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国风热”现象探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国风热”现象探析

时间:2024-02-05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刘 莎 黄家康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国风文化,指蕴含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中国审美风格的现代文化形式及其衍生的音乐、服饰、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1]“国风热”则是指国风文化从游走于文化边界到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引起争相追捧的一种文化现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敏锐地捕捉到青年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指出“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2]

我国拥有璀璨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国风舞剧《只此青绿》在网络上爆火表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青年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认同者、关注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广者。因此,通过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加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对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非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自信与青年“国风热”现象有着互动互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国风热”现象是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国风热”现象又反过来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力。

(一)青年“国风热”现象彰显文化自信

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增强,是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拥有了更多的文化主动权和话语权。这使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逐渐从文化迷茫走向文化自信,并主动拥抱传统文化,开始寻根之旅。其表现之一就是青年的“国风热”现象。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3],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风”文化的“追‘风’青年”。比如,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汉服、头插发簪的翩翩少年,《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节目轮番播放,《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传统舞蹈火出圈,这些都体现了当代青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可和自豪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国风文化融入节目、音乐、服装、彩妆等各领域、各方面,并以自身的文化实践让国风文化热起来。青年既是国风文化的密切关注者,又是国风文化的深度参与者,还是国风文化的宣传推广者,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提升。

(二)青年“国风热”现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国风热”现象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提升,同时,借助这一现象,文化自信又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二者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青年“国风热”现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首先,“国风热”现象蕴含的内容元素聚焦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加传统文化的曝光度和关注度。综观现今爆火的国风综艺节目或国风舞蹈,都是以华夏大地上被广泛认可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元素为载体,结合神话传说、家国历史、传统节日,用科技赋能,糅合现代元素,对打上“古板”“枯燥”烙印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这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的方式,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科技感,能够吸引观众把关注点放到节目或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核上。比如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观众在欣赏完绝美舞台后,会聚焦舞蹈背后的传统文化,了解到此舞蹈的创作灵感来自河南出土的隋代乐舞俑,更有甚者,会继续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就达到了提高传统文化关注度的目的。

其次,“国风热”的传播途径多元,载体形式多样,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风文化根据青年群体喜欢标榜个性、有很强的代际标签的特点,充分利用AR、VR等新的技术手段,发挥微博、抖音、知乎等数字平台的传播优势,对历史元素和传统元素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表达,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依托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国风热”的文化内蕴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

用科技赋能,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出许多别出新裁的文化活动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让高冷的传统文化走下“神坛”,“国风热”现象既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与关注度,又因传播途径的丰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居高不下的热度助推下,对“国风热”蕴含的传统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风热”持续升温,国风文化从“圈地自萌”到“破壁出圈”,新时代青年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国风热”中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而国风文化热度居高不下是青年身份认同需要、符合青年审美心理、商业资本推动、新媒体传播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身份认同需求

青年时期处于身份认同和构建自我的关键时期,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实现良好接轨的国风文化极大地满足了青年身份认同的需求。从过程上看,青年身份认同主要包括“认可”“聚类”“归属”三个环节。

随着网络文化的“圈层化”,青年在认可某个圈层的基础上,可以主动选择了解哪个“圈”、进入哪个“圈”、成为哪个“圈”中的一员,这样的身份意义具有主动性。进入圈层后,在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趋同的群体会自动聚集,由“我”的概念延伸为“我们”,形成一个共同体。而成为“我圈”成员之后,群体会孕育独有的身份特征,比如语言、符号、信仰或仪式等,与其他圈层区隔开来,形塑身份归属,青年也会被群体文化熏陶,内化于心,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思维框架中。青年成为“国风热”的主力军便是经历了这三个环节。再加上现代传播技术的交互性改变了过去单向传播的局限性,打破边界,赋权给每个人。于是,既希望表达个性又渴望群体身份认同的青年在这个虚拟的文化互动场域中,能够深度参与国风文化的编创,寻找同好,形成趣缘圈群,从而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

(二)符合审美心理

国风文化“旧”传统“新”表达的特点符合青年的审美心理。国风文化不是叠加传统文化元素,而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与时尚因子的融合碰撞,具有“旧”传统“新”表达的风格特点。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舞美编排上极具中国美学,国风文化在人物服装、道具、妆容上彰显了东方的审美意蕴,比如,一舞成画的舞剧《只此青绿》的服装制式是主创团队从宋代古画典籍中研习宋代篆刻、织绢等传统服装工艺的匠心表达,《唱丝》篇章以峨眉秀淡的传统“三白妆”复原《瑶台步月图》中宋人婉约、素雅之审美意趣,呈现宋式美学的清雅境界。而且国风文化以历史传统为基础,通过拓展技术赋能,提供多感官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将现实与虚拟生活的边界消弭,青年置身其中享受视听盛宴,符合青年追求感官愉悦和热衷体验式文化消费的心理。

其次,国风文化通过对衣冠服饰、民间工艺、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演绎,实现了对文化记忆的全方位唤醒、基于现实需求的重构及对富有古典意蕴的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表达,契合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4]因而兼具中国美学和文化底蕴的国风文化更符合现代审美心理,更能引起青年的情感共鸣,并为青年的文化实践提供文化解释。

(三)商业资本推动

青年的文化实践所产生的流量往往能产生大量的经济利益,吸引着大批的商业资本投资国风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生产的商品又为商业资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于是促使商人们投入更多的资金为“国风热”添柴加火。

商业资本抓住青年愿意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归属感心理,在国风文化圈层,通过参与各个领域的产品在创作、生产、包装的某个过程或某些过程,打造出满足青年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以便青年建构可以与其他消费者区分开来的“场域”,让青年彰显个性。资本对国风文化的编创、制作、售卖等环节的渗透,在动漫、音乐、服装、影视、彩妆等领域的参与,打造出了大量广受青年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节目。假如没有商业资本的参与,那么国风文化只是一个小众、自发、封闭的文化圈层,其受众面、辐射力、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而有了商业资本的参与,这种小众文化不断突破自己的“壁垒”,跳出自己的文化舒适圈,迅速“破壁出圈”。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年应警惕部分资本家的“文化消费陷阱”和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拒绝忽略文化产品背后的历史因素而过度商品化的产品,拒绝只是简单堆砌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而毫无历史厚重感的产品,增强辨别能力,学会合理消费。

(四)新媒体传播助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连接需要现代新兴媒体作为桥梁,“国风热”的传播推广也不例外。国风的热度与日俱增,新兴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功不可没。现代传播工具有多层含义,首先是技术,以前主要靠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受众较广的传统媒介,如今则以速度快、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工具,在互联网语境下,人人都拥有观众和发言人的双重身份,从中心式传播变成了网状传播。国风便是搭乘上了现代传播工具的便车,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其次是技术背后使用的人。从传统传播到互联网传播,使用的工具不同,代表的便是不同的人。互联网传播毫无疑问使用的主体是广大青年,他们乐于接受并使用新兴传播工具,因为在互联网场域下,他们的价值理念和自我意识能在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出来。对于国风圈,起先只是某些青年小众的社交圈层,但是媒体平台的传播助力,加速了这些点状小众群体的聚集,于是发展成了块状的社交圈层,“国风热”不断升温,互联网也由原来冰冷的传播工具发展成具有文化意义的工具,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即“国风热”现象。

以河南卫视爆火的《端午奇妙游》国风文化节目为例。这一节目一经播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观看点击量激增,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在头条号、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引起广泛关注,大家不仅感叹国风之美,而且开始探寻节目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国风短暂的从“出圈”到扩圈,新媒体平台也得到引流,二者实现互利共赢。

青年“国风热”现象有利有弊,需要正确引导其积极的、向上的一面:要站稳文化立场,不忘国风文化本来;
投身文化实践,发挥国风文化主体作用;
推进文化创新,面向国风文化未来,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一)站稳文化立场,不忘国风文化本来

国风文化的基础元素大多取自神话传说、家国历史、民间文学这些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融合。“国风热”的兴起全方位地唤醒了传统的国风元素。但是,在国风文创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乏思想内涵深度、简单叠加传统文化元素、旨在迎合消费市场的文化产品。这是由于资本按市场逻辑参与其中,再加上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我们要形成并提高文化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站稳文化立场。

1.形成文化认知

国风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潮流元素生产出来的。因而青年要不忘国风文化的根基,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包含了有诚信、求大同、守正义等思想理念;
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等传统美德;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群体要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呈现形式、演进路径及价值意蕴的认知,并在持续不断的学与思中深化文化认知,从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5]

2.增强文化认同

青年群体在对文化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对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先接受,再在头脑中加工,形成一种倾向性共识,是对文化的一种归属感。不同个体共同的文化认同构筑起了基于群体认同的文化自信。在“国风热”现象中,青年群体对国风文化的认同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即青年依托语言、文字等显性的方式表达对国风文化的认同,同时在面临多元产品抉择时,更愿意选择国风文化。青年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驱动行为认同,如穿着汉服、设计传统服饰、为文创产品买单等,并且通过对国风文化的深度参与,形成了深刻的价值认同。

3.站稳文化立场

要在形成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站稳文化立场。具体而言,一要有文化责任意识。青年要从掌握文化的起源开始,在认真深刻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把握文化现状以及走向趋势,形成对文化的基本价值判断。比如有的文创产品披着国风的外衣,实则过度商业化且缺乏国风文化的内涵,对此,广大青年要有文化责任感,仔细甄别、判断价值、予以抵制。只有每个青年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才能让包括国风文化在内的各种新兴文化从源头净化,发展得更好。二要有文化自觉意识。青年要在了解、吸收、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对文化有更高的敏感度,有意识地对看到的听到的“国风热”现象进行冷思考,透过文化现象看本质,对自身提出高要求、高标准,自觉为自己所生产的文化内容注入更多的历史营养,使之充满内涵。在这个人人都可创作的年代,只有每个青年都具备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创造出精品国风文化,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要有文化发展意识。中华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发展。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风国潮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架起中国和世界文化对话的桥梁,传递中国韵味,彰显中国形象,既要让国风吹拂中华大地,更要吹进世界舞台。

(二)投身文化实践,发挥国风文化主体作用

文化从实践中来,依赖于实践,最终落脚点也是实践。文化要想真正展现出强大力量,就只有通过文化实践才能表现出来。

1.青年要从国风文化的欣赏者转变为实践者

青年如果对本民族文化仅有书本上的文化认知和欣赏,而没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实践,那么这种认知是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青年要主动从国风文化欣赏者转变为实践者,一是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了解、线下实践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对国风文化的初步认同。二是可以参观文化遗址、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基地,深悟中华文化精神,丰富国风文化的内涵。三是可以实地体验某一传统文化的风土人情,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以此丰富国风文化的发展背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把文化与时尚融会贯通。四是可以在网络上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国风文化建设,加速文化传播。五是可以多参加一些文化庆典活动,使国风文化渐渐融入主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只有这些实践落实落地,才能减少国风文化中裹挟的文化隐患,真正发挥国风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2.要积极发挥青年作为国风文化实践主体的作用

文化实践的主体是新时代青年群体,他们是推动国风文化兴起、流行、“出圈”的主力军,也是受国风文化影响的主要人群。要想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引导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青年要有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意识,主动走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前列,自觉增强自身文化实力。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判断,勇于辨别并抵制“国风热”现象中的不良诱导,在文化迷茫时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要增强自己文化主人翁的主体意识。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由国风衍生出来的某些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伪国风”现象层出不穷,青年要有捍卫文化主权的主人翁意识,要有新时代赋予青年守护文化根脉、守住文化底线的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对流行的世界文化热点进行主动思考与剖析,积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不良价值观的入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文化观。三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网络是国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但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娱乐化以及某些网络内容的低俗化,使得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作为网络常驻者,青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健康上网,为国风文化的传播打造风朗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推进文化创新,面向国风文化未来

基于丰富的文化实践,青年对文化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并意识到国风文化要想行稳致远,必须推陈出新。

1.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创新文化首先要传承文化,但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机械地循规蹈矩,而是在对文化的起源、现状、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清晰认知之后,准确把握文化内核。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要担当起文化传承的大任,保持文化定力,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综观目前实现了“跨圈”的国风文化作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生命力和活力,理所当然经得起各界人士的反复推敲和研究。因此,国风文化要想增加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行稳致远,必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传承文化的“魂”,创新文化的“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2.进行新时代的实践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7]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们物质生活显著提高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文化创新“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8]的要求,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国风文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群众生活,通过国风文化作品把新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清楚地表现出来。中国人民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奋力筑梦、追梦、圆梦的励志过程,我们要用具有国风文化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出来,努力通过国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使新时代的实践更好地通过文化作品呈现出来。

3.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进阶,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进人们视野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加持,人们看到的只是抽象的文化符号而无法产生共鸣。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模拟场景再现、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观赏过程中的只用眼观看、用心灵感受的瓶颈”[9],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达边界,才有了国风文化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智能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要继续利用科技美学,助推国风文化发展。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文化范围广、速度快的显著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4.培养文化创新的优秀队伍

文化创作者是文化创新的关键,党和政府要培养一支能够站稳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专业实力过硬和创新能力强的国风文化创作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10],只有这样,文化创新领军人物才能在“国风热”中引导广大青年永远朝气蓬勃,阔步向前。

“国风热”带着传统文化而来,展望未来,随着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国家的政策扶持、商业资本的全面参与、技术的日新月异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风热”绝不只是一阵风,而会是一种史诗级的现象,掀起文化的巨浪,让青年始终在文化的海洋中畅游。

猜你喜欢国风传统文化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国风时尚关键词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1年11期)2021-11-17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寻找“国风少年”意林·全彩Color(2020年1期)2020-12-0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国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