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地理复习第1篇根据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形式、特征及解题要求,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一般有如下步骤和要求:1、仔细阅读高考地理题目,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2、认真审读高考地理题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一轮地理复习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1篇
根据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形式、特征及解题要求,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一般有如下步骤和要求:
1、仔细阅读高考地理题目,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
2、认真审读高考地理题意,读懂题目说明
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要认真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在问什么”“要考什么”。审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解题条件、题干要求、解题思路。
3、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条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提别要看清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东”“南”“西”“北”“大”“小”“高”“低”“上”“下”“不正确”等。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这是解题时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这种信息需要考生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才能获得。
4、分析题干条件
高考地理题干给出的条件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审题时必须准确提取这些条件,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隐蔽性。
(3)限制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不仅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5、分析选项正误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2)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必然”“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6、分析“项”“干”关系
高考地理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高考地理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答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2篇
全球气压带、风带
一、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1、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温和湿润;极地高气压带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温和湿润;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
绘制气压带风带简图。
二、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着低压区域。
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
分布在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北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
夏季盛行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暖干燥。
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1月份,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因此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形成西北风。
7月份,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风。
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多旱涝、寒潮等灾害(不利)。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3篇
1、自然地理部分:主要由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单元要素构成。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复习流程,切忌不可死记硬背,复习时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渐适应高三一轮复习的节奏。
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单元要素构成。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相比自然部分要好理解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抓住记忆核心知识和缕清分析主干原理上,制定相关复习规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复习中紧密结合案例,构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当下实际去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地理部分:涵盖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单元要素。“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应该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准确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对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记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进行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教材案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出发,架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将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到区域内,学习致用。
4、选修地理部分:涵盖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在选修地理复习过程中,注重教材中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读技巧,侧重总结方法和规律,配适当的习题加以练习。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4篇
一、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酒泉发射基地。
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如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3、地势因素: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5、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6、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航天装备运输。
7、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三、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描述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我国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四大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②昼长因素:白昼越长,则日照时数越多,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③地势因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④天气因素:晴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高空出现“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5篇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植被、水文、气候、地貌、土壤)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1、各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厄尔尼诺”的影响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太平洋和环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能使海水急剧升温,洋面平均温度骤升约3~5℃。
1、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
2、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
依据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那些方面呢??
整体性体现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整体性体现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性的体现三: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①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 传输给海洋。
②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其他形式的物质运动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光合作用意义:
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物质运动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交换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 第6篇
一、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 优点 数据分类 工作流程 基本构成 主要功能
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 )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优点:图形化、可视化,并可及时更新信息
数据分类
(1)空间数据:反映事物地理空间位 置的信息(如城市的经度、纬度)
(2)属性数据: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反映事物其他特征的信息(如城市人口、经济总量)
工作流程:信息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输出→模拟结果和决策方案
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
主要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
7、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地物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结果等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灾害影响范围,确定最佳救灾方案
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①、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②城市交通道路管理: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
③城市规划: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决策、检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①同心圆模式:特点: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②扇形模式:特点: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分布;③多核心模式:特点:城市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个核心模式 ④“田园城市”模式
城市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机构和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