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姝慧,王怡琦
(1.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2.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1]但是,在现代化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加深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文化生态正在被不断解构,农耕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与抛弃的风险,对农业文化生态的抢救工作成为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
国际社会通过多年努力,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概念并促成相关保护工作的展开,终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提出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项目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引发各国对于自然文化综合遗产的关注,为我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良好契机。
与此同时,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绘本已然成为世界儿童最前卫的阅读方式之一。中国绘本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并在走热过程中不断探寻中国式表达,成为文化习得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当代演绎农耕文化的适宜载体。于是,一种将传统农业文化信息融入现代传播媒介的设计思路应运而生,以绘本为承载物的中国农耕主题绘本大量涌现。中国农耕主题绘本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普类图画书,它以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为土壤,以当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旗帜,向孩子们普及农业知识,表达乡愁情怀,传递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由于我国绘本领域起步较晚,90%以上的农耕主题绘本需要依靠国外引进。近年来,随着我国原创绘本的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本土绘本大量涌现,从现有成果来看,绘本由于创作主体、创作意图的不同,对农耕文化的呈现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地方政府对景观系统的关注,科学工作者对生态平衡理念的贯穿,本土艺术家乡愁情怀的弥漫等等。本文则通过对农耕主题绘本创作特点的总结与反思,探寻当下以绘本为媒介的农耕精神文化传递机制,剖析其内部深层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
中国农耕主题绘本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功能,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关系密切。中国的农耕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大量民俗事项与民风民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不断瓦解,农耕文化时刻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威胁。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化的 “活化石”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下文化传承中的主角。以绘本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承可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对传统农业知识的静态传承。这类绘本往往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写,通过追其源、述其理、论其用的农业知识科普,加强儿童对科学知识的接触与掌握。它们往往在绘本创作过程中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运用博物馆式的陈列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201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推出《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1),将与食材、农具、水利、桑蚕和节气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梳理与陈列,丰富且全面地对农耕文化进行具象呈现。此外,如高春香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施英巍《画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等,也都以博物馆式的陈列形式向孩子们讲述二十四个节气以及我国传统的农耕民俗的来源、演变、习俗,展现二十四节气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饮食出行、文化活动等,构建出完整且全面的农业知识系统。但是这种大而全的创作手段也会带来不可规避的问题,情节的平直、角色的单一、知识的大量堆砌使孩子难以走进人物、融入故事,也无法真正吸收农业知识、领悟中国农耕精神与农耕智慧。
二是对农耕文明丰富的活态传承。这类绘本往往由科研工作者与当地艺术家为创作主体,以传承农业生活智慧、生活情感、民俗意识为主要目的,注重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活图景的全面展示,常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重要文化遗产相关联,通过图文再现的方式促进儿童对大自然和农耕智慧的体悟与感受。其中,科研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使得他们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农业文化典范的树立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将蕴含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民族智慧贯穿全书。而本土艺术家创作的绘本则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流露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2018年12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系列图书,这是我国第一套向儿童介绍农业文化遗产的书籍,开辟了农业文化遗产科学普及的一个新领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2)分别以 “友谊” “勇于探索” “美的真谛” 和 “感恩” 四个主题为故事,阐释了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和 “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点(3)。绘本附有导读手册,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说明与清晰的图像展现,并开辟作者寄语、专家推荐等专栏,向读者(大多为家长)表明宣传普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华农耕精神与农耕智慧对孩子食农教育的重要价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的创作定位即采用当代流行的绘本形式,阐释中华传统的农耕智慧,向儿童传递新世纪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精髓。正如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李文华在寄语中所言,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套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智慧” 。这种文化内在隐性价值的传承,对儿童的人生发展是更为长远且有益的,是中华农耕文化在当代传承与激活的关键要素。
由杨柯所作的《稻花鱼》是活态传承与绘本创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作者从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4)入手,选取 “稻花鱼” 作为叙述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苗族古稻种植习俗,将苗家人原始的技艺、朴素勤劳的品格和共生共荣的处世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细微且动人的乡愁情结的弥漫,使得读者对苗寨农耕文化有更为深刻的领悟。
地方政府、科研工作者与本土艺术家们分别从各自立场出发,创作出具有自我实现意义的中国农耕主题绘本,潜移默化地向读者传递农业讯息、传达农耕精神,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并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跨文化影响(5)是绘本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绘本在阅读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达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同时,由于农耕文化这一题材的特殊性,绘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双重跨越的特点:一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文化传递,二是从国内走向国际的文化交流。
首先,绘本的受众大多是深受城市文化浸染的儿童,他们久居城市,远离农村生活,对农业知识、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绘本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文化上的阻隔,将农耕文化从原始的生存环境传播至新的城市语境中,从而加强了儿童对农业文明的情感认知,使儿童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价值认同更加厚实。为了增强读者与故事主人公间的共鸣,使其获得更多的代替性体验,绘本的创作者往往将故事主角设定为初次进入乡村的城市儿童。绘本《一年》中的小朋友妮妮,因父母工作原因,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妮妮在翘首期盼父母来接她回家的整整一年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亲身感受到二十四个节气不同的农耕民俗。同时,她也经历了对农村生活从排斥到喜爱的心理过程,并收获了真挚的友情、温暖的亲情,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令人欣喜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春茶》中和父母一同在村庄学采茶的小杰、《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中到爷爷家过暑假的丫丫、《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中和家人去乡村旅游的贝儿等。孩子们借由小主人公的视角,通过场景与情感的带入,从而收获珍贵的人生体验,体悟难得的田园童趣与卓绝的农耕智慧。
其次,绘本因其图像化、儿童化的特点,更易被异域文化所接受,是跨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农耕文化是一个具有普及性的世界主题。在国外,有关农耕主题的绘本出现得更早,数量上也更多。许多国外绘本被引入内陆,填补了中国早期农耕主题绘本的空白。2017年我国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6)中特别提到 “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 并将其列为工程的重点项目,促使一大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儿童科普绘本进入市场,我国农耕文化主题绘本也开始了本土化的创作实践。近年来,在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大环境下,绘本创作者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增强,农耕主题绘本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和推广的特殊任务。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绘本》将中国农耕故事的叙事内核与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相融合,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价值精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经验传达给海内外小读者。同时出版中英双语绘本,主动进行国际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丰富多元文化的国际绘本市场,对国内绘本的原创和借鉴具有推动意义。
此外,知名科研工作人员的形象代言是我国农耕主题绘本推广宣传的重要推手。如《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是由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题字作序推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绘本》是由农业农村部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 委员闵庆文作为代言人写的推荐语:
“用绘本方式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不仅开辟了农业文化遗产科学普及的一个新领域,更为孩子们了解我国优秀农耕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绘本中科学家代言人的出现主要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在公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通过科学家的代言,一方面使得绘本更迅捷地进入目标受众的眼帘,提升绘本知名度,从而达到占领目标市场的目的;
另一方面借用农业科学家的口吻阐述农耕文化,使儿童能更为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是弘扬和传播科学精神的极佳方式。
农耕主题绘本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构建了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还在科学家代言人的加持下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映,实现了城乡、国际文化传播的双重跨越。
文化导向指的是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对人的行为或思想的指引、引领等方面的作用。[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儿童的素质教育愈发重视,科普绘本的育人作用愈发突出。优秀的绘本会在创作过程中兼具智育、美育和劳育的功能,最终达到德育培养的目的。
德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中国农耕主题绘本常以文化遗产为底色、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使命,通过讲述农耕故事,增进儿童对我国灿烂农业文明的民族认同,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建工作。此外,自古以来汉文化中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的哲学思想使人们对天地自然充满敬畏,塑造了传统农业文明的生命观,使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宝贵的民族自然观贯穿于农耕文化的始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绘本《稻花鱼》在介绍传承千年的苗族古稻种植习俗、阐释农耕文化的意义、激发儿童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的同时,还传递了苗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观,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作者为了让孩子们更切实地感知自然,拉近其与大自然的距离,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东明米画” 的韩国瑞共同合作,随书配备了非遗技艺材料包。小朋友可以用稻谷、高粱、绿豆、糯米、小米、玉米粒等原料,制作出天然环保、充满乡土气息、富有美好寓意的粮食画。
智育是教育者通过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才智、发展其智力的教育活动。[3]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有着距今八九千年的农作历史。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农耕技艺中蕴藏着大量生态知识与深厚的农耕智慧,积淀了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4]的农业理念,这也正是许多农耕文化主体绘本所要传达的核心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由于绘本创作者都是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着全面且专业的认识,在创作过程中极易自然而然地将研究理念贯穿始终。如《小田鱼的好朋友》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故事内核,不仅对水稻的生长过程和稻田生物多样性等农业知识进行科普,还侧重展现稻田养鱼中万物共生、和谐发展的农耕智慧。为了使孩子更充分地理解,绘本的最后作者还附上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实景图,并用大量的文字对这一生态系统的历史来源、运作模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 “只闻花香不见花” 的茉莉花茶窨制古法也成为《茉莉仙子的礼物》中农耕智慧的结晶;
梯田作为改变地表形态的独特耕作方式在《小红米漂流记》中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刀切牛奶不流汁” 的宣化牛奶葡萄在《爱美的小葡萄》中让孩子们认识到漏斗架架藤的民间智慧。总之,绘本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感知悠久的农耕文化,体悟穿越千年的农耕智慧。
美育是以民族审美趣向为导向的。民族的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绘本创作不仅在主题上深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奥义,在文学艺术形式上还注重民族化的符号表达。在培养儿童智育、德育的同时,兼顾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民族形式和本土内容的浑融,德育、智育与美育的统一常常使绘本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王宇葳所绘的《中国茶:一片绿叶的故事》,在封面以中国行楷字体书写的 “中国茶” 为标题,页眉处附有篆书印章 “中国符号” 的字样,从外观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但作者并没有在插图中直接选用水墨画这一中国绘画的典型艺术形式,而是在偏似于工笔的巧密精细中,结合水墨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特质,以淡雅的用色与舒缓的笔调,营造出一个能静祥和的绿色水世界,将 “淡中品致味” 的中国茶道精神融于笔墨,透过 “一杯茶一世界” 帮助孩子理解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此外,宋晓璐所绘的《稻花鱼》也是在艺术形式上具有代表性的科普绘本。《稻花鱼》的故事背景发生在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的贵州从江,那里大山绵延、雾影婆娑的自然风貌,对绘者深有启发,使她 “第一时间想到要用比较传统的水彩效果来表现画面”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常给画面带来朦胧流畅的视觉感受,与贵州苗寨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绘者还尝试实践水彩画的民族化道路,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 “写意” 概念和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的 “写实” 概念相结合——既借鉴水墨画的技法、笔法,又汲取中国古典水墨画的内在审美精神,将民族表达潜移默化地融入现代科普绘本中。例如作者运用留白手法对画面进行中国化的构图,使无形的烟云实化为流动的 “气” ,让人感到烟雾浩渺,满幅皆水,将贵州 “天无三日晴” 的气候特征表露无遗。恰如其分的留白,达到了 “此处无物胜有物” 的艺术境界,为人留下丰富的山景联想,使画面散发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的味道。
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绘本中包含着大量的劳育元素,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底本,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挖掘,可以达到以劳促情、以劳育美的教育目的。比如《一年》中小主人公妮妮和奶奶抢收麦子时感受到的艰辛,阅读绘本的孩子们虽然没有真实地参与其中,但由于妮妮第一视角所带来的代替性体验让他们也可以感同身受,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珍惜一餐一食的劳动成果。《春茶》中小杰更是为爸爸制茶的手艺而由衷赞叹,一家人围坐品茶时的温暖令人安心。孩子们通过绘本阅读多少也能感受到饮茶之道中的民族智慧,对茶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口感这一物质层面,更进一步扩展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察,进而激发对祥和、宁静生活的幸福体验。此外,绘本《稻花鱼》中附赠有手工材料包,儿童通过对五谷的亲手改造,使之成为一幅独一无二且具有艺术价值的粮食工艺画,这就是劳动所带来的美的价值。
农耕主题绘本具有文化导向功能,它既在德育上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命观,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又在智育上注重文化科学的传授与农耕智慧的挖掘。同时,兼顾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形成多元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正确的劳动观念。
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式微。在文化生态变迁的大环境下,中国农耕主题绘本应运而生,尝试为在都市、城镇文化生态中成长的青少年儿童展示农业文化遗产。农耕主题绘本以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为土壤,在农业文化传承与传播、儿童教育与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
农耕主题绘本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导向的作用:它既注重培养儿童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命价值观念,又强调对儿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农耕智慧的传授。同时,兼顾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形成多元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正确的劳动观念。总之,在面对世界性文化生态变迁的时代环境中,中国农耕主题绘本通过图画故事的形式展示农业文明有着重要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
注释
(1)《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系列图书共分为《一餐饭里的世界》《一把锄下的历史》《一渠水里的智慧》《一束丝中的辉煌》《节气歌里的秘密》五册。
(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系列图书:《小田鱼的好朋友》《小红米漂流记》《爱美的小葡萄》《茉莉仙子的礼物》。
(3)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沿袭传统 “稻田养鱼” 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拥有独特的灌溉体系和奇异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为一体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独特的漏斗架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高山上种植茶叶为特色的湿地茉莉花山地茶园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
(4)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 的农业生产方式。
(5) “跨文化影响” 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指的是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
(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印发的文件。文件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
猜你喜欢农耕文化遗产绘本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疯狂英语·新阅版(2022年2期)2022-03-17农耕初体验新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9期)2021-11-27农耕旧事十二韵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绘本读者·原创版(2021年2期)2021-02-26绘本读者·原创版(2021年1期)2021-01-19绘本读者·原创版(2020年11期)2020-11-19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Tough Nut to Crack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