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雷,何 果
(1.桂林理工大学 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广西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智库,广西 桂林 54100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方式逐渐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经过实践表明,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伴随着5G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1],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例如,以语音交互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使得智能家居、车联网逐渐被运用到家居、汽车产业,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西发展,并分别于2017年、2021年两次赴广西考察。2021年4月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若不紧跟创新趋势,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势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独特地位[2]。由此可见,紧跟创新趋势,加快广西未来产业布局,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对创新、未来产业的认识,分析当今创新趋势给广西未来产业布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对创新趋势背景下加快广西未来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广西发展未来产业提供思路和启示。
1.1 当今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再次突出“创新”在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地位。纵观人类历史,创新驱动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及创新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创新主体虚拟化,为创新管理带来全新挑战。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的数字创新,实现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在线上进行交互。在此背景下,个体和组织这两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下日显多样性、可塑性、虚拟化。第二,创新要素数字化,为企业创新开拓全新边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人流、物流、知识流和信息流,推动这些创新要素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的革命性变化,低成本的创新要素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新的边界条件。第三,创新过程智能化,为产业创新提供全新空间。和一般创新过程不同,人机交互和深度学习强调创新过程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创新过程的智能化加强创新合作者之间的创意交互、流程重构和商业共创的机会,导致平台组织和网络组织的创新协同成为必然选择。第四,创新组织平台化,为生态创新提供全新载体。依靠軗拟现实技术,軗拟信息空间大量涌现。以双边平台、多边平台、生态社区、创新社群为代表的新型创新组织将成为必然选择。
1.2 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3]。未来产业前瞻性强,不确定性大,要求各种产业新主体、新要素、新技术共同驱动[4]。当有重大技术创新发生时,部分企业将技术创新商业化、产业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比如,数字经济时代,一系列“互联网+N”产业转型发展,为许多企业迎来发展机遇。因此,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的结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方向。
未来产业发展呈现“四新”特征[5]。一是依托新技术。不同新兴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被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加速未来产业的形成。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和快捷支付技术不断成熟,直播带货电商产业成为一波新浪潮,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体现。二是引领新需求。未来产业不仅可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例如双碳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用户驾驶更加智能、更加绿色、更加经济的电动汽车。三是创造新动力。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和孕育未来产业的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又能在持续优化的过程中生成技术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四是拓展新空间。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有助于我们打破认知极限与物理极限,提高生产力。
2.1 挑战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变革也加速演进,一些高科技产业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省份,在未来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时,尤其是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广西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广西是我国边境省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与东中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同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导致广西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二是对广西创新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广西现有创新体系存在机制不够灵活、高水平创新平台极缺等问题,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融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区域创新发展也不均衡,出现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局面,广西科技创新正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考验[6]。三是对广西创新人才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广西重大人才项目主要有“广西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及“自治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开展创新的科技人才团队,但人才总量较低,高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创新团队交叉融合较少,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水平稍有欠缺。
2.2 机遇
虽然广西在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及创新人才方面存在挑战,但近几年广西在创新趋势的时代引领下,主动求变,不断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前景较好。与此同时,广西在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这也为广西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迎来良好机遇,这些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创新趋势倒逼广西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渠道零售、社交媒体、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领域,孕育许多前沿的创新。实践表明,创新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广西“十四五”规划指出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这表明广西已将发展产业摆在未来战略发展的突出位置。二是大变局时代及后发优势有助于广西借鉴经验实现弯道超车。回顾中国经济近二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我们会发现,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不再是比较优势,而是后发优势。从全国来看,广西经济发展速度相较东部省份稍有落后,其可以在借鉴、吸收国内其他地区创新发展的做法、制度等基础之上,创新适合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向好发展。三是广西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有布局未来产业资源禀赋。例如,2020年广西移动和柳州工人医院合作发布的柳州工人医院5G+“智慧医院3.0”,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不同设备和科室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智能化基本医疗分析[7]。同时,广西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三,药用动植物资源、海洋资源超过7 000种,是全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8],这使得广西在生命健康领域也具有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
2.3 小结
当前突飞猛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颠覆性的新技术,为未来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受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广西推进未来产业布局亦存在诸多挑战。但总的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之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使得广西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业加快融入全国及东盟创新链。因此,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机遇大于挑战。下一步,广西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紧跟创新趋势,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不断释放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3.1 空间布局
广西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要以国家发展北部湾城市群战略和广西强首府战略为背景,打造广西未来产业“双核—三轴”空间布局。“双核”是指以北部湾城市群和南宁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现代海洋、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六大产业,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尽快形成“以点代面,扩散发展”的趋势。“三轴”是指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湘桂走廊、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轴线,东融粤港澳大湾区,南向东盟,西合湄公河流域,北联长江经济带,加快构建“东融、南向、西合、北联”发展格局,不断为广西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发展方向
广西未来产业发展要聚焦“优中培精”型、“有中育新”型、“无中生有”型发展态势[9],科学谋划未来产业布局,深入推动未来产业落地,不断提升广西未来产业经济价值。
(1)“优中培精”型未来产业。以具有较好产业基础、能够抢抓先机、率先布局的人工智能产业为依托,加强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实现颠覆性创新和技术的产生。首先,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市的优势产业,建设和完善一批重要产业链;
其次,将重点行业布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南宁和桂林,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依托高校人工智能创业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另外,依托我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AI、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重点领域[10]。
(2)“有中育新”型未来产业。结合广西产业基础和技术成熟度,紧跟最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加快释放现代海洋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潜能。现代海洋产业方面,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的临海、临港产业园区为支撑,培育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形成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带[11];
并发挥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地域优势和平陆运河的联动效益,以江海联动释放广西现代海洋产业的优势和潜力。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南宁中医药健康旅游核心区、桂北中医药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区、桂西中医药养生养老长寿旅游区、西江生态养老旅游区和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旅游区的发展布局[12];
引进和发展一批生命健康产业高端技术,支持高端医疗、健康监控、智能诊断、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10]。通用航空产业方面,立足北海电子产业、南宁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领域,积极研发新型航电设备和航空材料[13]。
(3)“无中生有”型未来产业。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超前部署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氢能产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推进半导体通信等重大研究测试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标准制定;
筹建广西半导体芯片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半导体芯片创新中心;
此外,还需要在第三代半导体及先进封装技术方面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并在储存芯片、处理器及其他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氢能产业方面,一方面要推进以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为重点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氢能制取与储运,加速推进液氢燃料电池系统与装备研发产业化;
另一方面要围绕氢能产业关键领域,搭建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平台,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重点实验室与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将氢能与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升氢能产业价值[14]。
3.3 具体举措
(1)加强规划布局,推动产业升级。首先,学习借鉴其他省区成功经验,统筹规划我区未来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研究制订《广西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其次,通过发展未来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将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支柱产业,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10];
除此之外,以首府南宁为龙头,带动发展包括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在内的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形成广西未来产业的核心组团,同时沿着空间布局中的“三轴”发展轴线,形成覆盖全面的完整布局,强化桂柳城市组团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建设南柳桂北自主创新示范区[15],还要发挥平陆运河的“产业运河”功能,沿平陆运河适度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2)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创新支撑。一方面,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载体,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实现共创共享,并充分发挥我区面向东盟、邻近粤港澳大湾区等区位优势[16],主动融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同时加强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跨境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境内外大型企业和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并设立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和“筑巢引凤”引进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强化技术创新产业化,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在场景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产业集群[17]。
(3)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借鉴深圳龙华观澜高新园经验、杭州西溪谷区块链小镇经验及杭州萧山区与微软中国合作经验,打造广西未来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和孵化基地。围绕未来产业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建设自治区未来重点实验室、产业工程实验室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10];
鼓励柳工、玉柴等大中型国有企业搭建数字平台,牵头构建创新联盟,发挥赋能和孵化作用,提升未来产业效能;
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本研究以创新趋势为背景,聚焦广西未来产业布局,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创新组织”4个方面阐述当今创新的新特征;
从依托新技术、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等4个方面阐述未来产业发展的特征;
总的来看,广西未来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最后以打造广西未来产业“双核—三轴”的空间布局,聚焦“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3种未来产业类型的发展方向及3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对紧跟创新趋势加快广西未来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建议,为广西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启示。
近年来,广西在全国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更加重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的背景下,克服挑战,迎接机遇,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科学地对广西未来产业进行布局,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抢占发展先机。
猜你喜欢产业布局广西发展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石材(2022年1期)2023-01-07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2020年5期)2020-12-02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广西尼的呀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