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 胡洁 郑艳 化蓉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2]。
北海市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兴。作为北海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海洋既是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积极主动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广西自贸区建设、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机遇,做好“经略海洋”文章,聚力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北海由蓄势积能到发力超越的突破点,对北海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突破瓶颈制约、再塑竞争优势,高质量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1 海洋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北海市海洋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6%,高于同期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约0.4个百分点[3-4]。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北海市海洋生产总值达634亿元,占广西海洋生产总值接近40%,总量排广西第一位[3]。
1.2 海洋传统产业持续发挥支撑作用
依托先天资源优势,北海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多年来一直处于北海市海洋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海洋渔业作为北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养殖和捕捞产量连续多年位于广西前列,形成了以对虾、文蛤、大蚝等优势品种为主导,大獭蛤、栉江珧、方格星虫等特色名优品种稳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北海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区的85%以上。北海港口加快发展,港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港口吞吐量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19年,北海港已建成61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码头岸线总长7 597米,年货物通过能力5 164万吨、年旅客通过能力436万人次[5]。201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 496万吨[6],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约22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海洋旅游方面,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已初步形成。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 279万人次,同比增长34.1%,国内旅游收入694.6亿元,同比增长39%[7]。
1.3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取得突破
北海市海洋新兴产业虽然起步晚、规模小,但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有所突破。北海根据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业市场需求,初步构建了从品种培育、规模养殖、高效加工到医药生物制品生产的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呈现链条式发展良好势头。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推进研制转产,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逐步替代国外装备。随着北海电厂、林浆纸业等耗水型工业对海水冷却需求增大,北海市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北海电厂于2004年开始利用海水进行冷却处理,日均海水综合利用量100万吨左右[8]。
1.4 海洋科技潜力优势逐步显现
2013年北海建立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多个科技孵化服务平台和企业工程中心,并引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入驻。北海成为目前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科技人员数量最多、科研成果分量最重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1.5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北海通过制定和实施《北海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北海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海洋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规划、条例和方案,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北海成为目前广西首个且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结合“南红北柳”工程和“蓝色海湾”行动计划,北海市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着力保护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北海红树林面积由2011年的3 038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3 888.8公顷,约增长了28%[9]。
1.6 对外交流合作步伐稳步推进
近年来,北海市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东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联系。北海积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经贸、人文交流合作。目前,北海市已经与泰国合艾市、菲律宾普林塞萨港市、印尼三宝垄、柬埔寨白马省4个东盟国家的省市建立了友好城市(省市)关系;
与泰国曼谷、越南岘港开通了国际直达航空航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1 海洋经济规模较小
北海市海洋经济在广西总体海洋经济中占比最高、发展最好,但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影响,总体规模仍较小,与国内主要滨海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北海市海洋产业结构仍然维持在“一三二”的水平,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为主的传统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布局相对分散,规模与集聚效应不强;
海水利用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且处于稀缺状态,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此外,北海市涉海企业数量少,龙头企业缺乏。
2.2 海洋科技实力较弱
近几年,北海通过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入了多家涉海科研机构,着力提升海洋科技水平。但北海海洋经济发展仍以资源和资金等要素投入带动为主,长期有效的产学研机制和平台仍较为缺乏,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性海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较少,主要海洋产业科技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导致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3 海洋人才队伍不强
近年来,北海市集中了一批科研院校,汇集了一部分的海洋人才,但海洋教育和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海洋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本土海洋人才培养能力依然薄弱,引进人才留不住问题突出。高层次、高水平涉海专业领军人才匮乏,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难以为北海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升级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4 海洋资源开发粗放
长期以来,北海市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如北海外沙内港和营盘海域)遭受污染,使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生态保护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全面提速,填海工程、港口码头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沿岸和海湾的水动力场发生剧烈变化,部分重要航道港池淤积、局部岸段遭到侵蚀,沿海整个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呈弱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北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尚未很好地有机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北海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尚未完全建立,抗御海洋自然灾害能力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待继续大力提升。
2.5 海洋政策瓶颈未破
北海市虽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但没有一项专门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总体来看,北海市在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较低水平,其自身的资源环境优势并未充分利用,一方面受限于北海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腹地支撑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北海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在体制机制、政策落实与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现有制度设计、政策配套、政策执行等均存在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瓶颈。如北海港被北部湾港务集团定位为“喂给港”,集装箱航线归集到钦州港,既大大降低了北海港口功能定位,又推高了北海市相关企业的物流成本。
3.1 宏观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作为沟通世界各国之间的桥梁,地位日益重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北海南侧是东盟十国经济圈,在区位上属于东盟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辐射东南亚区域的桥头堡城市。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北海以海洋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地区竞争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开放开发平台,加快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了发展机遇[10]。然而,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中美贸易战的开战,对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建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背靠东盟,期望依托海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北海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2 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为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重要机遇。此外,北海市获批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着力加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北海市海洋经济走出去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先行先试的发展机会。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北海既可利用已有的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又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而为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面对如此优越的政策环境,作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人才资源明显不足的北海而言,如何更好地享受和释放出政策红利,成为北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又一项挑战。
3.3 区域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基本形成,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环北部湾城市群的深入推进,北海成为连接我国大西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战略枢纽和中国西南联通非洲、欧洲的重要开放门户。2019年国家将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设立广西自贸区,广西部署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层面战略的推进,为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新机遇。但同时,北海周边地区也同样在积极谋划如何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相似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使得这些城市之间难免形成海洋产业的同质竞争,如何形成错位发展,对于北海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将形成新的挑战。
3.4 发展条件
“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北海海洋资源条件优越、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大部分近岸海域符合第一、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是全国少有的一片净海。优良的海洋资源环境的条件为北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基础保障。但同时,在发展中如何使海洋资源不被破坏,如何守住这片净海,也成为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小挑战。
4.1 实施海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1 推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优化海水增养殖,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离岸深水海域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打造高质量海洋牧场。巩固提升加工出口主导品种养殖,大力发展高值特色品种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实施海洋水产种苗工程。推进海水养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水产品质量追溯示范。加快振兴南珠产业,加快精品南珠养殖基地建设,培育南珠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合浦南珠”地理标志进行监管,重振南珠品牌。加快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专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物流中心,完善现代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4.1.2 加快海洋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滨海旅游产品结构层次,完善和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市场,开发集娱乐、体验、养生、美食、购物、体育和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产品。高标准推进以涠洲岛为主体的海岛开发。大力发展滑水、海钓、帆船、帆板、大帆船等海上休闲运动产业。开发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湿地探秘游等。引入滨海社区、生态村、花园社区等避寒养生地产项目。深入挖掘和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合浦汉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打响“南珠节”“开海节”等文化旅游品牌。增加渔家文化体验活动,打造独具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海洋渔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休闲渔业基地,打造更多精品化的休闲渔业品牌。
4.1.3 优化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
打造北海铁山综合航运港。推进建立泛北部湾港口联盟,加强与越南海防、岘港、胡志明港,菲律宾马尼拉港和印尼雅加达港的集装箱联运、物流与油轮等合作。加快内陆集装箱“无水港”建设。推进口岸查验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实现北海港口岸通关“无纸化”和“电子化”。完善提升北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开通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面向大西南集装箱班列,培育海铁联运市场。完善海铁联运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货运代理、船运代理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拓展港口辐射范围,建设智慧物流体系,完善海铁联运运输系统,提高港口集疏运输能力,开通铁山港至内陆大城市的货运“五定班列”,扩大海港联运规模,增强港口的航运中转能力,优化港口资源开发,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
4.1.4 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依托北海工业园区、北海综合保税区和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仪器设备制造业,开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通信、智能制造、北斗导航、物联网、光电显示、操作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零部件、电子元件和高端软件,发展船舶电子、船舶与海工的绿色化智能化配套装备、机电控制设备、海工装备专用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海洋观测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充分利用珍珠、螺旋藻和海产品等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海洋药物、功能性食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产业上下游通过集聚效应实现企业间的联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涠洲岛、斜阳岛等有居民海岛建立多能源耦合海水淡化装置示范工程。鼓励远洋渔船上推广小型移动式应急淡化装置及相关技术。
4.2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培育
4.2.1 提升涉海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鼓励涉海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鼓励涉海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部,支持涉海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建设,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资助上给予重点支持。支持重点涉海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4.2.2 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深化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集聚顶尖海洋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实力,完善海洋科技服务业,形成产城科教融合体,逐步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
4.2.3搭建海洋科技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公共实验中心、海洋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产品中试中心、技术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缓解目前海洋高技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技术资金和设备短缺的现实问题。深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引导功能,大力发展专利申请、报关代理、商标注册、法律、会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专业培训、投融资等相关配套产业,扶持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海洋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公司。
4.3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4.3.1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严格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管控,坚决守住距离海岸、沙滩300米范围内不新建非公共永久性建筑的底线。严格落实围填海管控要求,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加强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近岸海域重要物种的生境和栖息地。实施“生态岛礁”修复工程,加强海砂、海石、珊瑚以及火山地貌保护,严格限制采挖。
4.3.2 推进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
推进国家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维护。重点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孵育场等敏感生态系统。
4.3.3 推进海洋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化
重点围绕海水养殖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盐业等领域开展循环型生产,构筑区域性循环产业体系。鼓励涉海企业加大海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参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和模式。积极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在湿地、红树林和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区,鼓励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海洋清洁能源等高效生态产业。
4.4 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
4.4.1 谋划海洋经济合作新方式
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当好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引进更多的龙头企业、补链企业和优质项目,全方位开拓泛珠三角市场,重点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深化与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合作,发挥北海在渔船修造价格、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渔船修造基地。积极探索与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合作开发,设立海外海水养殖基地,建设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加强与越南、菲律宾印尼的航运合作。充分发挥北海综合保税区的作用,鼓励和吸引东盟国家来北海建设码头仓储设施,开办商贸运输,设立加工出口基地等,共同构建区域性物流平台。
4.4.2 建立并用好海洋经济对外交流平台
积极落实国际产能合作机制,建设向海经济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机制,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发展和海洋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城市、“北海-澳门葡语系国家产业园”建设。扩大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市长论坛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投资合作平台的作用,积极承办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进一步提升北海海滩旅游文化节、珍珠节等活动的层次,争取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分会。举办北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论坛[11]。
4.5 强化现代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4.5.1 开展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建立政银合作机制,鼓励政府相关机构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探索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改革创新,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支持等一揽子政策。
4.5.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筹措建设资金,优化融资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力量设立海洋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成熟期优质涉海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中小涉海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支持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开展质押融资。
4.5.3 完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建立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信贷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健全应急转贷、风险补偿等机制,建立涉海中小微企业贷款差别化监管机制。整合涉海企业、金融机构等资源,搭建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4.5.4 提升海洋渔业保险保障能力
推动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探索开展渔业养殖保险。探索建立大宗水产品出口保险制度,拓宽保险服务范围,增加保险种类,提高理赔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渔民群众和渔业行业风险保障需求。
猜你喜欢北海市北海海洋北海北、南海南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北海市冯家江水质监测与评价山东林业科技(2019年2期)2019-06-03北海 美丽的地方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广西教育·D版(2017年7期)2017-07-25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4期)2017-06-1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人事天地(2016年12期)2016-12-23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文史春秋(2016年3期)2016-12-01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201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图书馆界(2013年3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