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4-01-31 18:15:01 来源:网友投稿

张彤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文气息营造中,以此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和谐性。高校需要以优化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为基础,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使得师生能够在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进而为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奠定良好基础。

(一)转变学生体育观念

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不仅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拥有健康身体,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承担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重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作质量与效果,因此应该以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去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让体育教学能担任起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其中我国中医“治未病”医学思想能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根据“治未病”思想,体育教学要求教学老师教导学生以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来预防疾病,这不仅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要激励学生终身运动,并且要做到“主导和引导”并重,健康体育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例如: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规律和养生方式等,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体育运动的合理以及规范、适量来提高身体素质以实现“未病先防”的目的,更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体育锻炼能减轻疲劳

任何一套思想理论都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经验累积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但是上述提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中没有能够完美解决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环境来确定体育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的情绪,还能对压力反应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应激反应后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疲劳,这与人们的心理、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人们运动过度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疲劳就会出现,所以人们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摄氧量,增强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消除疲劳感。

(三)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

当代认知行为理论研究表明,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培养其积极的个性与情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内心的焦虑、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往往会有一些具有竞技性的集体比赛,在比赛中,就把自己的心智和身体全部调动起来,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结束后,毫无疑问,成功者会加强自己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与暂时失败者相互鼓励,总结经验,然后相互督促,以便下一次成功。另外,据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能定期参与体育活动,其自信心将高于普通人群,而内在的焦虑也能得到较好的宣泄与缓解,这也是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好处之一。

(一)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一般高校体育运动项目内容包括理论内容以及实践内容两方面,因此在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教授的过程中将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传达相应的方法技能、注意事项以及竞赛规则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运动损伤的情况下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进而更好地确保身体健康得到保障。而在体育项目强度的设置上也需要基于不同性别以及体质特点学生的身体状态,在运动项目内容上既要面向全体,同时也要照顾个别,促使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任务,进而促使其能够逐渐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在此期间,通过将体育项目开展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的方式,将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运动的自信心,进而为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对学生的运动强项以及长处加以运用,由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不同的学生的水性以及游泳技能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游泳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鼓励其逐渐感知此项运动的乐趣,期间对于其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由此更好地为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对于已经掌握基本游泳技能的学生则需要更加注重对游泳速度的训练,以此强化其综合体质。通过个性化的评价和鼓励,将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自信心,进而为终身运动的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有时代性的校园体育文化

现代素质教育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活动。同时,在课程设置、运动项目内容、运动项目模式等方面,也要向生活教育理论靠拢,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的运动项目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也需要切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育开展形式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中培养正确的群体意识,进而培养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知。除此之外,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强化体育运动的全民化以及终身化,进而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体育观念武装头脑,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校园体育文化要体现终身化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还依赖于其对体育锻炼的喜好偏向,尤其对于好胜心以及求知欲较强的学生而言,将具有竞争性的体育竞赛融入体育运动项目中,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为强化终身运动的意识奠定良好基础。小型体育竞赛不仅具有个人对抗模式,同时也具有团体赛的模式,因此期间将需要学生通过相互团结协作提升竞赛的成功率。在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团体合作的竞赛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快速跑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送外卖”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接力的方式将“外卖”送到指定地点,最终用时最少的小组获得竞赛的胜利,而输的一方则需要多跑一圈操场,以此在竞争环境中提升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进而为优化田径赛跑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竞赛活动的策划中来,需要提高小竞赛活动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收获。小规模比赛活动的策划要从全局出发,对比赛活动要有一个完整的策划,要有策划目标的设计,对比赛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细节要有预防措施。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小型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竞赛的形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在体育运动形式上也需要追求创新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游戏竞赛中更好地感知“快乐体育”理念,以此强化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辅以德育渗透

三全育人的理念,对教师运动项目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建设,就必须在运动项目内容的选择和运动项目模式的设计上多加考虑:一是要尽量使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体现出思政的元素,使学生在运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体现思政元素,如在运动项目内容上要多加考虑,要尽量使运动项目内容更好地体现思政元素,使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把爱国主义方面的德育教育融入课程运动项目之中,实现德育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完美结合。比如在田径特色文化组建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引入2021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突破华人田径成绩的感人事迹,以及在体育领域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体育人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到国际体育比赛最高领奖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着雄壮有力的国歌,学生们爱国情操会被熏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心也会油然而生。当学生内心比较激动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把与长跑相关的知识、训练方法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奥运健儿精神的感染下懂得,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动的技能。

(一)体育竞赛

为了评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质量,可以定期举办竞赛。考虑到学生的运动兴趣往往不一样,不够热情的学生一般难以短期就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就此,教师便应创新教育理念,定期举办竞赛,促使学生从竞赛中体会运动的竞争特征,调动起斗志,进而迈向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此外,在运动竞赛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集体荣誉感,并经由实践过程检验学习效果,更多地掌握运动方面的技巧、经验,并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基于此,就可以很好地克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不良被动局面,促进学生养成更好的品质、更坚忍的意志,从根本上显现出运动的重大价值,为后续学生进一步提升体育核心素养保驾护航。

(二)体育游戏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的兴趣,预先设计一些体育游戏,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引入这些体育游戏,如:撕名牌的游戏、贴膏药等游戏。这样一来,使体育训练内容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学生在撕名牌等游戏时迅速跑开,以此逃避对方撕掉自己的名牌,在逃避过程中,根据对方的动作,迅速做出反应,使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并迅速地跑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对运动兴趣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期间还可以以俯卧撑为主要上肢力量练习方式,男生一次约30次,每次4组,女生减半。平板支撑有利于上肢力量耐力,期间可以将教学竞赛游戏融入平板支撑耐力比拼中,以此使得学生能够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增强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人力小车训练法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上肢力量,期间将两人设定为一组,在相互推动以及拉伸中增强上肢力量。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时,可选择负重深蹲、原地靠墙高举、跳深、蛙跳等动作进行训练。学生可以用手扶着墙壁高举,身体向前倾,在老师拍手节奏下,慢慢加速双脚踩地的节奏,使得下肢力量能够得到提升。

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受到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变革历程,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中阎智力于《中国百年学校体育思想与课程目标的比较》中梳理了我国近百年来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其中包括自由主义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选手体育思想和体质教育思想等12种之多,并在经过社会各界不断地总结后,目前有6种最受认同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分别为: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体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教育和技能教育。

通过学术界的不断深入分析和探讨、总结,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争议开始逐渐消退,由以往的百家争鸣到现在的相对集中,目前大致只有两种主流思想,即: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其实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为主,其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只是因为受到人文历史、国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会有所偏差和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界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越发重视。不同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侧重方向,并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有一定的影响,唯有确定了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才能更明确、更高效地进行体育教育工作,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意义。

然而,无论是健康第一还是终身体育这两个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局限,都在强调了体育一方面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体育的另一方面功能。例如:“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强调了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鼓励人们通过终身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体育运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生心理调护的人文理念;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了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明确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目的,指引体育教学方向,但却忽略了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只有终身的体育运动才能更好地达到以运动增强体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将能够成为维系校园团体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期间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营造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及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纠正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理解,进而更好地增强运动锻炼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体育文化以及校园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将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期间将体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师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进而为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指导思想体育运动校园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6期)2018-05-14跳单、双圈教学设计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29期)2017-10-21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呆呆和朵朵(13)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期)2016-09-10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军事体育学报(2014年3期)2014-02-27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军事历史(2002年5期)2002-08-20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军事历史(1985年1期)1985-08-20戚继光战争指导思想略谈军事历史(1984年2期)1984-08-21

推荐访问:文化与 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