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时间:2024-02-14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民族工作的开展,更加重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自2010 年中央首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来,“三交”理论就在民族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体,在历史的变迁中,各民族历经分分合合,通过交流互鉴,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守望相助”(2)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 -08 -29.。2022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 -03 -0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诉求,我们更需要厘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内在理论逻辑,明确其新时代的价值旨归,谋求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切实解决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交流与借鉴,兼并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性基础的、稳定的、统一的共同体,是各民族在不同时空场域下交往交流交融的继承和延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内外部形势交错复杂,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受到中华民国的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的影响。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观历经了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小民族观”到“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人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再到将中国各族结合为一个中华民族大团体的“大民族观”的纵深发展,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治理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实发展概况(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实情,一直坚持“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自决自治”的基调。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0.。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华民族大民族观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各族民众关于中华民族的一体思想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阶段,党面临巩固执政地位的考验。面对多民族国家的复杂国情,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了各民族的区域实情,缓和了民族间的社会矛盾,为各民族的社会交往、和平交流等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此外,通过类似于“屯垦戍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等社会活动,使不同族别的人员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民族互嵌的程度,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6)赵罗英.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口流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最后,1953 年至1979 年进行的中国民族识别工作使各族民众清晰了自身的民族定位,为各民族进行友好的民族交往和民族交流赋予了合法的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各族民众的基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保障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开展充分地考虑到了各民族的现实境况,考察了各民族的现实诉求,针对各民族的现实性问题,采取了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措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民族工作成效日趋向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出现崭新局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前提。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加深了各民族间的社会联系,推动了各族民众的区域流动和社会交往。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各族民众间的城际迁移愈发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族民众的交往机会与互动频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各民族内部成员的思想变化。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改善了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了各族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改变了各族民众的思想观念,使民族交融的层次愈发深入。而且,各族民众的区域迁移,为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这种交流的持续深化和层级推进,不断加深各族民众的社会认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会交融。综上,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通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各族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使新时期的民族工作的开展愈加出彩。

(四)新时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丰富发展了民族工作的相关理论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 -11 -0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10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 -10 -26.。该报告同时要求,要正确发挥好宗教在开展民族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综合而言,新时代以来,党对民族工作的开展更加重视。一方面,党提出开展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确定了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总基调和总方向。另一方面,党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国情,实时推进助力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族民众的交互往来搭建交流平台,也为各民族的交会交融增添现实路径。总之,党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和改进了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稳中向好,不断前进。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民族工作准则,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其中,社会交往作为共同体内部的日常互动范式,是民族交往的前提条件;
文化交流作为最深层的社会交往,是民族交流的连接纽带;
结构交融作为共同体内部的优化趋向,是民族交融的关键支撑。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最终愿景即其理想状态则是实现民族交融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社会交往是民族交往的前提条件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社会中的互动与交际,共同体持续发展依赖于共同体各部分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系(11)武威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交往的前提就在于社会交往。一方面,民族交往的主客体条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场域。作为民族交往间的主体,现实的个人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形式、基于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去进行相应的社会活动。因而,民族交往所依赖的主体基础和客体基础都必须从人类社会中找到根源,故民族交往必须首先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场域。另一方面,社会交往又为民族交往提供了交往范式。社会交往的诸多范式对于处理民族问题而言有利有弊,这就要求我们基于社会交往的一般范式进行合理选择,以便能够有效运用于民族间的日常交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合理的社会交往形式运用于各族民众的社会互动之中,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各民族间的善性交往,为进行正确的民族交往提供范式前提。因此,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社会联系与社会互动,这是构成促进民族交往的前提条件。

(二)文化交流是民族交流的连接纽带

中华民族各民族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各民族文化中共有的善性价值规范,能很好地引起各族民众的文化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修齐治平”“崇德向善”及“内圣外王”等价值理念对各族民众的人生走向进行了积极的塑造。其次,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各族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族民众的交流互动。“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12)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在历史的变迁中,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交相影响,促进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成及相互交流。最后,文化作为最深层的力量,能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共识,这能促进我们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做好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提供了共性基础,各民族的文化繁荣又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原初动力,进而共同为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行条件。

(三)结构交融是民族交融的关键支撑

民族交融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民族融合,而是多民族在结构上呈现出交融态势。民族交融的核心在于各族民众的心灵交融,而结构交融则是民族交融的关键支撑。一方面,民族人口结构的交融是促进各民族交会交融的现实趋势。当前,中华民族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形式错落在中国大地的各个区域。在中华民族各族民众你来我往的社会实践中,通过族群迁移、族际通婚、变更原本族籍等社会活动,各民族聚居地的人口构成实现了不同族别人员的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推进了民族交融的主体互嵌进程。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结构的交融是促进各民族交汇交融的必然结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的文化必须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及进行内在的自我省思,去除本民族文化中不合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因素,在认清本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结构性地位时,积极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去。综合来看,民族人口结构与民族文化结构的交融加强了各族民众的心灵互洽,为民族交融的发展提供了结构性支撑。

“三交”理论作为开展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是促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作为新时代重点强调的民族工作部署,在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工作实践进程中有其清晰的目标定位,即在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安定和谐的基础上,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导向,为共筑中华民族有机实体、凝聚统一社会共识及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提供内在力量。

(一)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共筑中华民族有机实体

共筑中华民族有机实体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结构性认识和时代性延续,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现实需要。“三交”理论的目标导向就是要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实体的有机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牢固的国家实体和社会机体。首先,在关于各民族关系的认知方面,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实践能直接影响各族民众的直观认识。此外,共筑中华民族统一实体必须依托于共同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耦合程度决定着共同体整体的牢固程度。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能使各族民众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而有效增强各族民众对现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及民族关系的认可,更有利于共筑中华民族有机实体。最后,在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安排方面,共筑中华民族统一的有机实体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必须首先拥有统一稳定的民族实体,继而才能通过共同体内部的和谐有序发展,为共同体的整体前进产生源源不穷的内部驱动力。

(二)立足中华民族统一实体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注重于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定位,即是在中华民族统一实体基础上进行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社会共识的凝聚。一方面,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进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必须根据中华民族各民族的现实状况,立足中华民族统一实体,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导向,坚持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确保各族民众平等、共进的基本立场不动摇。另一方面,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进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层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统一实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深层延续,是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层建构而作出的战略要求。各民族在基于这个民族实体进行社会互动的实践活动中,各民族之间你来我往,互通有无,逐渐产生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3)本报评论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N].人民日报,2021 -08 -31.,这为各族民众统一社会价值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核心内涵。总之,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共识是对现实共同体发展的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

(三)深入推进党的民族工作进程,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党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有效策略。首先,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熟知民众需求、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前提。中华民族在走向繁荣复兴的过程中在民族工作领域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遭遇一系列新矛盾。深入了解各族民众的现实困境,进一步解决好各族民众最关心、最贴切的实际问题,才能有序推进民族工作事务的开展。其次,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加强各民族间的社会互动,各族民众在交往交流中才能增进理解,各民族文化在民族交融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这既有效改善了民族关系,也增强了民族团结。最后,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保障。各族民众错综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域,他们对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发展状况最有发言权,各民族间交往交流能有效拉近各族民众心与心的时空距离。各民族的相互帮助,各区域的和谐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创造了物质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从多方面持续发力,夯实党的民族事业的各项基础。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打牢社会经济基础,增进文化认同。这样,凭久久之功、源源之力才能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伟大民族事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工作的领导核心,引领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坚持党的领导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保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根源;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各民族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正确选择。

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保障了各族民众的真正权益,为各族民众的平等交流提供了法制保障。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才取得了更加稳定的社会地位和更加有序的社会秩序。因此,各民族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坚持以平等姿态进行社会互动,以和平方式实现交往交流。

各民族间的交会交融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现实国情,各族民众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取得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隐形隔阂。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新时代的各族民众作为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体,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持续增进彼此的交往交流,深入推进各民族的交会交融。

(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社会活动,抑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要求,都应该从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层面去探寻根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对这一时代诉求的现实回应。各民族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是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大瓶颈。中华民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着新的社会矛盾,各民族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利益诉求。由于自然地域等因素所带来的历史遗留影响,各民族间的发展进度不同步,这种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差距引起了各族民众的心理落差,构成了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基础问题。

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保障。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要素的有序发展。经济问题作为一切问题之根本,解决不好这个现实问题,对于其他领域工作的开展就会造成不利影响。总之,在新时代需要通过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底,增加各族民众的现实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各族民众的社会满意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外在形象。文化具有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增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正确处理好民族事务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推进各民族的文化繁荣能增进各族民众的思想认同,为促进民族交汇交融奠定思想之基。文化因交流而发展,因互动而繁荣。各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密切相关。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中华文化视域下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在开展民族工作的社会实践进程中,我们必须谨慎处理好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始终以平等姿态对待各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文化互信,实现协同发展,真正参与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另一方面,增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方面,推进各民族的文化繁荣,增强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促进民族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华文化的核心认同是作为各族民众进行社会互动的内在遵循,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需要汇聚意识形态领域的磅礴力量,以增进文化认同为导向,汇聚起各族民众的强大合力,共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民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同时,它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必须结合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赋以针对性举措,以合理途径达到预期目标。总之,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要把握住时代性特征,切实解决好现实性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谨慎的处事态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基调中行稳致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中取得突破。

猜你喜欢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真美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20年12期)2020-12-23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推荐访问:视域 共同体 交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