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

时间:2024-02-14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宝莲中学 王翠红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能力,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性活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普通高中阶段性教育和科研的更大价值。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适当融入,可以使学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为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优势。人文精神可以无形中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是教学内涵中最根本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为文化提供启发与发展。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人文精神植根于古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类文明之间,是以人为主导形成的精神,所以其重心就是人,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样,人文精神才体现出饱含温情的社会价值理念。即使对现代人来说,人文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就高中语文教育来说,人文一方面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重视与关注,另一方面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关心和重视。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更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人文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又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先秦诸子、古典诗词、历史人物等诸多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任务群单元,还有革命文化、青春文学等体现新时代文化精神的任务群单元,都是进行人文精神教学渗透的优质文本。

(一)偏离语文教育理念

从学科理论上说,语文学科富有人文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能教授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语文的人性之美,是一门既实用又有深刻内涵的学科。然而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背景下,不少学校背离语文学习的目标,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更重视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意志和细腻的情感教育等方面。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语文教学,只会让学生变得更刻板,并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就当前语文教育发展现状而言,虽然改善了教育模式,广泛采用了启发、问题导向、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但人文教育缺乏的现状改进却并不乐观,并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这种合作、对话、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创新效果,最终导致机械化的总结教学方法。

(二)语文课程安排不恰当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课程设置虽然在课时安排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语文教育所特有的学科属性为主,如教授学生修辞方法、古汉语、写作技巧、诗词表达等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人文思想的灌输,使得学生对语文教育逐渐失去兴趣。

(三)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是以高考的方式选拔人才,对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主要是以成绩为评价标准,所以大家都更加重视考试分数。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成绩好坏以分数高低衡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客观公正,但仅仅根据成绩好坏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定位学生优劣等级是非常不科学的。一味地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只会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表达等失去兴趣,进而使得人文教育培养无法进行。

(一)将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很多语文知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与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联系生活,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但是需要注意,这些例子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学生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仍旧使用之前的例子,现在的学生可能并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与时俱进,更换那些过于久远的例子,用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该具有挖掘精神,学会从课本中挖掘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人文知识完美地融入平时的教学。

(二)多途径延伸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人文精神融合到高中语文教学,如果只依赖课本上的内容和课上开展的活动,会过于单调,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且单调的讲述和观看视频会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层次过于浅显。因此教师应该多途径延伸人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关于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的博物馆,以及名人的遗址等,感受庄严肃穆的气氛,感受精神与灵魂的洗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添加一丝乐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而且深远的,长久身处于某个环境,熏陶的是内心,改变的是灵魂。因此,教师和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或者楼道的墙上张贴古代文人的相关事迹、开展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活动、进行班级文化大赏比赛,营造人文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接受熏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需要将人文精神有效渗透至阅读教学中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长河中的种种事迹。通过阅读文字细节,学生可以感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怀,了解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轨迹,提升自身的人文气息。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深刻体会古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身上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最终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情境明确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目标,引导学生领悟阅读后的启发和感想,学会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怀。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分享实现情感传递,通过不同维度的思想碰撞产生全新的感受,进而不断优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教师在执教高中语文课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完后产生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人物总是抱着怀才不遇的思想,但是又怀揣爱国的情怀,所以这些都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吗?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节片段,从文章中寻找答案。通过细致解读文章细节部分,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感知文章中的人物是抱着怎样的思想情怀面对时代变迁的。另外,教师也要反向引导学生带着积极且平等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经历的种种事迹。学生可以在不断阅读和分析中明白自由和平等在人生经历中的价值所在,进而清楚实现人生目标是一个长久的经历和过程,其中不乏巨大的曲折性,但是秉承良好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实现最终的人生目标。

(四)加强吟诵,以情入诗,创设诗意情境

教育的目的不是完成当下的教育,而是实现之后长久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诗歌的吟诵、诗意情境的创设,有方向地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要知道,诗歌的语言一般较为简短、精悍,不仅音节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吟诵有利于情感的渗入,有利于创设诗意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反复多次的诵读可以触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提高自己关于诗歌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诗人所传递的真实情感,进而穿破时空的隔阂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以《再别康桥》为例,在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多次诵读诗歌,在心灵之间的交流、情感之间的体验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断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达到诗意情境的创设。

(五)教师需要有效烘托课堂人文气息,拓宽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充分认知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高中生涯的重要性。教师不仅需要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还需要引导学生开阔自身视野,对教材内外知识产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个性价值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体现,为其未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精神基础。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人文精神的推进当作自身的长期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和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促使学生保持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保证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

例如,教师在执教高中语文课程《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发现此篇文章极具人文精神色彩,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人物行为活动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苏武身上从未被世人乃至于世间万物动摇的爱国主义精神,透过苏武的人生经历,还可以了解苏武的坚定从何诞生。另外,教师需要及时拓展相关课外知识,促使学生认识我国历史中更多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结合历代英雄人物,如林则徐、文天祥等,分析其爱国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提升人文精神深度的教学目的。为了提升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程度,教师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人文气息,保证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可以营造高效的人文教学氛围,有效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程度,提升人文精神的渗透广度。

(六)积极挖掘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内容都彰显了人文精神和教育教学价值,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工作,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这篇文章是历史故事记叙类文章,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就需要对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做详细介绍,学生则需要掌握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内容。此外,故事中的人物较多,如项羽、刘邦、项伯、樊哙、张良等,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人物遇到事情的处理模式和导致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态度。如刘邦拥有谦虚、知人善用等比较典型的性格特点,而且善于接纳他人的批评,因此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最终成大事;
而项羽则更加勇猛,但却缺少容忍的胸怀,更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因此未能成大事。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导致了不同的命运,也正好符合“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总结,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不断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更应该从情节中发掘主人公具有的品质,从而延伸到对人性的教育。课文中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下弄丢了昂贵的项链却坚持要赔偿,表现出主人公做事有责任心,有敢于承担的勇气和坦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有勇气、耐心和诚意。通过对教材中人文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的性格与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将人文精神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七)优化教学环节,以互动交流来推进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以教材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互动交流推进人文关怀。

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更积极地走进语文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人文关怀推进人文精神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一语文上册教材中《短歌行》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曹操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诗歌的中心思想。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教学与师生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曹操内心的忧叹以及其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情感,树立积极的心态。语文教师在课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积极探寻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更好地做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展开想象,再现场景,感受独特精神

精神的塑造需要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充分展示诗歌的魅力,摆脱传统说讲式教学的困扰,让学生在诗歌的舞台中尽情遨游、自由畅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体悟自己的情怀,将诗歌魅力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精神,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的意象、意境等鉴赏中的常用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搭建适宜的人文课堂。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心想着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教学时也会着重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情感体验匮乏、情感熏陶不足。同时,有的教师不敢推陈出新,教学缺乏新意,让自己和学生都陷入了教材和教学大纲之中,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诗歌的美感,丧失其育人价值。对此,教师应敏锐感知到诗歌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独特性,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教学限制才行。

以《琵琶行并序》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想象时间和空间,在对人物、环境、情感等诗歌元素展开想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多重语文能力,指导学生自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联想和想象力的协助下,重现诗歌画面,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诗歌意境鲜活起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诗人赋予诗歌的人文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负着很大的责任,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教学内容,更要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教师需要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培养,而不是仅关注应试教育的分数,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忽略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高中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黄金时期,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认识,通过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将人文思想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培养。

猜你喜欢人文精神人文高中语文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9期)2021-03-09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人文绍兴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人文社科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谁来教“医学人文”课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对策 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