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张英杰,郭文平
(台州学院 a.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b.科技处,浙江 台州 318000)
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一种主要人才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契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需求[1],培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职能。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3种培养模式的研究:第1种是针对本科生设立大学生科技训练项目。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提出:在导师指导下,本科生个人或团队自主完成创新性项目的设计、实施、成果交流等工作。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提出“学生科技训练计划”[2];
北京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提出通过发挥机器人实践基地实施一系列创新项目,进而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3]。这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模式。第2种是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如杨珏等学者研究了科创竞赛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能力的培养[4]。第3种是以校企合作形式,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联盟。如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由教师和学生联合组成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小分队,成为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典型类型。
总体上,目前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项目和科创大赛领域,科技小分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需理顺其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适应创新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教、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现实依据。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该方法是将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由分解成的若干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对应不同的元素,所有部分按属性和关系形成若干层次,层次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经过一系列比较,最终得到最优方案措施[5]。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优化方案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问题,还适用于不易被量化的行为问题。影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受环境等影响的客观因素。本文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科技小分队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了解科技小分队,带动和促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理论层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为了准确测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同时借鉴邢文建、李文辉、王理峰等[6-8]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特点和功能,兼顾多位专家的建议,最终确立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以及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态度、文化氛围、专业知识、科学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社会融入能力等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 表
2.2 评价指标的理论模型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及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评价指标应从结构上反映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特点。由此,本文构建以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主要构面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探索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实现路径。
图1 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结构模型
3.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多层次权重的确定
假设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因素集合为A,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3个维度,即A={B1,B2,B3};
科技创新意识(B1)包括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态度、文化氛围;
科技实践能力(B2)包括专业知识、科学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学习能力;
社交能力(B3)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社会融入能力。所属的二级指标集为:B1={C1,C2,C3};
B2={C4,C5,C6,C7,C8,C9};
B3={C10,C11,C12}。
在模糊层次分析中,评价指标准确赋值是很难把握的事情,为了提高评价指标赋值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专家打分,使用分数平均加权模糊数进行模糊比较判断,以期减少因专家个人主观态度所造成的误差。定义:
3.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表2 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权重
为了更好地评价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本文特别选取台州学院“1139科技小分队”为例,对科技小分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评价。评价过程采用五级制评分方法对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模糊评价,即差(1分)、非常差(2分)、不清楚(3分)、好(4分)、非常好(5分)。特邀请科技小分队大学生9人,科技企业管理人员4人,共13人,对评价因素指标进行评分,并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实践能力、社交能力3个维度对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准确评价,如表3所示。
表3 科技小分队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从表3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台州学院科技小分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总体平均值为89.88%,总体处于良好状态。由表3可知,科技小分队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虽然台州市一直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调把人才培养放在车间里,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处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交叉点,是每一所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科技创新态度、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这是由于本科院校在人才定位上比较关注科技创新态度,比较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技小分队在组建时多是由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而在服务地方企业过程中,它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本科院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加深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小分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力,今后仍需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1 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以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参加企业岗位开设的相关科技创新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是局限理论教学,同时要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管理学生,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安排学生在企业及所在的行业开展实践,编制简要的生产加工工艺,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校内导师、学生、企业导师等共同参与的以“科技创新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4.2 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导师力量
拓宽科技小分队的导师资源,可以让科研优秀的校友等相关人员走进校园,联合参与大学生科技小分队的组建,进一步提升导师力量。校内外联合组建导师团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汲取先进产业知识,共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3 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的考查方式一般为校内导师依据学生出勤、期末成绩等进行考核,科技小分队是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以出勤、能力、表现、总结报告或调研报告等进行考核,每周考核1次,考核合格的每周进行排名,最后3名每个扣10分,累计扣分30分,不得评优秀,形成“学—用”的考核模式。
4.4 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参考现有比较成熟的各级科技创新奖励方式,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加大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大学生的奖励力度。也可考虑筹措专项资金,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