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禄涛,陈惠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坚持在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对新时代大学生走好成长成才之路至关重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形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具有“助人”“育人”的双重功能[2]。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主题展开思考研究,有助于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向,进一步发挥其服务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而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首先应当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3],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发展全过程,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目标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质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3]。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其服务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转向,在以往发展成就基础上汲取新动能、回应新期待,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走向“系统”的跃升,推动以下“三个转向”。
(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创新转向
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国家强化顶层设计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抓手以及大学生渴望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巨大热情的共同推动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重规模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逐渐暴露凸显。以2009年为例,当年虽有1 968所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4],但70.1%的大学生志愿者年均参与服务不足10次[5]。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共青团等相关治理主体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目标和成效评价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规模(数量)优先”政策导向息息相关。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为例,文中多处体现了诸如“到2018年,基本实现‘县县建协会’”“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6 000万”“各类实体型平台达到50万个”等量化型目标[6],仿佛规模扩张了、数量达标了就是发展达成了。虽不能抹杀规模型扩张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从无到有”快速布局的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贡献,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迎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发展契机,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涵中绝不应将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终极目标和评价标准,而应更加注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服务社会实效的内涵型、创新型发展。
(二)从行政推动向以生为本转向
回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共青团等相关治理主体的行政推动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7]。不可否认,行政主导的范式曾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力促进了大学生义务劳动和“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雷锋精神的广泛传播。但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嬗变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传统的行政主导范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治理主体的“行政惰性”和科层制管理模式使在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过程中同大学生群体沟通不畅,项目浮于表面、活动流于形式、服务不接地气,无法观照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大学生主体诉求与期待,使实践育人功能弱化。有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目前仍集中于探访老幼、义务劳动和公益宣传的“老三样”[8],匹配大学生专业背景、契合专业意愿和发挥专业优势的“精而久”项目偏少。不尊重和观照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需求,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9]。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目标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实现从行政推动向以生为本的发展转向。
(三)从单兵推进向系统协同转向
单兵推进的模式与行政主导的范式紧密相连。从治理主体角度考察,除共青团系统外,宣传(文明办)系统、民政系统、教育系统和红十字会系统都具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权限。各个系统也都在积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出台的政策措施数量不可谓不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在中央和国家层面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就有:共青团中央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中央文明办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民政部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中国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纲要(2013—2020年)》,教育部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关于加强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各个系统单兵推进、自成闭环,缺乏沟通协作、协调配合的多头管理的直接结果就是“文件意见浩如烟海,执行落实无所适从”。
此外,各个系统作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对照各自绩效目标、运用各自平台资源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举措带有很强的行政动员色彩,无法有效吸纳各自联系的平台之外的资源力量共同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作为志愿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共青团系统为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中,完全由共青团系统组织发动的只占1%[10]。这客观上使得各类发展举措最终异化为各系统内绩效考核的支撑材料、年终述职的汇报内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1],主张开放合作,反对孤立发展,贯彻了普遍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体现了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3]。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各治理主体应理顺关系、巧借外力、形成合力,统筹各平台资源,将“组织意志”与“主体意愿”相结合,发挥治理主体、大学生群体两方面积极性,从以往的单兵推进向系统协同转向。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语境中,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具体背景下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全新发展要义,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资源同社会弥合治理缺口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校是孕育大学生志愿者的摇篮,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各治理主体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举措主要由高校共青团组织投放和发动。加之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12],对参与志愿服务态度积极[13]。因此,高校蕴藏着巨量、丰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盘活资源,使其服务社会效能得以充分释放。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14]。发展高度的社会文明,既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提供基础支撑,又需要调动多元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打造高质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语境中,面对群众大量的微小需求缺口,政府不应走“全能主义”的老路过度“揽责”[15],而应着眼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定位,盘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补缺者”,充分释放服务社会效能。囿于“规模(数量)优先”政策导向和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惰性,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依附于上级行政指令而忽略深度开发,无法精准匹配需求、发挥“补缺者”作用,造成高校志愿服务资源供给同社会弥合治理缺口需求之间的供需错配。对此,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创新向度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发挥,重视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重构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效能,为盘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和增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深度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资源同社会弥合治理缺口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有助于大学生专业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贯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为贯彻落实目标要求,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要教学与育人体系协同联动,也要以生为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得益彰。对此,各高校在实践中通过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等举措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层面推动专业教育同价值培育融合发展上还有所不足[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7]。“‘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8]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将主体兴趣兑现为实践行动,把课堂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使价值灌输联通到实践养成的实践育人巨大优势。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以生为本向度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注重对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契合学生专业兴趣、对接社会治理需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深度开发和持久建设,力促大学生在切身感受国家发展成就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在持续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在传递志愿精神收获道德满足的过程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层面得以贯通,彰显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增知识、长才干、强信念和拓素质的实践育人功效。
(三)有助于治理主体的行政动员同大学生群体的自发自觉同向发力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格局,行政动员色彩浓厚。同时,大学生群体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积极。这使得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客观上面临克服治理主体内部基于职能定位、考核目标不同而出现的政策偏差甚至相左的挑战,以及调和治理主体行政动员的刚性要求同大学生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自觉之间张力的挑战。前一个挑战凸显了治理主体内部的矛盾,是“上与上”的矛盾;
后一个挑战凸显了治理主体同大学生群体间的矛盾,是“上与下”的矛盾。能否成功化解以上2类矛盾以及化解的效果如何,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成色与质量。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协同向度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论原则,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践行的系统观念具体贯彻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中观范畴中,把治理主体、大学生群体看作是共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内部协调机制体系的构建化解“上与上”的矛盾,凭借治理主体与大学生群体发展合力的凝聚消弭“上与下”的矛盾。因此,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治理主体的行政动员同大学生群体的自发自觉同向发力。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9]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达成“从理念到现实”的落地,必须基于“三个转向”内涵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在实践中创新校内治理结构,优化服务社会效能;
观照学生成长需求,彰显实践育人功效;
打造协同共促生态,凝聚上下发展合力。
(一)创新校内治理结构,优化服务社会效能
1.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扁平化”流程再造。高校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的富集域,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阵地。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各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政策举措的基层执行者,其治理能力水平直接关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助人”效能发挥。而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治理能力水平与其内部治理结构息息相关。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创新,首先应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扁平化”流程再造。
要以“一心双环”高校团学组织格局为基础,构建以“校团委—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3级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和主干,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校内各类学生志愿服务社团”2类学生组织矩阵为主要抓手和落地平台的校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坚持以生为本价值导向,打破行政思维惯性,改革科层制管理模式,构建“扁平化”内部治理流程(图1)。由同级团委指导、监督同级学生组织;
在校、院团委中试点增设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具体指导、监督同级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的各项工作;
给予2类学生组织更多自主权,破除学生组织特别是各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对高校各级团委的高度行政隶属性和组织依附性;
搭建大学生志愿者同团委、学生会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直接联系的线上线下平台,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大学生志愿者诉求表达、反馈路径。与此同时,加强校内各类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制度建设,健全包括组织议事规则、项目审核机制、志愿者招募与大数据背景审查机制、项目实施细则、考勤考核机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安全应急与保障机制、经费管理使用公示机制、预决算机制等在内的各项具体制度。
图1 高校共青团内部治理流程“扁平化”改革前后对比
2.围绕“补缺者”角色定位满足群众微小需求。当前,政府虽提供了普惠性、兜底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但社区老人陪护、儿童假期看护等日渐增多的群众微小需求所形成的社会治理缺口仍需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内的社会力量予以补足。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创新,还应摒弃“唯数量”“唯规模”的政策倾向,围绕“补缺者”角色定位,让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同群众微小需求精准对接,有效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要求新时代的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20]。广大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群众微小需求的“诞生地”,也应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阵地”。随着时代发展,社区治理外延不断扩围,其中的居民服务选项已由传统的失物招领、家用设备维修等以“物”为中心向老人陪护、幼儿照护和病人看护等以“人”为中心转变,这与政府行政性任务不断下沉,本就疲于应付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人手、技术、场地和设备等治理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巨大矛盾。大学生志愿者凭借掌握专业技能、时间相对充裕等优势能迅速、有效地填补这方面的治理缺口。例如,可开发儿童假期教育托管类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助力解决广大家长在小学生“减负”之后面临的假期“看护难”问题。比如,可开发新型助老类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教会老人使用支付宝购物、使用手机APP预约医疗机构、下载健康码,帮助老年群体克服对新技术的恐惧感,让他们在数字化大潮前不掉队。
(二)观照学生成长需求,彰显实践育人功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具体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在服务实践中充分尊重、观照大学生志愿者成长需求,才能充分彰显、实现其实践育人价值。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虽具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实际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愿服务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低相关性[21]。为此,各高校首先应将专业课、思政课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专业课、思政课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并给予学时保证和学分认定;
其次,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相关治理主体应鼓励支持引导各高校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基于实际开发、遴选能够匹配大学生成长需求、发挥专业优势、达成育人效果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并把项目确定前倾听大学生志愿者的意见建议作为项目立项的前置性程序要求。
具体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要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同时,兼顾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聚焦“精而久”,对同质化、低水平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杜绝“雷锋叔叔集中出现在学雷锋日”“志愿者‘五一’挤爆福利院”所呈现的大学生于“学雷锋日”“文明礼貌月”“全国助残日”等特定时间节点扎堆突击探访老幼、义务劳动和公益宣传的怪象。这方面可做的工作不少,例如,电影院线可以同当地高校的传播学院合作,组织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分批、定期参与为满足视障人士观影需求的电影讲解脚本制作,朗读电影剧情、场景旁白。在帮助视障人士“看见”电影的同时,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也丰富了“实战经验”、夯实了播音功底。例如,大型赛会的主办方可以同所在地的综合性院校合作,招收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大学生赛会志愿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共青团组织可以同各大高校的心理学院合作,请心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者在各级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提供热线服务;
各高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同周边社区党组织合作,让法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社区符合条件居民找到申请创业补贴、社会救助等的渠道和途径。
(三)打造协同共促生态,凝聚上下发展合力
1.构建治理主体间的“统合性”协调机制体系。虽然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团教合作,在全国和省级层面建立共青团与教育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22],但该机制组织松散,且并未囊括文明办、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等其他管理主体,因而无法有效统合各方资源,多元共治、协同高效的治理合力未形成。有效化解“上与上”的矛盾,应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治理主体间的“统合性”协调机制。中央层面,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建立包括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会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图2),统筹推进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治理规则、准入条件、考核标准、统计口径和数字化平台建设事宜;
加强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协作,出台统一政策,及时督促推进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召集人由共青团中央主要分管领导担任;
下设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的办公室,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合署办公;
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由召集人主持。地方层面,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团委牵头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研究、审议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事宜,具体落实上级联席会议议定和交办的改革事项。高校层面,要推动形成高校“党委领导、团委主抓、行政支持、校内外联动、学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由校团委任总协调单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内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推进学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具体事宜。
图2 中央层面“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席会议机制”的成员构成和主要职责
2.把握适度动员原则实现“上与下”双向共促。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还要消弭“上与下”的矛盾,处理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有学者指出,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范式消解了志愿服务的核心本质[23]。对此种观点要辩证看待,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而言,行政动员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志愿精神的广泛培育、志愿行动的迅速铺开,这在北京冬奥会等赛会志愿服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应急志愿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行政动员是我们的优势,要延续,要巩固,但也要改革。伴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社会成员对“美好社会”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日益增强,行政动员也必须在动员理念、方式和机制上进行相应变革。要发挥治理主体、大学生群体两方面积极性,将行政动员同大学生参与、社会吸纳有机结合,由单纯的“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共促转变。为此,要把握动员的适度原则,掌握“火候”“力度”,避免大学生志愿服务异化为共青团等系统“体制内吸附”的例证。把握动员的适度原则,关键在处理好动员与自发的关系,要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首创精神,用外在动员引导、激发、维护和巩固大学生志愿者内在自觉,使内在自觉与外在动员相互协调。例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以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为榜样,在学院团委支持下自发成立“大学生编外雷锋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南阳市12个县区及邓州市的城乡社区贫困户无偿开展冷作钣金、汽车修理和机修钳工等岗位技术培训,被评为2016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品牌”[24]。相关治理主体要注重培育、打造和扶持类似“大学生编外雷锋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真正让“组织意志”通过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规律的措施和办法有机融入大学志愿者的“主体意愿”中,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既达成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效又彰显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志愿高质量大学生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公民与法治(2022年11期)2022-12-06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我志愿……东方剑·消防救援(2022年3期)2022-04-01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公民与法治(2016年18期)2016-05-17因爱汇聚,志愿同行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