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7篇(精选文档)

2023年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7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4-03-07 0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第1篇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简介巴赫音乐起,师:听,这轻快美妙的音乐是作曲家巴赫的作品(媒体出示巴赫头像)关于巴赫你们了解多少呢?借助多媒体了解巴赫生平。约翰·塞巴斯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1篇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简介巴赫

音乐起,师:听,这轻快美妙的音乐是作曲家巴赫的作品(媒体出示巴赫头像)关于巴赫你们了解多少呢?

借助多媒体了解巴赫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十八世纪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匠,现代西洋音乐的开山鼻祖,奏鸣曲的奠基者,被人赞为“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仅留下的也有五百余部。

轻声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师小结:的确,这是一位在音乐上极有成就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了巴赫小时候的故事。

齐读课题

屋顶上的月光

二.由“月光”入手,引出课文最后一小节,引导质疑。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艺术家都将月光作为自己的的创作对象,因为,月光给人一种清朗澄静的感觉,那么美,引人遐想。而今天我们课文中所写到的屋顶上的月光对少年巴赫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屋顶上的月光对少年巴赫意味着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

生交流后媒体出示句子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这两个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句子,从中你了解到什么?哪里读不明白?

(巴赫曾经饱受挫折、巴赫对音乐十分热爱)

师板书:屋顶上的月光

?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饱受挫折热爱音乐

三.由“挫折”“力量”二词入手,感受巴赫在生活上、求学时所遇到的挫折和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读课文1—3节,少年巴赫遇到了哪些挫折?

1)指名分节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用笔圈圈画画,找找哪些词语写出了巴赫所受到的挫折?

2)反馈:说说遇到了哪些挫折。

生交流,师出示相关词语,

(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囊中羞涩、嘲笑讥讽)

齐读,结合学习“囊”的写法,理解“囊中羞涩”

再读这四个词语

师归纳少年巴赫所受到的挫折主要是这两方面:生活艰难、求学艰辛

请你再读读课文一至三小节,用上这些词,来简要介绍一下巴赫生活的艰难和求学的艰辛。

生自由交流

引读文感受巴赫对音乐的热爱。

师:生活是这样的艰难、求学之路又是如此的艰辛。可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使巴赫面对这些挫折没有退缩,请你读读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巴赫是怎样忍受这些挫折的。

出示:(千辛万苦、忍饥挨饿、苦苦哀求)

师引读课文一至三小节(配乐)

少年时期的巴赫,生活十分艰难(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生活很是艰苦),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的汉堡拜师学艺)在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汉堡求学时,他又一次陷入了窘境(音乐教师的收费很昂贵……)尽管囊中羞涩,他还是(不愿意就此放弃……做了他的学生。)为了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他接受了音乐老师的建议,决定去撒勒求学。于是(他再次踏上征途……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快速成长很快(脱颖而出)。

四.学习课文四五六节,感受巴赫对音乐的热爱,进一步理解“屋顶上的月光”的深刻含义

师生配合读课文第四小节(音乐继续)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作家的曲谱,回乡后,便……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他板着脸离开了,面对哥哥的不理解少年……。

师:哥哥不了解弟弟的音乐功底,再加上曲谱是这样珍贵。所以,他拒绝了弟弟的请求。你觉得“珍贵”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哥哥为什么说这曲谱是珍贵的?

生交流

师:生活是这样艰难,一家人的生活来源离不开这些曲谱,而且这些都是音乐家的曲谱,难怪哥哥说这是“珍贵”的曲谱。

品读课文第五小节

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找找这位少年面对哥哥的不理解和拒绝是怎么做的。

板书:

借着屋顶上的月光抄谱

设疑:光亮

?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老师这里给你一点提示,请大家再读读第五小节,借助老师的提示想一想,说一说。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人沉醉其中,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师:联系他所受到的种.种折磨,想想此时此刻他会忘记什么)

生交流说

师:是啊,在屋顶上,在月光下,在乐谱中,他忘记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此时此刻,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他的灵魂仿佛插上了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起来他仿佛……;仿佛……;仿佛……。

出示配乐美景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让你的心灵与巴赫一起飞翔。

生交流时出示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人沉醉其中,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他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对啊,此时此刻的巴赫完全沉浸在美妙的乐谱中,心灵得到了安慰,屋顶上的月光不仅给了巴赫光亮,更让忘记了生活的窘困,求学的艰辛,让他的心灵沉浸在了乐谱之中自由飞翔,所以“屋顶上的月光”——读——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此时擦去“?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中的“?”改为“!”)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注意饱含感情

出示句子,齐读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串读课文第六小节

师: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了。临近家门,他听到了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音乐起)

出示: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学生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原来这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正是——读(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优美而哀婉的旋律在夜色中飘荡回旋,哥哥——读(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个个站在月光下倾听着这——再读(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不禁—— 读(潸然泪下)。他终于相信——读(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于是,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读(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五.总结全文

1、师:在哥哥的全力支持下,少年巴赫终于——

出示:一偿宿愿美梦成真

2、理解“一偿夙愿”

出示——宿:一向有的。

少年巴赫的宿愿是什么呢?

师:是啊,这就是少年巴赫的宿愿,在哥哥的全力支持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成为了——

逐行出示,师生配合读(奏鸣曲的奠基者

十八世纪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匠

现代西洋音乐的开山鼻祖

被人赞为“音乐之父”。)

多么了不起啊,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用“屋顶上的月光”为题?

生交流时随机板书:光明

4、师小结:

的确,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求使得巴赫任忍受了所有的挫折,从他稚嫩的小手在月光下抄写乐谱开始,这种精神就注定他会成为一个伟人。

媒体出示句子,师生配乐感情读:

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板书

借着屋顶上的月光抄谱

光亮

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光明)

饱受挫折热爱音乐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书写“囊、涩”等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囊中羞涩、脱颖而出、一尝夙愿、潸然泪下”的意思。

2、理解句子——“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体会“屋顶上的月光”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曲谱的美妙使人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等句子;

3、能读文了解少年巴赫艰难的求学生涯,感受巴赫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2篇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揭读课题,质疑伟大

1、板书:友谊。

2、谁会读?个别读,读准“谊”,并理解友谊。

3、结合生活实际,畅谈友谊:你有没有好朋友?你觉得你们的友谊伟大吗?

4、补充板书,揭题:伟大的友谊

4、齐读课题。读着读着,心里有没有产生小问号啊?

(直奔重点,读题质疑,使学生尽快产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初读文本,浅谈感受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难读的字、词、句,请用笔把它们标出来,去反复的多读几遍,好吗?

2、自由练读课文,师个别指导。

3、想读给别人听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

4、课文读了好几遍,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谈谈吗?

三、速读课文,感知特色

1、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全文有3个自然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去研读这3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去感受他们之间那伟大的友谊。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认为是总的概括介绍伟大友谊的段落前面打上星号。完成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也可以和前后桌交流。当然,你也可以和我这个朋友交流。

四、品读课文,感受伟大

(一)读悟第1自然段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一段话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你发现了吗?你能通

过你的朗读把这个特点展示出来吗?(5个共同)

3、这个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小结:这是一个朗读的技巧,如果你想突出重点,只要把关键词稍微读得重

一点点,别人一听,就能感觉到重点的所在了。

4、从这5个共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好朋友

5、引导: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你和你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相比,你觉得哪个更

伟大?为什么?

6、小结:是啊,他们这5个共同所做得可都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伟大的革

命工作啊!这伟大的革命事业你和你的好朋友有做过吗?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比起你和你好朋友的友谊怎么样?(更伟大)你觉得自己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呢?

7、指导多元化地有感情朗读(高兴、敬佩……)

7、小结学法,板书:抓特点

(二)读悟第4自然段

1、个别读,评议交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一段话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边读边划关键词

(师板书:生活 事业)

3、在这两个方面中,你觉得哪个方面更加重要?为什么?(体会:更

重要的是)

4、引导理解过渡段的意义:你知道这段话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吗?

(板书:承上启下)

5、指导过渡段的分段:如果,把过渡段前面归为一段,后面归为一段,那么这段既讲生活又想事业的段落该归为哪一段呢?为什么?

6、指导分段。(可分3段,也可分4段)

7、指导朗读。

⑴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后面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呢?(读好——更重要的是)

⑵作为读者,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为什么?(敬佩、羡

慕……)

⑶如果,你就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本人,你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话呢?(自豪、谦虚……)

8、小结学法,板书:抓要点。

(三)读悟第8自然段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找划出这一段话写了哪几个方面?

3、交流,板书: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4、引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结晶,它对全世界都有

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到目前为止,你和你的好朋友有没有如此伟大的成果呢?他们的友谊比起你们的友谊怎么样?你觉得这段话怎么读才能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呢?

5、指导朗读。

五、总结深化,延伸拓展

1、导:刚才,我们研读了文章3个概括介绍的自然段,已经掌握了文章的框架,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文章的框架就好象是一个人的外部轮廓。(师板画人的轮廓)如果,把生活和事业这两个方面再具体描述一下的话,这个人就更加完整了。下节课就让我们去研读这两个部分,(板画:?)让这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好不好?

2、课文学到这,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好朋友、作者……)想说什么就在写话本上写什么?

3、交流,评议。

4、延伸:★搜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料。

★★阅读有关友谊的文章。

★★★以“ⅹⅹ和我是好朋友。”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重点语句练习批注,体会彭总对国家、人民安全,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产生对彭总的敬仰之情。

2、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并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在书中作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在炮兵阵地上)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发言)

课文记叙了彭德怀同志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深入到东海前哨一个炮兵阵地检查战备工作时,发现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严厉批评了有关干部,果断命令拆掉重修。在团部吃晚饭时,彭总与受批评的干部谈心,做了自我批评,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干部们要守卫好祖国的大门。

3、简要的说文章写了哪几个场景?

投影:在阵地——发火;在团部——谈话

4、初读课文后,彭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对工作负责)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相信一定让你对彭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深入理解难句,体会彭总对祖国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引: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初读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作者具体描写了主要人物的哪方面内容?语言、神态

出示自学提示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彭总言行、神态的句子,选择令自己感受深的1-2处进行重点阅读,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简单批注。

(一)学生自主默读画批,抓住令自己感受深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谈理解,尤其抓住彭总的语言描写体会其对祖国的国防事业高对负责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文章的3、6、8段具体描写了彭总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1、在阵地上(发火)

谁能把令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同时说说你的理解?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1)这段话写了什么?(语言、生气)彭总为什么这么生气?

①这段话,从哪看出彭总生气?(课件变色:电闪雷鸣)

“电闪雷鸣”是什么意思?【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比喻声势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彭总当时说话声音特别大,非常气愤】。

②对比体会标点作用。(问号、叹号)

③追问:彭总为何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请你结合课文谈一谈理解。

原因之一

他又看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也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

引:是呀,你知道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这意味着什么吗?

假如双方开战,弹药库极有可能发生爆炸,那时,损伤惨重的将是我们自己的军队,那样,我们就会不攻自破了。

引:(你的分析让我们知道)这可真是个重大的失误呀!是低级错误。你来读一读这句,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个失误有多大。

竟然——出乎意料,没想到。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的危险性,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让学生自读这句,再次体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重大的失误。

原因之二

彭总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开始他还能对答如流,后来问到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怎样,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他就回答不出来了。

引:在作战的时候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你知

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A:古人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假如我们不知道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在敌人来临的时候,就能做出相应的抵御准备吗?

假如我们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的战斗能取胜吗?

假如我们的战斗中没有取胜,我们还能守住东海这扇大门吗?

假如敌人打开了我们国家的东大门,后果怎样?将不堪设想呀!

B:假如我们不知道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就不能分辨出对方的船是敌是友;

如果把敌舰看成了商船?

如果把商船看成了敌舰?

也将不堪设想呀!

而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这些他都不知道,他将如何指挥

自己的军队作战呢?

教学意图:深入挖掘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及其重要性,他很不负责任,很不称职,切实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

原因之三

几位首长都说来过,对这个弹药库也提出了意见,只因为忙别的事,把改建弹药库耽误了。

引: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发现了问题、没有一查到底、没有

坚持、体现出不负责任)

(2)补充资料理解,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也正是如此,彭总发火了,而且是发了很大的火。那么,彭总该不该发火呢?(展开讨论,深刻体会彭总)

屏幕出示

资料1

从1840年—1945年的100年间,帝国主义从海上进攻、侵略中国的次数多达80余次。迫使政府给列强大量割地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资料2

在解放初的十几年时间里,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湾特务和武装人员的袭击。1959年元旦过后,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用刚装备的美国最新式火炮突然对我东南沿海滥施炮击,造成一个托儿所31名儿童死亡,17人受伤。1月7日下午,解放军炮兵以28个营又8个连猛烈轰击金门,共发射炮弹2万6000发,国民党军还炮约7000发。

师: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作为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却没有意识到把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呀!改建弹药库又是多么迫在眉睫呀,而首长们却忽视了这样的头等大事,还在忙别的事,这对于身经百战、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彭总来说,怎能容忍?(齐读)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所以彭总这样说

(3)比较反问句及陈述句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读一读

(出示课件)“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③体会反问句作用:同样是这个意思,语气、感情更加强烈。

A、读一读这两句话。

B、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看哪句写得好,说说为什么?(标点不一样;语气强烈程度不一样,这个问句好像亲耳听见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火了一样。)

C、想象当时情景,两人一组互读体会。指名读2人。(师范读)

D、此时此刻,彭总心中想的是什么?(国防事业、国家的安全)

E、你觉得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高度负责。指导学生批注。)

(4)过渡:首长们都站着不敢动。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

“你们几个都留在这儿,现在就动手,把这个弹药库拆掉重修。看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地研究解决,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

你从中感受到彭总是个怎样的人呢?

(对国家安全高度负责、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一抓到底)调整补充自己的批注。

(4)其实,彭总就是这样深入开展工作的。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已经介绍了。自己找一找。(经常)

2、在团部里教育(谈话)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1)读这段话,想想彭总的态度怎么样?(板书:非常真诚)

(2)彭总到底错没错?你是怎么理解的?组织辩论

错了(理由是……)

没错(理由是……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来谈。)

(3)认为彭总错了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

(彭总错了就道歉,为人坦率,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不摆官架子。)

认为他没错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彭总没错还要向团长道歉,这说明彭总坚持原则,处理问题实事求是,严于律己。板书:严于律己)

(4)引导学生修改批注。

师:一个人的举止、言行,能够体现出多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多角度地去思维,谈出自己的理解,

彭总又说:“都对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对就可以了。想想吧,人民把一扇大门交给你来守卫,你就得千方百计把它看好啊!啊!你已经认错了,我就不说了。吃饭!吃饭!”

(1)彭总这是在说什么?千方百计——你是怎样理解千方百计的?(教育干部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体现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负责任。)

(2)抓住“大部分对”、“一扇大门”等处理解彭总实事求是,心中时刻想到人民,对人民交给的重任高度负责,对下级十分关心,告诉他如何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语重心长、发自肺腑、真诚的关心教育自己的下属)

齐读最后一段

(3)以“团长激动不已,心想()”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提升。

师:这句话不仅是彭总语重心长地对团长的嘱咐,更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体现他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5)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语重心长地说)

师:此时此刻,不仅是团长,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敬仰,为之感动。他不愧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国防部长。

课件资料

1、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为指挥过“百团大战”,屡建奇功的彭德怀赋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齐读

(2)说说你的感受

(3)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一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

(4)彭德怀看到毛泽东的这首赠诗后,很是高兴。他谦逊地把最后一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奉还给了毛泽东。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居功自傲,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

2、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边境还不稳定,时常会有战争发生,彭德怀毅然挑起国防部部长这个重担。然而在期间彭德怀元帅被囚禁了整整八年,被多次游斗。彭总说

“我要说清自己的问题,要出来为这个国家工作,把她建设好,富国强兵是我一生的愿望。”

在临终遗言中,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念念不忘

“我国的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善,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3、语言训练,情感升华

此时此刻,我想说:“(。)”

三、总结全文

1、质疑:在炮兵阵地上,为什么还要写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在炮兵阵地上,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都是教育,方法不同,让我们对彭总有了全面的认识)

2、自由汇报学习收获。

(1)一事写一人。

(2)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特点

(为中心主旨服务)

仿写点设计

写一个家长会后爸爸态度变化的几个句子,主要是语言神态描写

作业设计

课后

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阅读一些有关彭德怀生平传记的书籍,如在彭总身边。

板书设计:

5、在炮兵阵地上

彭总(语言神态)

在阵地发火对国家、人民安全

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

在团部谈话实事求是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并识记下列词语:矜持、赫然、折腾、迫不及待、从头到尾

品读课文,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

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作文上的红双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什么是红双圈?作文上的红双圈有什么作用?) 【板书:“红双圈”?作用?】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文本,希望这节课下课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

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这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20XX年12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苏省政协 常委,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民进省委副主委、省社会工作委员会顾问。

(二)自学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矜持 赫然 折腾 偶然 必然 刊物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过渡:是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提问,作文中的红双圈是如此普通,我们平日书写作文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跟随作者看看这红双圈到底奇特在何处。【板书:不平凡】

(三)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 ),然后又发表在( ),接着又发表在( )上,最后发表在( )上。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区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谁来说一说,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处?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预设: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县城,走出了江苏省,传到了大城市上海)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其中有——„„(预设:老师的认可、县文化馆同志的欣赏、县办刊物编辑的欣赏、扬州区刊物编辑的认同、上海正式刊物编辑的)

是的,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语段: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父亲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什么? (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 ——父亲想告诉我:多写作文,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

——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什么打引号?

(折腾指的是写作文,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下乡插队: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后期和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4)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力吗? 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和欣赏。

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不会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 或许也不会发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创作上获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 是否可以改一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个效果好一些?为什么?(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坚定)

(6)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这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是作者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

(7)课文中哪个句子也说明了这篇作文对作者意义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

追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这篇作文意义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记得很明确,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过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作者将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赏析“作文的第一次发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

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问题: 当作者得知自己的作文贴在报栏里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圈出相应的词语,写一写你的阅读体会

(1)兴奋:为自己作品能够张贴而感到喜悦和激动 为什么会感到兴奋呢?

——同学说上面打满了双圈,说明作文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

从哪里看出了兴奋?

——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双红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 (挨到中午——时间过得很慢,是一种煎熬。) (溜过去——速度很快地冲到报栏前)

(3)你平时发下来的作文上,老师也会画双红圈,你是否和作者一个细致得将个数都数出来,从这个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

(4) 这是作者第一次获得老师的赞许吗?(不是——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平时的习作中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 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

(征文比赛,很多人参加,能张贴说明已经获奖了,这是更多人对作者写作能力的认可。)

(五)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收获,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老师的鼓励

——母校创设征文机会,让作者崭露头角 ——作者自己不断折腾

——双红圈作文给作者带来的信心和勇气

是的,于是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会遇见许多这样的事例) 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红双圈”一直激励着你呢? (红双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 ——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呐喊 ——课堂上响亮的掌声 ——做好事后绽放的笑脸

感谢您,亲爱的老师!感谢您,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之树上挂满红双圈的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留心生活。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偿夙愿、囊中羞涩、脱颖而出”等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四个“终于”,感受巴赫为了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

4、实现与巴赫的心灵对话,感悟“屋顶上的月光”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能体会出巴赫为了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实现与巴赫的心灵对话,感悟“屋顶上的月光”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预习交流。

1、播放音乐,出示文章和巴赫的图片,简介巴赫。

2、引出少年巴赫。

二、学习课文1--3节,体会巴赫热爱音乐的奋斗精神。

1、揭示课题:《屋顶上的月光》

(1)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少年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

2、体会文章是如何写巴赫人热爱音乐的?轻声读1—3节。

(1)思考:哪些词句写出了巴赫热爱音乐?

(2)学生品读体会。

(3)交流:师随机板书 热爱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

三、学习课文4--7节,体会巴赫执着追求的精神。

1、过渡:并提出问题-----巴赫又做了什么?

2、学生交流:抓住句子: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

理解“偷”的含义。

板书:执着追求

3、引读体会句子: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4、出示填空: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他很内疚----------,更有些自豪----------,于是潸然泪下。

5、齐读,再次感受。

6、出示文中带有三个“终于”的句子,并体会反复出现“终于”的好处。

7、出示句子:少年终于一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现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1)体会最后一个“终于”,理解艰辛后总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2)理解词语“一偿夙愿”。

(3)齐读。

四、学习课文8--9节,联系上下文感悟“屋顶上的月光”的深刻含义。

1、出示问题:如果此时有人问你,是什么支持巴赫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你会怎么说?

2、出示句子:有人曾经问过巴赫,是什么支持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为什么会笑着说?

3、课文把月光比作明灯照亮了巴赫的理想。

板书:照亮理想

4、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理想,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7篇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弄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读准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重点:弄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由过渡段插入进而弄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形容朋友间友谊的词有哪些?可是,朋友间的友谊被说成”伟大”的,却不多.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她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呢?

二. 检查预习.

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出示课后词语)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播放课文录音)

三.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单击备课指导中的教学资料)

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自然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自然段各讲了什么?(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四自然段讲了哪两层意思?文中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两层意思?找出来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课文应该怎样分段?说出段意.引导学生分析,第四自然段从上面生活上的关心引出下面事业上的关心,可以把这一自然段划分到第三段中.

四. 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齐读这两段.

介绍第一段”学问”,”国际工人运动”,”办报”,”编杂志”,”文件”所指的内容.

这两段话中一个词多次出现,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这个词说明什么?(单击第一段中的品句),

第四段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0年说明什么?

五. 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增进对马克斯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的崇敬,并从马克斯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的.

练习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练习从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讲了哪两层意思?

二. 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

课文是怎样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友谊的?

理解奠基,迫害,赊物,困窘的意思.(单击热字)

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能反映马克思生活困窘,怎样理解这个词?(单击第二自然段的品句二)即使这样,马克思仍毫不在意,理解毫不在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马克思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在生活上恩格斯对马克思帮助是竭尽全力的,竭尽全力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具体帮助马克思的?,

宁愿与厌恶用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单击第三自然段中的品句)你是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的?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他们在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

讨论,指名发言.

(1) 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

(2) 分开后;

(3) 他们的关怀无微不至;

他们在伦敦时时怎么做的?

(1) 指名答.

(2) 第五自然段的每天和第六自然段的几乎每天有什么区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单击热词每天)

(3) 理解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单击热词)

(4) 他们有时候激烈的争论,这能反映他们的友谊吗?(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5) 体会第二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他们分开后又时怎样的?

理解无微不至.课文中讲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他们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 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2) 恩格斯帮马克思翻译文稿甚至代写;

(3) 马克思帮恩格斯编写著述;

(4) 恩格斯全力完成<<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个人都心甘情愿,毫不保留地为对方做出牺牲,合作得就像一个人一样,这种友谊是伟大的.)

三. 总结.

为什么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他们伟大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单击最后一段的品句和第六自然段的析段)

你从两位导师的伟大友谊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第三课时

目的要求:

理解文章的结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学会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造句.

难点:理解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 理解课文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这篇课文歌颂了什么?(歌颂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自由读课文,思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二,三段又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概括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是好朋友,中间通过典型事例的介绍,最后一段明确点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是对第二,三段的概括和总结).

三. 逐段指导朗读.

抓住每段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纠正,再自由读.

四. 复习巩固.

(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多音字,词语填空,关联词,判断正误,课文填空.)

五. 学习生字.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应注意什么?

在练习本上写一遍生字.

比较下列生字并组词.幻灯出示.

迫( ) 购( ) 竭( ) 忱( ) 抒( ) 某( ) 版( ) 挣( )

破( ) 构( ) 喝( ) 沉( ) 茅( ) 谋( ) 板( ) 睁( )

六. 指导造句.

找出含有”各抒己见”,”无微不至”的句子读一遍,体会词语意思.

指名造句.(鼓励从多个方面练习造句)

七. 布置作业.

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在练习本上书面造句.

预习21课《革命烈士诗两首》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