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命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优化新路径

生命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优化新路径

时间:2024-01-30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李 劲,李月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话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是中坚力量,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有了生命共同体理论的支撑,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优化新途径,挖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新思路便更具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中传达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休戚相关的意蕴。需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置于生命共同体视阈下,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时代需要的维度出发,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业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从生态自然观维度分析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理念不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视角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在全新的视角下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的“山水林天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还是在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最终都指向一点,即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休戚相关。要让人们接受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那首先就需要改变以往惯用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在传统的认知方式中,人类作为认识主体能动地认识外在世界,但依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在人与自然这对关系中,获得实现和发展自身的机会不再专属于人类,自然界也同样有这一权利。人类实际上是处于生态之中的局内人,是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和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旁观者。在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需要重新思考现有教材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主客体的划分,并对其进行重新修订。其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是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人与自然之间必然是在不断的对立和斗争中生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它称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将对方的永续发展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这就是人与自然所达成的生命共同体。现阶段,各高校基本上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教育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为了让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接下来的教育需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若无视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不仅大学生个体无法生存,整个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从现实维度分析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4]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在心理、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疫情发生之前,青年大学生大多从升学、就业和婚恋等生活琐事中对“危机”产生认知,他们很少面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5],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高校在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优化的一个契机。

从空间层面看,新冠肺炎覆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国内所有省份均有感染病例。新冠疫情与以往的区域性公共危机事件不同,它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社会反应。从时间层面看,新冠肺炎影响时间之长更是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平日里专注学业的大学生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另一角度来讲,尽管新冠疫情在生活和健康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恐慌,但也成为大学生一堂宝贵的社会实践课。将新冠疫情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案例,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增进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认同感,以此提升生态课堂教育的效果。

(三)从时代发展维度分析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断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6]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进步力量,充当先锋队的角色。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寄托在大学生身上,不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量和考验。基于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待,在传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和陈旧教学内容培养下的大学生,很难契合当前时代对生态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促进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迫在眉睫。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时代发展趋势,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代环境,站在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进行高度凝练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起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同,主动领悟并将良好的生态观念渗透进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全身心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将生命共同体教育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与生命共同体价值取向相悖离。

(一)生命共同体教育体系不健全

受传统教育观念限制,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多从学生就业、科研和发展等实际需要出发,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把人财物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不健全的教育体系、匮乏的师资力量以及不完善的教材等因素造成生命共同体理念很难融入到生命共同体教育之中。据调查,当前高校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中对生命共同体教育内容有所涉及,但零散地出现在各个章节之中,很少被作为重要知识点而开设专题课进行讲解,这使得大学生不曾接受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教育,故而无法透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命共同体教育成效无法凸显。此外,高校现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多以校本教材为主,教材的专业性和通用性不强,内容陈旧且与时代脱节,凸显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教育相关内容几乎没有,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零散性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另外,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师资配备不齐全。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被提及的时间较短,部分教师自身对生命共同体知识储备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知识完整地传输给学生,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关知识讲解的扩散度不够。

(二)生命共同体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大多高校一般将课程设置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通识通修课、通识通选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和实践课。就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高校主要采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且在学科和学分的设置上,也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通识通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中没有单独就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详细论述。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中,教材也没有提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生态思想,在讲解习近平相关理论时也只是粗略的列举其生态文明思想,并未提及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通识通选课中,少部分高校虽开设了生态相关课程,但由于此类课程具有选择性,需由学生进行选择,达到一定人数才可开课,因此部分课程常常在开课前夕由于“人气不足”而面临“流产”的悲惨命运。在各院校开设的专业课中,除了哲学和环境等相关专业以外,生命共同体相关内容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鲜少出现。即便有部分高校开设与生命共同体教育相关课,也大多是照本宣科,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与时事政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联系不够紧密。在实践课中,各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也大多与本专业相近或相关,与生命共同体教育没有很强的关联性。综上所述,高校教学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生命共同体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化建设等方面缺乏统一布局。

(三)大学生生命共同体责任意识薄弱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全面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也进一步深入,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思维进路和行为习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大多经历了小学、中学以及高中的传统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依赖严重,在遇到生态问题后不会独立思考,没有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仅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最终对生命共同体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其次,大学生在生态领域还处于一种自利的思维模式,他们往往更关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生态事件,对其他与自己无关的生态事件则表现冷漠,也不会关心人与自然现在处于何种关系中,更不会产生自觉的生态行为;
最后,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但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转化为生态行为的却占少数。真正良性的学习应该是由思考后的疑惑和兴趣点推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并付诸实践,而不是依赖教育者或考核任务等外力所推动。

(四)校园生态共同体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郁

近几年,高校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各高校依据自身的自然地理特征打造了独特的校园微生态系统,有关生态建设的文明标语随处可见。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明显不足,这导致校园内生态共同体氛围不强。马克思曾指出:“不仅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创造人。”[7]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而言,营造好的生命共同体教育环境能够让大学生在氛围的熏陶下自觉了解生态领域相关动态。但从目前看,高校生命共同体软文化宣传不到位,学习和教育的氛围不足,这导致高校生命共同体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严重,大学生只专注于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忽略了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与生命共同体理念相悖的意识与行为。因此,要将生命共同体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真正融入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以往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优化,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觉,助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与生态文明课程教育体系相融合

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生态文明课程教育体系,这一举措并不是新增教育,而是增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各项课程的全过程。第一,要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内容,通过改革和调整充实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例如在与农学相关的景观设计和植物保护等专业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为学生讲授诸如“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协调共存等内容;
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专业在授课时可为学生讲解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德等内容。第二,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一主阵地,要有规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教育,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理论知识,只有系统学习之后,大学生才能在理论层面对生命共同体理念形成科学认知,进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第三,生态文明教育要设立长远的目标并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性和不同年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置教学内容,要擅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如可以在为低年级学生授课时涉及生命共同体理论知识,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

(二)加大生命共同体宣传力度,与生态文明课程教材内容相融合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和全人类生存问题面临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高校教师不可被动地局限于现有落后的教学资源,更不能麻木地充当“教学搬运工”敷衍了事,而是要紧跟生态领域的热点,考虑如何培养出新时代的生态新人,积极主动地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丰富课程教育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素材。在编制教材过程中要注重教材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知识的铺陈与排列,将生命共同体知识和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清晰、明了且简洁地展示给学生;
又要注重观念和价值层面的引领,深入挖掘生态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牢牢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念,更好地理解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教材的价值意蕴。

(三)树立大学生生命共同体责任意识,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相融合

要想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生命共同体责任意识,除了为学生讲授生态方面知识以外,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首先,在物质层面应加强对校园绿化的投入,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校园;
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如在校园的公共媒体上设立专门板块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关理念,也可以在校园媒体账号上征集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大学生主动亲近自然;
最后,要利用好如植树节和世界地球日等与生态有关的节日,在特定的节日集中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四)培育生命共同体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相融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要把生命共同体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追求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高校在进行生态德育工作时,要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共同体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自然与人同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不可无节制地享受自然带来的资源和便利,不能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生态消费观,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作风,使绿色消费观成为校园的主流价值观。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性质的环保公益活动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调研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生命共同体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理念有着极高的领悟能力,可塑性强。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教育为抓手,寻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意识、能够自觉落实生态行为和可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新人,从而更好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共同体文明理念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

推荐访问:体视 路径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