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4-02-07 14:00:05 来源:网友投稿

陈豫岚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020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顺利步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全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大学治理应运而生。高校管理主体、方式、程序等方面产生动态变化,其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1]。治理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以个体或者团队的形式参与高校管理[2],是现代大学建设制度层面的有机组成,是高校管理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随着形形色色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快速崛起,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对高校管理提出意见与诉求,学生主体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高校传统行政管理组织治校的理论与体系受到巨大挑战,高校管理体制不得不开展适应性改革实践。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策指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随之增加,高校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给高校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现代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重视学生群体在高校管理事务的作用发挥尤为重要。

1. 重视学生参与可促进高校回归育人本质,实现育人根本目标

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大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责任主体之一。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参与权[3]。一方面,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实现。大学教育理念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大学教育理念概念界定不同,但以生为本始终是大学教育理念丰富内涵的核心内容。大学治理格局下,以生为本不仅体现在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重视大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获得感上,而且强调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优化高校内部治理格局,实现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深入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生是学术权力的重要组成,受“泛行政化”管理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学术权力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质性影响与成效不平衡,学术与行政权力的界限模糊,且学术群体长期处于被管理对象的地位,尤其是学生。因此,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强化学生群体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深入开展高校内部管理主体改革,推动高校学术权力的发挥。

2. 重视学生参与可助力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实现内涵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分重要。高校传统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管理需求。高等教育普及化并不是简单象征着高校学生规模动态变化的数量呈现,而是象征着高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更新与创新[4]。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地位与治理角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其一,重视学生群体在高校管理工作开展中的作用,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办学活力,顺应大学生主体参与高校管理的诉求与期待,有效完善高校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多维度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以各种学生会组织的形式参与院校治理,开展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树立当代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符合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二,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大学生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个性化发展诉求增加,这直接引起了大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大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事务的参与诉求随之提升。高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受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影响,提升学生管理权力无疑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学生个性化学习心理与行为的变化,高校管理者对新时期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体制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全新理解与认识,开始重视学生权力在高校管理事务的参与,进行学生个体或团队管理的创新实践。总之,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

3. 重视学生参与可协调高校内部不同管理主体的利益

民主管理是新时期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趋势,实现民主管理也是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价值之一。管理工作人员、教师、学生三者均是高校管理主体和利益相关者[5]。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固定地位,科层管理制度严格,这一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成效,但不利于大学“学术自由”理念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与期待不断提高。重视学生参与是协调高校内部不同管理主体利益,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一,协调内部管理主体利益是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实现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要打破传统管理制度壁垒,在微观层面审视不同管理权力主体的利益关系与诉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提升高校管理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促进高校管理民主化发展。其二,全员参与是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高校传统管理权力集中于各个层级行政管理组织,教师群体掌握一部分管理权力,学生群体长期处于管理权力的弱势地位和边缘位置。高等教育在回归育人本质的同时,应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并增强学生管理权力,打破高校传统管理利益固定结构,优化高校管理格局。

治理理论视域下,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等维度的改革发展初具成效,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方式参与高校管理,提升了管理成效,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目标定位、管理能力、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与影响,制约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1.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定位亟待明确

目标与定位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活动指南,是高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行为保障。但现阶段,部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权力界限不明,制约学生群体在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有效参与。究其原因,首先,从高校层面而言,部分高校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行为的价值认知出现偏差。部分高校在管理组织结构中虽然增加了学生管理力量,但其目的更加侧重于形式主义,学生会组织开展工作由辅导员负责,工作内容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决定,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与角色的转变以及民主管理改革趋势。同时部分高校受“学生消费者”理念的影响[6],在管理组织中被动加入学生力量,忽视学生主体个性发展需求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直接造成学生参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例如,一项针对山东省本科院校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调查显示,学生在高校中多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问卷调查中,有45%的人对“学生被处于管理地位”表示赞同,有34%的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学生可以与老师平等沟通”,表明学生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依旧普遍,其参与管理的地位仍未受到应有重视[7]。其次,从教师层面而言,部分教师对学生地位与角色的时代性变革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将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认为高校管理事务是教师群体的职责所在,学生不具备管理能力与主体责任,忽视学生在高校管理事务中的影响力,忽视学生的有效参与权力。最后,从学生个体层面而言,学生对于自身在管理组织中参与行为的正确认识不足。受功利主义影响,部分学生进入学生会、竞选班干部等行为出于评奖评优的目的,这种目的不纯容易引发管理工作上的问题,再加上部分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行为的认知理解不足,比如参与院校评估调查时,存在被动参与、敷衍了事的心态,尚未形成有效参与管理行为的正确认知。

2.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仍需提高

高校管理工作体系庞大复杂,学生参与管理需要较强的管理素质与能力。然而,在当前阶段,高校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管理学专业知识、管理理念及经验等层面表现出一定不足,在能力层面限制了自身管理组织工作的有效参与。首先,学生的管理专业素养缺乏制约管理思维的养成。目前,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参与集中于学生会组织与团委组织两部分[8],由于学生管理专业素养较低,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认知片面,大局意识薄弱,学生干部的工作安排大多是机械性的命令传达,多数学生会工作者参与工作的意识与积极性较低,责任意识薄弱,对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持敷衍态度,直接造成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影响力无法提升。其次,不同学生有效参与能力差异明显。受学科专业背景的影响,教育学、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管理知识与技能相对丰富,参与管理决策的能力较强,高校管理工作者愿意考虑甚至听取学生针对性意见。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导致开展管理活动仅仅是接受辅导员或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安排。

3.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还需充实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决定了其参与深度、力度及有效性,直接影响高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与管理格局的动态变化。现阶段,受种种因素影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内容的覆盖面狭窄,管理活动的参与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与层次,降低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高校在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界限方面没有明确的说明,固有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仍然掌控着管理主动权,学生参与的内容与层次主要取决于负责工作的管理者,参与程度较低。第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比较少。目前,学生参与形式、途径、方法、项目由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决定,从形式上来看,学生参与体现了高校管理民主化发展的趋势,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只是按照已经规定好管理内容开展活动[9],停留在浅层次。第三,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内容大多是中小型活动组织、宾客接待等浅显内容,几乎缺乏高校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改革等更为宏观问题的积极有效参与,忽视学生主体性意见对高校体制的重要影响[10]。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得分仅为3.31分,为最低分,“参与教学管理”得分为3.34分,处于倒数第二,表明学生较少参与学校管理的核心部分内容[11]。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多来源于高校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当前阶段,大学生主体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关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对参与管理工作的相关需求及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短板,也引发了其在参与管理工作时对内容把握不准的现状。

4.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尚不完善

制度是学生顺利开展管理事务与活动的基本保障。目前,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价值,从国家层面高度认可了学生参与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体制建设中的作用,但在高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制度保障仍需进一步完善。究其缘由,首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虽然国家政策明确肯定大学生拥有参与管理的权力,但对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方法,有效参与管理的范围、深度和广度,管理反馈等制度性问题尚无明确规定,这导致了学生的参与权难以有效落实,学生管理主体利益无法保障。其次,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不规范。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相关制度条例的设计与安排缺乏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具体化、细致化制度的缺失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最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成熟,无法为学生行使管理权力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教育领域相关法律忽视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依旧将学生视为“义务主体”而非“权力主体”;
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不仅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内在需求,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性指导作用不佳,制约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权力的发挥。

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群体应成为高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具有高校管理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决策权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与行为,不仅符合“以生为本”现代大学建设理念,而且符合社会民主管理的内涵要求,其实践活动对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尤为重要。高校应针对性优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路径,构建完善的学生参与治理格局。

1. 界定学生参与的治理范围,明确学生管理主体地位

治理理论视域下,明确学生管理主体地位是构建系统完善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治理格局的首要任务。界定学生参与的治理范围与界限是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高校明确学生管理主体地位,需要从主体选择、主体意识及内容选择三个方面展开实施[12]。从参与主体选择层面来看,高校应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尊重并重视当代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治理权力,从高校管理层面适当增加大学生参与高校重大事务决策的机会。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参与意愿,充分激发学生个体参与高校管理事务的主观能动性。从参与主体意识层面来看,高校应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事务中有效参与的重要价值;
学生应改变对师生关系的传统思维认知,提升自身主体地位意识,自觉培养民主素质,积极承担高校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管理的实力与潜力。从参与内容选择层面来看,高校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学情实际,高校重大事务选择必须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个体或组织参与高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管理能力,量力而行,积极寻求管理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2. 肯定学生参与的治理效果,提高学生管理参与能力

学生管理参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治理成效。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水平不一,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开展流程不熟悉,影响了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参与和参与成效。因此,提升学生管理参与能力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强化学生管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13]。高校应组织加入学生会、团委等管理组织的大学生集中参与管理事务培训,帮助他们接触并熟悉管理事务,提高其管理事务的组织与执行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在高校管理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实践机会,积极培养并提升学生素质。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强烈责任感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要素。治理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利益主体,应该对自身参与管理事务具备责任意识。对此,高校应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端正学生参与管理事务的心态与动机,改变“功利主义”倾向,树立“发展主义”观念。最后,高校应提升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治理能力。具体而言,大学生可通过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来树立管理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能力,还可通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来提高治理能力。另外,在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管理领导者应给予适当肯定,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精神支撑。

3. 健全学生参与的治理渠道,丰富学生管理的有效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作用,高校应深化学生参与层次,不断健全学生参与的治理渠道,丰富学生管理有效内容,从深度与广度上同时深化学生参与层次[14]。其一,高校应增加学生管理的有效内容,丰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重大事务的实践机会。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在院校治理中的重要价值,让学生会组织参与民主决策的整个过程,在进行学生学业奖励、宿舍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时,由学生代表负责,充分收集学生意见与建议,学生代表意见对于院校治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二,高校应增加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管理工作实践。通过助研、助教、助管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认知,同时,高校还可选拔学生团队,全权负责俱乐部建设,帮助学生管理部门维持学生发展正常秩序,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管理服务职能。其三,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学生参与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在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积极性与热情的同时,为学生参与高效管理提供了更为广泛便利的渠道。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特征,在学生管理网络平台设置专门的学生参与通道,为学生意见的传递提供便捷通道。

4. 完善学生参与的治理制度保障,维护学生管理合法权益

治理理论视域下,制度是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参与过程中主体权益发挥和合法权益保障的重要载体。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生参与的治理制度保障,保障学生管理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管理治理体系结构的优化与革新。高校应根据学生参与管理的不同部门、内容与方式,设置不同学生管理岗位,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听证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指高校在面对比如专业设置与去除、管理组织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重大事务决策时,采取全校师生公开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表决。从参与主体来看,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管理主体地位与权力,不仅能有效改善高校民主管理模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责任意识[15]。其次,高校应规范学生会制度,保障学生会组织管理权力的发挥。学生会是全国高校普遍设置的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在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高校“泛行政化”趋势影响,学生会工作实际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会组织的管理作用,树立切实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切实反映学生群体的利益需求,切实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

猜你喜欢主体管理工作大学生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西北园艺(果树)(2021年5期)2021-11-30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6期)2021-10-12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办公室业务(2014年10期)2014-02-27

推荐访问:视域 路径 困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