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恒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红色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孕育、发芽、生长、壮大。要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对本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该群体的红色文化认同现状,探索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程度的措施。
调查是以“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为主要内容,在安徽某城市驻地大学以线上形式展开。
(一)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调查以学生入党阶段作为课题自变量(X)。大学期间,一名学生想发展成共产党员,首先要主动提交入党申请书;
经团内推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经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方可确定为发展对象;
通过政治审查,转为预备党员等教育考察和转正等基本流程进行[1](P52)。发展对象阶段时间较短,主要调查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问卷设计课题组把因变量(Y)按照红色文化认同调研内容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本质等的了解以及对红色文化主体革命文化的认同程度,他们获得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以及行为取向,所期待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以及红色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等。为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灵活调整设计问卷顺序和切入角度,以求切实反映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现状。
(二)调查对象结构比例
(三)研究方法
采取交叉分析法。交叉分析法又称立体分析法,是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相同自变量的角度出发,通过交叉采样,显示因变量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即通过设置自变量(X)为一般样本属性,分析基于此属性上的因变量(Y)。该方法虽然复杂,但纠正了“各自为政”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偏差。此次调查分析采取的是同类别项目的横向交叉分析法,以学生党员发展阶段为自变量(X),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经过入党流程中不断接受党课教育、考察培养,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学生群众之间对红色文化认同存在差异,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影响情况。
(一)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方面
在“你认为红色文化应该包含哪些内容”选项中,89.65%学生党员、88.71%积极分子、88.32%普通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同时包含革命时期产生的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认同红色文化是新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历史传承。
在“新时代有没有必要宣扬红色文化”选项中,学生党员100%选择“有必要,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余学生的比例略有降低。学生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中有1.61%、2.5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红色文化已经过时,应该挖掘新时代的精神。”普通学生中也有1.27%选择“说不清楚的”。数据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广泛内涵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在“你认同在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为吗”选项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认同,但29.04%采取“默默支持”的从众态度,也有少量学生选择不认同和说不清楚。该项显示红色精神的宣扬还需要继续深入,与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尚有差距。
(二)学生接触和获取红色文化教育途径方面
在“你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中,100%的学生党员选择“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的比例分别是91.94%和91.08%。“参观革命纪念馆或烈士陵园”学生党员占比89.66%,而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的比例则分别降至64.52%和68.79%。
在“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哪些红色遗迹吗,去看过吗?”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知道”,对自己家乡的红色遗产还是清楚的,但很多学生选择很少去(学生党员60%、积极分子57.14%、普通学生54.09%)。这表明地方的红色光荣传统鲜少得到展示、弘扬,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有待加强,大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亦不够。
在“你经常采取什么方式观看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多选题]”选项中,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手机(75.01%)和电视(80.40%)等媒体观看,自行去电影院观看的(42.59%)大于由学校组织去影院观看(38.02%),喜欢的红色作品主要有《红岩》《建党大业》《亮剑》《跨过鸭绿江》《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红色作品,表明它们的影响力之大。
伴随着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广大孕妇对孕期营养状况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度,但受孕妇活动量不足的影响,也加剧了孕期营养过剩问题的产生,增加了难产和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几率。受孕妇营养摄入过量、运动缺乏和孕期躁动的影响,使得孕妇极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这也推动了其血糖水平的上升[1]。若孕妇的血糖水平超出标准范围,则其发生早产、流产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极容易对自身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胁。目前,现阶段,临床通常将控制血糖水平作为防控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该研究主要分析了实施综合管理改善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在学校如果开设红色文化通识课程,你会选择吗”的问卷,62.67%的同学选择了“会”,但也有34.8%根据培养方案来定,选择了不一定。
“学校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你希望是什么形式[多选题]”,实践类的宣讲方式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开办红色主题展览会,红色遗址和纪念馆参观分别占75.04%和77.23%。
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载体。红色基因根植在红色精神、红色遗迹、红色经典等物质、精神载体之中。红色文化认同首先是对这些文化载体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入党的同学,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态度更积极。
(三)对红色文化定位和作用方面
在“你对西方的哲学和文明史怎么看待(多选)”选择中,有40%多的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40%)、积极分子(50.79%)和普通学生(40.25%),都选择了“西方哲学和文明启迪了人类智慧,是普世价值”,同时大部分学生(59.17%)也认为“西方哲学和文明是地域性、阶级性的哲学和文明”这个相悖的选项。认为西方哲学和文明很多可以借鉴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分别占比20%、11.11%和13.21%。调研结果说明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文明不甚了解,对其缺乏辩证认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地域性,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就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既能认识到西方文化在特定时期,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能够认清其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
在“你认为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重视吗”中,选择比较重视的(选择“十分重视,有相应的课程,受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比较重视,党团组织会开展一些相应活动”)在党员学生和普通学生中占多数,也有很多人选几乎没有的,以见学校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的力度是不够的。
在“你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革命史感兴趣吗”直接选择感兴趣的学生党员比例最高是89.66%,而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则是67.74%和62.42%,选择一般,不了解的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是32.26%和34.39%,显然,大学在革命史教育方面仍有不足。
在“当今社会网络上会经常出现对红色文化的诋毁和污蔑等灰色言论,你会怎么认为”中,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极力反驳,捍卫红色文化信仰”,说明成长在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学生对党和中国革命有天生的好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其中,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中对“说不清楚,不听不看”逃避态度的比例在8%~9%之间,可见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加强。
依据调查数据,建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期望值模型,提取可以用于期望值的指标,有正向期望,也有负向期望,最后得出一个总体期望值结论。
正向期望值0~1,得分以调研数据为依据,0—完全没有满足;
1—完全满足。
负向期望值-1~0,得以调研数据为依据,-1—完全没有满足;
0—完全满足。
表6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期望值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国际化,加之,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发达,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上述调查,选取政治面貌为自变量,以思想认识、情感认同、参与程度等为因变量,采用交叉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西方思潮、新媒体环境、时代认知等因素对红色文化认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西方思潮冲击对红色文化信仰的影响
信息社会,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世界走得越来越近,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渠道越来越多。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与渗透愈发广泛和深入,一些错误的、灰色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则借机肆虐,西方媒体推波助澜,抢夺话语权,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部分大学生认为“西方哲学和文明启迪了人类智慧,是普世价值”,在思想上容易受西方思想的感染。对于网络上诋毁、贬低红色文化的言论,有人采取放任和逃避的态度。
(二)新媒体发展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
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对意识形态也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成为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便捷渠道。当今社会,人们对网络新媒体的使用逐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新媒体的使用为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3]。
(三)时代认知的变迁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时空因素影响着文化认同并不总是沿着线性轨迹发展的,而是有跳动和波折。红色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到改革开放初期,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红色文化。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深层变动、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认同始终面临着认知变迁的挑战。
以上调查表明,当今时代的在校大学生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逐渐走向强大的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较强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还不能够精准定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同政治面貌的同学之间的差异,说明思想上的系统教育是有效果的,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而忽视理论上的精讲和学习,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促进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打牢马克思主义之基,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经济的发展远远快于其他方面的发展。文化发展也是如此,与市场经济发展追求高效率、快节奏不同,文化往往由于其意识形态属性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迟滞性。红色文化从战争中走来,伴随着中国的建设发展,不断充实和丰盈。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使我国摆脱了落后局面,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则是逐渐深化的过程。人们在越来越丰盈的生活中,逐渐感受到我们党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回看党走过的历程,才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首先要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这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让学生系统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价值体系的社会思潮的实质,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提高辨别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能力。中国红色文化和西方文化本质上都是反映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P120)当代西方思潮有着共同的社会本质,它们都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华文化自古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流淌千年而不断绝的原因。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可以借鉴和吸收,对腐朽文化则要坚决予以摒弃,对于别有用心者炮制的反华思潮则要认清其虚伪性,坚决予以抵制。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最直接、体验最生动的体系,一定要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时刻检验是否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优秀作品教育人,用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影响人,用社会主义生动示例教育人。
(二)借用现代科技,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种文化载体来完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传递、利用、共享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搜索观看信息甚至成为很多青年学生课余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人们作为文化信息的受众的理解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由此,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前纯粹运用纸质媒介受众被动接收红色文化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用生动感人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共鸣。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加红色文化网络元素。信息社会网络的传播对于舆情影响极大,宣扬和传播红色文化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采用图说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方式一度在网络走红,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阅读和观看,说明在新时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人们获取信息短、频、快的心理趋势更加明显。在简化或丰富教育形式的同时,还要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提高内容的思想性和深刻性,让青年学生喜欢品读,获得情感的共鸣,更容易接受红色文化宣传的观点。其次,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推广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更多地使用手机作为交流的工具,微信、QQ、微博等各类APP等成为与人交流必备的载体。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例行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2017年还是7.72亿,2018年增长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中国手机网民在2018年多达7.88亿,2019年新增6400万,占全体网民的98.6%。与历年相比均成持续攀升的态势。资料显示在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学生群体仍然规模最大,占比例为24.8%。在网络使用方面,其中网络新闻用户6.47亿,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7.3%和64.4%,微博成为重要的社交载体,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77亿,占比48.9%,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41亿,占整个网民的57.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在红色文化推广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微信、微博等APP等社交平台的互动功能,制作红色文化的宣传短片、短视频、小音频等,供大学生免费下载和观看,方便人们学习与阅读,构建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引导舆论的方向,加快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最后,规范传播内容,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监管。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时代发展的瑰宝,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新中国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吸引着、感染着、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影视作品、网红主播、流量博主等为了提高收视率,博人眼球,依然有以传播红色文化为名,行恶搞红色文化之实的行径。近年来出现一些歪曲历史事实,恶搞红色文化的影视作品,那些深受诟病的抗日雷剧就是典型,还有诋毁戏谑革命先烈的事主,居然由于点播流量大还得到网络赞助商的奖励等等。这些都会对那些喜爱上网休闲娱乐的青年学生认知造成极大的影响[5]。这样,对于没有相关历史知识或者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学生们来讲,很可能将其当作历史正论。由此,滤除新媒体传播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监督,规范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势在必行。
(三)活用红色文化之源,践行红色文化实践
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是红色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生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红色精神、红色遗迹、红色文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形式而存在。在红色文化实践中,要善于用这些红色资源,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时代距离,真正走进人们心里。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始终是大学生教育学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文化的实践必须要有一个宣扬的平台,应该在大学的课堂上引入红色文化的内容,如红色影视的欣赏、红色经典的阅读、红色戏剧。通过学习,让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上红色文化,更愿意在心理上接受和行动上践行。其次,开展红色课堂活动。把大学校园建造成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地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资源专题宣讲会,把革命和建设的亲历者请到大学课堂上授课,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大学生们的形象思维的建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现在所拥有的和平、幸福、安康是多么来之不易。再次,将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完成了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从客观上对学生有督促作用。可以把大学生红色实践作为重要的实践内容加以单列,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进行学习、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红色信仰[6]。最后,重视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内容。生活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还应与时俱进地开发、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内容,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围绕红色文化题材,让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增强体验性;
组织高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红色实践基地通过发放宣传册、引导游客、义务宣讲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参与性;
开设红色开放课堂,开展红色人物学习,通过寻访革命前辈、先烈后人和知情者等方式,获取更加生动鲜活的资源,提高积极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