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时军,孟令航
(1.中国民用航空局,北京 100710;
2.中国民航大学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天津 300300)
1.发展需求
尽管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对全球航空运输从疫情中恢复充满信心,预计2024年将全面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未来20年全球航空运输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亚太地区增长率4.7%,运输总量将达到2019年的2.5倍。[1]航空运输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对现有运行模式的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现有技术架构决定的空中交通运行模式保障能力无法满足未来空中交通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尽管近年来航空运输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然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决策,对于日益捉襟见肘的航空运输保障能力而言,无法满足未来航空运输持续增长的需求。
第二,为了应对航空运输持续增长和无人机、超音速民用航空器等新型运载体不断地融入国家空域系统的现实需求,航空运输网络和保障体系日益庞大和复杂化,航空运输系统的可预测性和能控性变差,现有技术架构下的安全运行风险水平持续增加。
第三,2020年英国BP石油公司发布的《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全球石油储量大约可以使用50年,以石油为主的航空系统能源结构面临迫在眉睫的挑战。[2]同时,进入21世纪后,温室效应引发的气象灾难形成多发态势,节能减排已成全球共识。
第四,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信息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旅客对出行服务品质的需求持续提升。由于航空运输安全和安保的特殊性,旅客在安检值机、行李托运、空中上网等环节存在诸多限制,出行便利性同其他交通方式相比竞争力不足。
2.国际探索
为应对未来航空运输持续增长需求,世界主要航空组织和民航强国先后制定未来航空发展规划,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灵活、便捷、绿色的可持续航空运输系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2011年2月发布了《愿景2050》,从盈利能力的结构化、客运市场扩张和多元化、整个航空运输价值链协同工作、未来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未来航空运输业发展的长期愿景和挑战进行了预测,并从航空业产业结构优化、航空运输政策调整、技术革新等视角提出了改进航空公司运行效能、推进航空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发展的建议。[3]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了全球空中航行计划(GANP),发布并持续更新航空组块升级计划(ASBU),提供了全球协调一致的技术架构,指导和推动全球空中交通系统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4-5]美国实施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Gen),发展星基通信导航监视技术、自动化空中交通系统,旨在建立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新型航空运输系统,以确保持续安全,增加容量和灵活性,提高运行效率、绿色水平。[6]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航空战略实施计划,建立面向“2035+”的新一代航空器制造、自主运行航空运输系统的战略愿景、支撑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以推动现代航空运输系统自主化运行模态的升级。SESAR联合体发布了《数字化欧洲航空架构—欧洲空管总体规划》,以“基于航迹的运行概念”为驱动力,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连通性,推动欧洲空中交通 管 理 系 统 现 代 化。[7]EuroControl发 布 了Avaiton Outlook2050,提 出2050年 欧 洲 实现CO2零 排放的目标,并从航空器制造、运行改进、可持续燃油、市场措施等方面给出相关对策。[8]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2020年2月发布了《人工智能路线图1.0》,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欧洲应用的基本原则、阶段性特征和行动计划。[9]2021年4月,EASA发布了《机器学习在Level 1阶段应用指导》,针对AI Level 1阶段如何合理、安全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给出了指导意见和操作手册。[10]
当前,以宽带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信息化技术深度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航业作为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新型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民航运输生产模式的智慧化升级转型,解决民航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民航业的共识。
2019年5月,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在第十届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首次向全球提出了智慧民航的概念:“智慧民航就是运用各种信息化和通信手段,分析整合各种关键信息,最终实现对行业安全、服务、运营、保障等需求做出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建设过程,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必将推进民航运输系统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使得航空器、空管、机场场面管理更加智能高效,旅客出行更加便捷,形成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深度智能融合、全球互操作共享的民航运输系统。
(1)全面透彻感知
基于传统和新型智能传感器技术,建设数字化空域,实现对航班动态、旅客需求、机场资源、空域天气、交通态势、行业风险等全维度信息的探测感知和深度智能预测。
(2)宽带泛在互联
融合传统业务子网、机场物联网和空地宽带互联技术,整合行业关键信息系统,消除跨部门和跨领域的信息障碍,实现行业内各运行机构和监管机构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协作。
(3)深度智能融合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对海量运行信息做出智能分析,对行业安全、服务、运营、保障等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
(4)全球互操作共享
基于云平台共享,打破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国家之间的物理边界和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和业务互操作,实现高效和无缝的空中运行和服务。
1.建设智慧民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建设智慧民航运输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先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智慧社会的要求。民航局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推动民航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民航运输系统推进民航强国建设进程。2022年1月,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1.0》,提出了智慧民航建设的总体方案和阶段性目标,确立了智慧民航建设的顶层规划。[11]
2.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智慧民航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国民航将加快新技术应用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并全力推进。民航局于2014年成立了航行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将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平视显示器(HUD)、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卫星着陆系统(GLS)等作为近期新技术重点推进的四项新技术,系统推进中国民航飞行运行方式转变,持续开展CDO、ADS-B IN、i4D、GLS等新技术验证飞行,加快AeroMACS、A-SMGCS等系统的部署和示范工作,为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经过60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12]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在我国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在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计算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自主无人系统、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日益成熟,为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4.国外实践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民航按照ICAO《全球航行计划(GANP)》中《航行组块升级计划(ASBU)》的要求,制定了《中国民航航空系统组块升级(ASBU)发展与实施策略》[13],推动航行新技术在我国的协同发展;
从美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Gen)》,欧洲《单一天空实施计划(SESAR)》中吸取先进理念,研究制定了PBN、ADS-B、HUD、EFB、运行控制卫星通信、航空器追踪监控等航行新技术应用实施路线图,明确相关政策和计划,配套出台相关运行规范和标准,稳步推进新技术的测试验证和推广应用,为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战略支撑和经验积累。
1.总体架构
2022年1月,民航局发布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制定了建设智慧民航的指导思想、阶段目标、总体方案、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和保障措施等,成为未来15年我国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1]路线图以智慧建设为主线,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抓手,强化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基础保障三大支撑,着力推进智慧航空运输和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以智慧塑造民航业全新未来的发展愿景(如图1所示)。具体可分解为五大主要任务、四个核心抓手、三类产业协同、十项支撑要素、48个场景视点(5431048),实现完备的智慧民航运输系统、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改革创新推进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和运行基础设施环境(如图2所示)。
图1 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总体架构
图2 智慧民航建设架构(5431048)
2.四个核心抓手
(1)智慧出行
在物理层面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航路网、机场网、城市轨道交通网、高速铁路网、物流网等互联互通,安全标准互认;
在信息层面,打破跨行业、跨部门、跨业务信息壁垒,完善数据治理机制,推动运行、商务、安全信息可信交互和融合,建设以旅客为中心的全流程民航旅客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门到门出行规划、个性化服务和旅客行李分离运输、全流程航班动态和气象信息动态推送等服务;
依托物联网、室内定位、生物识别、RFID、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简化安检流程,为旅客提供无纸化出行、无打扰通行、差异化安检、全流程行李跟踪、机场智能引导、精准服务推送等服务;
推动机载宽带无线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技术的结合,为旅客提供高速、经济、安全的空中互联网服务。构建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从服务乡村地区到服务城市的拓展,推进机型大型化和服务商业化,提供便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航空物流运输服务。
(2)智慧空管
GNSS及其增强系统使航空器具备全空域精确四维航迹运行能力,提升空中交通系统的可预测性和能控性。ADS-B IN、新一代空中防撞系统和智能驾驶舱使航空器具有自主间隔保持能力,从而实现空中交通自主化运行。空中交通的持续增长和无人机等新型运载体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将带来全新挑战,产生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基础理论层面,突破自主运行模态下复杂航空巨系统运行机理和控制方法,支撑空中交通管理大系统的精准预测和鲁棒控制。在应用层面,打破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之间信息壁垒,建设全国民航协同运行平台,推动大系统层面、多尺度、多主体、递阶协同流量管理。研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空中交通态势推演和精细化控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行技术深度融合,统筹布局空管新技术设备设施,建设数字化空域,实现基于性能的空域资源智能配置。突破多元交通融合运行风险管控技术,研制基于风险的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空中交通管理技术,支持无人机平稳融入国家空域系统。
(3)智慧机场
加快物联网、图像识别、探测雷达、机场宽带通信技术部署,推进机场运行保障资源数字化,建设机场运行全域管理与协同决策平台,实现机场全域协同运行。突破机场运行数字孪生推演技术与智能调度技术,实现对机场全域运行态势精准预测、机场运行和保障资源智能调度,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推进机场无人驾驶车辆应用,突破无人机驾驶车辆自主协同技术,实现“机-车-场道-设施”协同运行,提升飞行区少人/无人化作业水平和协同作业能力。推进太赫兹安检设备、计算机判图、情感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支持航站楼无感知安检、差异化安检、客流监控等场景应用,提升机场安保、应急处置水平。基于大数据和BIM技术,推进机场设施智能化养护维修和能源管理,实现机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4)智慧监管
推进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综合办公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优化监管流程,逐步构建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融合、行业系统监管与差异化监管相协调、重点监管与双随机监管相结合、法定自查与行业检查相促进的行业监管体系,提升安全监管效能。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突破对行业安全态势与系统安全风险的感知、评估和趋势预测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安全趋势预判、风险评估预警、智能决策支持,推动由事后被动监管向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主动监管转变,支撑监管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3.五大主要任务
(1)建设完备的运行基础设施环境
整合创新资源,引导创新方向,围绕数字感知、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推进新一代宽带通信技术、航空物联网技术、北斗导航系统在民航的应用,构建民航大数据管理体系,实现跨领域、跨地域、跨主体、跨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融合应用,支撑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典型融合应用场景。
(2)打造完备的科技成果转换链条
鼓励和引导行业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跨学科、综合交叉的智慧民航科研团队。加强局地、政企、行业合作联动,建设智慧民航建设协作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的融合应用,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技术研发、成果示范验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3)形成完备的改革创新推进机制
围绕民航智慧化转型升级,开展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和业务流程创新,推进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加快智慧民航规章和标准制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和标准规范,打破行业、部门信息壁垒,推进数据依法共享和质量管理。
(4)建立完备的产业协同发展体制
以民航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北斗技术应用,引导行业内外研学产用协同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智慧产品研发与技术标准制定,形成全链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产业与民航深度融合,打造“民航+数字产业”共同体。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国产民航装备智能化升级转型,打造从装备研制到运营维修“民航+先进制造”全产业链体系。
(5)构建完备的智慧民航运输系统
构建便捷旅客服务生态和高效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建设新一代四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升空中交通全局化、精细化、智慧化运行能力;
推进机场运行协同化、服务人文化、作业智能化、建养数字化发展,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
建设一体化数字政府,打造数据驱动的行业监管和融合创新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推动实现行业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4.关键技术
(1)以旅客为中心的全流程旅客服务技术
围绕打造多式交通一体化的智慧出行生态,针对多式联运信息共享难、组织效率低、衔接不顺畅等难点,突破多式交通、物流等异构主体的信息壁垒,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识别、无感知安检、室内定位、虚拟现实、RFID等智能化装备,研究以旅客为核心的全要素、全流程协同调度、旅客出行链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多式交通联运的全流程旅客智能服务系统,为旅客提供“门到门”的航空运输服务。
(2)一体化航空物流综合交通智慧联运技术
围绕打造一体化智慧航空物流生态,针对航空物流链整合不足、自动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突破异构主体信息壁垒,集成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综合交通智慧联运物流平台,开展危险品智能识别、预警与全流程监管、差异化物流安检和多式联运物流保障资源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无人化物流作业和危险品自动识别设备,实现航空物流智慧化升级。
(3)全国航班运行态势智能监控与协同调度技术
以民航运行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全系统、全空域、全流程航班运行态势智能化监控和协同调度平台,突破民航大系统数字孪生预测与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协同决策技术,研究对全国民航航班运行态势预测、预警、空域资源动态配置和航班计划动态调整技术,实现对包括安全风险、运行效率、碳排放、噪声、空域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全国航班运行态势的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监控和预警,支持大面积航班延误下航班计划快速恢复。
(4)精细化航班运行控制技术
以提升民航航班运行控制的智能水平、满足旅客准时、弹性、快捷出行需求为目标,突破民航战略投送智能监视与精准控制技术,研发智能化航班运行控制技术,构建航司/空管/机场一体化智慧协同运行保障系统,提升大面积航班延误下的快速响应能力、运行决策效率、资源调配力度和整体联运水平;
推进广域空地宽带通信技术在民航飞机监控中的应用,研究飞行动态数字孪生推演关键技术,实现前舱飞行态势实时可靠监控、预警和干预。
(5)智能化航空器综合健康管理技术
以推进预测性维修模式转变为目标,集成利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航空器关键部件特征谱绘制、特征参数谱与故障失效机理映射等关键问题,研究飞机全机运行监控、故障精准预测和智能维修决策技术,研制智能化、预测性航空器健康管理平台,加快先进维修技术在国产大飞机项目中的应用,推动机务维修向智能化和自主化转型。
(6)面向自主飞行的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术
以突破空中交通可持续增长瓶颈为目标,围绕构建基于自主运行和基于航迹运行(TBO)的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生态,重点突破四维航迹精细化控制、面向空中交通态势的数字孪生推演与智能决策、航空气象精细化预报、航空情报数字化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制新一代智慧空管系统核心产品和装备,提升空中交通的精细化、自主化水平,支撑空中交通自主运行、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实现空管系统跨越式扩容增效。
(7)多机场全域协同运行与精准控制技术
围绕建设多机场全域协同运行模态,集成数字化建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机场群终端区全要素数字孪生态势感知和保障资源统一调度技术,构建面向机场群的全域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机场群终端区交通全域精准管理与智能协同决策;
突破“机-车-场道-设施”自主协同和智能调度技术,研发机场场面车辆智能调度系统,推进机场无人化作业运行升级,实现航空公司/空管/机场多主体一体化协同运行。
(8)全链条绿色机场智能化建养与运行技术
围绕打造全链条机场绿色发展生态,突破绿色机场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能化感知、精细化养护决策和绿色机场建造等技术,构建机场环境监测、治理、循环一体化的智慧环保数字云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BIM技术的绿色机场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绿色机场综合管理与自适应运行能力。
(9)飞联网背景下多式交通融合运行技术
面向未来多式交通融合运行场景,突破天地宽带通信网络、星地一体化高精度导航网络、航空通信导航监视一体化、民航信息智联网等关键技术,构建多式空中交通宽带空地互联、融合自主运行生态,攻克多式融合交通自主避让、空域态势智能感知和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支撑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编队飞行、集群飞行、尾随飞行等新型融合运行模态。
(10)基于数据驱动和风险管理的预测性监管技术
围绕打造数字政府目标,突破人、设备、设施、航空器等各类航空要素信息可信融合技术,研究民航数据质量评估、公平交易、隐私保护等完备的民航数据治理机制,搭建民航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动政府科学、高效和智慧决策;
突破民航安全大数据融合分析、风险识别和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飞行安全空地交互实时监测系统,搭建覆盖民航各类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民航行业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系统安全风险感知、预警和决策,推动民航安全监管由被动监管向预测性监管转变。
(11)新一代机载系统、新型飞机、先进发动机适航审定技术体系和实验验证技术
围绕打造新一代机载系统、新型飞机、先进发动机适航审定能力目标,针对智能驾驶、5G宽带通信、北斗机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突破智能航空、绿色航空、新型材料等方向跨领域、多专业综合适航技术,研究构建完备适航审定技术体系和实验验证体系,支撑国产航空产品和新技术的全面自主可控。
智慧民航建设任务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4],上升到国家战略。《“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将智慧民航建设确立为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的主线。[15]智慧民航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航空宽带通信网络建设方面,2021年4月民航局发布了《中国民航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技术路线图》[16],2022年1月发布《航空5G机场场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应用实施方案》[17],提出建设公用、专用相结合的民航5G网络,明确了航空5G机场场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到2025年底完成基于5G AeroMACS技术的“机-车-场道-设施”协同运行应用示范并在行业推广。
在数据治理方面,2021年民航局发布智慧民航数据治理系列规范《框架与管理机制》《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服务》等五部标准,2022年发布了智慧民航数据治理规范《数据共享》《数据治理技术》两部标准征求意见稿,确立了行业数据治理顶层框架,确定了“7+1”智慧民航数据治理规范体系。
在智慧空管方面,2018年,民航局发布了《四强空管行动方案》,确立了智慧空管建设的顶层规划。2022年9月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稿,提出持续建设数字化、自主化为核心的先进无人驾驶航空运行体系,形成先载货后载客、先通用后运输、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
在智慧出行方面,截至2022年6月,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
40万级以上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智慧安全服务,安检通行的效率提升了30%;
行李跟踪系统实现了射频识别(RFID)。
在智慧机场方面,2022年2月民航局发布的《机场协同决策系统技术规范》,在41个千万级(含)以上机场以及一些中小机场中部署实施ACDM系统,对航班进行全过程实时协同管控,提高了航班运行品质,机场整体放行正常率提高2%~5%。
在智慧监管方面,2020年1月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强调“探索智慧监管”,“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成为民航行业监管的新常态。中国民航信息中心制定了《智慧民航监管服务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智慧民航监管服务项目的建设工作。
2022年9月,在民航局的统一领导下,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智慧民航工作专题调研,旨在对当前民航运行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明确智慧民航建设工作推进实施的重点。调研结果表明,跨领域、跨地域、跨主体、跨平台信息壁垒严重,运行保障系统自动化水平较低,产学研用尚未形成有效的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智慧民航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高速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支撑行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民航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瓶颈对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全新课题,无法单独依赖技术引进支撑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科技革命中,我国在诸多领域已经领跑全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实现我国民航业智慧化升级转型,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改变单纯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发展方式,是解决航空运输规模持续增长与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支撑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建设智慧民航,要打破行业界限,吸纳融合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成果,给智慧民航建设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非传统民航业的技术进步,如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恰恰是给民航带来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要打破部门界限,以系统思维开展系统管控。现在各国的民航主管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基本都是按专业领域划分的,通常设有飞标、适航、机场、空管等业务部门,对照国际民航组织宪章各附件要求,各专业领域的规章相对独立,各部门开展业务也相对独立。随着AI等新技术在民航领域应用,原有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建设智慧民航需要我们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以系统视角实施行业管理和运行;
要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储备。政产研学用尽早走到一起,开展协同创新。政府尽早研究保障机制,在技术成熟的同时,政策也同步成熟,为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新技术发展,促进民航业运营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