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化学教学论文9篇

2023年度化学教学论文9篇

时间:2024-04-01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化学教学论文第1篇20xx年秋我省开始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等;新课程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教学论文9篇

化学教学论文 第1篇

20xx年秋我省开始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等;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课程的主旋律,实验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环保,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重合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实验教学,更好地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实验教学模式。

一、教师演示实验模式

教师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在安全、环保等方面提供指导。

教师演示实验模式如下:课前将需要演示的实验以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结论。上课时实验目的、原理项由学生口述,实验装置由学生组装,教师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放大实验现象,学生描述,教师评价后由学生填在报告单上。

这种模式曾用于化学1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备氯气、浓硫酸的性质,化学2中电解氯化铜溶液、乙醇和乙酸反应等。通过这种模式,降低了一些具有污染或危险性的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实验室学生实验模式

高中学生要进行化学学科的实验考查,教师应尽可能的把考查实验设计成实验室学生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熟悉常见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室学生实验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教师选取实验,通知实验室准备药品和器材;
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写清步骤;
教师批阅实验报告;
师生进入实验室;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结束,整理(清洗)仪器,完善实验报告;
教师总结、点评。

这种模式可用于化学1常见物质的检验、物质的量浓度配置、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等。这样安排符合高一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到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经验等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

三、教室学生分组实验模式

有了以上两种模式的培养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适当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开展合作交流。

分组实验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内容: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及性格特点,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
选出组长、实验者、主讲者、记录者;
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实验报告单;
明确实验任务后,指导学生实验;
教师关注实验过程,解答疑问;
实验结束,学生整理仪器,完善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点评、分析。

笔者尝试使用这种模式进行了以下实验的教学,效果较好。化学1中常见物质的检验、钠的性质、氯水的性质;
化学2中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有机反应原理》中卤代烃的性质等,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我能学”、“我会学”、“我有责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验发现的现象并总结出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微型实验模式

设计微型实验就是指在能够充分满足得到正确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的各个步骤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旨在一定程度上用较小的仪器、较少的试剂完成实验,做到节约资源。

在化学1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化学2中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曾使用注射用针剂瓶完,将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装入针剂瓶,然后用注射器注入苯,并且通过投影仪将现象放大,能较好的达到实验效果,也可以促使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物质,参与化学实验的创新。

五、模拟实验模式

中学化学很多实验我们只能看到宏观现象,微观变化只能理论分析,尤其是《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另外,有些化学实验中涉及的试剂有毒、易燃,实际操作起来危险性较大,对于这样的实验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不但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还节省了药品和时间;
借助多媒体或智能一体机,把微观运动形象化,则会使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

如在化学2原电池的教学中,运用模拟动画课件,将电子的流向、溶液中离子的流向等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化学2中乙烯的加成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酯化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等,利用动画模拟功能,形象的突出断键位置、反应过程,放大了实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反应机理的掌握。

六、探究性实验模式

高考考纲中要求学生能完成实验探究题目,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完成探究任务,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会经常出现这类题目。这就需要在平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把这类题目设计成课堂实验探究模式,给学生开放性的空间,自主探究,教师协助指导。

探究性实验模式能从不同角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设计与探究中完成多种实验的探究,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又对实验进行了最好的最大范围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研究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时,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观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化学教学论文 第2篇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方法

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关系到个人品德、才学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高效率的化学课堂才能建立,从而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

一、目前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

基于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情况之下,高中化学怎样提高其教学效率,是值得高中化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严重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验教学进行得少

根据笔者自身的化学教学经验来看,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进行得比较少。大多数学校仍然采取理论讲解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办法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比较适用的,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则大大地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仪器设备缺乏,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对某些实验进行理论分析。可是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教学质量。增加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精神,为国家培养化学人才奠定基础。当然,通过化学实验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辅导材料质量不合格

新课改实施之后,由于教学辅导材料较少,一些出版社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顾图书的质量要求,大量出版教辅材料,这导致市面上出现了种类极其繁多的辅导材料。由于该种图书的生产成本较低,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弱,致使很多质量不合格的辅导材料流入课堂。学生在低质量辅导材料的帮助下,就出现钻牛角尖,甚至被辅导材料误导的情况。究其原因,这些辅导材料的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比较陈旧。所以,学生在此种低劣材料的辅导下,反而很难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结果使教学质量打了很大折扣。

二、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适当进行探究实验教学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就从这点来看,高中化学教学就应加大实验教学的课程量。所以,教师首先应改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转变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只有对实验的各个步骤非常熟悉,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统一辅导材料并且理论结合实际

化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而言,需要改变自己的化学教学理念,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并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这一理念。运用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来研究化学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化学教师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的现状,作为课堂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于生活现象的研究,来发现课本中的化学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更好地掌握,以此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学生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除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请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情景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使得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课时,关于胶体的性质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教授之前提出问题,即哪些液体胶体是透明的?如何来区分?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这几个问题之后,会产生疑惑,进而会主动去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最后的答案,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模式,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第一,适当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第二,统一辅导材料并且理论结合实际;第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提高其化学水平。

化学教学论文 第3篇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

科学探究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内容,有些内容并不值得探究。通常,满足以下特征的内容一般值得探究。

1.值得探究的知识

在教材中是重点知识、核心知识,在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它的重要性的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知识。这些内容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满足高考考纲的规定,知识要以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为中心,重点应该放在一些与生活和社会有关系的知识上。

2.学生的因素

从学生的因素来说,哪些知识可以探究,取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差太远。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也许不用思考,那就不值得探究;
太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储备还达不到,那么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因此,值得探究同时又能够探究的知识,就是适合探究的知识,即“课程标准”里提到的“有探究价值”的知识;
对于能探究同时又值得探究的内容,通常可以成为“探究点”;
“探究点”实际就是能够迁移的知识“原点”,有了它,就可以进行举一反三,进行迁移。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化

1.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整体化

要进行某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以一个章节为一个设计单位,其次要了解整个设计的思路,理解整个章节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对整体进行设想,最后再通过已划分好的小的主题等逐步落实教学目标。

2.教学形式设计的整体化

新教材中的内容系统、科学,为了促进课堂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体现较为科学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教材中设计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栏目来呈现教材内容,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等,构成了一个系统知识网络,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改变教学方式。化学新教材的目的主要是落实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在对课堂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思想,使栏目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内容及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发展,合理恰当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

化学教学论文 第4篇

化学新课程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建立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等,这些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不能让学生按照实验台上的药品与仪器进行“照单抓药”的实验操作,而要重新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用提问、展示实物、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欲说难于言状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激发学习者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兴趣,尤其是认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不培养学生旺盛持久的认知兴趣,就不可能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尽量以生动的实验来启发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高一学生入学的第一节化学课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优势,创设化学情景,采用并增加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镁带的燃烧”、“钠与水的反应”、“向滴有石蕊的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加热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等实验。充分运用了有关颜色、光、声、状态变化等生动而有趣的演示实验,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让他们了解化学世界中根植于现实生活而又绚丽纷呈的“风光”,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观察实验演示中感受到“跳一跳,自己也能摘桃子”的快乐,从而将跃跃欲试的兴趣逐渐转化为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决心学好化学的推动力。

资料表明:对同一事物,用语言表达使人识别需2.8s,用线条图使人识别需1.5s,用黑白照片使人识别需1.2s,用彩色照片使人识别需O.9s,而直接看实物使人识别只需O.7s。可见,看实物比语言描述节省四分之三时间。对于实验现象,进行典型分析,采取教具、演示、重复实验、看实验的教学录像等方法,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纠偏固正。

例如,高一教材中在讲到“卤化银的感光性”内容时,我就采用实验录像,声、形、色、动、静的景象,既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消除质疑过程中的呆板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已学过的知识。

二、巧用实验,获取知识

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素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兴趣跟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和目标上的一致。教师在课堂上按教育目标启发学生听、看、想、议、讲、做、练,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的效果。

教材在讲述化学概念与规律时都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然而有时单单依靠教材上的演示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内容,教材仅用文字叙述,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若能增加演示,则学生能从观察现象中获得知识,效果会好得多。所谓“听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自己看一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动、喜好新鲜事物的特点,配合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自己设计各种演示实验,变“听”为“看”,增加学生获取表象的机会。例如,在“讲到氯化氢极易溶解于水”内容时,除了做好喷泉实验外,我还增加了两个小实验:一个是将装满氯化氢的试管倒插入水中,略加摇动,让水充满试管;
一个是把装满氯化氢的集气瓶倒置于一块滴有水珠的玻璃片上,立刻提起集气瓶,玻璃片并不掉下。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说明道理,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又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内容时,有两个实验都为试管实验,比较简单,若用演示实验直观性较差,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成了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非金属之间也可由活泼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将活泼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追问:氟活泼,能把氯、溴、碘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吗?然后根据学过的氟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指出其特殊性。

再如,在讲“原子团的概念”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此概念的认识,我将教材上的讲解设计成学生实验,将适量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学生这样就对反应前后的氢氧根原子团、硫酸根原子团作为整体参加反应清楚了,对原子团的概念也就掌握了。

三、学生实验,培养能力

传统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我的感受是“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次”。

例如,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用来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所以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的“硫酸、硝酸和氨”一节有关浓硫酸性质中,没有编排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我在进行浓硫酸性质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温故知新、加深认识,特意安排了由学生演示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先将蔗糖用少量水润湿,再与浓硫酸反应?这一步实验原理是什么?二者反应后,为什么变成疏松多孔的炭,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学生通过亲手做演示实验从中领会到:先将蔗糖润湿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正是利用浓硫酸吸水时放出的热来促使蔗糖与浓硫酸反应;
有黑色物质生成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反应后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产生并能使生成的炭变得疏松。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改进实验,增强效果

新课程教材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科学探究”和“实验”之中。由于教学资源和化学实验资源等条件所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还是以演示为主,但我们现行的是大班制教学模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若按以往的演示实验方法,要想使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整个实验过程是很难的,为了改良演示实验效果,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可利用电脑摄像头把演示实验的过程通过液晶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看到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做实验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现状,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对于一个实验课题的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思维方法有多种,究竟哪一种更合理、更完善,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分组,讨论出不同的方案,然后教师将每一组设计方案列在一起,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在积极商讨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向他人的主张挑战,勇敢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自身经验的理解。

当然,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重道远,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论文 第5篇

摘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研究与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实验;
思考

对学科教学而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在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到抽象的思维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化学实验还能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完成教学模式的革新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为一小组,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论文 第6篇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高中化学中主要的学习模式,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特别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自主学习模式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在这篇文章里就讲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使得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现,其实这种学习模式也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模式;
构建方法;
必要性

一、前言

虽然我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也从整体上改善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沿用着以前教学方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否改革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并且需要我们做出解决。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学生实际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着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很多的教学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导致了多方面的不足。也就是当前化学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责任感,而且当前高中化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化学教学中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课堂的真实性,再加上课堂的主动权一直都在老师手里,因此学生的主动就得不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就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大部分老师常常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就给学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高中的化学教学中相异的构想产生了干扰,以及表述的模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的时候就比较困难,对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有着诸多不利。在思维方面出现了脱节的问题,以及化学的教材编排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现状。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学习各种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因此合适、合理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对的学习模式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再加上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同时还可以养成比较好的学习品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可以这样说,在高中的所有课程里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时,就应该制定轻松、简单的教课方案,这样就能把化学的所有特点都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提高血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己只是做一部分简单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化学中蕴含的奥秘,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被许多的因素影响着,例如学习需要、价值意识和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在构建自主学习时,老师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制定。

(一)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认清自主学习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很好的学习。其实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进行主动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宰,是不同于被动学习的。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一项合适、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还应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做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高中学生大都在14~18岁之间,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都是比较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看到学习乐趣,而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样学生才会做到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的转变

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严肃的课堂氛围,学生还是更加倾向于轻松、愉快的课堂,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会足够的安全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化学,才会有学习化学的能力,只有好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标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做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还要把自身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更好地自主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文章的叙述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其实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的意义就在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自主学习模式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所以,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使用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那么这就需要作为老师我们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国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5(03):55-57.

[2]阳佛送.对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型导学案编制的几点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9):38.

[3]蔡小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

化学教学论文 第7篇

【关键词】教育,药学;
物理化学;
教学

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由70多位专家参与撰写的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物理化学》卷中指出[1],实践表明,凡是具有较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后劲”足。由于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他们容易触类旁通、自学深造,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变动,开辟新的研究阵地,从而有可能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随着大学基础课程的改革,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所安排的内容多,课时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很大的难题。笔者现介绍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化学是非常难学的一门课程,都是抽象的、枯燥的理论,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从兴趣入手,引导他们喜欢并且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应更多地介绍物理化学与药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授“相平衡”时,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药物的知识,它是利用了物质在临界点附近的奇异性,利用无毒、不残留的二氧化碳代替水或有机溶剂作为萃取介质,将高压下萃取的物质经降低压力分离出来的一种把萃取与分离两个过程合为一体的新型提取分离方法。对于那些热不稳定或易被破坏活性成分的药物,采用这种方法提取优于传统的方法,然而这一高新技术是物理化学中临界状态、两相平衡的知识。在介绍相图时,结合药剂型改良的知识。比如,难溶于水的药物溶解后不易被吸收,药效慢,如果与尿素或其它溶于水并且无毒的化合物共熔,用快速冷冻的方法制成低共熔混合物,则尿素在胃液中能很快溶解,剩下高度分散的药物,从而利于吸收。例如,在讲授“稀溶液依数性”内容时,可以列举“北方冬天吃冻梨前,先将冻梨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冻梨表面结一层薄冰,而里边却解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如果能清楚梨中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糖和一些物质的溶液,利用稀溶液中凝固点降低的规律就很容易解释这一问题了。在“胶体”这一章中,医药上用于胃肠造影的硫酸钡合剂,其中就含有足够量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阿拉伯胶对硫酸钡溶胶起保护作用,当患者服用后,硫酸钡胶浆能均匀地粘附在胃肠道壁上形成薄膜,从而利于造影检查。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化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而是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2、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只以老师为中心,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采取教师讲授理论和学生参与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讲授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让学生先发表自己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说法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做出总结和归纳。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由此可见,热力学系统所进行的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终态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过程的方向,人们就用状态函数熵来描述这个差异。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的内容“熵增加原理”作铺垫。

3、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物理化学传授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图的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强[2]。例如,物理化学课程有很多现象和性质,可通过直观的图片加以形象说明;
对于需要大量图形图像信息展示的相图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更为突出。

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当中,有一些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能显示出优势。比如,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和中间步骤及计算过程,适宜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并以板书的形式讲解,让学生对公式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的了解。这并不是说要求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让他们加深印象,明白公式的应用条件和范围,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公式。因此,要挖掘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各自的长处,提高授课水平。

4、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较少的课时内讲解完物理化学这门课,学生很难理解全部内容。因而要做到有的放矢,吃透教材,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才能掌握好必修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相应的知识。比如“相平衡”中让学生了解单组分和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和应用即可,而对于比较复杂的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可以不介绍。

例如,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我们用Gibbs自由能的改变量ΔG来判断化学过程的方向和限度,但为什么可以用ΔG≤0来判断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呢?学生不能理解,而物理化学正是解决这个所以然的。用ΔG≤-W′判别式指出某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不意味着此过程就必定是自发的。从两方面分析用ΔG≤0能对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3]。①W′≠0时,如果ΔG>0,由ΔG≤-W′,必然有W′<0,这说明环境对体系作了非体积功。所以,此不可逆过程是一个非自发过程。如果体系内发生自发过程,即体系对环境作非体积功,W′>0。由ΔG≤-W′,必然是ΔG<0。这就是说在等温等压并且作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体系发生自发过程,必然引起自由能的减少,一直到自由能最小时,ΔG=0,达到平衡状态。②W′=0时,体系与环境之间不作非体积功,则ΔG≤-W′式变为ΔG≤0。这样,ΔG>0的过程就不存在。体系若有自发过程发生,必定是不可逆的,即ΔG<0。这就是说在等温等压和不作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体系发生过程,必然引起自由能的减少,一直到自由能最小时,ΔG=0,达到平衡状态。从以上两方面来看,不管体系是否作体积功,在等温等压下,自发过程总是朝着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进行,直到最小值时,ΔG=0,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可以利用ΔG≤0来判断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难点。

5、借助类比法讲清物理化学规律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往往要介绍一些较难理解的规律。人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已掌握的知识,教学中可借某些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形式上或性质上的类似,通过类比诱导,使学生建立新概念和认识规律,从而避免单纯枯燥地解释意义。

有些物理化学规律,初看并无类似之处,但只要认真思考,注意捕捉它们在形式上和物质上的相似之处仍然可以类比,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例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规律即阿累尼乌斯方程式lgK2K1=Ea2.303R(T2-T1T1T2)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规律lgK2K1=ΔHθ2.303R(T2-T1T1T2)也有形式上的类似。但二者的含义不同,前者当反应的活化能为已知时,则可以从T1温度的速度常数K1计算在另一温度T2的速度常数K2。后者是当等压热效应为已知时,则可从T1温度的平衡常数K1计算该反应在另一温度T2时的平衡常数K2。这样用类比法讲授物理化学规律,避免了学生容易出现的离开化学实质,把定律作为数学公式来记的弊病。

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类比,可以少费口舌,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亲切,又觉得新鲜而不重复,学生获得的知识确切、清晰,又印象深刻。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类比法讲授新课时,应使学生明白“类”只是类似,“比”只是比较、推理,“类比”并不是“等于”。这是因为事物都各有自己的特殊内在本质和规律,类比只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6、小结

以上是笔者对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体会。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从9个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知道每一项的满意率都超过了70%,说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强,抽象难懂,是最难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另外,药学专科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就更困难。尽管教学方法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知识点讲得不够具体,对于公式的应用,所举例子太少。

表12005级药学专业专科班40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结果(略)

总之,我们要善于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定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2]王新葵,石川,靳长德,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高等学报,2006(3):99-101.

[3]车荫昌,刘长俊.物理化学400问[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4:61-62.

化学教学论文 第8篇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所谓建构,指的就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后来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建构主义,他们主张认知的主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思想,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不再是教师利用其传播知识的工具,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协作与交流,达到认知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把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目标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激发动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实验目标,对涉及相关化学物质可以充分分析其特点和性质等,寻求转化规律和化学反应机理,让学生胸有成竹。

2.创设情境

应试教育滋生的功利主义往往事与愿违,传统的教学结果只是瞬时记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于不良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警醒自己。如做“中和滴定”时,不用标准液清洗滴定管,读取数据仰视或俯视等造成误差,让学生懂得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严肃性。

3.自主实验

自主实验可以是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是小组协作。教师不参与实践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如,制取二氧化硫,学生可以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浓硫酸、浓盐酸制取,从化学反应过程发现那种效果好。

4.课后反思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学生必须在课后自我诊断、自我反思。通过实验报告、小组评价和教师总结来分析自己有没有脱离目标,遇到问题有没有真正领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给予补救措施,给他们二次建构的机会。

化学教学论文 第9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是我们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阵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与环保知识有关的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时,我这样给学生讲述:煤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其中的一氧化碳是剧毒的物质,二氧化碳则能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形成酸雨;
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我这样给学生讲述:现在一些单位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任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给我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听到这些内容被深深震撼了,他们明白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总要伴随着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物质产生,这些物质散发到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定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总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我常常这样提醒学生:药品用量尽量少;
有害气体不要任意排放到大气当中。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时,我积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这样,学生既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保护环境的方法。化学和环保是密切相关的,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不仅能促进化学教学,还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环保知识。我相信,环保教育定会牢牢植根于高中化学课堂,我们的生存环境定会越来越洁净。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 化学 化学教学论文9篇 化学教学论文(通用9篇) 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