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实务类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实务类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时间:2024-02-15 11:15:01 来源:网友投稿

闫 石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1],“四新”建设从模式探索走向范式变革,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举措。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高校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要坚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公共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数字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能够胜任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基础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中有不少应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实务类课程,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还存在不少缺陷,已不能适应新文科的建设要求。针对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因此,寻求这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全新变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标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新文科建设的标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使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真正体现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新文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新时代文科人才”[3],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应具备高阶性和创新性,目标定位要准确恰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定位价值目标,注重提高品德修养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类人才,力求学生毕业时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具有专业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定位知识目标,注重强化学科知识

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是专业学科的必要保证,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法规,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着重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我国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

3.定位能力目标,注重提升各种能力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是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立足社会需求与专业实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多种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创新创造、跨界整合、系统思维、国际化竞争、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阶性目标。

4.定位素养目标,注重聚焦服务社会

职业素养是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通过开设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将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客观清醒的审视力与思辨力。

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要通过“五抓”(抓专业、抓课程、抓教材、抓技术、抓教师)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没有好课,所有工作都可能落空。课程是最微观的,但是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地方大学、新建本科高校,课程是大学里面普遍的短板、软肋、关键问题,课程也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4]。因此,要加大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

1.强化思政价值引领,增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作为一种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回应,具有鲜明的思政内涵”[5],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条主线五大重点”的具体指导,结合专业课程内涵实际,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把育人目标、育人元素等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应用写作、管理沟通等公共管理实务类课程,可以重点挖掘五大板块的课程思政元素: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了解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坚定四个自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介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分析现实案例,拓宽学科视野;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伟大实践,关注社会现实,聚焦社会热点,厚植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增强法治思维与能力;
加强实践创新训练,深化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将恰当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温度,真正提升教书育人的新内涵。

2.加强教学内容创新,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

新文科要求“注重用中国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总结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吸收世界学术探索的有益成果”[6]。因此,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在新文科建设要求指导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及时将学术理论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应与政企对接、与科研对接、与学术前沿对接。

公共管理实务类课程应突破过去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思路框架,对标新文科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优化,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的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保证学科理论的指导性与方向性。比如,原先的行政管理导论等课程的理论框架都是基于西方管理学体系,实务类典型案例也是源自西方的经典案例,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完善,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如何讲授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与体系指明了方向,也对其中实务类案例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相关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发展成果,密切关注新制度、新法规的变化,新科技、新行业的发展,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与整理、筛选与更新。教师也可以自行编纂或调整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密切关注相关行业标准、了解最新社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适当增加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网络安全与信息处理等内容,以增强教材的创新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努力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对学生能力需求之间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最新案例、热点等前沿动态进行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的前沿性与先进性。

3.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研究的重点”[7],在实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较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素质与能力基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一是充分利用本专业实验室强化课堂知识的认知与实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智慧平台给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诸如电子政务、公文处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设立,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该平台进行实战操作训练,熟悉各项办事流程,为就业各项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从大二开始,公共管理专业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行2周左右的实践实习,具体对口单位有各学院办公室以及学校行政部门对口办公室,大三时将实习地点延伸到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部门,通过实践锻炼,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诸如接待来访、接打电话、公文办理、会议安排等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部门办公流程和管理活动,这些实习经历使他们在真正走向社会前有一个技能熟悉期和心理过渡期,消除了紧张感与陌生感,提高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新文科建设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重点应该打破传统课程的讲授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同时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讲凝练知识点,如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特有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养成;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唤醒探索未知领域的本能;
通过沉浸式教学反思,如翻转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反思审辩等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应用写作课程某一具体文种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范文—析范文—写作训练—互评互改—再修改—交流总结”的方式,以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写作要求。

2.借助智慧课堂,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近10年持续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20年以来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新常态”[8],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新文科课程建设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公共管理实务类课程可以充分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课堂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实时监测教学数据、优化考核方式等等。比如,在公务礼仪课程讲授中,借助学习通对标学习目标,推送慕课及相关理论资料,帮助学生预习;
结合知识点的讲授,推送PPT及相关小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知识点;
推送测验题、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等作业,帮助学生总结巩固学习内容;
期末采用拍摄视频、自我演示、学生互评、小组总结汇报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反馈。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的认知习惯与学习要求,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有力保证了教学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根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参与热情。在具体实务类教学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典型案例教学法。通过热点案例搭建教学内容与实践经验联系的桥梁。可以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最新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汇报,案例的选择要体现真实性、典型性、贴近性、及时性,案例设计时要精心安排、步骤清楚,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要自然流畅,理论的概括要准确合理。比如,在讲授公共关系学课程中关于“公共危机处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最新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采用互动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分析,可以“三只松鼠广告使用红领巾被指违法”的案例,来分析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与改进完善,讲授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的方法和对策;
可以央视3·15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的相关应对举措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社会现实相类似的人物、场景与事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模拟演示相关学习内容,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景模拟法要体现实操性、生动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如在讲授秘书实务课程中“秘书的职业生涯规划”一章时,教师以秘书岗位职业标准为设计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四组不同秘书岗位的工作场景,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请学生演绎应聘与招聘不同环节中的具体要求。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根据设计内容,先行准备,然后分饰角色并模拟演示,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大家共同讨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制,并推送到QQ群里进行评价反馈交流总结,以达到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情景教学法有效地将学、知、行相结合,在实战演练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锻炼了其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3)项目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根据实践设计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当前高校有很多社会实践和比赛等活动,可以采取以练促学、以赛促练的方式,将这些活动设计成相关项目,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比赛”“模拟政府大赛” “公文写作大赛”“原创文学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和活动既需要利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阐释,又需要进行文本写作。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可将这些活动与比赛设计成项目进行分组练习,再将项目结论与成果参与到比赛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赛的获奖率。通过项目实践,在挖掘学生个人潜能过程中拓展其学习空间,延伸教学的视野,使自身活动经验与教材逻辑经验实现联动对话,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了其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4.采用多元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避免使用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来定“成绩”,要强调过程评价与总体评价的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以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考核内容应覆盖课程内容,加大对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考核,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强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效果的评估,加强对学生自学与自查能力的考量,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
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演示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研究性、项目式学习,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
强化综合性、挑战性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难度。比如,在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考核评价中,平时成绩占50%,具体包括线上教学视频占5%,知识点练习占15%,章节测验占10%,课后作业占10%,研究性学习、互动讨论、课程论文等占10%;
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之,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要科学、可测量、可操作,要与教学过程相匹配。如在讲授公务礼仪课程时,在第一节课就将期末考核题目发放下去,要求学生以“校园文明现象”为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积累素材,拍摄时长不少于3分钟的视频,并附不少于800字的关于礼仪素养及提升的文字说明。该项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得感,强调了学习过程及形成性考核,其中的优秀作品还被学校公众号收录传播,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管理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9]13,公共管理专业必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基于产业、专业、就业、创业的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产业、专业、课程、师资一体化的协同培养新模式,从而使专业培养与就业单位人才需求相吻合,使实务类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相统一,大力促进该专业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政府机关及地方支柱企业、新兴企业对管理人才在价值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让政府、企业主动参与进来,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环节,共同参与授课、出题考试,介入实践环节培训、实习考核过程,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答辩等等,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针对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应用背景的问题,可选派教师到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有效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方向首选为公务员、选调生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进行调整,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强化诸如申论、行政能力、写作等实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提高其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实战能力。

同时,根据产业需求与就业质量的评估,加大新开设的实务类课程的建设力度。比如,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需要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理论支撑,又需要商务的实战经验,还要有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因此,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其实务类课程教学。除了适当增加校内实训课程占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之外,高校要积极主动出击,与当地相关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在“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展开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电子商务专门人才。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就主动走访调研芜湖市瑞丰集团、安徽锦瑞电商产业园、芜湖同力食品公司、安徽蓝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在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课程开发、师资资源共享、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的共同体,为电子商务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可行之路。

2.加强合作共建,大力推动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地合作是课程建设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2006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从培养方案和目标定位出发,与芜湖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合作培养政府信息化管理人才,先后与芜湖市经信委、芜湖市人社局、芜湖市民政局、团市委以及鸠江区政府等相关单位合作,将其设立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定点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九个包括芜湖市人社局、民政局在内的以“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创新”为中心的实训基地、六个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实验)、三个实践能力训练环节(实验、基地实训、毕业设计)。采取合作设计教学内容、辅助理论指导,合作授课、辅助教学,合作指导实践、辅助实习等方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公共管理专业又依托芜湖市大学生实习基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依托芜湖市共青团的“青领计划”,选送优秀学生去政府机关挂职实习锻炼,在基层管理岗位上锻炼才干、培养能力。

企业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以达成信息共享,合作共赢。从2009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陆续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专业定点实习基地,采取“引进来”和“输出去”的双向交流互动方法,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首先,在师资配置方面,由公共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奇瑞公司的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市场策划与营销等。其次,在大三的专业实习和大四毕业设计期间,安排学生去奇瑞公司实习,在基地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企业基本管理流程与管理方法,近距离感知企业文化,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验证,以期提高企业管理的实际能力。再次,按照奇瑞公司发展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定向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奇瑞公司工作。2012—2022年毕业生中共有32人直接到奇瑞就业,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依托学校搭建的平台,逐步提高定向培养的人数,这既满足了企业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成立校友企业培训基地。校友资源是支持学校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强有力的纽带,其衍生的校友文化饱含回馈母校的情怀,成为源源不断地支持母校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校友资源,强化对校友的服务意识,加强与校友的交流合作,采用成立校友会、建立校友资源数据库和社交平台,举办校友返校日活动,请杰出校友做报告、走访校友企业单位等形式,与校友建立长期稳固的感情基础,请校友和校友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提供资金、师资、技术、平台等资源辅助,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双赢。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还应继续加大力度,通过谋划校地校企合作大体系、共建创新平台、引企入校、设立企业冠名班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持续畅通与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合作,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的潜在动力,提高新文科背景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地校企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猜你喜欢课程管理教学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路径 实务 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