放性使得学生不必被动地在固定的时间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微课还使得学生不必再被迫跟随教师的思维速度,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暂停、快进、回放等操作,对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选择暂停,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一来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四)实时互动性。除了微视频以外,微课还包含练习测试、在线提问与讨论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或其他学习者都可以在线解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羞于提问,问题长期积累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勇敢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这种克服了地域限制的大规模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误区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制作出更高水准的微课。这种在线互动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自然转换为激励者和启发者。

二、微课教学运用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上述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我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精心制作微课资源。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的积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首先应该制作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于本科的高等数学微课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要求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完成在线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弱,为了督促学生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准备了一份针对基本要求的当堂测试卷,以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并将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三)课堂教学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和相互讨论的情况,对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侧重地进行补充讲解。例如:微课《复合函数》中虽然列举出了复合函数分解过程中“内外层函数区分不清”、“分解不彻底”的常见错误,但是在线测验的情况反馈出在进行具体复合函数分解时仍然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这些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补充例题,展现更多不同类型函数的复合过程和分解过程,并逐渐增加复合层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事实证明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延伸。以《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在线测试完全可以掌握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来扩充延伸学生对初等函数的认知。按照认知规律尝试按照如下方式来介绍取整函数。首先让学生先从掌握定义开始,即:“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称为x的取整函数,记作[x]”,如[3.6]=3.但对于负数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譬如把[-3.6]写成-3,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定义,自主发现-3超过了-3.6,是不符合定义要求的,[x]指的并不是x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正确结果应该是-4.接着将概念延伸至对小数部分的理解。在取整函数中,规定x-[x]称为x的小数部分,记作{x}.例如,{-3.6}的小数部分不是-0.6,事实上{-3.6}=-3.6-(-4)=0.4.这样的规定与一般思维有所不同,计算这样的题目非常容易出错,借此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向函数图像、定义域、单调性延伸。让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再延伸讨论取整函数的性质:y=[x]的定义域是(-∞,+∞),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且无界。在微课的讨论区已经发布了题目:认知双曲函数。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归纳和补充。首先介绍双曲函数与悬链线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叫双曲函数;接着将双曲函数与三角函数进行对照,介绍其性质与恒等式;最后通过欧拉公式揭示两种函数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常见函数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初等函数在实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展学生视野。以《导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为例,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学生对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接下来可以通过介绍魏尔斯特拉斯函数(Weierstrassfunction)来拓宽学生视野。在高等数学中,魏尔斯特拉斯函数是一种处处连续但又处处不可导的实值函数。因为处处不可导,所以画其图像时无法知道每一点该朝哪个方向画,因此它是一种无法用笔描绘出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函数。将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在任一点放大,所得到的局部图形都和整体图形相似。因此,无论如何放大,函数图像都不会显得更加光滑,也不存在单调的区间。由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形的这种自相似性(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分形(Fractal)”的概念,结合生动的图片介绍雪花图案、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皮亚诺曲线、罗马花椰菜等分形,让学生初步接触“分形几何”,并对其产生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对魏尔斯特拉斯函数这个著名数学反例的介绍,改变学生对连续函数的直觉认识———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点是有限的,加深学生对函数连续性、可导性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机电专业为例,借助图解和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涉及导数的概念、二阶导数和定积分;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带电源的简易函数发生器设计涉及导数概念、极值概念和定积分;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的计算涉及微分的概念及其近似计算;剪力图与弯矩图涉及函数极值和曲线的凹凸性;梁的变形的计算、压杆的临界载荷涉及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连续量的力矩的计算涉及定积分的计算及微元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工作。课堂教学结束后,若对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疑问,学生可再次观看微视频;若有兴趣继续深入学习,教师可推荐学生参加其他相关微课的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实践证明,这一流程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既发挥了微课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强大的互动性;又发挥了传统课堂进度有序可控、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学习的指导者,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向了课程的设计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之,尽管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但是毋庸置疑其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目标,积极探索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杨月梅,陈忠民,庞淑萍.慕课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8):140-142.

[3]袁逸,陈思文.慕课浪潮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0.

教学改革论文 第8篇

摘要: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是以市场的发展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学生的就业情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潜能和综合素质。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计算机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本篇文章主要是论述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
教学问题;
教学解决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应用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可替代。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为了更好的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中等职业院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并在教学方面不断探索,以期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太慢、学生兴趣不高等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进措施,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专业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没有创新等等,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稍差,自我控制力也弱一些,所以主动学习精神较弱,加之计算机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提不起兴趣,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才能慢慢掌握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但是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没有给学生自我实践的机会,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水平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但是也只是用多媒体代替了板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效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播放PPT,还有声、画、视频等多种作用,但是很多老师根本没有运用,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索式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三)缺乏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和学历都偏低,甚至有些教师是临时聘请过来的代课教师。另外在职教师也没有与时俱进的及时补充新知识和新理念,导致教学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计算机专业信息不断更新换代的特点,计算机专业教师没有主动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自然也就不能将先进知识传授给学生[3]。加之中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也会使教师产生懈怠观念,不能主动去提高自身素质,影响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我们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法宝,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校有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础,但是力度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之处[4]。1.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符合的实习工作,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实习过程更多的是简单的操作、执行,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与加强;
2.受校企合作的规模限制,只有一部分学习能给获得校企合作实行的名额机会,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去企业中实行锻炼;
3.教师对学生去企业里实行工作缺乏管理,他们不能够全面的掌握学生实行的情况,对学生的实习也没有合理的指导,这样一来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并不是那么良好。

二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工作重点,只有学生的精力全力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运用新型观点导入课程教学,导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高低。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导入的设计框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情景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进一步的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活动,以操作正确、完成时间少、效果最佳为最终的评选结果,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好胜心,调动彼此之间互相借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灵活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产生的结果,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起到的主导作用。目前,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多数还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有放弃老旧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互相探究等方法进一步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把上机实践课程增多,在实习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师针对学生能力的不足加以实习指导,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果。

1.任务驱动式教学[6]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把教材中零碎的学科知识体系转换为一个或多个相对完整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使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实际。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和时间工作岗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衔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学习与工作的不同,能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践意义,增强对该部分实践操作性的综合认识。如网页课程教学,应该多方面去操作,反复交给学校怎样插入文字,图像和表格等之间的制作,反复的操作和实践,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整个操作流程,尤其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能为了传授计算机的高深知识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更能被反复利用在实际操作中,更贴近工作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时间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创造换欢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计算机专业课堂。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它能够改变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多重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他们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当;
再从组内选出小组长,这位小组长要善于组织团队的各项事宜、懂得协调和分工;
组内的成员要各有分工,达到合作的有效性,在组织的带领下,尽自己的责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严格管控课堂纪律,不能让学生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而丧失了课堂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在有效的课题时间内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

(三)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于教学而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它严重影响着教学及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注重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还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修、不断更新,把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技术、实践带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吸收最新鲜的具有营养的计算机知识。在课堂上,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作为中职学院的校方,要不间断的组织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总结彼此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专业的讲座,让本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宣讲,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校企合作十分重要

近年来,校企合作这个理念受到各阶段教学的青睐,它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我们中职院校要随着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强化校企合作工作,学生在企业合作之前,学校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好相应的规划,对学生的实习内容以及使得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工作时间里去。学生要定时向教师汇报自己的实习情况,这样一来,教师便能清楚的掌握学生实习过程的真实情况,遇到问题给予帮助、及时解决。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我们还有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企业对学生实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策略,切实做好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

教学改革论文 第9篇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课题。高等数学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1.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数学课程学习的现狀分析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多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除了实施近三十年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外,2012年制订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设计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以及“双专科”等多种试点类型。2014年还试点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形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解决了生源数量的同时,生源的质量变得不容乐观。对口单招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好,“3+3”分段培养次之,中职注册的生源情况相对较差。究其原因,对口单招由于在中考招生批次安排中比较靠前,生源素质起点较好,在中职学习阶段有明确的升学目标,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也围绕升学考试,十分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及相关专业课的教学。“3+3”分段培养的学生,前三年按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操作课,各项成绩合格,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后三年的高职学习。这是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类重点项目,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由于中职三年的培养计划原则上是由中高职老师共同制订的,理论上这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应该是有保障的,但是实践来看,由于中高职院校的协作机制不到位,导致这类学生的包括数学课程在内的文化基础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

最后一类生源是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中考入学时就是最后批次的中职生,生源素质差,当时没有明确的升学目标,完全按中职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相对薄弱,文化基础课开设不成体系,有些专业没有专门的数学课,只以专业计算代替,这类学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后,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笔者曾组织过两届新生入校后数学基础测试,检查的内容为学习高等数学所必需的初等数学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集合、代数、三角、不等式、基本初等函数和数列等。测验的结果令人惊呀。三类中职生源的学生与普高统招生的学生相比,高考数学成绩相差平均30-50分之间,中职生源学生的数学成绩最低分有2分,10分以下的占了总数的15.2%。部分中职学生其数学基础没有达到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水平。针对这部分生源的现狀,如何开展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教学,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2.精心做好中高职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工具课,做好数学课程教学的中高职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生源的实际情况,要突出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正式的衔接。

2.1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需要用到初等数学知识,初等数学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因此,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预留一定的时间,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系统复习初等数学知识,实现中高职数学教堂内容的衔接。笔者认为初等数学内容比较多,相对来说,下表中所列内容在高等数学中运用较多,这些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因此不但在开课的前期为预备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而且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回顾。

2.2教学思维的衔接

初等数学用静止的观点研究问题,而高等数学则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在运动中提高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例如初等数学中研究曲线的切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称之为圆的切线”,而在高等数学中研究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则定义为“割线的极限位置”,中学里只能求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恒力作功,而运用高等数学可以计算任意图形的面积、可以计算变力作功。初等数学研究函数的增减性等性质,主要运用定义,非常繁锁且具有较强的解题技巧,而运用高等数学中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十分方便,还可用二阶导数研究曲线的凹凸性。中学数学中只能研究二次曲线,而高等数学中可以研究二次曲面,相关知识在工程机械中有广泛的使用。运动和变化的思维方式是高等数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加以培养。

2.3教学方法的衔接

中职生源的高职生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思维模式决定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模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具体的实际事例和现象出发,通过归纳分析岀数学概念、定理,积极使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案例驱动、循序渐进、精讲多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更要重视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室,互联网技术给现代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针对中职生源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将相关的初等数学知识通过网络视频课程提供给学生,并提供在线辅导答疑,这对于他们复习巩固提高初等数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4考核方式的衔接

高等数学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其考试方式也存在问题。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采用期末一卷定成败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变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为全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以中职生源为主要对象的高职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考核方式,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从而避免学生学习前松后紧。可以从单纯考核知识过度到知识、能力、态度和素质并重全面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自学部分、阶段测验、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课程小论文以及期末考试等。

3.结语

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课题。加强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数学老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

[2]董佩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3]霍春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5.(3).

[4]叶永春.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5).

[5]何静.学生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

教学改革论文 第10篇

中医内科学是指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是理论与临床相互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本科后期的一门专业课程,不仅能为临床其他各科如儿科、妇科、外科等打下基础,更是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坚实基础。其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对我校2008级本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提高处方书写质量,确保患者临床合理用药。

1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

1.1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动画等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前期阶段,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但要将这些课程串连起来却比较困难。中医内科学是将这几门基础课程联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应将基础理论的学习放在本课程的前面阶段,同时配合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1.2循证医学式教学

循证医学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
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找出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学生在检索文献、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对某个疾病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对学生在轮转实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案例式教学

赵守真在其《治验回忆录》提到:“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从原文中可见医案是临床医生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能客观反映出医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式教学区别于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笔者在案例教学中,所采取的案例以经典性、真实性、过程性、分析性为主要原则,使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内科对理法方药的印象,提高其中医辨证论治能力。

1.4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理论学习与临床操作的一座桥梁。实训教学是模拟临床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本院的模拟医院进行。笔者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将学生两两组成一个小组,让学生代替模拟病人的角色,将中医内科学中经典的主诉作为便签,让学生抽取便签进行模拟临床操作。学生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完成临床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模拟临床进行大病历的书写。我校还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第一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在临床见习前进行岗前培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通过实训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1.5临床见习

医生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身上肩任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中医药高等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及临床操作技能都较为高超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临床、多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见习为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最贴近临床的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临床操作。在见习前对每个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开展模拟临床技能操作的考试。我校主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结束的`第二学期进行临床见习,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前2个月让学生在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见习,选择每个科室的带教老师,让其带领学生进行见习。临床见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果

通过本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都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3讨论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内容不仅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也包括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学生在本科阶段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对于一名中医专业学生,能否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消化,同时将其怡当地应用到临床中至关重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不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继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而笔者对我校200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采取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均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