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芳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江苏苏州,215123)
近期,参与了一次“等式的性质”同课异构活动,笔者全程听取了多位教师的展示,对等式性质的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课堂的观摩,深刻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可行的.下面就回顾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对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对比及反思,以期获得对教学方法上更加深刻的认识.
Z老师的教学设计:
问题1:求出下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问题2:描述下列各式的特征:
①m+n=n+m;
②x+2x=3x;
③ 3×3+1=5×2;
④ 3x+1=5y.
问题3:请从生活中探寻出诸如此类相等关系的事物.
事实上,对于这类事物,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天平,我们都知道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或减去)一样的量,天平依然保持平衡.当学生发现和提出“天平”之后,教师可以即时追问“等式与天平有何共同点?倘若等式需要保持相等需要进行哪些操作?”
问题4:请试着用数学符号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评析:本课中,不管是教师的调控还是学生的数学活动都十分精彩.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欲望,让学生经历深入思考、探究和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等式与等式的性质的相关知识,学会了解决一些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同时也得到了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领课堂教学实属不易.从教学效果来看,Z老师可以很好地融合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与具体教学内容,让学习内容自然而亲切地引出,并很好地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让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十分清晰,让学生的探究自觉性得到提升.Z老师的本意就是想要借天平之力,很好地促成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但是细细品味中可以发现本节课的设计属于平铺直叙,缺乏思维的曲折和纵深,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创新思维的感知不充分,无法达成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图,因此本课还是有所欠缺的.
L老师的教学设计:
L老师设计了天平问题情境,很快学生便根据教师出示的图1,想到了跷跷板和天平这两种物品,平衡也随之引出了.
图1
生1:那跷跷板的两头坐着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那肯定就无法平衡了.(其余学生哄堂大笑)
师:目前,天平与跷跷板属于两种模型,一种两边重量相等,另一种胖瘦不等,你们能将这两种模型抽象为数学问题吗?我们分为平衡组和不平衡组进行探索,看看能得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根据任务进行探索,很快得出了表1所示的研究结论)
表1
师:谁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你研究的结果呢?
师:我们求解一道应用题,通过字母x表示未知量,那么x可以是长度,可以是距离,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产量等,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一些量呢?(有了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展开了火热的讨论,切身体会到用字母表示量的简洁性,获得了一定的认识,并得出了表2所示的结论)
表2
师(追问):可以根据你们组得出式子的特征来为其命名吗?
生2:我们组为其命名为“等式”,即可以用等号连接的式子.
生3:我们组为其命名为“不等式”,即可以用大于号或不等号连接的式子.
师:非常好,那从这个等式或不等式出发,可以得出其他结论吗?(此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讨论都十分火热)
生4:据等式a=b,可得a±c=b±c、a·c=b·c;
据等式a=b,c=d,可得a+c=b+d、a-b=0.
师:非常棒,第一组由生4作为代表将等式的性质构造出来了.第二组有没有得到什么启示?(第二组的学生又经过了片刻的讨论,很快也有了思路)
生5:据a>b,可得a±c>b±c、a·c>b·c;
据两个不等式a>b,c>d,可得a+c>b+d、a-b>0.
生6:我需要修正生5的一个问题,还需在c>0时,才能得出a·c>b·c.
这里,第二组类比第一组的探究方式和过程,变化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获得了新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是创造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历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获得对数学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课堂小结中,教师又一次引领学生总结提炼,两个小组不相上下,一组得出等式的性质,另一组则得出了不等式的性质,并通过归纳总结,让类比思想进一步得以深化.
评析: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将知识作为素材,将数学作为工具,通过一以贯之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在训练中,思维活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使得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舒展,使得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植.L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质疑,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可生成性资源来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其在融洽、健康、欢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迸射出思维火花,让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
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个教师基于自身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对学生基础的把控,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其中,L老师的课获得了全体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1].从L老师的成功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激起创新的诱因,而质疑则是促成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中,L老师除去创设了适切的问题情境进行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之外,还有他对学生挑战、质疑精神的呵护和尊重,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有好处,也有利于放飞学生的个性,形成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
2.1 问题是激起创新的诱因
创新始于问题,问题可以极好地诱导创新.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处,创设合理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思维,激起其内驱力,使其进入到问题者的角色,真正意义上卷入到学习活动中,产生探索欲望、创新欲望和竞争欲望,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2 质疑是创新形成的源泉
对比两节课,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质疑是数学探究的源泉,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因此,我们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需要尽力鼓励和呵护,并给予他们自由释放的空间.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质疑是否具有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理性质疑的目的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由此,善待和呵护是十分必要的.L老师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细致地分析和讲解了教学内容,而是他鼓励和激起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行走在发现问题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天平等式探究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5期)2022-06-05说说天平的使用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1年12期)2021-12-31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0年12期)2021-01-18组成等式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0年9期)2020-10-27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新高考·高一数学(2018年5期)2018-11-22天平的平衡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8年2期)2018-09-11探究式学习在国外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一个等式的应用考试周刊(2015年105期)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