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玲
摘 要:青春期是青少年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易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留守中学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学校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留守中学生身上的日常行为问题,加强教育管理,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主要从家庭、社会两个层面出发对留守中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帮扶和同伴互助的矫正策略,旨在促进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日常行为;矫正策略
新课改和新高考持续推进,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仍然较低,过于关注物质享受,把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放在次要位置。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身体和心理均在快速发育成熟,该时期的学生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然而,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心智还不够成熟,做事容易冲动。对留守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
现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但在留守中学生群体中仍有着许多不良的行为表现,例如,铺张浪费,不守公共秩序,不讲诚信,“合作”意识淡薄等等。留守中学生受留守经历的影响,其日常行为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采用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和问卷调查法,发现大部分留守中学生明显有或经常有自卑感、害羞或胆小;忧虑重重、过度恐惧或担忧;有事不说出来,憋在心里等行为问题。另外,很多留守中学生表示在人多的公共场所没有排队的习惯,也不懂如何与他人合作。他们中大多数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引导,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容易因异常的情感而混淆是非,出现感情冲动、对集体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产生报复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些留守学生会因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存在不良行为。笔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44.2%的留守学生表示自己只有少数朋友,留守学生的孤独感显得异常的强烈。如果留守学生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交流,会加重他们的自闭倾向,并且会加大他们的交际困难。
二、导致留守中学生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是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影响所致,也是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映。农村学校对留守中学生的德育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现实工作中“重智轻德”;德育工作放松或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对细节关注不够,脱离广大留守中学生的实际和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中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并且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较多问题。留守中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和道德引导,大部分臨时监护人在面对其所犯的错误仅仅停留于口头教育。正是这种缺乏及时的约束管理,导致部分留守中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进而发展成行为问题。对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的留守学生来说,其成长经历不太愉快,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对留守中学生而言,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引导规范导致散漫、任性等不良人格品质,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二)社会不良影响
农村的总体教育水平偏低,留守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周围人的素质,都与现代化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有很大落差。社会物质财富的剧增、腐败现象、网络和“黄赌毒”等因素加剧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导致有些留守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赌博,而且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农村的娱乐设施较单一,留守中学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观看电视节目、玩智能手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低,功能越来越多,促成留守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手机的娱乐功能使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大大削弱他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缺乏人际交往会使其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矫正留守中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策略
留守学生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处理留守中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行为问题的这些学生意志相对比较薄弱,不能期望主要依靠他们自身来矫正。学校作为留守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应积极探索留守中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矫正策略。本研究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帮扶和同伴互助的策略,矫正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
(一)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完善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技能技巧。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良好的教师素养有助于矫正留守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教师绝对不能对出现行为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应该设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困难和痛苦,进而更好地帮助转化他们。教师应该给予留守中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温暖,激发他们改变现状的内驱力。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出现行为问题的留守学生,发掘留守中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学生信其道,才能在其帮助下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帮扶
班主任是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班级日常行为、学习、生活管理的指导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其所在班级的科任教师对他们进行帮扶,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可以根据一个班级留守学生的数量来决定一个教师应该帮扶的留守学生数量。班级科任教师是除了班主任外,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日常行为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的人。教师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监管责任,和学生的接触亦较为密切,更容易发现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帮扶留守中学生矫正其不良行为,是学校可以采用的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举措。教师应加强对帮扶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及时解决。对他们的日常行为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找准原因,以便从根本上矫正其不良行为。
(三)同伴互助
中学生因其年龄特征更愿意与同龄人谈心和分享。因此,对留守中学生采取教师帮扶与学生互相帮助相结合的策略,更有利于解决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同伴互助学习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念发展起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受帮扶的留守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取长补短。同伴互助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没有日常行为问题的学生与出现日常行为问题的留守中学生结对,帮助其矫正行为问题。这时候,没有出现日常行为问题的学生成功担任被观察和模仿的榜样角色,通过榜样角色帮助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逐渐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中学生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比小学时期显著增加,彼此的交流更加频繁、广泛。美国心理学家Wentzel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个体获得学业成就和产生亲社会行为,并且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拥有亲近朋友,对人友好,具有幽默感和智慧等诸多良好品质。因此,在矫正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策略。
四、总结
关注、探索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全方位关爱农村留守中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农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自主欲望强烈、思想行为叛逆的阶段。留守中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精神上的关爱,隔代长辈又无力管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因此,进行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更要学会育人,引导这些留守中学生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是学校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李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实证进展[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
[3]沈洪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J].教育心理,2020(16).
[4]朱蓓.小事育大德——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矫正策略日常行为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2年10期)2022-05-23异化、压迫与意识缺失:中年女性居民日常行为特征研究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4期)2017-05-19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2期)2017-02-10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2期)2017-01-11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2期)2016-12-26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促进一年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小妙招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与矫正策略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年8期)2015-10-2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随机教育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新课程·上旬(2015年5期)2015-07-06调动自控意识,克服不良习惯中学课程资源(2015年3期)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