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雅丽 钟琦 马早明 刘凯琪 温雨柔 涂春州
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作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新型模式,是我国地方高校对外开放的有益探索。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目前主要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分高校落地广东,主要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的合作办学。其中既包括广东地区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的合作办学,也包括内地其他地区高校与港澳高校在广东开展的合作办学[1]。继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粤合作办学之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均有来粤合作办学意向,相关校区筹备已正式列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其中,广州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2022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成为继2005年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2014年设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后的第三所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2]。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该区域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必定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3]。具体来看,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为达成这一目的,进一步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4]。
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在政府相关政策规范下高校间的开放创新合作。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与扶持下,来粤参与合作办学的港澳高校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涵盖港澳大部分公立、私立高校。不过,有学者认为,目前三地高校合作办学存在定位模糊、规范化程度不高以及合作办学效益辐射能力不强等实践问题,从而抑制了合作办学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5]。要实现高校间全方位协同发展,亟须推动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迈入新的阶段。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与加强科研合作,不仅有利于加速学术资源流动,对促进区域内多组织之间开展协同治理亦有所裨益。因此,探究并回答港澳地区与广东地区高校之间开展的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如今呈现何种状态、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紧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6]。
我们选取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完全覆盖参与粤港澳合作办学的香港、澳门、广东高校及落地广东地区的合作办学机构。本研究对这些高校在中国知网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而建立学校之间的相关度,查看各个学校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并针对三地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情况进行分地区、分时段的比较与定量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发展背景下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的基本情况与趋势动向,进一步揭示三地高校合作办学“黑箱理论”(black-box theory)以及背后成因,探索其科学发展规律并提出合理政策建议。
(一)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定量研究方法,在各学科各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法是将代表行动者的节点及各节点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关联分析,研究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状结构。其目标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微观的社会个体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是宏观的群体内部所有行动者间的关系结构。微观结构从个体角度进行多方面延伸,分析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即从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等个体微观角度探究粤港澳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情况。这种基于社会角色层次的微观结构侧重于考察网络中单位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性质,重点关注个体在网络群体中的影响程度;
宏观结构从整体内部角度构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子群结构、核心—边缘结构等宏观层面的指标属性,对整个社会网络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宏观框架,基于社会制度层次的宏观结构视角,其中所体现的是整体网络的各项结构特征[7]。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科研合作进行网络整体、网络中心度等方面的分析。网络整体分析是从整体架构揭露各节点、连线间的关联度和密切度,突出外部结构的整体框架;
网络中心度呈现了作为节点的社会行动者如何通过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中的定位实现资源获取的过程即反映了处于网络中心的个体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8]。
(二)样本抽取
2016年,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建立粤港澳高校联盟,该联盟帮助三地高校寻找科研合作的突破口,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9]。笔者以2021年前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4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平台,选取2017—2021年5个时间段,检索各高校合著论文的数据。通过区域划分建立广东地区和港澳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框架,并划分为港澳地区、广东地区以及粤港澳地区三个区域块进行区域比较,分别获取三个区域的论文数量作为研究样本,对三个区域中高校合著论文情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样本对象选取涵盖了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国内所有中英文文献期刊。对于在中国知网平台上发表的文章,我们根据论文作者单位的情况进行区分:论文的署名单位只有1个时,即认为该论文为高校独立研究,计为独立发表论文1篇;
论文的署名单位不仅仅只有1个时,我们认为文章中的署名单位进行了科研合作;
若同一篇论文中存在同一所大学不同研究机构或不同学院进行合作的情况,计为校内科研合作1次;
若论文中的署名单位分别为不同高校,计为高校间科研合作1次。此外,若同时存在多个高校名称,我们认为2个署名单位科研合作次数至多为1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同一篇论文中,存在一所高校不同的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的情况,我们在判定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时,只认为是1次科研合作。第二,通过作者单位进行文章检索是模糊检索,不能排除高校合作企业(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造成的误差干扰。基于以上说明,我们绘制了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的总发文量(表1)以及40×40的高校间论文合著网络矩阵(表2),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代表高校编号,行和列所对应下来的数值表示高校间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
表1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发文量 单位:篇
表2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论文合著网络矩阵
(三)数据采集
本文选取的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原因如下:一是因为中国知网作为我国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平台之一,收录大量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中英文文献,涵盖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且具有较强的前沿性、时效性;
二是因为本研究重点旨在考察粤港澳合作办学背景下各高校机构之间科研合作关系的节点与密度,故主要以国内科研指标为参照,暂不列入外文数据库中的国际期刊发文数据。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功能,在搜索项中选择作者单位作为检索对象,在作者单位一栏中依次输入粤港澳高校联盟中的40所高校名称,对每所高校的检索结果进行导出与分析,文献导出格式选择RefWorks(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文献管理软件包),最后得到40个涵盖每所高校名称的txt文本文件,文本文件中记录了有关被检索高校所发表论文的论文名称、作者以及摘要等相关信息,然后使用编程软件PyCharm对所有文本文件中的作者一栏进行字符串遍历和匹配,计算出每所高校与除它本身之外的39所高校之间的合著论文情况。在编程软件中对以上计算操作重复多次,得到的结果为40列一维数组,即40所高校间的合著论文数目概况,再将所有计算得到的最终结果输入Excel表,形成一个高校间的科研合作网络矩阵图。为了对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科研合作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再将样本抽取中的三个区域样本进行同样的数据采集,得到三个Excel矩阵表,以此来研究高校间科研合作的现状。
(一)整体网络分析
本文对所选取的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的科研合作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三地高校间的科研合作较为紧密,但还是存在部分高校相对孤立的情况。根据表2的矩阵数据绘制得到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研究的网络节点图(图1),此图是一个有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着科研合作关系的方向,各个节点之间的有向连线代表着各大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关系。该图中间节点之间的连线高度密集,边缘处有部分节点相对比较孤立。此外,有部分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与粤港澳高校联盟中其他高校无合作关系,存在孤立节点现象,未在图中显示。
图1 粤港澳高校联盟科研合作网络节点图
由计算分析可知,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的网络密度为0.8014,经可视化得到图2。网络密度指的是网络中各个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度,越接近1则各高校的联系越紧密,各高校的科研合作越频繁。由此可见,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合作交流较为紧密,发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图1中部分网络较稀疏,且部分节点较孤立,说明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存在明显差距。
图2 粤港澳高校联盟科研合作密度分析可视化
再将40所高校按所属区域进行计算分析,分别得出相应的网络分析图(图3、图4)。从图3中可以看出,香港都会大学、澳门旅游学院和圣若瑟大学等大部分港澳高校之间的关联度较高,这意味着港澳地区大部分高校之间联系紧密。从图4中可以看出,图中连线中间密集而边缘稍稀疏,说明广东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大都较为紧密,且合作频繁。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其他高校的科研合作关系相对较孤立,原因可能是其属于清华大学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在广东省内科研合作联系较松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东地区异地办学高校间的合作存在着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研合作角色。
图3 粤港澳高校联盟港澳地区高校区域成分分析
图4 粤港澳高校联盟广东地区高校网络节点图
(二)中心性分析
为了更深层次地研究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的情况,对各高校的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分别进行了测定分析,得出相关数据(表3、表4、表5)。中心性分析可以有效反映个人或者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占有的地位或其重要程度,用以表达社交网络中某个点或者组织在整体网络中所在中心的程度,这个程度用数字来表示就被称为中心度。从获取的知网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的中心度来看,各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总体上联系较为密切,但高校之间的合作情况总体上发展不均衡。
表3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度中心度分析情况
表4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接近中心度统计表
表5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中介中心度统计表
计算得出广东地区高校中心度可视化如图5所示。就中心度而言,广东地区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7所高校位居前列,中心度数值高,意味着这些高校处于核心位置。而其他高校的中心度数值相对偏低。这反映出广东地区高校间的科研交流存在不协调、不均衡的现象,各高校应加强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合作。
图5 粤港澳高校联盟广东地区高校中心度
具体来看,首先,从各高校的度中心度数据来看,点入中心度和点出中心度较高的皆为广东省本地高校,港澳高校在三地高校科研合作中则处于稍靠后的位置。从点入中心度看,中山大学处于合作网络中的显著核心位置,意味着选择与其进行科研合作的高校数量众多,其次是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从点出中心度来看,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这几所高校排名靠前,说明在高校科研合作领域中,这几所高校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沟通交流。除此之外,一些港澳高校的中心度也较高,如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此可见,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背景下,三地高校重视科研合作,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和科研影响力。同理,港澳高校和广东地区高校之间也彼此积极参与并寻求合作机遇。然而,从数据中也可得出,港澳高校与广东地区高校的联系弱于广东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这表明,三地高校的科研合作之间还是存在制约因素,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广东高校对港澳来粤合作办学母校来说并没有产生很强的吸引与带动作用。
其次,从接近中心度方面来看,三地各高校接近中心度较为平均,差异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取得了初步效果。同时,也反映出这种高校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地高校科研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有效促进三地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进而推动合作办学的环境构建与加强合作办学的科研氛围。除此之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澳门镜湖理学院、圣若瑟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几所高校和其他高校间的差距较大,这意味着还是有部分高校在三地高校科研合作中不易受到其他高校影响,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从广度和深度层面而言,均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见,部分联结较为松散的高校应积极与其他高校开展多元化领域科研合作,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提升合作动能与引力。
最后,从中介中心度来看,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几所广东地区高校中介中心度较高,意味着这些高校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对三地高校科研合作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除此之外,部分广东地区高校和港澳高校排名相对靠前,大多数港澳高校排名较为靠后,这也表明高校间的现状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校对其他高校的带动影响作用较弱。
(三)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根据计算得出的节点核心度数据,把网络中的节点划分成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将平均核心度作为该划分的分界值。核心度的数据和核心区域的高校名单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2017—2021年粤港澳高校联盟40所高校核心度统计
表7 科研合作核心区域高校名单
在表7中可以看到,处于核心区域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等17所高校。其中,在广东地区的高校有14所,而位于港澳地区的只有3所,说明港澳高校和广东地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区域化分界现象较为明显,高校跨区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此同时,广东地区高校在三地高校合作中要进一步发挥核心位置的作用,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加强与港澳高校的交流频次与合作深度,积极带动各高校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汇合凝聚各方力量,引领粤港澳高校集聚发展。
(四)合作办学机构与区域高校间的联系分析
截至目前,已在广东落地发展的三所合作办学机构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考虑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新开办学机构,暂且不纳入分析,在此选取前两所具有更长办学年限和合作经验的办学机构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关系,这里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称为子校,把参与合作办学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称为母校,其他高校称为非母校。结合2017—2021年各高校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论文数据,得到子校与母校间相关联的数据(表8)和子校与非母校间相关联的数据(表9),还有母校与非母校间的关系图(图6)。
图6 母校与非母校间的合作网络节点图
表8 子校与母校间的数据
表9 子校与非母校间的数据
首先,在表8中可以看到,除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之间有数据关联,其他子校与母校间的数据皆为0。这意味着子校与母校间开展的科研合作交流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关联度。这说明亟须进一步加强子校与母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发展。
其次,从表9中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除了与东莞理工学院之间有数据关联,与其他高校均无开展科研合作。相比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其母校开展的科研合作交流较多。但从整体上看,子校与非母校开展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匮乏,这意味着子校不仅要与其母校加强科研合作,更需加强与非母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最后,在图6中可以看到,合作办学机构的母校与非母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密切,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共谋发展。但除此之外,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等非母校和母校之间的联系较为疏远,这说明母校和非母校之间交流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母校与非母校之间的科研合作范畴,打造更为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结论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具有多业务、跨区域、跨业务等特点,由此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存在着由各种不同类型主体共同运作的合作办学机构,形成了一个多业务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网络。古拉蒂(Ranjay Gulati)和加朱洛(Martin Gargiulo)等学者指出,关系是网络化的产物,由初始资源与早期关系所决定,居于网络中心的联盟组合具有高绩效[10]。所以从这一视角来探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的有效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创新历史悠久,具有互补性和区位性等特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1]。根据本研究结果,网络密度为0.8014,反映出粤港澳各高校间科研合作关系密切,但仍存在不足。以粤港澳三地分区分组的方式,将港澳划为一区,广东划为一区,粤港澳划为一区,进行两两比较,对比分析数据,发现广东地区高校之间的关系紧密度远大于广东地区高校与港澳高校之间的紧密度。然而,如果参与合作办学的相关高校间的互动不足,则难以形成科研合作创新模式。如在科研合作创新的空间结构方面,经过中心性分析可以看出,三地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总体上联系较为密切,但高校之间的合作情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发展不均衡现象。在科研合作创新的发展趋势方面,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虽然形成了跨地域合作的新模式,但广东地区高校和港澳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次数较少,合作程度较低,两者之间关系不够紧密。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迎来了各级政策扶持与各方投入不断增加的有利发展机遇[12]。通过梳理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优势、潜在问题和发展现状,本研究发现,香港、澳门和广东三个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环境和创新基础上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鉴于三地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管理体制、教育群体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建设粤港澳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与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开展更加深层次的协同整合,包括资源整合、人才整合、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同时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13]。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促进粤港澳三地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建议:
首先,香港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三地高校形成跨区域跨学科集群合作态势。从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可以看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排名分别为第21位、第38位和第40位。从历年排名变化趋势来看,三所高校大多稳定在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而香港大学相对领先。从整体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和研究水平等方面来看,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在粤港澳地区优势显著。从三地高校参与合作办学视角出发,内地高校与香港地区高校合作办学经验较为丰富,也积累了阶段性的办学考验,但在高校合作与协同创新等方面仍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香港地区高校优势学科辐射作用,借助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势,通过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强三地高校间合作,汇集全球优秀科研人才的智慧与力量[14]。
其次,澳门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由经济贸易环境,应打造澳门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助力大湾区科技资源与人员流动。目前,澳门地区位居前二的高校已陆续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事宜,显示出极大的意愿与动力,但目前仍存在办学利益协调不充分、沟通机制不甚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合作办学程序的顺利推进。为此,通过加强高校间科研人员沟通合作、加大科研共同产出、共享学术资源则十分有利于澳门尽快加入三地高校合作办学的行列[15]。
最后,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与投资需求的双向推动下,高校科研机构不断加大资源配置,产学研合作热度不断升温。此时,通过三地高校科研合作转化先进科技成果,不仅可以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助力三地市场融通、加大三地高新技术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全球影响力也意义重大[16]。因此,三地高校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对合作伙伴的互信,真正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激发成果转化的潜能。
综合来看,广东省内高校应该积极带动地区间高校开展交流协作。未来应重点创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模式,以促进粤港澳地区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反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可以预见,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下,三地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创新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利用。
猜你喜欢广东地区母校粤港澳告别母校北方音乐(2020年20期)2020-12-18广东地区龙狮队发展SWOT分析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明清时期广东地区音乐的西方传播述略——以海洋交通路线为例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编读往来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8期)2019-08-23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漫画月刊·哈版(2019年4期)2019-04-18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广东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分析和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0期)2016-05-24广东地区碳汇林项目造林研究绿色科技(2015年6期)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