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宪霞,刘剑蕾,胡长深
(1.宿迁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26)
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针对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研究尤为引人关注.众多贫困地区的研究显示,旅游扶贫对扶贫当地具有正面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当然也部分存在生活成本上升、贫富差距拉大、自然资源消耗加重等负面效应.研究视角既有基于区域产业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基于居民感知的微观探索.宏观方面主要指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区域影响与作用.旅游扶贫具有典型区域扶贫效应[1],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2],同时对区域贫困减缓具有较强促进作用[3].微观方面主要指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人口收益与发展产生的影响.旅游扶贫可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4-5]、改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6]、带来新的思想观念等[7].学者们构建了旅游扶贫绩效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如汪侠等[8]围绕经济、社会、生活、健康、教育、公共设施、生态文化和扶贫参与及收益8个方面对贫困居民感知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了全面调查;
阎友兵等[9]构建了基于居民感知的包含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工作绩效等4个评价准则及18个评价因子在内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旅游扶贫绩效研究内容得到丰富.
研究方法上,宏观方面,主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0]、层次分析法[2]、灰色关联分析[11]、数据包络分析法[12-14]、三阶段DEA模型[15]、超效率SBM模型[16]的运用.微观方面普遍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方法进行,辅以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学者们普遍通过居民所填写的问卷[6,8-9,17-19],来了解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围绕旅游扶贫效应的定量研究主要来自两方面:① 基于各地统计年鉴、公报等社会统计资料的研究;
② 对贫困居民扶贫绩效感知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予以分析.在案例地实证研究方面也颇为丰富,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民族地区均有涉及.
综上,旅游扶贫效应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宏观层面旅游扶贫绩效的定量评价涉及较少,针对江苏苏北扶贫效率的研究更是稀缺.基于此,本课题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2014—2018年江苏苏北片区17个县(市、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研究,分析各县(市、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差异及其随时间变动过程与趋势,探寻进一步提升苏北旅游扶贫效率的对策,为制定差异性旅游扶贫宏观政策,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1 研究区域
苏北片区位于江苏省北部,下辖37个县(市、区),国地面积5.48万km2,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3 037.29万人(《江苏统计年鉴2019》),属经济洼地地区,是江苏省扶贫开发重点及难点地区.根据《江苏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脱贫目标,至“十三五”末,苏北12个重点帮扶县(区)分批全部退出.实际上,苏北片区历史上经济一度很繁荣,造就了璀璨的人文历史文化,自然留下了许多底蕴丰厚的旅游资源,只是目前多数地区旅游开发层次不高,宝珠蒙尘.所以科学评估旅游扶贫成效有助于精准施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依据数据可获得性及研究对象典型性,本课题选取苏北片区拥有3A级及以上景区的县(市、 区)作为研究对象,它们依次为淮安市盱眙县,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区、新沂市,盐城市盐都区、大丰区、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阜宁县,宿迁市沭阳县、泗洪县、宿豫区,连云港市灌南县、东海县、海州区和赣榆区,共计17个.
1.2 数据来源
文中研究时间为2014—2018年,原始数据均来自2014—2018年江苏省苏北各县(市、 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8年各县(市、 区)统计年鉴,各县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的相关原始数据.
1.3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在生产分析的效率评价中广泛使用,可以对各决策单元的效率高低进行评定和排序.根据研究需要,这里是将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作为决策单元,对旅游多投入、多产出的扶贫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21].同时,文中运用Malmquist指数关注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变化演进的情况,故利用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进行动态变化效率值的分析[12].
1.4 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文中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因而选取有代表性、科学可靠的指标,才能保证测算结果具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依据文献综合分析,参考黄渊基[20]、龙祖坤等[12]的做法,产出指标方面选取的考量如下.由于文中研究的重点是旅游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扶贫效应,而人均GDP可以较好地反映这种效应;
另外,居民人均收入可以直接反映当地的扶贫效果,而居民既涉及城镇也包括农村,因此,最终选取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3项共同构成旅游产出指标体系,以反映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
投入指标方面选取的考量如下:考虑到旅游扶贫研究要选取旅游发展各方面的指标,故选取旅游人数与旅游综合收入作为投入要素.这两个指标既反映了当地旅游的影响力,也展现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果.另外,因为人均指标更能从质量的角度体现对投入要素的科学衡量,所以最终选取人均接待游客量与人均旅游综合收入(万元)共同构成旅游投入指标体系,其中,人均接待游客量与人均旅游综合收入是由各县(市、 区)接待游客总量与旅游总收入分别除以各县(市、 区)常住总人口,以反映旅游对地方经济及周边产业的影响.以上指标中价格型数据在计算前根据CPI做了不变价预处理.详细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指标Tab 1 Evaluation system of tourism povertyalleviation efficiency
2.1 旅游扶贫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运用模型分析,苏北片区2014—2018年各县(市、 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如表2所示,下面从时间序列演进趋势与空间序列分布特征两方面对苏北各地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分析.
表2 苏北片区2014—2018年各县(市、 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Tab 2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tourism-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17 counties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2014—2018
2.1.1 时间序列演进趋势 一方面,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5年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467,与理想决策单元产出1存在0.533的差距空间.效率值变化幅度明显,最高2015年为0.541,最低2018年为0.382.整体而言,旅游扶贫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由2014年的0.520小幅上涨至2015年的0.541,然后又下滑至2018年的0.382.这可能是受2013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政策利好的影响,加上前期大量旅游要素资源整合的累积效应,2014—2015年,苏北旅游扶贫效率呈上升态势;
但2015年“互联网+旅游”、2017年“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大量旅游资源要素涌入市场,而资源整合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探索磨合到合理配置的阶段,之后才会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解决扶贫脱贫问题.总体而言,2014—2018年,旅游扶贫效率基本都在低位运行,说明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的影响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从效率分解来看,相较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对地方旅游扶贫贡献更大,而且2014—2018年铜山、大丰、射阳、东台及灌南纯技术效率均为1,说明本区域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赖地方资源有效配置、旅游管理和技术进步以及旅游扶贫政策扶持.
2.1.2 空间序列分布特征 灌南旅游扶贫效率发展最高为1,而海州最低为0.139.铜山和灌南旅游扶贫效率均值大于0.90,属于高效率地区.说明这两地旅游要素投入产出的转换能力高于其它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及扶贫减贫的贡献和影响最大.新沂、射阳、建湖和阜宁效率均值小于0.90,但大于等于0.6,属于中效率地区;
盱眙、贾汪、盐都、大丰、东台、沭阳、泗洪、宿豫、东海、海州和赣榆,效率均值低于0.60,属于低效率地区.中低效率地区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综上可见,各地旅游扶贫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从城市划分区域来看,盐城市与徐州市所辖诸县(市、 区)效率值高于片区平均值,扶贫效应显著,形成了以阜宁、射阳、建湖、东台与铜山等为中心的旅游扶贫效率高值分布区,而连云港市所辖东海、海州、淮安市所辖盱眙及盐城市所辖大丰则为低值分布区.事实上,低值区多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帮扶县(区),这些地方普遍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盐城市所辖大丰纯技术效率达到生产前沿面,遗憾的是规模效率仅为0.15,表明该区旅游产业规模集聚效率较低.
2.2 Malmquist指数分析
Malmquist指数可以呈现旅游扶贫效率当年与上一年变化情况,能够判断江苏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演进情况.文中计算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以关注江苏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变化动态演进的情况.
2.2.1 时间序列演进趋势分析 在时间序列上(表3),MI指数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平均变化-8.3%.从其分解来看,技术水平连续两年(2015—2017)大于1,其余年份都小于1,年均增长0.3%,说明其存在技术退步问题,即技术退步是阻碍区域旅游扶贫效率提升的一大原因;
技术效率只在2014—2015年大于1,年均下降0.86%,说明其管理水平不稳定.从技术效率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只在2016—2017年小于1,年均增长0.4%;
规模效率只在2014—2015年大于1,年均下降9%,表明规模不经济是导致本地区扶贫效率不高的又一原因.
表3 苏北片区2014—2018年旅游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Tab 3 Changes of tourism-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efficiency in 17 counties of northernJiangsu Province during 2014—2018
2.2.2 空间序列分布特征分析 在空间分布上(表4),一方面,区域内MI指数变化大于1的地区只有铜山、灌南和赣榆3地,占比17.6%,说明这3地旅游扶贫事业的发展是得益于技术进步的加持;
其余地区MI指数变化均小于1,占比82.4%,表明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从MI指数分解来看,贾汪、新沂、建湖、东台和泗洪这5地,其技术进步均小于1,占比29.4%,处于技术退步状态,导致MI指数下滑,说明MI指数的增长更多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不是规模效率.这也与苏北旅游实践相吻合,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智慧年”,苏北各地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旅游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高了旅游业生产效率.技术效率小于1的地区有盱眙、贾汪、盐都、大丰、射阳、建湖、东台、阜宁、沭阳、泗洪、宿豫、东海、海州和赣榆,共14地.进一步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小于1的有盱眙、阜宁和海州3地,占总体的17.6%;
而规模效率竟默契地都小于1,说明苏北片区在旅游扶贫方面存在规模投入不足问题,而且局地缺乏有效管理.
表4 苏北地区17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Tab 4 Changes of tourism-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efficiency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另一方面(表5),2014—2018年,MI指数超过1的地区只有12个,占比不到20%,说明苏北各地旅游扶贫效率增长并不明显.旅游扶贫效率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铜山,2016—2017年MI值为2.059,受惠于其优异的山、河、湖、镇等旅游资源禀赋及科学规划管理技术的提升,铜山旅游扶贫效率增长迅速.宿豫(2015—2016)和赣榆(2014—2015)旅游扶贫效率变化也较为突出,分别为1.594与1.3,两地均属于经济薄弱地区,但由于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与借鉴先进经验有道,扶贫效果越发立竿见影,扶贫绩效尤为显著.
表5 苏北片区2014—2018年旅游扶贫效率MI指数Tab 5 MI index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2014—2018
3.1 结论
文中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14—2018年江苏苏北片区17个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明晰各县(市、 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差异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与趋势,结果发现:
1)在时间序列上,苏北地区旅游扶贫效率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演进趋势.苏北片区17县(市、 区)5年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仅为0.467,水平较低.由于“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推广所带来的大量旅游资源要素整合一般会在经历一个由探索磨合到合理配置时期之后才会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2016—2018年,旅游扶贫效率呈下降态势.总体而言,2014—2018年,苏北旅游扶贫效率基本都在低位运行,说明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的影响并不明显,仍然存在很大发展潜力.
2)在空间分布上,苏北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盐城市与徐州市所辖诸县(市、 区)效率值高于片区平均值,形成了以阜宁、射阳、建湖、东台与铜山等为中心的旅游扶贫效率高值分布区;
而连云港、淮安和宿迁所辖诸县(市、 区)效率值低于片区平均值,形成以连云港市所辖东海、海州与淮安市所辖盱眙以及盐城市所辖大丰为代表的低值分布区.说明区位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了旅游扶贫效率,因此,以徐宿淮盐铁路为代表的苏北交通网络的全新布局将极大改变苏北各地获取旅游资源的能力.
3)MI指数分析显示苏北各地旅游扶贫效率动态增长趋势并不明显.2014—2018年,苏北片区MI指数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平均变化-8.3%.MI指数分解分析表明,区域旅游扶贫存在技术退步、管理水平不高与投入规模不足问题.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MI指数变化大于1的地区只有铜山、灌南和赣榆3地,成效显著,占比17.6%;
其余地区MI指数变化均小于1,上升空间较大.总体来看,苏北各地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变化动态增长趋势并不显著.
3.2 启示
综上,整体来看苏北片区旅游扶贫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上升空间,片区各县(市、 区)应综合自身不同地域特征及旅游扶贫现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与扶贫战略,巩固与拓展扶贫成果:
1)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谋划旅游扶贫事业.苏北片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虽积淀了丰硕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旅游资源,但目前来看,片区诸地各自独立发展,空间集聚规模不足,旅游扶贫成效尚不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宏观调控与协调,立足高位,做好顶层设计,共谋旅游扶贫事业.首先,苏北五市各级政府应携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依托苏北资源禀赋,谋划设计区域旅游空间大布局,形成空间集聚规模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加强区域开放与合作,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掘旅游产品附加值,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立足苏北文化的恢弘背景,构建以游客为中心融创意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2)要多措并举,优化扶贫机制,合理配置旅游扶贫要素.优化旅游扶贫在资金、土地、人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要素投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对扶贫资金进行专项管理,鼓励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给予财政金融政策倾斜,扩大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获取的直接经济收益;
统筹规划区域内旅游用地,在项目审批上避免重复建设,聚焦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让所有贫困人口共享旅游经济发展收益,实现取之于民,还富于民的初衷;
利用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经济发展管理人才,加强知识培训,注重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业的知识培训与技术引导,多管齐下,提高从区域总体、各地政府到各景区景点的各层级管理水平;
重视技术引进与创新,通过技术迭代与创新发展,构建大智慧旅游圈,共享区域内信息网络建设成果,真正打造无障碍出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