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论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里的中国基因
王 飞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基因,挖掘这些基因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进程中,遵循“以中国为方法”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的中国基因在去语境化下进行抽象继承,具体可提炼为“六律”:自由律、形上律、终极律、道德律、学术律、方法律,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六律”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里有着适切的运用策略。
高质量高等教育;
“六律”;
运用策略
(一)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含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本文认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内涵是在中国已成为富强国家和高等教育大国基础上充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假如缺乏对这种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则不可能建设出自身有底蕴和有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就会使自己在人类教育文化发展里的贡献性受限。因此,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高超的教育智慧、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大国建设和向普及化高等教育迈进的成功实践以及对世界各国文化兼收并蓄开放态度的持有,是基于中国自身拥有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在不久的未来,中国要想为世界提供一套符合21世纪时代特征与各国共同需要的全球大学治理体系,必须“以中国为方法”[1]130的原则来光大传统文化基因。
“以中国为方法”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的另一种表述,只有以自身国家作为方法,才能真正“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扎根中国悠久历史和光辉革命传统,扎根基本国情和人民生活实际,扎根本土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3]。在具体遵循“以中国为方法”的过程中,应当以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4]8为指导,即“传统思想,去语境化,剥离特定时代的具体情境,将其精神内核抽象出来,放在当今时代重新阐释,就有可能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5]112。
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里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即:一是指古人提出的很多思想主张都具指导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深刻内涵,二是这种传统文化基因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内涵。这种基因蕴含在这两层含义之中。当然,这里说的“中国”,首先“不是指现代主权国家的领土概念,而是指历史上中国人繁衍生息的土地”[6]10。中国不只是个区域范围,它有着自己的符号表征,有着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特征。“符号世界是指人类心灵产物的、心理活动的世界,是独特人类语言的、客观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世界以及技术和艺术的世界。”[7]34作为符号世界的“中国”概念有多层含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一种属于自己的历史、一种因文化和习性培养起来的国性、一种特定的国家性格。据此,中国基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指蕴藏在中国特定国家性格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且能最终决定现实和未来走向的既定的主体性状态。今天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能丢掉这种主体性。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是对支撑今天中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概括,并且在高等教育身陷西方学术规范、话语霸权与众多学者自我西化的重重包围中,坚持中国自身的主体性,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理解、阐释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完全有条件发挥类似18-19世纪的欧洲诸国及20世纪的美国在现代国际秩序演进中曾经发挥的作用,在帮助各国提升治理能力、搞好各方利益协调、防止大国战略对抗、提升国际法治水平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等方面做出特殊贡献,成为21世纪推动国际秩序新一轮现代化的中坚。”[8]234
(二)传统文化基因对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特征、目的与价值取向提供哲学思考
传统文化基因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内涵、特质、目的与价值取向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统领性的地位,富有方法论的意义。传统文化基因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源头,遵循了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育认识上也充满了特殊性。在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方面,传统文化基因在对教育的认识上以教育的一般问题和根本问题为起点,直接目的是追求真理,终极价值取向是服务人的活动。在教育认识的特殊性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彰显的对教育的论述具有宏大的视野,具有事实性,也有价值性,构造了相当丰富的教育价值世界。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基础,也有对人生与社会价值理想的反映。在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中有进一步批判借鉴与创新转化的价值。
2. 有助于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认识研究提供理论分析与辩护
推进当今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理论创新是我们的重大使命,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的理论创新要“找回历史”,在传统文化基因里夯实理论的厚度。要有大历史观,吸纳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优秀的基因成果,充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里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总体来看,富有重实践、重实际和重实证的合理性方法。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要为自己进行合理性、适切性的辩护,就会触及一般性的方法论问题,如特殊和普遍、主观和客观、价值和事实、解释和描述、观念和实在、差异性和同一性、文化和理性等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在对教育问题使用这些方法论问题进行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并更加理智地认识高等教育。
3. 有助于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研究里的关键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
概念既是思想的结晶,又是思维的工具。概念不清会让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产生很多问题。更加严谨地界定概念、澄清一些重要概念的含义,不管是对高等教育实践而言,还是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都相当重要。澄清概念一方面是一项单独的研究使命,一方面是一项庞大研究任务的一部分。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研究,应当对我们研究中所牵涉的关键概念形成相当清晰的定义与十分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加明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避免由于不清晰的概念、理论建构的不准确和表达与交流中的困难。
4. 有助于对提升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者思想的严谨性与明晰性提供营养
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需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合理的研究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的研究数据、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更加规范与清晰的观点表达。而要获得这样一种理性精神,缺乏必要的方法论训练是不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儒家、道家、佛家对教育领域的方法论主张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恰恰能够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者理性精神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必要的方法论训练。
上文界定的“中国基因”概念内涵与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的质量属性,前者决定后者今天能否建成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前者支撑后者能否具有中国的主体性。中国基因里的主体性状态可提炼为以下“六律”,此“六律”的分析依据有:“中国中心的文化主义”[9]126、“中国思想的正宗,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10]167、“中国文化是世界唯一的文化”[11]77、“两千多年来,中国始终是一文化输出者,绝对的文化出超者。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文化。”[12]51
(一)自由律
西周分封制坍塌后,知识分子从对天子与贵族的依附里独立出来,成为“自由流动资源”[13]66,士人像“丧家之狗”[14]8-9流落民间,自由觅食。教育从官学走向民间,官学变成了私学,这使得百家齐放、百花争鸣得以产生。流落到民间的士人自由发展、自由交往、独立思考、自由讲学、切磋学问,分化出繁荣的文化局面。富于代表性的有六家:文士建立了儒家,武士建立了墨家,隐士信奉的是道家,辨士鼓吹的名家,方士信奉的是阴阳家,术士力挺的是法家。创建各派别的人都是“先知型”人物,能创建一个派别,首当其冲是创建者与追随者在身份上要具有自由和独立。自由宽松的环境,造就了自由的身体,自由的身体才能储存自由舒展的灵魂。没有自由的环境和舒展的灵魂,自然就没有崇高的精神。那些高尚的情感、文化和艺术也就没有了诞生的机会。因此,知识分子的自由意志,是学术红利。先知先觉者、性情故事、自由精神、思想遗产等,都是学术红利的体现。朱子百家中这些“先知型”人物做到了这种自由,产生了这种学术红利,形成了中国的轴心文明。这种自由律,为当今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提供了自由的基因。
(二)形上律
形上律是指确立了教育的形上学基础:唯人性。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就是命运。形上学乃人类发展中的本质之一,是人类文明历史之必然命运。”[15]126此话实非诳语。形上学是对一切现象的原因和本源的研究。好的历史产生好的命运,即好的形上学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命运,形上学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性的实现,使人由具体的存在迈向人性中的普遍性之历程。人性中有迈向普遍性的动力或可普遍性。教育作为提升人性中的普遍性的历程,必定在人性与实在界的形上结构里有其基础。正如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6]107三者之间,“率性”是关键,有两种理解,一是“率”即“顺循”[17]19,在此意理解下,“率性之谓道”是顺应天道和道法自然。二是“率”即“统帅”[18]274,在此意理解下,“率性之谓道”是控制与征服自然。“率性之道”是位于天道和人道之间的中介,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人把握好自己这个中介,明白怎样处理“率性”合适。换言之,意思是教育的基础在于人性与天命,深刻地揭露了教育有其形上学基础,这就是“唯人性”的高质量教育根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立足于这个形上学基础。
(三)终极律
高质量是事物发展到端点的状态。在终极意义上看,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理念可理解为支撑一种事物发展到端点状态的终极理念。“‘天下’在中国人观念里,首先是一个价值体,其次是一个权力体。”[19]144《大学》里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7]4,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和人才培养的终极关怀,“八条目”中前四条指明了人要亲身实践,考察事物的各种道理,以实现对终极天理的认识。然后通过后四条的“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家国天下的终极使命。由此,作为价值体的“家国天下”是指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人们都要通过心地纯正、意念真诚、修学储能来维护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道德伦理秩序。“家国天下”作为价值体,是值得追求的普世终极文明秩序。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和天下普世文明的终极问题。古代中国不是民族国家,而要把不同的民族、宗教与文化整合在一起,是靠“天下”的概念来整合的。“天下文明”从一开始就是终极性的和人类主义的,其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今天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需借鉴“天下”理念彰显的终极性,建设作为价值体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看它属不属于中国,而是看它能不能代表具有终极关怀的中华文明并且把这种文明推向全世界。另外,从教育内容的终极性价值看,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在人才培养上都有终极性价值(表1)。
表1 中国传统文明中富有终极性价值的教育内容
一种文化如果缺乏终极关怀,缺乏宇宙论意识,很难成为伟大文明。从这些教育内容看,其精髓是朝向解决人的终极问题。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这些传统文明可以提供丰富深刻的营养。
(四)道德律
中华文明的道德律主要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大学》开篇提“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7]4三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亲民’是‘明明德’的扩展,推己及人,而‘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终完成。‘三纲领’其实可以归为‘一纲领’,就是‘明明德’。”[20]159可见,道德律就是“明明德”。《大学》接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1]201所有人道德修养都好了,天下就太平。这种道德修养的背后是人的心灵自觉,是对文明秩序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孔子具有强大的心灵自觉能力,他发现了外在政治秩序背后那个更深刻的心灵秩序——“仁”,即爱心和道德。这是中国文明之所以高级的巨大突破,赋予了中国文明道德主体性。这种心灵自觉的修养功夫,个人也好,集体也罢,在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理念中应当奉为令律,人才培养中需以修养自己的道德作为内在超越的根本。加之以作为形式义务的“义”和作为外在规范的“礼”的配套,以及在作为底线伦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来兜底,进而培养出守得住底线伦理和不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正派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22]136。这能为当今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输送营养。
(五)学术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今天汲取的学术律很丰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 学术使命。儒家学说创立后,教育文化实现了与宇宙和王权的分离,建立了独立的“道”。“士志于道”[21]201,“道”既是“天道”(自然意志,自然秩序),也是“人道”(人的意志、伦理秩序)。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认识天理,践行人道,以追求这种天道和人道为天职;
2. 学术态度。“道”的实现途径有两条:“得君行道”,即服务国家战略。“觉民行道”[5]134,即服务社会大众;
3. 学术之用。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无用之用。”[5]167-168无用之用就是大用。“大学是唯一能够让学者追求稀奇古怪的知识,或者从事那些很少或者没有实际用途的学问的地方;
”[23]104. 学术的无为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结为五个字,“无为无不为”[5]177。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认识到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去揠苗助长,耐心等待客观条件的自然产生,等到时机成熟,就水到渠成;
5. 学术包容。庄子说:“吾丧我,我自忘矣;
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24]106庄子追求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德性,也不是健康,而是心灵的自由。发掘内心的自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追求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要偏执于自我的狭隘,世间万物在价值上是同等的,不要狭隘的一己立场,要从“齐物论”立场对待他人他物;
6. 学术境界。庄子追求的境界是“无知之知、无用之用、无法之法、无辩之辩”[5]190。“四无”分别是:获得各种知识之后的大彻悟和大知识、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长远关系的领会、要掌握“默会知识”[25]29和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的有助于从事行当的内在法道的熟悉并又超越具体法道境界的知识、放下偏见去共同寻求大道;
7. 学术个性。魏晋时代知识分子“越名教而任自然”[5]190,喜欢自然山水,追求道法自然,获得自然本性与自我性情的相通,得到内在性情自由,注重学术清谈,用精粹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建立学术雅量;
8. 学术无执。禅宗思想的核心是“去除迷执”。即排除固执意念,放空自我,无所执着,内心清澈,不掺杂质,洞见世间万物本相。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遵循这些学术律,方可做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六)方法律
1. 掌握方法纲领。“《论语》开篇提出三纲领:学、朋、不愠。‘学而时习之’近‘智’,‘有朋自远方来’近‘仁’,‘人不知而不愠’近‘勇’。”[26]“学而时习之”强调“时”,其方法论是对学习时间的灵活把握和抓紧,这是时机之学;
“有朋自远方来”强调“远方”,其方法论是通过学习寻找远方的知己和心胸开阔,常进行自我更新,这是格局之学;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不愠”,其方法论是不要期待他人的理解和赏识,而要有自知之明,自得其乐,这是自知之学。2. 懂得知止。《大学》中提及的“止、定、静、安、虑、得”“这一倒果为因之次第”[27]55逻辑展开的逻辑修炼是修身方法的极佳法门。“止”是明白其所当止。“定”是“知之,则志有定向”、“静”是“心不妄动”、“安”是“所处而安”、“虑”是“谓处事经详”、“得”是“得其所止”[17]4。“‘止、定、静、安、虑、得’,‘止’是开端,知道止于至善,‘得’却不是终点,不是已经完成了‘至善’,而是明白‘止于至善’是个无休止的历程。”[28]463. 启发。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5]73教育学生就像射箭,教师不用把箭射出去,把答案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跟着教师拉满弓,就自然学会了,自己就会找到结论。有点资格的人不要喋喋不休,教导别人。这就是《学记》里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本义。“就是老师要做到引导而不牵制,策勉而不抑制,启发而不灌输。”[29]4. 反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22]1355. 遵循自然法。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论述“揠苗助长”的隐喻和有关仁义礼智“四端说”成为儒家教育学在方法论意义论证人性的经典案例,“堪称中国儒家教育学推崇‘自然法’的范例。”[30]1066. 培养浩然之气。通过内心正气养育精气神。7. 人自身要努力。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1]200努力能使天道发扬光大,假如人不努力,则天道不能使人高尚完善。8. 以礼治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在“德治”之外强调了“礼治”,德治重在治心,礼治重在治身。除了内在的教育方法,外在的社会礼仪、行为准则有助于使人彬彬有礼。9. 学在为己。道家开创者杨朱提出的“为我”[5]169是一种利己不损人的修炼方法,是一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纯粹行为,也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干涉主义,人人自爱,人人自治。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1]217、“为己之学”和“为仁由己”都是一种通过发挥人的内在精神得以实现自我提升的内在超越方法论。10. 遵循合一路径。“天人合一”要求人在天道运行里达到对“真”的追求、“知行合一”要求人在学习生活中认知并践行天道与人道提升自己而实现对“善”的追求、“情景合一”是要求人体悟置身之景致产生恰当的感情融入适应环境而实现情景交融的“美”的追求[31]。11. 遵循和而不同原则。《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2]“不同”促进相互协调并进,“同”追求一样的事物叠加而导致生计窒息。《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1]206“不同”的是指万物并育与道并行,“和”是指不相害与不相悖。这是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推行学术交流和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方法。12. 刚柔并济。“《易经》里的乾坤两卦代表刚性教育和柔性教育。教育之道,既教人阳刚有力,有勇有谋,同时也教人彬彬有礼,敦厚顺从。”[33]314“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既葆有天然之野性,又不适人道之文明。”[34]460
(一)用“六律”作为指导性观念塑造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风格
“六律”作为指导性的观念,它的根本价值在于确立了普遍性根本观念,它能够在很多关于教育的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研究方面提供深刻的启发与指导,提供一套富有针对性的思想观点、原则与方法。例如,儒家以天人感通作为教育阐述的总根据、从以善养性论述教育的个人价值、以政教合一论述化民兴邦的教育社会价值、以修己安人论述一以贯之的教育目的;
道家从教以为道阐述以道为体的教育目的、从归根复命阐述自然人性论的教育价值、从见素抱朴阐述从损到无的修养功夫;
佛家众生皆有佛性的人性论、看重领悟的教育方法论。体现这些核心指导性观念的“六律”,都视人的发展问题是所有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到对教育一般问题与根本问题的阐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都没有简单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是都深入到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之中。都没有把人的发展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割裂开来论述,也没有单纯片面的生物学、决定论与原子论主张,很大程度上总是把人的发展问题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把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深刻地、能动地统一起来,具有永恒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六律”的相关阐述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与未来,对教育研究者,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者观察思考高质量的人的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用“六律”作为指导性观念来塑造当今和未来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风格。
(二)用“六律”作为方法论体系凸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
“六律”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为今天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者历史地、辩证地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因为“六律”是充分基于本国自身属性和文化意识的,假如缺乏这种“本国性”,则不可能建设出自身有底蕴和有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就会使自己在人类教育文化发展里的贡献性受限。因此,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高超的教育智慧、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大国建设和向普及化高等教育迈进的成功实践以及对世界各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一定能把“六律”的中国性很好结合起来,并且中国已初步具备了为世界提供一套符合21世纪时代特征与各国共同需要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潜质。从以往的研究和认识来看,一些研究者在高等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持有抽象的、片面的与二元对立的观点,在高等教育的社会性与人文性、本体性和工具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依赖性和自主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之间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这些观点运用在高等教育建设里,很容易产生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方法论上讲就是因为缺失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指导。中国高等教育能在世界上建立重要形象和产生影响的任何一方面的特色,都是置身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包括自身的传统精髓、思维方式、词语概念以及身在的语境,这个前提是通向“世界”不可绕过的基点。因此,我们要用“六律”作为方法论体系凸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用“六律”作为价值立场铸就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气派
作为一种价值立场,“六律”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不管是怎样的高质量,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也包括对世界价值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吃透了“六律”的中国传文化基因,再看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内涵,就能看到内核与边界,明白真正高质量的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已经具有的基因——即“六律”。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文化基因,不仅是为了正确穿越,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改造今天的高等教育。历史中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基因的特点是它“已经完成”,从形成到成熟,我们可以获得其演进的轨迹,可以仔细琢磨高质量高等教育牵扯的复杂关系。看过去高等教育史中流出来的高质量的中国基因,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今高等教育全球化体系里思考怎样完善今天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高等教育世界性的提升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提出的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以我为主、兼容并蓄,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使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性越来越代表更大的世界性,切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国外交实践,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站在这样的价值立场上,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的建设就不能成为纯粹的理论思辨,必须关注现实的社会状况、教育状况和人的发展状况,必须以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人民更加充分的自由、平等、发展和福祉为价值理想。因此,我们要用“六律”作为价值立场铸就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中国气派。
综上,围绕什么样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高度相关,这是“以中国为方法”彰显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核的最直接意思。“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以及更远的未来里,中国高等教育在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中要为世界做出贡献。当今,中国被广泛视为国际秩序新一轮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变量和最能动的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新时代10年,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谈论中国崛起以及怎样从中国崛起中受益。无论中国是否在场,几乎所有国际议题讨论都会很快聚焦到中国的作用,或期望听到中国的声音。无论是批评中国还是要求中国,都绝不可能绕开中国,这充分凸显了中国的特殊分量。这一切,都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底蕴。
最后,感谢山东女子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项目“传媒教育时代教师公共形象的型塑、构建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RCYJ04)的资助。
[1] [日]沟口熊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M]. 孙军悦, 译.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2]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 2014-05-05(02).
[3] 鲁子箫, 王嘉毅.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 教育研究, 2021(2): 4-12.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5] 许纪霖. 脉动中国[M]. 上海: 三联书店, 2021.
[6] 赵冬梅. 法度与人心[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1.
[7] [德]卡尔·波普尔.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 范景中, 译.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
[8] 王鸿刚. 世界趋势2050[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8.
[9] 费正清.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M]. 阎亚婷, 熊文霞,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10]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1] 徐复观. 学术与政治之间[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2] 金耀基. 从传统到现代(卷1)[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13]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M]. 张明德, 夏遇南, 彭刚,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14] 温伯陵.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M].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20.
[15]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 王庆节,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6] 刘普琴. 十三经文[M]. 台北:台北开明书店, 1956.
[17][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8] 梁涛.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9] [美]约瑟夫·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 郑大华, 任菁,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0]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21] 汤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22] 刘良华. 教育哲学: 第2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3] [美]斯坦利·阿罗诺维兹. 知识工厂: 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 周敬敬, 郑跃平,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4] 陈引驰. 庄子精读[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25]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 徐陶,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26] 刘良华. 论语的开篇与教师的成长[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 41(11): 13-17.
[27] 潘麟. 《大学》广义[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28] 龚鹏程. 儒门修证法要[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4.
[29] 王运来.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喻”三维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当代意义[J]. 江苏高教, 2020(12): 87-94.
[30] [法]于连. 道德奠基: 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M]. 宋刚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1] 汤一介. 论“情景合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31.
[32] 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 学术月刊, 1997(10): 32-33+20.
[33] 熊十力. 读经示要[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3.
[34] 马一孚. 马一孚集: 第1册[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On the Chinese Gene i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WANG Fei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Jinan 250300, Shandong,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genes with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s, and mining these gen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China as the method” to carry out abstract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gen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decontextualization, which can be specifically refined into “six laws”: freedom law, metaphysical law, ultimate law, moral law, academic law, and square law, which is the due mean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The “Six Laws” have an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Six Laws”, apply strategy
G649
A
1672-4860(2022)06-0086-08
2022-06-30 修返日期:2022-09-10
王 飞(1982-)男,汉族,云南罗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
2017 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家办学导向下大学校长治理能力提升机理研究,项目编号:BIA170216。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高质量基因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Frog whisperer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10期)2021-12-07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修改基因吉凶未卜奥秘(2019年8期)2019-08-28“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