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溶,赵 鑫
(1.常州大学图书馆,江苏常州 213164;
2.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同 037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非凡的才华与智慧,经过不断加工创作,所形成的瑰丽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它是勤劳坚毅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201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这是“非遗”一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于2004 年8 月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开始了我国非遗开发与保护的步伐。随后,依从我国的文化实际,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非遗”做出了更为直观、切合的定义,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2011 年6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遗工作迈向法治化的新台阶。
国务院先后于2006 年、2008 年、2011 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
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长江,枕运河,倚太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笔者于2021 年4 月间统计发现,常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见表1)、江苏省级非遗项目53 项、常州市级非遗项目131 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 位,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59 位,常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58 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表1 常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在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常州市除第一批未有项目入选外,第二、三、四批次均有涵盖,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曲艺等8 个类别,覆盖面十分广泛。其中,以第二批(2008年)居多,共9项。由此可见,常州市的非遗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2006 年9 月27 日,江苏省审议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告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政府工作范畴,于2013 年1月15 日将《条例》进行修订并公布。十数年间,在各相关部门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的相关法规不断制定并落地实施,非遗保护的大网正日臻完备,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逐渐被发掘、保护。
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获悉,江苏省目前为止共公布了十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州市入选的53项集中在前四批,以“董永传说”“常州吟诵”“锡剧”“乱针绣”“常州梳篦”等为代表的第一批12 项名录;
第二批18项,代表名录有“宝卷(常州宣卷)”“泓口丝弦”“小热昏”“阳湖拳”“常州掐丝珐琅画”等,第三批:“金坛儒林树德堂妇科疗法”等8项,第四批:“冻煞窠”“盆景技艺(孟河斧劈石盆景)”等15项。从项目类别来看,传统美术居首,共有9项;
传统舞蹈与传统技艺次之,均为8项;
传统音乐以7项之数,位居第四;
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均为5项;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民俗、曲艺分别都是3项;
最后是以锡剧和常州滑稽戏两项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可见常州市非遗土壤优渥,文化氛围浓厚。
这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是常州文明的结晶,也是江苏文明的奇葩,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2]作为常州高校的排头兵,常州大学在保护常州非遗方面责无旁贷。
(一)多方合作,构建非遗文化基地 为弘扬常州地区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保护特色非遗项目,常州大学与常州市文广新局通力合作,于2010 年5 月在科教城校区图书馆内创建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这是国内非遗场馆进入高校的首次突破性尝试,反响热烈,效果显著。非遗展示馆也是非遗博物馆,对蕴藏在民间的各类艺术形式和优秀文化进行搜集、整理,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图片、影音以及实物为展示载体,展现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开馆十余年来,参观人数以逐年递增的形式不断攀升,受各界人士喜爱,成为常州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播基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入选非遗项目,常州非遗展示馆的展出项目也不断增加,日益丰富。
(二)组织力量,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非物质性是其根本特性。所谓非物质性意即没有物质载体和物质形态,往往以口头形式流传或者艺术表演、技艺而存在,传承难度极高。为了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了解非遗,常州非遗展示馆不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邀请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到非遗馆,或开办讲座,或现场表演,或举行培训班,让非遗以活态形式走入校园,与师生面对面。如留青竹刻、金坛刻纸、乱针绣、常州梳篦、掐丝珐琅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都曾在常州非遗展示馆开班授课,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授非遗技艺,以实践教学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动态传播、高效传播。动静结合的展现形式,力求较为真实、完整地呈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搭建平台,打造教学科研新阵地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职责。常州非遗展示馆落户常州大学,是全体师生喜闻乐见的结果。开馆以来,非遗馆已实现了与校内各相关科研机构、教师的深度合作。非遗馆提供了专门的场所为有志于从事非遗研究的校内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也唤醒了各项非遗的文化内涵,使其光彩焕然。
随着影响渐深,非遗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校内教学单位将参观非遗馆纳入新生入学课程体系。新生入学伊始就得以接触非遗,为今后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研、传、学三者相辅相成,为常州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探索出了当今时代高校非遗传承的可行性路径。
(四)发挥作用,加强文化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也不断攀升。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以其独特性、趣味性成为增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工具。常州非遗展示馆自开馆以来,不仅与省内各市、国内各兄弟省份交流渐深,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同海外国家、地区的往来。在新冠疫情之前,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来自美国、日本、泰国、老挝、中国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常州大学来华留学生也对常州非遗展示出了浓厚兴致。常州非遗馆,为境外专家学者、普通访客、留学生搭建了一座了解常州文化的桥梁。在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扬开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明的见证者,更是记录官与保存库,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衔接的桥梁。高校非遗展示馆扎根于文化土壤肥沃的大学校园,是传统教育的外延,在文化传承、服务教学科研、彰显办学特色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相传中传递着群体的价值,是各民族精神、情感、历史、个性、气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与重要表征;
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系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4]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化进程飞速前进的当下,非遗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农耕文明正在逐步消亡,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许多非遗尤其是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灭绝。[5]地方高校深耕于地方,肩负着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非遗馆的设立,让以高校师生为主的受众群体,在参观与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攫取到精神力量,从而自觉成为非遗的接班人和先行者,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弘扬出去,维持民族发展的永动力。
(二)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地方 世代相传的非遗,是历经岁月淘沙的积淀,是地域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地方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高校从创办之日起,就与当地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参与到地方非遗保护工作中,对高校来说,既是责任,更是机遇。高校力量的加入,赋予了非遗传承的新活力。同时,以非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与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结合,必然催生新的校园文化强势崛起,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办学色彩,在社会竞争和高校办学特色比较中得以突显。
(三)助力教学与科研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的场所。在高校创设非遗展示馆,一方面,非遗资源的立体呈现,是大学生书本知识的有力补充,能够为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非遗馆的活态资源,能够为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有志于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多一个研究渠道,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
(四)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概念随之而来,西方文化来势汹汹,对国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信仰带来了极大影响,许多年轻人过度崇尚西方美,甚至奉行“举凡国外的皆为美、潮,一切本土的都是丑、俗”的方针,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贬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吸引力渐弱,自信心缺失,生存土壤也渐趋狭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高校参与其中,能够发挥人才聚集地优势,鼓励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的非遗保护之路已接近二十载,从一粒微小的种子逐渐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小树。从法规制度的制定修缮到民间力量的倾情贡献,无论是传承人的倾囊相授,还是接班人的潜心向学,每一个衷爱传统文化的个体,都在为着非遗保护、传播与传承付出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以非遗展示馆为平台,聚焦非遗,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贡献高校力量,“非遗”之花必将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高校校园中盛放、弥漫花香。
猜你喜欢展示馆常州市常州教师作品江苏教育(2022年69期)2022-10-24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中小学校长(2022年5期)2022-06-29常州的早晨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1期)2022-03-09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Shake It Up:Brandish the Florid Youth意林(绘英语)(2018年2期)2018-06-26开启展厅3.0时代——南京河西新城规划展示馆大众考古(2015年7期)2015-06-26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大众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常州梳篦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10期)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