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敏
(沈阳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系,辽宁 沈阳 110003)
艺术院校既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又肩负着培养青年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重任。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的形体课程与德育培养融合教学已经全面开展起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艺术院校的形体课程与德育培养融合教学质量确实存在着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艺术院校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艺术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德育素养,以修养润扬艺术,以艺术表达修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高能量。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引导。艺术的展现并不是只依靠标准的体态与姿态,而是通过标准的形体动作体现出人的涵养和气质,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1.优秀道德品质是优秀艺术人才的前提条件
艺术院校作为我国艺术文化事业人才培养的根据地,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是其首要任务。过硬的专业素养,扎实的艺术功底,是成为合格艺术人才的基础条件,但具有“真、善、美”的优秀道德品质是成为优秀艺术人才的前提条件。打破艺术专业与道德品质不能并驾齐驱的困境,强化培养艺术院校人才的专业素养与优秀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主要方向。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专业化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健康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更为重要。形体训练课程虽然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但是思想道德的培养必须结合其中。艺术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专业的、优美的体态在艺术表演中固然重要,但高尚的艺德是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2.内涵修养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如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不提高自身的精神风貌、气质与修养等方面的要求,那么他们在个人行为,或是艺术魅力展示上,就会表现出内涵修养和仪态气质的不足,出现个人气质或是艺术作品展现中缺乏灵魂和魅力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艺术院校需要全方位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融入形体课程教学中,培养艺术院校学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提升青年一代艺术学生的整体素养,展现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国艺术文化作品增添更多的魅力与价值。
1.形体课程与德育融合培养的考核目标不明确
在艺术院校中,教师评价学生更多是依靠形体课程动作的完成水平。大多数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姿态和基本素质训练水平不会相差很大,差距主要是在形体控制方面。不同的表演者因为形体控制能力不同,在艺术作品展现的过程中,展现出的艺术感觉、艺术力量和艺术魅力千差万别,所以艺术院校的所有专业教学都偏重形体训练。形体训练属于动作技能教学,而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程则更加偏重于理论教学。德育课程通过思想观念的传输,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属于态度和认知教学。形体课程是对人的基本姿态、素质、形体的训练,德育培养是对人的“真、善、美”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二者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使得两个学科的教学融合非常不容易,更增加了形体课程融合德育培养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考核中也相应缺乏具体的考核目标。
2.形体课程与德育融合培养的教学方式有待探讨
形体课程与德育培养之间缺乏教学方式的关联性,缺乏必要的、新颖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这使得形体课程中德育培养工作开展不顺利,效果也并不理想。
形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侧重形体姿态的塑造,通过基本的姿态练习,规范学生的坐、立、行、卧等姿态,通过身体形态将端庄、涵养等气质展现出来,在视觉上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同时,在形体课程内容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手臂、头、颈、肩、腰、胸、腹及腿等相关部位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并通过对扶把、离把、男女交手等动作的大量训练,以求实现学生站、立、行、坐等姿态优美的目标。以上可以看出,在偏重实际操作的形体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相当高的挑战和难度。形体课程需要经历严苛的坐、立、行、站基本姿态训练,才能将艺术者的高雅、端庄及挺拔完美展示。而高雅、端庄及挺拔就需要德育培养对其肢体动作背后的深层涵义进行解读: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是哪种情感表达,渲染何种艺术魅力。两者之间有关联,但融合培养的教学方式有待探讨。
3.形体课程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艺术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非常专业的艺术工作者,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标准也比较高。但是,由于缺乏德育教育教学经验,艺术院校的老师们大多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两种学科的优势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双管齐下指导学生既提升自己的形体,又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进而在艺术作品演绎和人格品质的展现中充满魅力与内涵。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形体课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德育培养能力的水平,相较于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一定理论差距,将两种学科教学优势相融合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
形体课程与德育培养尚未将学科优势相融合,易导致形体课教师和学生虽然也非常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积累。[1]但是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促进艺术院校的形体课程与德育的融合培养,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主体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全方位地改善艺术院校形体课程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水平,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艺术事业的未来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艺术人才。[2]
1.从教学内容的维度上考量
形体训练与德育培养的融合,首先要在内容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合理化地融合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既不突兀,又能相得益彰,完美结合,让学生们在完善体态的同时,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在道德精神领域充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展示体态美。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勤勤恳恳是每一名艺术生在艰苦训练中所应秉持的精神原则[3],只有这样,才能够苦中作乐,学有所成。枯燥乏味的形体训练,应当融合趣味性的德育案例,这样学生学习更有动力,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师要在思想上为学生搭建敢于吃苦、甘于吃苦的精神堡垒[4],学生应该以奋斗、拼搏的心态鼓励自己、强化自己及提升自己。这样培养出来的艺术生不仅专业素养过硬、体态优美,在个人涵养与气质上也更具魅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脱颖而出,即使面对挫折也不会气馁,奋发向上。
2.从教学方式的维度上考量
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小学习艺术特长,艺术专业的学习具有深厚的基础,在形体训练上也有长久的经验积累。不同的坐姿有着不同的情感传达,教师可以通过对“坐”姿的解读融合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坐姿所展现出的人的气质和底蕴的差异。例如,斜肩、含胸式的坐姿展现出人的气质就是一种缺乏教养、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的精神面貌,这样的肢体动作在舞蹈艺术中展示的就是失败、挫折、困苦、挣扎等形象[5]。教师以人物形象带入式的教学引导,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种形体展现的印象,提升学生的专业性,又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拓宽学生们的审美范畴。在肢体训练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慷慨激昂的红色爱国歌曲予以配乐,按照红色歌曲背后的深层含义、革命思想,引导学生理解“站、坐、立、行”每一个形体控制的力量与力度,在无形中通过形体训练,升华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为了打造优美的体态,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学生手臂、肩部、胸部、腰部、腹部及腿部等部位,提升学生肢体的灵活度,以强有力的控制力将姿态的稳定性予以巩固。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手法,引入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将沉闷无趣的教学课堂激活。学生们产生兴趣之后,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思想上充满斗志,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和训练,使形体训练课堂充满正能量、充满乐趣。
3.从教学主体的维度上考量
艺术院校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既要履行好传授专业知识的职责,又要在思想上对艺术生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艺术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艺术院校的教师因为个人的学习经历和特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在教育和培养艺术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对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予以补充和储备。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之后,结合多年的形体训练课堂教学经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就能够创新,让学生们在获得形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在思想上既能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知识,又能在道德涵养上有所提升,只有这样才是形体训练课与德育培养的最佳效果。[6]其次,老师通过专业化的形体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态,在心理上辅导学生形成尊师重教、志向高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向学生强调人的体态与人的气质相互影响、相互映衬,“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体态与德育素养的相互辉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自身素质过硬的前提下,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培养学生们树立良好、平和的心态,让优美的体态为梦想的实现助力。
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形体课的教学现状,形体训练与德育培养融合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所有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体态美和心灵美,才是艺术工作者们应该追求和具备的素养。[7]未来,我国文艺工作者们不仅需要拥有优美的体态,将文化艺术魅力充分展示,同时也应具有更高的品德素养,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才能相得益彰。
形体训练课程融合德育培养是当前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方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也成为艺术院校形体课程教学提高和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艺术院校形体德育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鸡霉形体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现代计算机(2016年34期)2016-02-28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1期)2015-07-12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