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鹏生,吴新兰,吴 兵,信中贵,李曙光
(1.巢湖学院 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8024;
2.巢湖学院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8024)
校园冷暴力,也叫做精神暴力,是暴力的一种[1]。冷暴力主要是利用语言、眼神、态度,通过歧视、嘲讽、羞辱、轻视、孤立、排斥、漠视、威胁等方式,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并且经同类行为的反复积累,转化为受害人外显的生理创伤和行为异常[2]。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是最普遍的校园虐待类型,并与一系列不良心理健康后果有关[3]。青少年罪犯中发现高比率的不良童年经历,如虐待和忽视;
不良童年经历增加了非犯罪青少年和成年人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4]。校园冷暴力具有滞后性、隐蔽性、潜伏性的特点,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在其受到冷暴力的程度、心理健康水平中有相关性。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消极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与疾病[5]。消极的同伴关系会引发高频次的校园暴力[6]。研究校园冷暴力、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根据研究的结果针对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育启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校园冷暴力问卷采用桂丹妮修订的《初中生校园冷暴力问卷》,问卷包含三个维度:行为冷暴力、冷态度与言语冷暴力,采用四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受到校园冷暴力的现象越严重[7]。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计60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严重。人际关系量表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28个题目,得分越高说明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越严重。
1.3 研究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手段主要有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检验。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与校园冷暴力的相关检验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校园冷暴力的相关检验
由表1可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校园冷暴力呈正相关(r=0.294,P<0.01)。表明受到校园冷暴力的频率越高,测量分值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测量分值越高。受到校园冷暴力的频率越低,测量分值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测量分值越低。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校园冷暴力呈显著正相关(r=0.264,P<0.01)。表明人际关系越好,测量分值越低;
受到的校园冷暴力频率越低,测量分值越低。人际关系越差,测量分值越高;
受到校园冷暴力的频率越高,测量分值越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1),表明人际关系越好,测量分值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测量分值越低。人际关系越差,测量分值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测量分值越高。
2.2 中学生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的解释,中介作用就是自变量X通过中介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的影响作用[8]。根据温忠麟、张雷等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测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9]。
由表2可知:校园冷暴力作为自变量X,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检验,模型R2为0.086,F检验(F=17.966,P<0.01)。校园冷暴力的回归系数值c=0.357,并且呈现出显著性(t=4.239,P<0.01),表示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受到校园冷暴力频率越高,测量值越大;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测量值越大。反之亦然。
表2 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检验
表3 校园冷暴力与人际关系的回归检验
由表3可知:校园冷暴力作为自变量X,人际关系作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检验,模型R2为0.070,F检验(F=14.262,P<0.01)。校园冷暴力的回归系数值a=0.117,并且呈现出显著性(t=3.777,P<0.01),表示校园冷暴力对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校园冷暴力频率越高,测量值越大;
人际关系越差,测量值越大。反之亦然。
赤链蛇颈部的包还是鼓在那里,想吞,吞不下;
想吐,吐不出。渐渐地,赤链蛇就一动不动了,那个包也渐渐地瘪了下去。赤链蛇窒息而死,蟾蜍也死在了它的颈部。
表4 校园冷暴力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分层回归检验
由表4可知:根据模型X→M→Y,在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添加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进行分层回归。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p<0.01),说明人际关系加入后对模型具有解释意义。另外,R2由0.086上升到0.490,△R2由0.086上升到0.403,表示人际关系可对心理健康产生40.3%的解释力度。人际关系的回归系数值b=0.810,并且呈现出显著性(t=12.227,P<0.01),表示人际关系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图1 中介效应模型图
综上所述,所得中介效应的模型如图1所示。中介效应检验,早期常用的方法是Baron和Kenny的逐步法。由于近期不断受到批评和质疑,因此有人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其中的依次检验,运用目前普遍认为比较好的Bootstrap法直接检验系数乘积[8]。结合校园冷暴力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分层回归检验,得出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c-c')为0.211,占总效应量(ab/c)的26.5%。
3.1 中学生校园冷暴力、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r=0.294,p<0.01),中学生的校园冷暴力测量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测量得分就越高,即受到校园冷暴力越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高中生校园冷暴力的部分维度对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10]。此研究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都说明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并且十分的稚嫩和敏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如有较强的自尊心,但也会因一点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
情感充沛且易于爆发,很不稳定,甚至还有些中学生会出现自我封闭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校园冷暴力对中学生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他们所处阶段的特点,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帮助他们疏解困惑、及时提供正面的帮助。校园冷暴力是校园安全的“隐性杀手”,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与显性的校园暴力相比,校园冷暴力具有更加隐蔽、不易察觉且影响深远的特性。遏制校园冷暴力,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来说,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的共同努力[2]。
校园冷暴力与人际关系显著正相关(r=0.264,p<0.01),一般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往往是不受欢迎或者易被忽略的人,这样的人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容易引发极端心理。校园冷暴力不利于良好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11]。人际关系差可能是因为不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念,或是不了解交往的技巧方式、不擅长交际、人格特征、家庭境况等。桂丹妮研究表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强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它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同伴关系和幸福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7]。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融入集体。要多关注中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教育者应及时发现、开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交往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r=0.690,p<0.01),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结果,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人际关系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儿童焦虑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即师生关系越好,儿童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12]。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也会更加尊重别人,具有积极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获得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建立和谐校园的保障[13]。
3.2 中学生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分析
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解释力度为8.6%(△R2=0.086),且对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F=17.996,P<0.01),能建立模型公式:y=1.407+0.357x,即遭受的校园冷暴力越多,心理问题就越多。情绪调节对校园冷暴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存在中介作用[10]。情绪状态是心理状况的晴雨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不良的情绪表现是引发校园冷暴力的重要因素,如眼神、态度、歧视、嘲讽、羞辱、轻视、孤立、排斥、漠视、威胁等。人们对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重视,不仅注重给孩子创造舒适的物质环境,也逐渐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培养各种社会实践技能的地方。要重视校园内存在的冷暴力现象,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也包括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力度为7.0%(△R2=0.070),对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F=14.262,P<0.01),能建立模型公式:y=0.071+0.117x,即中学生人际关系测量得分越高,校园冷暴力测量得分越高,人际关系越差,受到的冷暴力也会越多。相对隐性的校园冷暴力现象却缺乏相应的关注。校园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象对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14]。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方法、手段,为各类学生提供心理帮助[15]。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内外能结交到知心的朋友,与同学能够和睦友好相处,以缓和的语言处理矛盾与冲突,一定能够有效地降低校园冷暴力的问题。
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校园冷暴力会打破学生的心理屏障,危害到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学者提出实现途径:构建学生互助心理辅导模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关注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增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提高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视程度等[16]。校园冷暴力可以通过改善人际关系间接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学生在遭遇校园冷暴力时,如果得到朋友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有效降低心理上的伤害,这与王礼申[17]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人际关系在中学校园中的重要性。
4.1 研究结论
中学生校园冷暴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相关: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校园冷暴力呈显著正相关;
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坚决遏制校园冷暴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为中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
4.2 教育启示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极为关键的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是身心各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也是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阶段。本研究显示中学生遭受的校园冷暴力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为此我们应该遏制校园冷暴力的发生、提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仅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关心、爱护和尊重中学生,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共同维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
4.2.1 完善家庭教育职责
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形成理性、平和与淡定从容心态的首要条件。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良好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面对事物的态度反应。家庭教育对于校园暴力的防治有基础性的作用[18]。有学者提出良好家庭育人氛围形成的途径:“潜移默化的家庭育人环境、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的躬行教育、习惯养成的实际锻炼、长善救失的奖励惩罚。”[19]也有研究表明可以从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着手完善家庭教育的职责,落实家庭在遏制校园暴力的主体角色[20]。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此,完善家庭教育职责,对于提升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4.2.2 突显学校育人重心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功利化现象,重视成绩和升学率,轻视德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应该要增强责任意识,重视德育工作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冷静、合理合法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当发生校园暴力时,及时向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坚决抵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因此,建设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助人乐学和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突显学校育人重心。
4.2.3 健全社会育人保障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由于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易模仿性的心理特征。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暴力暗示。网络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手段,由于网络暴力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屡见不鲜[21]。中学生模仿校外不良少年的做法或受成人的恶意暗示,处理争端不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正常途径来解决,而是暴力相待。现有法律对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等问题事后处罚规定都十分模糊,也没有形成相关问题的系统解决体系,使得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所需法律法规支撑存在不足[22]。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完善现有的教育法规,积极探索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方法、措施。使学校对学生加强教育、管理时,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依规治校。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完善相关教育法规,方能提供育人保障。
4.2.4 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如果家庭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或者发挥不当的话,就会冲淡学校教育效果,或者说如果失去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就显得势单力薄或力不从心。学校也要同社会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校内外结合,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联动机制,构建闭环处理校园冷暴力的方法和措施。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学校自身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家庭与社会紧密结合双向参与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
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事件时常发生,尤其是校园冷暴力的滞后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各方育人的优势、出台针对校园暴力的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形成共育联动机制,才能降低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猜你喜欢冷暴力分值中学生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工会博览(2022年8期)2022-06-30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1年9期)2021-11-05《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发明与创新(2021年10期)2021-03-26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新课程研究(2018年18期)2018-08-15体育考核新方案出炉 项目分值变化大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中国医疗保险(2018年3期)2018-07-14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新班主任(2017年5期)2017-02-18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东方女性(2016年8期)2016-10-09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