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对策探究

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4-01-28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叶惠恋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要求,其中谈到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即:充分挖掘思政课以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这是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提出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来,再次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做出的重要指示。为了更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逐步形成推进课程思政成效的“督促令”,2021年12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依托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目前,关于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实证探究比较少,尤其是师生对于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反馈不足,本研究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相关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线上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395份以及教师访谈52人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并深入探讨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一)回应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开办四十多年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新常态,面对新冠疫情与世界经济形势转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工作,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贯穿于学生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等的培养之中,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应有之义。

(二)响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多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职业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轻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高职院校应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向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课程思政”强调构建思政课在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同时强调充分调动和实现学校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实质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积极响应[3]。虽然思政课和学校其他各类课程所属类别和性质有所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上都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这就将德育目标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使高校所有的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都能实现育人的价值导向,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全方位、全程、全员深度融合,进而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调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中的价值引领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有获得知识技能的需求,也有许多成长成才方面的烦恼和诉求,在本次关于“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您还希望获得基于哪方面的学习帮助?”的调查中,89.3%的学生希望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正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各种内在诉求的直面回应。一方面,专业课课程思政强调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当中,实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引领,从而达到与“思政课”同频共振的目的。另一方面,专业课在实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也确实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专业课课程开设所占比例大、类型丰富、授课时限长,与学生群体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能更加直接回应学生各种内在诉求。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等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此外,专业课程更容易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共鸣,专业课知识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涉及丰富的实践基础,相比于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过程中专业课就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5]。

根据此次师生调研反馈的结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视程度不足、理解不到位、急功近利等问题。

(一)“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印发,“课程思政”也由最开始的地方实践探索逐渐成为国家的战略布局,“课程思政”改革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关的配套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6],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还未真正形成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全员育人体系[7],部门之间的整合度还不高,课程思政推进亟待进一步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多数受访教师谈到虽然学校层面逐步有相关实施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但更多的是体现在阶段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
同时,学校关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涉及教师群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此外,有的教师谈到在人才培养方案文件上,出于对学校升学率、学生就业率等的考虑,学校往往将考核的重点指标倾向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技能等,学生的德育培养指标则相对较少提到,这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势必存在一定的偏差,种种的现状均反映出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推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教师对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提倡专业课教师适度挖掘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对已经自成体系地包含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学生成长特点等在内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安排的专业课程来说,或多或少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计划[8]。在本次的教师访谈过程中,部分的教师表示原来的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已经十分完整,课程本身教学任务重,再增加“思政元素”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的教师则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辅导员或者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程追求的应该是所谓“客观、中立、无价值”“绝对客观性”,因此不必去探究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这些观点都主观分离了“立德”和“树人”“教书”和“育人”等的关系。此外,在本次学生问卷调查中,76.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基本很少在课堂中融入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政策理念、时事热点话题、价值观教育等”的内容,这些调查所反馈的问题其实正是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9]。

(三)教师对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认识比较不到位

随着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掀起了课程思政的热潮,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也不乏一些片面的观点,使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陷入误区。其中,把专业课比作“水”,思政元素、案例比作“盐”,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简单的“水中加点盐”,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比较显而易见的错误,它把“课程思政”分成了两部分,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本身是兼具学科性和思想性[10]。这种观点对当前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带来不少干扰,在本次走访调查过程中,个别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加和,而不是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的内容。这也包括在各种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可以发现教师所提供的课程思政比赛资料,很多只是在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中简单融合思政案例、思政元素,显得十分突兀。甚至在课程思政比赛过程中,有的个别教师把专业课教学片段活生生上成了思政课,本末倒置,不仅达不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感,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不足显而易见。

(四)“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急于求成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或多或少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一方面,一些高校急于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宣传本校“课程思政”效果,有的“课程思政”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展就大肆宣传,有的“课程思政”还没搞清楚就大搞全员全部学科课程思政,繁重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初衷南辕北辙。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致力实现统筹规划

从“课程思政”建设宏观层面上来说,要达到各类课程“三全育人”的效果,顶层制度的设计是关键,而这既涉及学校领导层面对其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又涉及协同管理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11]。

第一,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权威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精准育人。从学校层面制定和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抓好教学管理,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度,并将专业课“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机制,从而实现宏观上制度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尤其是教育管理主体,要切实有效地制定育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合力作用。从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到教师的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再到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职责设置和常规工作等,都要体现大思政格局,在坚持思政课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中的育人功能,从而在中观上实现各环节的良性互动,例如一些院校人事处所制定和实施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计划,教务处具体的统筹、协调和指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的技术的支持等,这些都将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三,“课程思政”不是单一一门课程的改革,涉及的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学校各院系作为最终的具体落实单位,如何开展好“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显得极其重要。要在对“课程思政”内涵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开展充分细致的论证,研究推选院系中适宜进行“课程思政”的课程作为试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学习管理与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具体可行的方案,成熟一门发展一门,激发每一个课堂、每一门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创新活力,真正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最终实现微观层面的落到实处[12]。

(二)打破认识误区,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综合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专业课“课程思政”要真正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了顶层的制度设计,专业课教师课堂的真正准确落实到位也是关键,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端正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13]。

第一,“课程思政”不是对专业课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功能的消解。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发展,专业课教师必须认识到高校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育才的功能。课程思政正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任务的端本澄源,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掌握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更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做人做事,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牢牢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实施有效的课程思政,为人师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公民意识、行业规范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驱力,确立崇高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第二,“课程思政”不是机械地将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政课的引领,是对思政课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二者应该是有机地融合,而非机械式的结合[14],尤其是由于知识结构、能力倾向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工科院校学生本身对思政理论课程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因此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接受的程度上就相对更低,如何实现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后,比原来的授课效果更好,育人效果更佳,达到“1+1>2”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下大功夫,全面把握学生的需求,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更要充分利用隐性的课外教学实践等进行“课程思政”,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15]。

第三,“课程思政”强调提升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强调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程思政主要阵地的作用以及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推进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状况都将直接影响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以及高校办学的质量[16]。因此,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除了必须要有的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学科体系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外,同时也应该具备广阔的知识面,能够融会贯通,充分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适时适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7]。

(三)挖掘专业课思政育人元素,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如何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有效挖掘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其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计,进而实施有效的课程思政也十分重要,可以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外部强化两方面加强“课程思政”的整体作用。

第一,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学习,而且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等学习的自觉性。所谓“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18],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自觉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全面了解国家的历史、未来展望、了解国情,从思想上、观念上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从而才能在专业教育领域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与建设。

第二,专业课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同时增强自己的育德意识。具体来讲,教师应深刻认识职业所赋予的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同时,提高对“课程思政”认知度和认同感,只有“课程思政”的概念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才能更有助于教师实现积极的创新课堂授课方式,主动把握时机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当中,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格价值的熏陶,实现每个专业课老师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关注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结合学生、学科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体系。针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基础技能和应用技能课程占比多,而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课程占比较少的现象,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该更多地往学生实践性的课程中挖掘和渗透,合理设置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教材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充分引导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对接服务工作。思政课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思政课程教学训练,在其他专业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可以结成“一对多课程思政互助小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专职教师之间可以在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开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等方面开展互动合作,进而实现互帮互助、相得益彰的过程。

(四)开展科学系统的评价,不断改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实效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情况,因此,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在评价指标和内容上,将学生在课程中的获得感、纵向自我发展和课程教学本身的评价作为课程思政评价的指标和内容。具体而言,将包括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政治素养、德育素养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

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领悟是一个潜移默化、持续推进的过程,因此,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宜采用过程性、动态性、定性评价分析方法,结合评价表法、访谈法等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评价结果。

第三,在评价的运用上,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目标导向,将科学评价的结果用于指导专业课教学的改进工作,以期提升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的完善[19]。因此,有必要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参与度、实效性适时适当地与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相挂钩,进而确保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制度上保障课程思政的开展[20]。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任重道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对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来说是一次深远的变革,在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过程中,相信只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紧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育人需求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各类专业课程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融入学科知识、学理、技术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课程思政才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效果,为培养有责任有作为有信仰的时代新人担负起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专业课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

推荐访问:专业课 高职 探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