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篇世界的人口问题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等问题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与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除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篇
世界的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等问题最为突出。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与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除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外,突出表现在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老龄化加快等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负担重
读教材第7页表1-1-4,分析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原因。
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争不断;各国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重;自然灾害频繁等。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原因:赋税制度改革,按田亩数收税,替代了按人丁数收税;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的需求;;无重大天灾人祸,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增加等。
(2)比较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人口经历了短暂的负增长后,迅速增加。
1959年—1961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原因:“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
1961年—1971年:人口高速增长。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降低;传统的生育观念。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能归纳不同时期(四个阶段)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了解人口流动的概念、作用、中国民工流。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1、空间位移:是否跨域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
2、居住地变更:户籍发生变更
3、时间限制: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至少在1年以上)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
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人口迁移
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人口流动
小湾电站的移民——人口迁移
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______ 人口流动
来盐津一中就读的学生_______人口流动
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城市化) ;城市→农村(逆城市化也叫郊区化) ; 城市→城市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③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人口迁移的四个阶段
人类社会早期:引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
古代农业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
战乱、宗教迫害等。
3、15~19世纪:影响因素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主义扩张
迁移方向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欧洲人移民美洲和澳大利亚(自愿迁移);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奴到美洲(强制性)
4、二战以后(重点)
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什么?
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具体表现有哪些?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新兴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吸引也造成了人口迁移。
1、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德国的分裂和统一;印巴分治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欧洲从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原因:美洲劳动力需求减少,欧洲人从原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减轻,迁出人口减少
2、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很大变化:美国仍是世界上外来人口主要迁入国,但是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一直为迁出区的大洲:亚洲、非洲;一直为迁出入的大洲:北美洲、大洋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的大洲:拉丁美洲;由迁出区变为迁出入区的大洲:欧洲
3、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
1、新兴城市引发人口不断涌入:深圳 ;2、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就业导致人口涌入:丽江
国际难民: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 ; 环境移民:四川地震
(二)人口流动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国际人口流动————外籍劳工 ; 国内人口流动——————“民工流”
中国民工流
1、总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区到沿海城市 民工流的影响
2、主要迁出地:河南、四川、广西、江西、安徽
3、主要迁入地:广东、上海、北京、新疆
4、主要方式:以自发流动为主
5、主要目标: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1、农村出现大量廉价劳动力
2、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
国际人口流动:外籍劳工
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美国、加拿大 中东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能自己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自己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运用上面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2、土壤;3、淡水;4、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文化教育;3、婚姻家庭;4、交通和通信
政治因素:1、国家政策;2、政治变革;3、战争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②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北大荒到北大仓
③、水源: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逐水草而居
④、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攀枝花
⑤、自然灾害:大型洪灾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①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生活、工作条件
②文化教育:求学
③、婚姻家庭:1、婚姻是影响年轻人迁移的重要因素;2、家庭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④、交通和通信: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
3、政治因素
①、国家政策:我国历史上的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戍边——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农垦兵团
②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朝代更迭——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③战争——叙利亚战争,伊斯兰国战争,乌克兰战争迁移
④宗教分歧:1947年印巴分治,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原居住地:环境恶劣、人口压力大、生活水平低等
拉力:迁入地:环境优越、经济和生活条件好、教育水平高等
阻力: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
迁出区:推力>拉力 迁入区:拉力>推力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利、弊两个方面归纳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
积极影响1、有利于缓减人地矛盾,保护环境;2、加强与外地联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1、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力减少
对迁入地:
积极影响:1、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1、增加公共设施、卫生、教育、环境、社会治安管理的压力。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
(2)促进了经济发展:美洲、西欧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2篇
日本
[读图识记]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纬度(300N—450N);关东平原、富士山;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⑴ 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 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原因: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②海岸线曲折,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③矿产资源匮乏,多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④加工贸易型经济,本国市场狭小,产品多向外输出。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渔业发达的原因:
自然:①岛国海岸线长,资源丰富 ②北海道渔场
社会经济:①捕捞技术发达 ②市场需求量大(耕地面积小,人口多) ③传统饮食习惯
⑶ 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3、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经济: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近些年针对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3篇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能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能自己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有:
亚洲东部;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南部;
西欧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美国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沿岸地区: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和工业贸易区
人口稀少的地区
高寒地带:北美、亚洲、南极洲(无人定居)
沙漠地区: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中西部
湿热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河流域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特点一东西差异:东多西少;特点二自然差异:沿江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特点三经济交通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特点四民族差异: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P19 活动:请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1、地形 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大) 2、交通条件 3、文化教育
1、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因素:
①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 ﹪以上的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
②气候:气温——北温带:气温适宜,全球约80 ﹪的人口居住于此。降水——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多
③ 水资源:干旱地区,人类往往逐水而居
④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分布多
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工业革命时,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活动:阅读教材第20页“知识窗”,回答问题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在哪里?举例说明。原因又是什么?
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分布集中的地方也是在高原山地,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战后,人口不断向城市聚
3、 政治因素
此外,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可在较短时间内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值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极限人口)
人口合理容量: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最佳人口)
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多能养活16亿人 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8亿~9亿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资源丰富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②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③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④人口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⑤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⑥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负相关;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不同时期,制约因素不确定。
①、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环境容量不同
②、环境人口容量还与科技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制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在一定历史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是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不变
我国现在人口已突破13亿,为了谋求我国人 口合理容量,我们该如何去做?
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4篇
东南亚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⑴ 范围 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XX年5月独立
⑵ 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⑶ 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马来群岛:地形高峻崎岖,沿海有狭窄平原,河流短促。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⑷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⑴ 人口稠密 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⑵ 主要农产和矿产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缅甸、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东南亚的锡矿带
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⑶ 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
⑴ 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⑵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⑶ 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5篇
东亚
[读图识记]五国及其首都;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日本海重要海港1、概述:
⑴ 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 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 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 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6篇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三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7篇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人类社会初期(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世界人口缓慢增长。
(2)工业革命后(近代):
1、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创造的财富大大增加
2、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
3、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 ,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3)“二战”后(现代):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1)第一阶段为原始低增长阶段(原始型)。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规模小,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原因:1、农业丰收与和平年代,人口数量就增加。2、灾荒、战争、瘟疫流行的年代,人口数量就下降。
分布:极少数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部落
(2)第二阶段为高增长阶段。(传统型)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分布: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
(3)第三阶段为增长减缓阶段。(过渡型)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规模增长趋缓,人口平均寿命继续上升。
原因:1、社会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 2、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口政策实施
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4)第四阶段为增长减缓阶段。(现代型)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为缩小,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
原因;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
中 国(现代型):原因:我国多年来一直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其宗教、医疗文生条件、自然条件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
1、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多为现代性;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2、三率:原始型为“高、高、低”;传统型为“高、低、高”;现代型为“低、低、低”。
3、自然增长率:高于1%为传统型;低于1%为现代型。
4、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