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宗
(山西宏志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2)
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相对于传统发电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可降低对煤炭、化石等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率,具有绿色、低碳、环保等优点。“十四五”期间,在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山西省积极推进资源转型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 309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2.6%,跻身国内十大太阳能发电装机省份[1]。
光伏电厂在建设过程中,会扰动地表、损毁土壤和植被;
同时,光伏发电组件的架设改变了地表植被的原始生态环境,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本文以东马潘循环经济园区同发东周窑5 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例,根据项目组成及施工内容,分析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并提出了可行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以期为山西省光伏发电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东马潘循环经济园区同发东周窑5 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玉奎堡村附近,场址中心距左云县约13 km,为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新建项目。项目由2 个2.5 MWp 发电单元组成、总容量5 MWp,共安装285 Wp 单晶硅组件18 000 块,每30 个光伏组件组成一个光伏组件串,接入集中式逆变器,将光伏方阵输出的直流电压逆变后,接入附近变电站。
项目占地面积14.80 hm2,均为永久占地,占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其中光伏场区占地14.63hm2,开关站占地0.08hm2,进站道路占地0.09hm2。项目总挖方量1.41 万m3,总填方量为1.41 万m3,无借方,无弃方,建设范围内无拆迁及移民安置,项目于2020年8月进入施工准备,2020年12月底竣工,总工期5 个月。
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地势为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项目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年均降水量408 mm,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5%,≥10℃活动积温为3 159℃,年均蒸发量2 118.4 mm,年均风速2.7 m/s,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1.8m,无霜期125d。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土质山地沙壤土,抗蚀性较弱,区内主要分布有沙棘、虎榛子、柠条等灌木及蒿类等草本植物,植被覆盖率约为30%。项目区属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北方土石山区,为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2·a,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600 t/km2·a。
3.1 项目组成
项目组成包括光伏场区、开关站和进站道路。光伏场区新建光伏支架、场内集电线路与施工生产区,光伏支架基础采用灌注桩与条形配重式两种形式,共配套40 个汇流箱及2 套箱逆变集中设备,场内集电线路采用直埋敷设,开挖宽度1 m、深度2 m,施工生产区位于场区内,包括施工设备仓库、材料设备仓库、设备组装场地、钢木加工厂、施工临时生活区等设施;
开关站位于场区中部,属光伏电站的集控中心,其中配电装置区位于站区北侧,生活区位于南侧,道路出口设在西南侧,与站外道路连接,站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新建进站道路150 m,路面宽4.0 m。
3.2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点状与线状分布为主、兼有水蚀与风蚀。点状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光伏支架、汇流及变电设备基础、开关站和施工生产生活区;
线状侵蚀主要分布在场外道路和集电线路区。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场地平整、光伏支架基础开挖、进站道路修建、集电线路开挖等环节,均会扰动原地貌,损毁地表植被和土壤,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划分为:光伏场区、开关站和进站道路等防治分区。
据测算,该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期,水力侵蚀模数为5 200~6 260 t/km2·a、年均新增侵蚀量537.72 t;
风力侵蚀模数为1 800~2 200 t/km2·a、年均新增侵蚀量286.48 t;
建设后期侵蚀模数逐渐降低,预计水力侵蚀模数为2 700 t/km2·a、年均新增侵蚀量252.84 t;
风力侵蚀模数为1 000 t/km2·a、年均新增侵蚀量93.02 t。经过5年的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和年新增土壤侵蚀量显著降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各防治分区的施工内容及水土流失特点,合理布设以工程、植物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建设期工程场区内的扰动土地面积,重点加强水土保持和监测管理工作,施工结束后,要优先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及时对地表植被进行恢复。
4.1 工程措施
项目区表土资源稀缺,施工前,对占地范围内的部分地表进行表层耕植土的剥离。光伏场区电缆沟施工前表土剥离0.046 hm2,剥离厚度0.3 m,剥离量140 m3,堆存在汇流及变电设备基础周围及电缆沟一侧空地,施工结束后,将剥离的表土回覆至植被恢复区。
为了排除场内雨水,设计布设截排水沟580 m,分段排雨水至附近自然沟道,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4 m,深0.4 m,壁厚0.3 m,开挖土方435 m3,浆砌石量313 m3;
进站道路两侧布设M7.5 浆砌石排水沟,长300 m,采用矩形断面,底宽0.4 m,深0.4 m,壁厚0.3 m,开挖土方242 m3,浆砌石187 m3。
施工结束后,对建设扰动的施工迹地及时进行清理,清除地表垃圾,进行坑洼回填,范围较窄的区域可采用人工平整。
4.2 植物措施
施工后期重视场区植被建设,设计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对除光伏支架基础、汇流及变电设备基础、排水沟之外的扰动区域及时进行绿化,面积4.96 hm2。由于光伏板支架距地面较近,为充分利用太阳光能,避免高大乔木、灌木遮挡,采用撒播草籽方式恢复植被,草种选择品质优良无芒雀麦和白羊草一级种,采用1∶1混合方式进行混播,播种密度80 kg/hm2,需撒播无芒雀麦和白羊草各198.40 kg,需草籽量各202.37 kg。
为提高植被建设成活率,乡土树种与草种为首选,其具有较强的固土护坡功能,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对土壤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病虫危害较轻,栽后易管理等特点;
据调查,项目区适宜种植的主要乔木树种有杨树、落叶松、云杉、油松等;
灌木树种有沙棘、虎榛子、柠条等;
草类主要有无芒雀麦、披碱草和白羊草等。
4.3 临时防护措施
剥离的表土,经过人为扰动更加疏松,容易被水蚀和风蚀,所以要合理地集中堆放,在暂时堆存期间,为了防止发生侵蚀,应在四周设障隔离,堆土周围用编织袋装土护砌,顶部进行苫盖[2]。施工生产生活区利用场区内空地,施工前应平整场地、在其四周开挖临时土质排水沟,以排除生产和生活用水;
施工结束后需及时拆除临建设施,清除地表杂物,进行土地整治,便于后期绿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较低,发电形式便捷,在通信、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在项目施工期,建设光伏支架基础、汇流及变电设备基础、开关站、道路工程挖填及集电线路沟槽开挖等施工活动会对地表扰动和破坏,特别是在降雨、大风等多重外营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建设单位要优化施工工艺、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情况,按照各分区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特别要重视对表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施工后期,要及时对地表植被进行恢复,保护水土资源,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光伏电场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场区模数项目区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节水灌溉(2022年4期)2022-04-14探究高速公路服务区场区优化设计交通科技与管理(2021年17期)2021-09-10基于单片机和模数化设计的低压侧电压监视与保护装置能源工程(2021年2期)2021-07-21模数化设计方法在景观铺装设计中的应用绿色科技(2020年11期)2020-08-01794例急诊患者超声结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22期)2018-12-12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水能经济(2017年8期)2017-10-19标准化奶牛场的场区规划与建设湖北畜牧兽医(2017年8期)2017-09-09集成装配建筑技术发展与范式研究中国建筑科学(2017年7期)2017-07-20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21期)2017-02-13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27期)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