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时间:2024-01-27 1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孙冬冬 刘云青

声乐,这一最为普及的音乐艺术门类,早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音乐活动之一。以往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对于声乐艺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创作和演唱两个方面,不自觉地忽视了声乐基础理论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声乐基础理论研究和掌握的不足,使声乐艺术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瓶颈。伴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声乐理论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种著述、教材、实践成果层出不穷。从学习者的反馈来看,通过声乐理论的学习,他们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让自己的声乐学习生涯受益无穷。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全面开展理论教学势在必行。艺术院校作为声乐教育的主阵地和排头兵,更应率先垂范,通过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全面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总和。不同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有着相同的总目标。具体到声乐理论课程体系而言,是指声乐专业学习者除了演唱实践外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便是“声乐理论基础”“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经典声乐作品赏析”等。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均以提升学生的声乐理论水平为总目标。

从体系的构成角度而言,声乐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课程体系目标,即明确课程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多门课程的开设,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声乐理论课程的目标也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改变以往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
第二是课程体系标准,即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指导性文件,但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第三是课程体系原则,即按照怎样的基本原则开设课程,让多项原则成为课程开设的基石与引领;
第四是课程结构,即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声乐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每门课程都可以与其他课程形成良好的呼应与互动;
第五是课程实施,即以怎样的方法开设课程,对此需要更多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
第六是师资配备,即需要选择具有何种素质和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以往关于高校理论课程的研究中,多从某一方面切入,进行单项研究,整体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对此本文将以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成为线索,对以上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需要,声乐学科建设的需要,声乐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应依托科学的理论,依循一定的原则,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用更多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选配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必要性

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并非突发奇想和应景跟风,而是有着深刻必要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声乐艺术发展的需要。近现代以来,伴随着歌剧、艺术歌曲等西方声乐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中国的声乐演唱理念和技法也更加多元化,不同的演唱者或以美声、民族、通俗或原生态唱法为主,或将多种唱法融会贯通,亦或是在不同的唱法之间切换自如、游刃有余,取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也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然而这个成果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教师的口传心授和演唱者个人不断的思考和尝试。当下我们仅看到了成功者,失败者甚至导致发声器官受到不可逆损害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便凸显了声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这些课程从原理、审美、历史等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的本质分析,可以让学习者分辨正误优劣,从声乐学习一开始就走在一条正确、科学的道路上,这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声乐学科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声乐专业,并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科学的教学体系,也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理论课程不足的现象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显然有悖于声乐艺术基本规律。声乐艺术本身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实践课程是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理论课程的不足导致了学科体系构建的不科学、不完善。反之,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理论课程的地位不仅与实践课程相同,而且具体的研究方向也更加丰富和细化,很多受制于生理条件难以在演唱方面获得突破的学生,可以将声乐理论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力推动了就业,也使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声乐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国内外艺术院校交流的密切,作为全国声乐教育的领头羊,艺术院校应该也必须及时补足这个短板,与国际接轨,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和中国声乐艺术全面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声乐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教学质量是课程开设的金标准。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到何种程度,都要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根本参照。声乐理论课程也是如此,之所以要尽快完善这一体系,也是针对当下声乐教学中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于高中,而且是专业水平相对出色的学生。但即便是从中学、甚至小学便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他们也仅仅是将声乐作为一门音乐特长,毕竟还有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如果在高考时选了专业路线,则会在考前进行突击式训练,该阶段的训练也是以高强度的演唱实践为主。“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学生的声乐理论和实践水平处于严重的不对等状态,没有声乐理论概念的学习者更是司空见惯。”[2]换言之,就是经过高考后顺利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外,对声乐理论几乎一无所知,反而延续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行为,如一味模仿名家演唱、不顾个人生理条件一味拔高音域等,这种开端下的后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尽快让学生知道怎样演唱才是正确和科学的,应是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第一课。这也是破解当前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的关键所在。

(二)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其一,哲学基础。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主义哲学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挖掘和总结声乐艺术的本质规律,以这个本质规律为指导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
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实践,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本身。科学主义哲学则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关注理论有效性的发挥,同时注意新形势、新要求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其二,心理学基础。声乐艺术本身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应以心理学作为基础之一,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需求、情绪、情感、责任等人性层面的问题,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育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意愿等诉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针对性的培养。

其三,美学基础。声乐艺术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应与声乐艺术的审美特点相契合。如声乐艺术的形式美感,体现在歌唱语言、舞台表演、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台风自然、服饰得体。又如声乐艺术的内容美感,体现在声乐作品的主题、情感、风格等多个方面,要求演唱者通过深入的作品分析,选择合理的技术将其音符化为声音,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而声乐理论课程就应包含这些方面的内容,真正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以真正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确立,可以保证各项工作都在合理和有序的范围内。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需要依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可行性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均有着相应的需求,高校应首先考虑本校的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教材编制等,是否满足了基本需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等,从而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其次,应用性原则。即对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必要性、价值意义、具体效果的综合研判。要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当下声乐教学中的哪些问题得到针对性解决,学生通过对多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等。特别是在声乐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多元化的当下,要适当扩展应用的范围,便于学生的就业与长远发展。如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了解声乐艺术文化等,现在则可以扩展到教学层面,即不仅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原理,还可以传授给更多声乐学习者,实现从“会”到“教”的转变。第三,联系性原则。艺术院校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联系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课程体系与歌唱实践的联系。之所以进行理论学习,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作用于实践。因此,理论学习要与歌唱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声乐艺术史”“歌唱原理”还是“嗓音保健”,理论课程之间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互为补充,引导学生树立起整体的歌唱认识和思维。第四,学科性原则。声乐以人体的多项器官为乐器,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唱出优美的声音。其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即其中的“人”,既是表演者,同时也是“乐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及目标选择,也要立足于学科特点,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

(四)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成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发展,声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也结合实际开设了多门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本身是较为丰富的,在具体构成方面也没有严格的标准,课程数量和类型还应以高校教学实际情况为先决条件。

1.声乐基础理论

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声乐艺术是什么,如何科学、正确的歌唱。具体内容包含歌唱器官的基本构造、发声的基本原理、歌唱呼吸状态的形成、共鸣腔体的运用、喉头位置的安放等。“声乐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人既是歌唱乐器的拥有者,也是使用者。自己身体的内部器官看不到又摸不着,是很难控制的。”[3]“打开腔体”“稳定喉头”“头腔共鸣”等,在不同学习者的脑海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画面映射。声乐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以尽可能科学、直观的形式,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形象化、规范化,让学生明确标准,即便暂时做不到,至少也可以朝着科学的方向努力。

2.声乐艺术史

声乐艺术在中西方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应该对声乐艺术史有所了解,特别是自声乐艺术诞生和确立以来,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教学,都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中。对于每一次变化成因的了解,就是一个审视和思考的过程。以民族歌剧唱段的演唱为例,为什么提倡在演唱中适当借鉴民族歌剧和戏曲唱法?单纯使用美声唱法难道行不通吗?通过学习声乐艺术史则可以了解民族歌剧是歌剧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民族化改造的硕果,在素材和技法方面,大量借鉴了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果演唱者单纯使用美声唱法,则很难表现出唱段特有的民族风格,最终的演唱效果也不会理想。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便会主动进行相应的完善。

3.声乐表演基础

“演唱”包含表演和歌唱两部分,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法,但在表演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一到公演时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状态,舞台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通过声乐表演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在演唱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时,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包含心理准备、登台谢幕、服饰扮相、肢体运用、舞台突发事件处理等,以此作为个人表演的总指导,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不良状况的发生。

4.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分析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典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精选中西声乐艺术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供学生品鉴。“教师应详细讲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主题内涵、情感表现等,并重点对名家的演唱进行解读,分析其技术运用、舞台表现、演唱风格等。”[4]除上述四门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开设声乐艺术美学、嗓音保健等课程,而且不同课程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联系和依托的,要求教师善于发掘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点,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使声乐理论课程的整体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五)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教学方法

以往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方法,普遍以口传心授法为主,这是一种适用于技能教学的方法,可以最大化的保证每一个学生得到针对性培养。但是受到师资、场地、设施等的限制,声乐理论课程显然不能采用一对一的口传心授,而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同时,考虑到声乐理论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集体教学也不能单纯地采用讲述式方法。传统的讲述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应将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

首先是对话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在国内外获得普遍认可的教学方法,特点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师生双方以对话、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建构,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声乐理论教学。以自己的发声器官为乐器,唱出美妙的声音绝非易事,很多学生都面临不同的困惑,而且很难用语言将这种困惑表达清楚。通过对话式教学法的运用,学生有了更多表达自身感受和意愿的机会,而教师则可以收集和总结与这位同学相似的情况,从声乐理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探讨,既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也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问题。

其次是讲述示范法。讲述示范法是一对一授课时常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理论教学中。关键在于示范与理论讲述的结合。特别是在一些理论较为枯燥和抽象时,更凸显了示范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发声原理时,教师可以先摆出真人发声器官标本,引起学生对人体发声奥秘的兴趣。在讲到喉头位置时,教师可以亲自示范不同喉头位置对音色的影响。让学生获得两者对应关系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教具形成理性认识,并主动应用于歌唱实践中。要求教师的示范要准确、到位并具有针对性,不能流于形式,为了示范而示范。

再次是合作学习法。合作素质与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代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从就业实际状况来看,真正能够成为独唱演员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多的还是从事合唱、声乐培训类工作,由此也凸显出了合作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加之以往教学普遍采用一对一模式,学生普遍缺乏合作的机会和平台。在声乐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题设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完成。以经典民族歌剧赏析为例,其内容涵盖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主要唱段的演唱技术和风格、不同演唱者的演唱特点等。对此,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工明确、群策群力。有的负责收集民族歌剧的文本和音视频资料,有的负责分析演唱者的技术和风格,有的负责演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师资选配

教师在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声乐理论课程兼具多重属性,对教师的观念、素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1.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声乐教师实现两方面的观念突破。第一是真正认识到声乐理论的重要性。“多数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师,与面前的学生都走过了一条相似甚至相同的求学之路。”[5]换言之就是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理论,既缺少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需要教师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声乐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及时充实自身,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二是要求教师要从“一对一”或“小组课”的教学体系中抽离出来,去适应集体课的需要。以往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多以“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模式为主,而声乐理论课程则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两者有着较大差别,需要教师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整体的课堂设计、课件制作、互联网的运用等,以尽快把握集体课教学的特点,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针对性的理论培养。

2.教师应具有较为丰厚的知识储备

声乐理论课程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历史、医学、心理学、美学等,如科学的发声,便与心理学、生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涵盖广泛、交叉性强的特点。由此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是一个博学者,应对与声乐艺术相关的各个学科知识均有所涉猎,并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尽可能避免出现知识盲区。“教师在掌握以及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业务能力上做到与时俱进。”[6]以常见的舞台紧张为例,这既是一个技术和经验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教师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暗示的心理方法有效解决。因此,教师也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知识储备越丰厚,对声乐艺术的认知也就越广博,面对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时可以选择更多的切入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课程教学能力

相对于“一对一”小课而言,声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得体的言谈举止、大方的衣着妆容等,展示出良好的气质风貌和文化修养。精心备课,认真讲解和示范,“如果教学中出现了意外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7]同时兼顾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在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已整体步入成熟时期的当代,在打破声乐教学重实践轻理论这一瓶颈后,无论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声乐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都会迎来新的突破。对此本文从声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必要性、体系的构成、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旨在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和一人一己之力,而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过程。通过声乐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落实,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也必将开辟出全新的天地,并为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艺术院校声乐课程体系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现代计算机(2016年34期)2016-02-28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8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声乐 课程体系 构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