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2022第1篇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错误,依据第三段“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试卷必备19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篇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错误,依据第三段“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可知,两种关系是共有的并列关系,而不是B项用“或”表示的选择关系。C项,“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错误,依据第三段“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可知,原文只说了“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而“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故……是一体的”错误,依据第五段“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可知,“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与“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不存在因果关系。故D项强加因果。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错误,强加因果,依据第六段“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可知,“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与别的哲学意识的不同点,不能作为判断“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的依据。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错误,以偏概全,依据第七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可知,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B项,“其中大学生经验匮乏、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失败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有的因资金有限,有的因准备不足,有的因团队合作不畅……大学生经验匮乏、资源不足,要获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可知,文中说了“大学生经验匮乏、资源不足”,但没说“是主要原因”,故B项曲解文意。
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创业者只要……就能成为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的创业领导者”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创新领导力,有赖于创业者的领导力提升”和第四段“如何提升领导力,李家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创业者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要有想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要有说法;锻炼自己的执行力,要有做法”可知,D项的“只要……就……”说法太绝对。
①大学生个人要对创业有清晰的认识,理性选择创业领域。②大学生要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在专业领域深耕。③发挥团队优势,有效提升创业者的领导力。④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从毕业到创业,仍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理念和实践支撑,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去思考、探索。因此,要想创业成功,仅仅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够的”,可概括出合理化建议①。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大学生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基于专业的硬核创业现在已变成一种新的风口、趋势’”“大学生恰恰拥有在专业领域进行深耕的机会”,可概括出合理化建议②。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大学生创业还有一个优势是团队。在高校组建团队,成本相对比较低,最重要的是,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第三段“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创新领导力,有赖于创业者的领导力提升”,可概括出合理化建议③。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关于做好20XX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可知,可概括出合理化建议④。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这说明春来的心理素质不如别人”错误,依据第三段“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可知,春来是因为重视考核检阅而睡不着。且从第十三段“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他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阅兵时春来的表现表明其心理素质过硬。故B项曲解原意。
①不怕苦,不怕累。寒冬酷暑,日晒风吹,蚊虫叮咬,经过大强度的训练,春来不怕苦、不怕累,练就了过硬的射击本领。②严格要求自己。为两条腿间没有缝隙,春来在睡觉时把双腿捆起来;为一出脚,脚尖自然绷直,春来跪在地上,脚面贴地,下腰到头着地。这些都反映了春来对自己要求的严格。③内心笃定,坚持不懈。野外生存训练时,吃生老鼠,春来坚信“是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苦难都能克服,就得练好本领,目标明确。”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从第四段“为期三年的训练,过电影般在春来的脑海中显现”到第九段“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是特种兵就得有‘上天是雄鹰,下海如蛟龙,入地似猛虎’的本事”部分进行筛选、概括、归纳,思考重点还应落在训练的内容和春来的表现上,进而挖掘春来的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我、内心坚定等精神品质上。
①“晒秋”是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以“晒秋”为题增加了与读者的亲密度。②“晒秋”看起来与部队生活没有关系,春来给搞糊涂了,读者也糊涂了,因此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晒秋”是一种比喻,是晒训练成果,接受父母的检阅,升华了主旨,这种巧妙设计让读者深解其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和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题目“晒秋”,首先指第二段所说的秋收后晒粮食之事,在小说中主要指第三段“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具体指特种兵经过三年的训练接受检阅,晒的是训练的成果。作者的构思巧,一是把熟悉的“晒秋”陌生化,让读者一方面觉得熟悉,一方面又产生了疑惑。二是晒给谁看,依据倒是第二段“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小说结尾特种兵战士的父母检阅他们的成果,出乎读者的意料,也升华了主旨。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久叛”是长时间叛乱,文中指“李继迁”叛乱,而不是背叛兵众,因此应在“判”后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中外”是朝廷内外的人,才能“咸以为”,由此可以判断“中外”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是古时用于恳求他人帮忙时表示恭敬的礼节”错,拜揖是古时表示恭敬的礼节。
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真宗时,他升任礼部侍郎,被皇帝以师傅之礼对待”错误,原文是“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真宗被立为太子时,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太宗诏令太子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可知,是皇帝要求太子以师傅之礼对待,故A项张冠李戴。
(1)不如派使者秘密诏令各州将领,让他们统领军队和百姓都撤出城堡而归到一处,若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可得到休养生息了。
(2)如果委屈自己的意愿乱说,就是世人所说的笼络。笼络之事,是我怨恨不能做的。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淳化二年,李沆判吏部铨。他曾侍奉宫中宴会,太宗用目光看着他说:“李沆风度端庄稳正,确实是显贵的人。”真宗被立为太子时,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太宗诏令太子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真宗即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年,李沆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任中书侍郎。当时李继迁反叛已很久,兵力日益强盛,有图谋夺取朔方的意图。朝廷难以迅速运送粮食,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周围各州都不能保住。皇帝对此颇为困惑,就向李沆询问。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就不能为朝廷所占有。不如派使者秘密诏令各州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和百姓都撤出城堡而归到一处,若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可得到休养生息了。”此时众人的意见各不相同,没有立即采纳李沆的建议,没多久灵州就陷落了,真宗从此更加看重李沆。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以丁谓有才能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怎么可以让他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你一直能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后悔,就会想起我的话。”寇准后来被丁谓所排斥,才信服李沆的话。李沆任宰相,接待宾客,经常很少说话。马亮与李沆同年考中进士,又与他的弟弟李维交好,他对李维说:“外面议论说你大哥是没口的葫芦。”李维趁机把马亮的话告诉了哥哥,李沆说“我不是不知道。然而现在的朝士得以入殿议事,上密书论政事,全无遮蔽,多下达到各级部门,大家都可看见它。通过我的新进仕宦之人,他们坐起拜揖,尚且乱了典章顺序,入席必定自论功劳最多,以希求得到宠爱奖赏,如此有什么策划值得与他们交谈呢?如果委屈自己的意愿乱说,就是世人所说的笼络。笼络之事,是我怨恨不能做的。”李沆性格直爽诚信,家居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微,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循私办事。李沆公事办完后,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在封丘门内建有住宅,大厅前只容马打转。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沆笑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官署大厅确实小了,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李沆与几个弟弟友爱,尤其器重李维,闲暇之日相对宴饮清谈,未曾谈及朝政,也未曾问起家事。景德元年七月,李沆疾病发作去世,五十八岁。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表达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错误,表达词人对林逋这样的风流处士的仰慕之情。
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描写黄莺呜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阴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租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词上阙描写西湖美景,使用了比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映衬等描写方法:白诗使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映衬等描写方法找出共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1)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3)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精湛,精深,多指艺术。句子形容“中国女排”的战绩,用“卓越”更符合语境。第二空,赋予,一般表示主观的,常用于非物质的形式;给予,可是物质上的帮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付出,如关心、爱护。文中形容“国人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应选“赋予”更恰当。第三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文中指“30多年后”,中国发生的变化,选“翻天覆地”更恰当。第四空,光芒,光彩,句子用来与“焕发”搭配,但是“光芒”不能与“焕发”搭配,故用“光彩”更符合语境。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站在……时刻”搭配不当,应改为“站在……的节点”才正确,故排除A;B项,“历史上该赛事”语序不当,应该是“该赛事在历史上”,故排除B;D项,“成为该赛事历史上夺冠最多的”成分残缺,却宾语,故排除D。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括号前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可知,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而分析A、C、D三个选项,后面分句的主语都变成了“中国人”,与整个句子主语不一致,故排除ACD。
(1)“寒舍”改为“我们班”;“高足”改为“学生”;“济济一堂”改为“欢聚一堂”。(2) “来吧,憧憬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让我们敲响辞旧迎新的鼓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仿写补写的能力。
(1)解答语言表达得体的题,要求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寒舍”是谦辞,指自己的家,不能指自己的班级。“高足”是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不能指自己。“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自己。
(2)本题要求仿照“来吧,怀揣内心涌动的春意,让我们跳起青春靓丽的舞蹈!”的句式造句,要注意新年联欢晚会的特定情境,要照应划横线的句子,且注意语句的结构句式特点。
要实现健康中国,需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每个人都要进行日常的个人健康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本题语段的关键信息有:①健康中国行动要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③每个人要进行日常的个人健康管理。把关键信息梳理成一段话,表意完整,在70字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两段文字,第一段写“坐礼宾车”, “--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表现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受得的至高无上的礼遇。第二段“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永远写入了共和国史册”写出了这些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职业、事迹不同,但贡献都一样很卓著,写入“共和国史册”,值得“青年学生”赞美和学习。
20XX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相关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2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画是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水墨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单地说水墨就是水与墨的融合,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②据考证,唐以来,水墨画从诞生到不断地发展、提高、完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文人画的形成和兴盛,使中国水墨画备受时代的推崇,以致成为衡量东方绘画艺术水平的标准。传统水墨画即传统文人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支,传统文人画是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而寻求艺术寄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水墨画是举着反传统、反美学的旗帜出现的,它的根本出发点是打破传统。现代水墨在吸取西方的笔墨、色彩、造型等形式,在立足传统又改变传统的表现方式中应运而生,现代水墨画家吸收借鉴西方艺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③中国画受宗教影响深远,无论画家是不是士大夫身份,从盛唐开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追求自由自在的发展。“悦人”和“足以为乐”是苏轼在《苏东坡集》中所说的绘画价值所在,绘画是画家用来寄托情感、抒发意气的,作为个人的爱好存在。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以禅论画时也说:绘画的目的是自娱以及表达情感,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它的原则不是为他人服务,也不是为宫廷士大夫服务,它的主要阵营以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以及虽身居高位但心存隐逸、又不是贵族的画家为主。艺术是纯粹的,以纯粹的艺术创作为目的,艺术就是艺术本身,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不再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一观点与现代水墨画“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是一致的。
④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内容是不同的。传统水墨画家们希望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在题材上大多为高山、梅兰竹菊之类。这些景物不单单是景色那么简单,而是代表了一种高尚的情操,象征了君子的清高文雅,其中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⑤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水墨画相比较,在内容上更加扩大化,很多以往没有涉及的题材融入到现代绘画中,从整体看水墨画已经突破传统的符号象征体系,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运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人们的传统审美经验因此改变,新的艺术空间和语言被开拓,艺术家们探求各种材料的新特性,寻找新的表现技法。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因为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变得更加宽广。现代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现代水墨的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现代水墨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选自汪海燕《中国水墨的传承与发展》)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传统水墨画和现代水墨画的产生背景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中国画受宗教影响深远,从盛唐开始,一些文人士大夫开始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追求自身自由的发展。
苏轼认为,绘画是画家用以寄托情感、抒发意气的艺术,它表现了画家的爱好,而其价值就在于“悦人”和“足以为乐”。
水墨面是用毛笔蘸着水墨混合物在宣纸上绘画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画的艺术体系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成就斐然。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董其昌认为,绘画的阵营由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等组成;那些身居高位、心存隐逸,但出身于贵族的人不在其中。
董其昌认为绘画是纯粹的艺术表达,绘画的目的是自娱自乐或表达某种情感,它遵循“不是为他人(包括宫廷士大夫)服务”的原则。
传统水墨画家们大多通过高山、梅兰竹菊之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内容是不同的,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水墨画相比较,在内容上更加扩大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们探求各种材料的新特性,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因为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变得更加宽广,新的艺术空间得到拓展。
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中的物象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不再是景色那么简单。
现代水墨的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这就使现代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
现代水墨画的题材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运用到现代水墨艺术创作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①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②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③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④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⑤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下
铁凝
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②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③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啰唆,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④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⑤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⑥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⑦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须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⑧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作品的第五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4分)
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3篇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事务。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蜀道难》中李白通过,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是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的状态。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
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性。
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上腺激素。
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人类是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区别。
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_。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_,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数据应用之道
艳琳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进入20XX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现在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的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截止到20XX年,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级别。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XX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始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各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0XX年3月,美国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并表示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联合国也在20XX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大数据将为推动中国竞技转型发挥重要作用。过去50年来,信息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大约每隔15年至20年信息技术就有一次重大突破。而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变革以来己有20年时间,大数据将是信息技术下一次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沈晓卫表示,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音频、视频、图像数据和来自物联网的数据。与商业交易等生成的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查询和官吏都带来许多挑战。他还表示,大数据已经在医疗、教育、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得到应用。
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中国面临空前的机遇,有望在这一领域引领全球技术发展趋势。
(选自《科学大观园》,略有删节)
下列对“大数据”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大数据”是一种海量数据,存在己有时日,可以用它来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创新。
“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今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生产因素。
“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它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它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促使了大数据的产生,而最早关注“大数据”概念的是麦肯锡公司。
数据爆炸性增长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已引起企业重视。
整个人类文明中有90%的数据是在互联网发展中产生的,数据正在成为政府、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
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具有战略意义,大数据的运用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数据决定着企业的来来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也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供人们实时分析社会经济,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更好运行。
“大数据战略”是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使美国在大数据方面引领世界趋势。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发挥大救据作用,大数据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7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山海经》最近提出一个堪称石破天惊的新说:耶稣实有其人,他就是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
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掌握住了度的问题,演唱和表演不瘟不火,恰到好处。
C、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追求,不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有人指责他们百无一能。
D、海尔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惨淡经营,不断创新,终于使全球消费者都喜欢和认可海尔的产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甘肃庆阳发生的校车事故及之后各地出现的一系列类似事件,使很多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校车安全问题,为了保障校车安全,纷纷腾出财力更换新校车。
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面对教育部推行的汉语四六级考试,国人纷纷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国语冷”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吗?
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④①③②⑥⑤③②①⑥⑤④③①②④⑤⑥④③②①⑤⑥
把下面一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5分)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获得欧盟1200万欧元的资助,利用陀螺仪技术开发一种微型生物传感器,帮助医生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在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仅相当于一粒尘土大小的光盘表面上,涂上只与肿瘤标记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特定蛋白或DNA。这种微型光盘有两种振荡模式,当肿瘤标记物与光盘上的蛋白或DNA结合后,由于重量失衡,将导致光盘的振荡频率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差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标记物。理论上认为,即便只有一个肿瘤标记物分子与光盘结合,也能利用这种便携式的医学设备测量出来,这将为医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癌症的治疗技术手段。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癌症的关键。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8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③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④于府廷,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柳宗元《梓人传》,略有删节)
[注]①梓人:木工,建筑工匠。②砻斫:磨和砍。③进退:出入、差错。④听听(yǐn):笑声。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愿佣隙宇而处焉隙:空,闲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过:拜访
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伐:夸耀
其不知体要者反此反:反对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明“智者谋”的一组是(3分)
①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②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③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④举而加焉,指而使焉⑤不亲小劳,不侵众官⑥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
①②⑤①③④②④⑧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杨潜虽然是一个非常自信的木工,但他连一条床腿都修不好。对此,柳宗元感到非常好笑,认定他是一个只知贪财的无能工匠。这是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
柳宗元在施工现场看杨潜的表现,感到非常震惊:杨潜俨然是施工现场的统帅,他胸有成竹,“画宫于堵”,果断指挥,自己则党全不事砍削。
对“梓人”与宰相,柳宗元从多角度展开了类比。譬如,他认为,宰相推荐人材并委任职责,发出命令并指派任务,依照纲要进行增减,绕一规制进行整顿等等,就像“梓人”先在墙上面好图样再照着图样建造直到完成一样。
作者先是郑重其事地记述“梓人”不事砍削之事,随后又反复设问质询,这就非常自然地导出运用心智、把握“体要”的重要意义。有如此精心的引导,文章议论为相之道就如缰辔在握,气势宏放而无奔逸支离。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3分)
(2)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3分)
(3)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宋徽宗时,李之仪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编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这首词作于词人居太平州期间。词中的“却应”即“岂因”。
(1)结合上片内容,赏析“销魂”所蕴含的复杂情感。(4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接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2)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破阵子》辛弃疾)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曹操)
(4)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韦庄)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杜甫)
(6)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7)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白居易)
(8)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9篇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叔文①,越州人,以棋入东宫。颇自言读书知理道,乘间常言人间疾苦。上将大论宫市事,叔文说中上意,遂有宠。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密结韦执谊,并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陆质、吕温、李景俭、陈谏、刘禹锡、柳宗元等十数人,定为死交;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疏谏他事,得召见。正买与王仲舒、常仲孺相善,数游止。正买得召见,诸往来者皆往贺之。有与之不善者,告叔文、执谊,云:“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宜少诫!”执谊、叔文信之。执谊尝为翰林学士,父死罢官,此时虽为散郎,以恩时时召入问外事。执谊因言成季等朋宴聚游无度,皆谴斥之,人莫知其由。叔文既得志,与王伾、李忠言等专断外事,遂首用韦执谊为相,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上疾久不瘳,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已立太子,天下喜,而叔文独有忧色。常吟杜甫《题诸葛亮庙》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既令范希朝、韩泰总统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中人②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白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无几而母死,执谊益不用其语。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谋起复,起复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闻者皆凶惧。皇太子既监国,遂逐之,明年乃杀之。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第五卷)
【注】①叔文:姓王,唐朝政治改革家。他所领导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②中人:宦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幸异日用之幸:希望
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进:进宫
叔文颇任事自许许:赞许
无以兵属人属:隶属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能成为王叔文被杀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乘间常言人间疾苦②与王伾、李忠言等专断外事
③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④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
⑤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⑥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①③⑤①④⑥②③⑤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叔文没有多少文化,关心百姓疾苦,有志于改革朝政。受到宠信后常常向皇帝进言,推荐那些他认为优秀的人。
王叔文与韦执谊、李景俭、刘禹锡、柳宗元等结交,相互间交往甚密。他掌握大权之后,大量提拔自己的同党。
王叔文强烈反对皇帝立太子,因此遭到太子忌恨。太子听政后,就利用宦官的力量把王叔文逐出京城并杀了他。
韦执谊曾担任翰林学士,做散郎时受到皇帝宠信。后来在王叔文的支持下做了宰相,但后来他又背叛了王叔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5分)
(2)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0篇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①②④①③⑤②⑤⑥③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近年来的热词。“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当然一旦/而且就
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研究人员在老鼠试验中发现,当老鼠的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而受损时,①。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它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黑色素干细胞“转移”至皮肤是为帮助皮肤弥补紫外线照射造成的损伤。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②,“迁徙”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越多。这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③。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头发中的黑色素干细胞消失后,不会有新的干细胞来代替。
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1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XX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XX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XX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XX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XX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左右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XX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XX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XX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考古学家都对玛雅人“20XX世界末日”的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于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XX世界末日”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的研究成果。
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但它并不是我们研究玛雅文明的的信息来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国家历史研究所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玛雅20XX世界末日”的预言。
大卫?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非常认同,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可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却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块都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应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末期是世界末日的预言。
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行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XX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2篇
按要求填空。(5分)
(1)一箪食,一瓢饮, _________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2)______________,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_________》)
(3)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
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砍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①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
②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
③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
④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
④②①③ ①④②③
③①②④ ②④③①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的"六经"《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②文化元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国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③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思维路向。
④20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而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温、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⑤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有删改)
第③段中的"复归"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简要分析(2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种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放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钱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多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慈煮早已热透的核核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意思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本文题目中的"楚吟"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概括"楚吟"的含义。(3分)
第①段重点阐释了"稀归"这个地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赏析第⑧段画线句,(4分)
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移居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②纪:经营料理。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
"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
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
慷概豪迈 清丽朦胧
平淡自然 清淡空灵
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①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②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期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付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③致政归第,会宋书①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高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十)
【注】①书:国书。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令恣取内府物( )
(2)第遣一使问之( )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典故 事故
旧例 杜撰的事情
(2)召见,容止朴野
粗鲁 质朴
郊外 不受拘束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第②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4分)
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等。(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1题。(12分)
伐树记
[宋]欧阳修
①署之东园,久茀1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国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__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本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②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遣其时之可否邪?"
③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被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茀:杂草丛生。②薪:砍掉作柴薪。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而 之
则 既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
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
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间和对比的形式。
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第③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5分)
三 写作70分
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XX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4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19题。
棋盘
非鱼
天色渐暗,四周沸腾的声音归于越来越重的安静。附近的工厂传来一种很低沉的嗡嗡声。
对面的人站起来:回吧。回。古爷答应一声,并不站起来。
他慢条斯理地收拾好每一颗棋子,在盒子里摆放整齐。又取出一块布,把棋盘仔细擦干净,朝胳肢窝下一夹,晃悠悠地回去。
古爷把装棋子的盒子放在窗台上,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地放在桌子下面。
古爷下棋属于好打架没力气的类型,心思好像并不在棋上,不出十步就捉襟见肘,他也不着急,输就输了,大不了重来。好在和他下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输赢太多,棋盘上高下也淡了,呵呵一笑,再来。日子这么多,慢慢打发。唯有一点,古爷爱惜他这个棋盘。下到得意处,一枚棋子拈起,“啪”地一拍,棋盘难免晃几下。古爷就提醒:小点劲,别把棋盘拍烂了。
以前古爷不这样。那会儿,他人高马大,走路一阵风,一杆旱烟别在腰里,烟荷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古爷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老老少少见了他不论辈分,都喊他古爷。那时候,古爷可没功夫下棋,他忙啊。几百口人要吃饭,他不操心行吗?
这个叫上官的村,是全乡乃至全县少有的富裕村。就因为邻国道,地势平,一马平川,还都是水浇地,种什么都长,尤其是棉花,更旺。
上官村人种棉花有经验。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古爷就是优秀的棋手,可不像现在。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棉花苗,枝条伸出老长,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妇女们分散在一块一块的绿色里打顶掐芽捉虫,手底下麻利,嘴里也麻利,笑声串成了串,连成了片。到了秋天,上官村看起来更壮观,如一场大雪降落,到处铺盖成白色。古爷嘴里咬着青玉的烟嘴,那个乐。上官村人都乐,一群和古爷年纪相仿的女人,猛不丁抬起古爷,一下给扔到棉花垛上。吓得古爷忙往外爬:火,火。
别说全县了,上官村的棉花在全省都有了名。乡领导、县领导、省领导,带着一拨又一拨人来参观学习。
后来,地分了,古爷还当支书,上官村依然是上官村,依然一望无际到处是棉田。古爷老了,那些和他开玩笑的女人也老了,再也抬不动他了。古爷说:换人吧。全村人拗着,就不。
前几年县里要征地,乡长和古爷谈,说上官村和其他三个村整体被征了,要建工业园。
古爷头一拧:不行。这么好的地,可惜了。
乡长说: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
古爷一个人当然毁不了一盘棋,上官村也毁不了一盘棋。就是残局,这盘棋也得磨下去。当年年底,古爷不干了,说什么也不干了,说老了,思想落后了,跟不上形势。
家家户户都拿到了补偿款,高兴地坐在家里盘算是该先盖房还是先存银行,年轻人天天跑工地看工期,迫不及待地想进厂当工人——这是征地时答应他们的。古爷也领到了补偿款,他对古奶说:这是老了烧我们的钱。
从那以后,古爷就开始在街头下棋,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过问,好像他从来没有在上官村管过那么多年的大事小事,好像上官村和他无关。
他只关心下棋,却又不关心输赢。古爷真心喜欢的是他那个棋盘。
棋盘的一面是楚河汉界,另一面写着:国家重点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红漆很淡了,古爷用一块旧灯箱布蒙着,谁也看不到。
(选自《小小说》20XX年第4期,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小说讲述了上官村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引发读者对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古爷说:换人吧。全村人拗着,就不。”体现了村民对古爷的信赖,说明古爷在大家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爷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辞去支书一职,从此无官一身轻,过上了悠闲自在、逍遥洒脱的晚年生活。
“取一块布,把棋盘擦干净”“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放在桌子下面”“小点劲,别把棋盘拍烂了”,这些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古爷珍惜物品、节俭生活的优良品德。
全文运用倒叙手法,结构严谨,滑言以短句为主,不事雕琢,于平易中饱含深沉慨叹。
请根据全文,概括“棋盘”在空中的含义。(4分)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画线处场景描写的作用。(4分)
在本文中,乡长说:“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你同意乡长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6篇
北京时间4月18日,《百年孤独》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压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4分)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摹志铭:
“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中均提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阐述作者认为他是英雄的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4分)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从90年代起,我国每年举行“世界地球日”活动,举办方还精心设计了活动主题。观察下面表格中活动主题的口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20年来该项话动中主题内容的“变”与“不变”。(4分)
“变”的是:
“不变”的是: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7篇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歼—15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①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
②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
③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
④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
①②③④④①②③
③④①②①③②④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①_____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②_____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③______。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万紫千红才春光无限。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8篇
一10分
(5分)(1)在陋巷(2)凤凰台上凤凰游 登金陵凤凰台(3)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5分)(1)(2分)D(2)(3分)D
二70分
(一)(16分)
(2分)答案示例: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指从文化原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因此要加引号。
评分说明:不是简单的复舌、返回1分;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1分。
(3分)C
(3分)B
(3分)B
(5分)答案示例: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刻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评分说明;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②"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③"然后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与创新";④"最后指出现代社会需要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以上四点,一点1分,,共4分。总结性语言1分。
(二)(15分)
(3分)答案示例:①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②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
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③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评分说明:屈原的作品,乡人的吟唱、传承,作者的仿楚辞习作,三点,每点1分。
(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借《广韵》阐释了"稀归"地名的含义,意为"万干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既照应了标题"缓缓归",又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为结尾言志"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做好铺垫: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评分说明:阐释地名含义;全文情感线索:照应标题;为结尾铺垫;增添文章文化内涵。
共五个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答对四点即得4分。
(4分)答案示例:第⑧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绳索,将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糙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评分说明:赏析角度1分,结合具体语句阐释1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及思考2分。
(4分)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同时,也通过自己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的追寻。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身与心灵与肉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
评分说明;庄严的纪念1分,给作者带来的思考、感悟3分。
(三)(8分)
(2分)C
(2分)C
(4分)答案示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这种乐趣的定位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
评分说明:结合整首作品2分,评析2分。
(四)(19分)
(2分)(I)任意,随意(2)只
(2分)(I)C (2)B
(6分)答案示例:当时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事,皇帝看见他穿的衣袍又破旧又难看,秘密地命令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洞来做标记,好多次发现他没有更换衣袍。
评分说明:"方"、省略的主语"张俭"、"参事便殿"、"弊恶"、"以火夹穿孔记之"、"易"
共六个点,一点1分。
(2分)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评分说明:"由此"后面可断可不断,其余地方断错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4分)答案示例:(1)张俭长期穿着破烂衣袍,以此对皇帝稍加劝谏。(2)张俭甘冒让
皇帝动怒的危险,多次请求重审冤案。
评分说明:把一件事讲完整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抄原文不得分。
(3分)答案示例:节俭、无私、公正、睿智、敢言….
评分说明:写出不重复的三点,得3分;答案超出两个字,不得分;其余答案成立也可。
(五)(12分)
(1分)D
(2分)A
(4分)答案示例:承上启下。(1分)由第①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1分),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面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分),从而引出第③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1分)。
(5分)答案示例:首先,"客"指出庄子说法的木意,认为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1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1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1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1分)
评分说明:五个层次各1分。
参考译文: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己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朽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核树砍掉了。第二天,他乂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 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 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白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
三70分(略)
高三语文试卷2022 第19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