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慧
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的片面发展观指导下,造成经济、社会、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套用在旅游发展上,导致以旅游经济增长确定旅游发展模式,忽视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和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对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征挖掘不够且停留在表面。旅游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缺乏文化生机,并且忽视了传统中促进旅游发展的因素,导致当地普通居民、当地传统文化和知识被边缘化和矮化[1]。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层次低、参与范围小、参与度有限,旅游地生态问题凸显,社区居民没有分享旅游发展利益却要承受环境恶果。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旅游首先是在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下开展的旅游活动,强调管理者、旅游者和旅游社区的环保责任,达到提高甚至改变游客的环境资源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因此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观因而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2]。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海考察时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成为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遵循。毫无疑问,青海湖拥有集地质遗迹、沙湖景观、生态奇观等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世界遗产型自然生态景观;
青海湖历史悠久,众多民族繁衍生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富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其文化特征呈现在神圣性与信仰性、密集性与多元性、包容性与开放性、自然性与人文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方面”[3]。
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成为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载体和抓手,本文旨在文旅融合发展和青海湖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背景下,挖掘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文化内涵,明晰其价值旨归,为推进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提出实践进路,以期能够助益于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湖地区的绿色发展、民生改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4]。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推进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青海湖文化是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基础,青海湖生态文化是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核心,社区参与是青海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文化需求: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基础——青海湖文化
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力,旅游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体验和享受[5]。进入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后旅游时代,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旅游消费呈现多元化、体验化、散客化等特点,文化需求就成为旅游的根本动因。因此,挖掘青海湖的文化资源,总结青海湖的文化特质,能够为文旅融合视域下推进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青海湖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5]。第一,青海湖地区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历史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环湖地区自有人类活动以来,以游牧民族为主,游牧文化历史悠久。目前环湖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聚居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良好。第三,环湖地区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历史上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留下马头鄂博、达赖圣泉、班禅拉泽等圣迹,刚察大寺、白佛寺、沙陀寺等成为群众信仰的中心,也形成了羊年转湖、祭祀青海湖等特色宗教活动。第四,金银滩神秘军事禁区诉说原子弹和氢弹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鱼雷发射基地、二炮导弹基地、二分厂、爆轰试验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军事遗址和纪念场馆已成为青海湖的红色文化资源。
2.青海湖的文化特质。
一是多元性与人文性。青海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藏传佛教信仰浓郁,藏文化活态传承,红色文化见证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关于青海湖的神话、英雄史诗、风物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又为青海湖及其自然景观增添了神秘色彩,使青海湖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景象。二是活态性与传承性。环湖地区游牧生活图景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示,并且传承性显著。三是现代性与包容性。世界海拔最高、亚洲顶级的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被赋予现代内涵的青海湖观鱼放生节、祭海等活动,使得青海湖文化又具有现代性与包容性。
(二)生态优先: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核心——青海湖生态文化
生态民族学认为文化和生态是一种对话关系,文化与环境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是辩证的相互作用。生态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自然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6]。环湖地区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将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草山、草原动植物以及生存于其中的“人”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因草场使用和保护、转场、水源使用等产生的矛盾纠纷,形成了传统的草原管护组织以及不成文的规则、社会交往习俗,规定了草场使用、转场时间和互帮互助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精神信仰基础上的神山圣湖观念及山水禁忌等,由此形成了环湖地区藏族朴素的生态观念、传统生态伦理和一套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能够保护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生态旅游起源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生态与环境危机;
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和追寻目标都内蕴着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服务及管理都以生态保护优先;
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促成了生态旅游选择,生态旅游地的生态文化对旅游者具有环境教育以及环保意识培育的作用;
生态旅游目的地居民及其传统的生态文化能够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因此,青海湖地区的生态文化体系是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核心。
(三)地方力量: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关键——社区参与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是空间位置、地域范围还是旅游资源、活动内容,与社区都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一致,因此从社区角度谋求旅游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7]。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能够达到旅游可持续和社区同步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参与。
第一,环湖牧民作为藏族文化的拥有者、传承者、发展者,能够活态展示藏文化精髓,满足游客深层次文化体验需求。牧民是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青海湖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因此青海湖生态旅游开发应让其活态展示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第二,生态旅游的初衷是可以将生态旅游变成保护措施的一部分,这就离不开对周边社区的重视并促成社区参与[8]。一方面具有传统生态伦理、生态智慧等“地方性知识”的社区居民能够发挥生态保护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保护成效持续吸引游客,产生的收入可以投入生态保护。第三,将环湖社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化、产业化,传统社会关系市场化,从而从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旅游产业的完备性、旅游市场的丰富性方面增加青海湖生态旅游经济收入,带动青海湖生态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环湖地区经济发展。第四,环湖社区参与青海湖生态旅游经营、旅游发展决策,参与旅游教育和培训,并且共享旅游发展收益,最终培育内生动力,走内源式发展道路,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带动环湖社区的全面发展。
对于游客来说,生态旅游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性旅游,其过程就是生态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其中内蕴着对自然的回归和对生态文化的感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而言,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引领意义。
(一)回归自然理念: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迫切需求
生态旅游强调游客在享受和崇尚自然的同时促进自然区域的生态保护,因而生态旅游成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措施的一部分。生态旅游特别强调旅游发展的生态责任,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主要是管理者、经营者、游客以及社区都要承担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因此,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以及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其建设成果维护了青海湖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而生态旅游创造的经济效益保障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建设经费。
(二)文化浸润教育: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不同文明的融通互鉴
不言而喻,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自然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维护多样性存在就为人类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思维。生态旅游以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肯定自然“多样性”的价值,而外在表现为对“保护”“尊重”的强调[9],其实质就强调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在保护青海湖水-鸟-鱼共生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的同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游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尊重世代传承的游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回应时代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青海湖文化资源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历史进程,内蕴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孕育出包容开放的现代体育精神,体现了交往融合、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文化内核。青海湖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同时通过社区参与和文化展示,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文化交流融通,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围绕交往融合、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青海湖文化内核,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人文形象,使游客在生态旅游中感悟青海湖多民族繁衍生息、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脉络,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生态文明实践: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生态旅游是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一方面,探寻青海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区域生态文化智慧,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青海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对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建设性意义,从而转型成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助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形成。
(五)实现终极目标:环青海湖地区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是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要最大程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统一平衡。生态旅游高地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要求在旅游规划编制、文旅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使青海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景区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促进全域旅游在交通便利程度、接待人性化服务水平、产品和服务控制等方面高质量发展[10]。在产业融合方面,青海湖生态高地建设内在地要求培育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等生态旅游关联产业,构建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在系统意义上能够促进区域在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综合实现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效益,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达到绿色发展的目标。
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政治责任、战略使命,也是站在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的战略决策。从人文地理区位看,青海湖地区藏文化传承性显著,传统生态伦理持续发挥效用,文旅融合视域下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以环湖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为基础,以青海湖文化赋能加势,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以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目的。
(一)以青海湖文化为底色,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人文形象
生态旅游不仅包含着对原真性、完整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感知,同时也包含着对旅游目的地历史的理解和文化的尊重。就青海湖地区文脉来看,青海湖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现代文化包容开放、红色文化历久弥新,这是青海湖的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也是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人文形象的基础。
第一,在梳理生息繁衍于青海湖地区族群的历史及行政建制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西海郡、伏俟城、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祭海、青藏铁路、两弹一星研制等历史遗迹和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展示青海湖地区多民族繁衍生息和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凸显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与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二,总结、挖掘与展示环湖地区历代文人墨客咏青海湖诗作以及与青海湖地区有关的传说人物、军政人物、文化名人、宗教领袖、高僧大德等的历史事迹及其遗迹,揭开青海湖的神秘面纱。第三,加强对青海湖地区游牧历史与文化的解读,理解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地区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此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人文形象。
(二)以青海湖生态文化建设为支撑,树立青海湖生态文化品牌
生态旅游是旅游活动的相关者在践行人与自然关系体验的具体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人对自然旨归的一种形式体现[11]。青海湖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是青海湖生态文化。青海湖生态文化建设是树立青海湖生态文化品牌的内核。第一,将青海湖传统生态智慧、生态伦理、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污染防治、公共卫生安全、野生动植物保护、垃圾分类、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相结合,构建青海湖生态文化体系。第二,挖掘青海湖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具体理念要素,设计青海湖生态文化品牌标识、口号。第三,加强青海湖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青海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比如举办青海湖生态文化展览、论坛,建立青海湖生态文化博物馆,创新青海湖生态文化优秀作品、文创产品。
(三)以社区生态智慧为根基,保护青海湖生态旅游绿色本底
发展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保护旅游目的地措施的一部分。国内外旅游发展实践显示出旅游治理的社区文化转向和地方性知识的环保作用[12]。环湖社区有一些成功的环保实践,其有效运作能够生成一种地方性力量,对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具有启示意义。环湖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关于青海湖地区牧业生产、草原、动植物、气候、环境等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生态智慧;
而由精神信仰和文化禁忌所形成的朴素的生态伦理已经内化在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以及行为习惯中,并且通过传统组织及制度、村规民约等促建环保良性循环机制,形成环保方面强大的无形力量。因此,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挖掘牧民生态保护的“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激发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将内蕴的生态伦理转化为环保的行动自觉,探索成功的环保实践的内在结构机制,同时与政府部门的环保政策措施相配合,保护青海湖生态旅游绿色本底。
(四)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构建青海湖生态旅游文旅产业体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种发展思维、发展理念,是以理念融合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核心[13]。总体来说,围绕青海“一环六区两廊”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以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旅游风景道、生态旅游景区等建设为抓手,强化优质生态旅游产品供给[14]。以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资源为本底,结合青海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资源以及多元、活态、现代、包容的青海湖文化特质,聚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游牧文化体验。依托青海湖自然体验、生态研学、生态摄影等主题打造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旅游目的地,以博物馆形态、传统节庆文化品牌、经典剧目演艺品牌打造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融合时代性的具有体验性、参与性、教育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新业态。
(五)以社区参与机制建设为抓手,深化社区参与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能够达到旅游可持续和社区同步发展。第一,在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制定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规章制度,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制度上的规定。第二,明晰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保护权,确定生态补偿分类标准和不同参与形式的利益分配方案等。第三,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委托制定的青海湖生态旅游实施保障方案中要因地制宜确定环湖两州三县①两州三县指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和刚察县。社区参与的内容、基本范式,通过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协作推动落实社区参与。第四,由有影响力的青海湖旅游企业代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代表、青海湖乡村旅游精英、环湖村落精英成立涵盖环湖地区两州三县的青海湖生态旅游协会,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青海湖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协调,代表社区参与青海湖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决策以及旅游建设项目设计立项等,并通过机制保障社区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确保代表社区参与青海湖旅游发展的有效性。
文旅融合视域下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文化内涵:一是以文化需求为起点,将青海湖文化作为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的基础;
二是以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旅游的文化动机,将青海湖生态文化作为青海湖生态高地建设的核心;
三是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将社区参与作为青海湖生态高地建设的关键。在价值旨归上,不仅是对青海湖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迫切需求,而且是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基础上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环青海湖地区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人文形象、树立青海湖生态旅游品牌、保护青海湖生态旅游绿色本底、构建青海湖生态旅游文旅产业体系、深化社区参与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等实践进路。
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是在文明转型的大背景中思考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环湖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之需,是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是青海湖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引领,强调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和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验,是对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的深刻阐释,内蕴着回归自然、文化尊重的价值意蕴,以生态文化涵养绿色发展,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环湖青海湖高地燕晗高地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高地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5期)2021-07-16那美丽的青海湖小读者(2020年2期)2020-11-26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园林科技(2020年2期)2020-01-18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中国煤炭工业(2019年5期)2019-11-04《青海湖》散文诗(2019年21期)2019-01-21苏格兰高地求生记小猕猴智力画刊(2018年10期)2018-11-13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踏浪青海湖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7年7期)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