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婷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任何一个时代的理论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地解决和回答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取得的。唯有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保持理论的活力和先进性,才能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以推动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指导思想,源自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教训,源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源自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仅就建国以来到新时代的实践探索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成果的不断进步。
(一) 新纪元:建国阶段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锐意理论创新,勇于奋斗实践,最终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过渡,谱写了毛泽东思想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例如,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合作社相关思想,社会主义个体农业改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逐步实现了从互助小组到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渡形式;
手工业的改造也采用了与农业相似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通过“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空前的创新体现,也是充分利用和学习已有理论的创新之举。总之,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当时现实条件下完成的成功实践案例,极具中国特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现有条件和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例如,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不同阶段谋发展;
中国有客观特殊的国情决定必须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这样的道路是不可行的;
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
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工作重心要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涉及到政治思想、经济发展、文化革新等方面;
关于有效加强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扩大地方自主权,必须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
要坚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结合本国发展特色,不断创新新形式、新内容、新举措等思想。这个时期的理论发展随着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为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前提。
(二) 新时期:改革开放阶段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发挥到了新的阶段,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成果源自于中国改革开放阶段的实践需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不断总结。例如,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对于理论创新的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整体性原则是其内容的重要体现,这表现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三者是密切关联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方法和途径,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达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供了前景和路线。此外,邓小平理论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方向;
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作资本主义专有经济手段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使得理论创新越来越发挥着思想先导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实践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个时期理论创新成果的主要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实践与确立;
对公有制概念内涵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完善和充实等,都是在实践推动下的理论创新,是对当代中国实践呼唤的有力回应。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国际国内变化着的新形势和新动向的实际,不断发展新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来一系列国家发展新举措。例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实现党的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等重大理论突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三) 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理论创新的程度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能够长期发展并且壮大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理论强党的发展理念,不懈探索理论创新的新路径。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内在思想革新和外在实践突破的巨大变化,理论创新成果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第一,坚持扎根人民。从“以人民为中心”中汲取最强大的力量,不断为增强人民的切实利益创造条件。第二,推进自我革命的举措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成功道路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党的反腐败斗争的显著成效离不开自我革命,这是党长期执政以来的重要经验。第三,与时俱进的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只有不断强化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战斗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概括和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的理论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国依然面临国内外风险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实践呼唤理论创新的需要,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加显得意义重大,只有适应现实条件的理论创新,才能够更好发挥理论对社会各个发展领域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理论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属于动力源创新,是各类创新开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来源。”[2]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推进理论创新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体现在:以人民大众为其立场、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并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因如此,才能够在不同重要时空节点实现进步与飞跃。
(一) 站在人民大众立场是理论创新之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要想抓住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就要始终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人们群众是理论创新的主体。[3]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既是党的力量源泉,又是理论创新的持续动力。对传统现实进行流血或不流血的斗争和对旧势力的暴力或和平的反抗,都反映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如果没有为人民的利益和诉求争取过的政党,如果没有经过具体实践和铁一般纪律锻炼的政党,是不能够顺利进行这种斗争的。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指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主体,并且这也是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深入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理论创新的前提是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中提出来的,只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论创新才能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力求理论创新最终能够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真理、探索实践、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现实环境,需要依据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用不断更新以适应现实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推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前进的大势。这也足以证明,要想发挥理论与时俱进的力量,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不断的研究、发展、实践、创新理论。
(二) 立足继承发展观点是理论创新之理
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律。这就要求:在原有理论的指导下,要考虑当下社会的实际环境和现实条件,要让理论发挥其引领实践的作用,同时更要与时俱进的深化、创新理论的继续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时间角度来看,是其基本原理与时代精神的相互结合,这使马克思主义本身在适应时代条件下不断表现出新的形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空间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相互结合,不断适应各国各地区具体的革命和建设需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发展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要从本身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入手,同时更要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现实和实践中去考察,只有在理论引领和具体实践验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体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理论创新的形式外在表现不仅是能够创立新的理论,也体现在现有理论对已有理论不同方面的新阐释、新运用。其四种形式分别是:第一,从新角度、新范畴阐发前人提出的某些重要理论以及观点;
第二,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创立新理论;
第四,恢复已有理论的本来表达和原本面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实现方式是“结合”,[4]这里所说的“结合”,概括起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核心的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历史现实进行“结合”,这是一种双向的“发现”过程。通过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在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又发现理论的不足与局限,从而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双向的良性循环。事实证明,理论创新既为不同领域的创新提供思想条件,又为人们的实践提供理性的前瞻指导,并且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价值取向。
(三) 掌握实事求是方法是理论创新之道
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其中,“实事”意味着首先承认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求”指的是对客观事物发展的探索历程,“是”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规律性的表现。从历史事实来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规律探索的前提下,才能认清时局,取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注意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人类的认知水平极端低下,只能用简单的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所以出现认识不足与偏差,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前行。因此,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也随之继续发展,在变幻的实践中,理论创新的能量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再之,实事求是是认知活动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把握“实事”与“实事”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够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揭示规律的过程,由此形成适合实践发展的理论认识。[5]承认、尊重客观“实事”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条件和基础,只有在“实事”中探求规律,才能够在实践中把握规律。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进步,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如此往复、循环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就是按照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循环往复的进行,这是我国取得现实中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保障。
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生成的历史维度,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理论创新历史生成性的理论实质,揭示了理论创新不断深化拓展的规律性,与新时代理论创新生成的理论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当今时代理论创新的实践生成。对此进行理性判断,坚定理论自信,汲取历史养分,洞悉时代成果,获取实践经验,有利于遵循科学的现实路径,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继续发展。
(一)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持续提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现实,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发展的局面焕然一新,并且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新时期,我们党依据实践要求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清晰构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鲜明的表达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行为思路,进一步揭示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之谜。其中,关于共同致富的重要思想最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所在。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而是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都能够有获得感、幸福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最大的制度优越性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保证重点关注、各个突破,使共同致富的路越走越宽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接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时代课题,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又一次推进到新的高度,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众多重要领域的理论创新。
(二)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在实践发展中持续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发展的,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劲动力。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不能脱离各国、乃至各地区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发展都是与各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果。因此,以成熟的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历史实践的“结合”就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理论才能够达到相对成熟的程度,理论创新成果才有成立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6]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充分证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成果创新的光辉标志。
实践是理论形成的源泉,理论唯有扎根在实践的沃土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任何实践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实践。毋庸置疑,承认现实是改造现实的前提条件,而承认现实就必须打破理论的封闭性以向现实开放。历史的前进往往是采取“退一步、进两步”的曲折方式实现的,这正是唯物辩证法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具体体现。例如,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开向井网山,并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的革命思路;
邓小平从原来已经认定的市场经济是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落脚到“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基本判断等,都是从发展的曲折中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与进步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新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给理论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彰显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时代魅力。而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创造性实践。
(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在集全党智慧中持续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领袖人物的重要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伟大实践作用的发挥。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运用,取决于领袖、政党和人民相统一的程度。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党和人民的鲜活实践,只是领袖个人的奇思妙想,这样的创新也是行不通的。其次,领袖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对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上,而为这种总结和概括提供的详实有力论据则源于全党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正是领袖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合方才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最后,集中全党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理论创新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在现实发展中得到印证、完善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而且在实践中为党不断探索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理论的来源是具体实践的切实需要,创新的思维理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所系,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的密码之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总体内容上看,是党的领袖理论创造和全党理论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理论活动,理论创新就失去了画龙点睛、脱茧化蝶的可能。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脱离了无产阶级的集体智慧和斗争实践,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坚实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和人民群众科学认识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只有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会理论创新的真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生成逻辑在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的系统考量中得到立体化呈现:从新纪元、新时期到新时代的历史发展中探索理论创新的历程脉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生成的历史逻辑得以清晰;
从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到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发展观点,再到实事求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生成的理论逻辑得以厘定;
从回答时代问题,到实践中发展完善,再到集中全党智慧,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现实维度得以彰显。由此观之,党的理论创新是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维度的交织作用中生成的,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藉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生成成为一种符合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理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