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沁园春教材分析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沁园春教材分析3篇
第1篇: 沁园春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
这首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结尾于赞颂当代英雄。
上阕重点描绘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北国风光”到“万里雪飘”),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下阕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这阕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层是承上启下的过渡。
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恰如其分地评论五位历史英雄。
第三层(从“俱往矣”到“还看今朝”)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第2篇: 沁园春教材分析
沁园春分析想象
【篇一:沁园春 雪 课例分析】
《沁园春.雪》课例分析
杨晓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诗
.学生一起朗读全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镜头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1.学生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诵。
3.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4.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 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5.全班同学朗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理解精炼生动的语言。
6.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
三、. 析诗
7.再播放配乐朗诵,请学生展开想象。
请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8.出示多媒体请学生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上阕部分的区别。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深化升华主题句。
9.学生演示诵读。
教师讲析词的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景情交融的写法,点示词的壮美的意境,引导探求作者在词中的情感线索。
10.分析下阕: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11.出示多媒体镜头。
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略输”、“稍逊”“只”
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也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惜”字可以看出来。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12.问同学: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13.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
14.学生自由表情朗读、背诵。
要求进一步讲究节奏,表现情感,深化想象。
四、 背诗
根据画面提供的素材,背诵整首诗歌。
教后反思:
1.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背景支持,通过潜心诵读、涵咏揣摩凝练、形象的语言把握情感,领会主旨,仔细体会词中的意境,领略一代伟人博大、向上的情怀,发展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逐层深入地品评鉴赏,从字词的锤炼到层次、到形象、到意蕴、到构思的独特技巧,都进行了有分寸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赏析、讲解,层进的步骤合理,线条明晰。
3、利用多媒体镜头,让学生对词的形象、情感、意境等知识内容有更多的、想象与联想等。把学生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件展示适时适量,恰好地体现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这不仅仅只是深化了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突出了文体特征,教出了诗味。
4.充分重视文本教学,把学生引进课文中,让学生读,说,思,议,很有语文的味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充分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十分充分,又能看课堂中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篇二: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情况、说教
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整首词通过对
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并作为“现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00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
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
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依据新课标“知、过、
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诗歌的吟诵,掌握诗词规律、训练学生的语感,;明确诗歌的意
象;朗读并背诵诗歌。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
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3.能力的提高: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朗读、理解、背诵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
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三、说学生情况
四、说教学方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索感悟”的原则,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我将采用的教法为: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
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
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实施情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
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
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
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
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毛泽东,中国的伟大领袖,也是以为思想深刻的哲
人、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导入目的在于: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朗读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拼注在原文中,以后都应这样,养成习惯。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看这首词能分为那几个部分
3、研读欣赏:分为(上阕和下阕)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让学生再次读上阕,让学生找出一个领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背诵上阕。
⑤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阙内容的分析。⑥分析下阙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课堂小节①使学生对本课更一步的理解,能够知道作者是怎样意境、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布置作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用正常的语序解释。
②品味第三到第十句,这里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③分析上阙中的最后三句。
④小结上阙。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阙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阙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6、欣赏学生优秀作品。(根据时间具体而定,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7、归纳小结: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说。(利用诗中的意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想象。)
9、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
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
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步:描绘图景。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
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第四步:体味情感。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所以在这里要对毛泽东少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作一些介绍。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
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
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
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
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
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
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
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
达效果。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
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
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
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 、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2)释词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第3篇: 沁园春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积累字词,品味关键词语;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诵读诗歌, 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画面,并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一识,识“大体”
1.导入新课
中国梦,一个雄奇壮丽的梦。东方睡狮古老中国一梦百年,醒于毛泽东。毛泽东以他的大气,抒中国少年之风发意气,启少年中国强盛之旅。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沁园春.雪》(齐背),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这时江山已定。其实早在1925年,年轻的诗人就已经初露锋芒,显示出王者的“大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2.文学常识
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读一读,读“大气”
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这首词的基调。
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指名朗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画下来。
明确: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怅、忆;动词需要重读,如争、击、翔、粪土、击、遏等。
3.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提示:乐观豪迈、开阔大气。)
4.思考: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大气?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大气。
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诗人“独立”,表现出爱秋而不畏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比如“看”领起的七句,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大开大合,开阔大气。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问江山问大地的情感大气;特别是“怅”领起的三句。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藐视权贵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气!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人的凌云壮志得以实现。
教师补充: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
本词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美的宏大意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 面对如画的秋景,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5.教师范读。
6.学生朗诵展示。
三、品一品,品“大美”
1.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层林尽染 染,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补充:诗词特别讲究炼字,除了上面几个字外,比如开头一句的“立”字也很有韵味。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品意象,品语言,发挥想象力,一幅幅充满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秋色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诗人的拿云“大气”!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比一比,比“大志”
1.过渡: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考。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2.请同学们齐读下阙“恰”字引起的七句,说说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如何?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3.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如今缺乏大气格局的青少年又是怎样的呢?人情味缺乏、惰性十足、不善坚持、不爱吃苦、缺乏钻劲、好吃零食、没有规划、不重积累、缺乏诚信、沉迷网络等并不少见。另外,还有性别错位:男生比较伪娘,女生比较威武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鲜明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五、议一议——议大局
1.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感悟: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同学少年”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理清思路,确立中心发言人。
小组发言示例:学习毛泽东的自信、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
4.小结:奋斗精神永不过时,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高中三年,书写下人生最光辉的一页。
六、写一写,写“大作”
1.课文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气的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美的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大志的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有大局的斗士。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大气。
2.课后作业: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有的人追求立大志成大业的人生,也有人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个人的快乐和随意。你对于人生的大与小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呢?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课堂总结:课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且将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种子生根,发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让中国梦从我们这里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