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学属于自然科学,是重要的高考科目,高考分数占比大,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中已经全面分析了化学学科素养的内涵,将其作为课程目标提出了教学改革要求[1]。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改革实验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直接操作、创新与论证行为,以开放、自主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將具体阐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可行路径,如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自主操作实验设备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希望能为各位教师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并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手段,具有操作性、直观性、创新性等特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认知,便于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去理解抽象的化学结论,实现化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往往能以发现者、研究者的姿态去分析化学问题,感受物质变化的条件,分析物质的多样性,并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建立逻辑关系,树立证据意识,形成严谨求实、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行动,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猜想去操作实验设备。具体来说,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高中化学教师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实验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解题方案
化学是从分子、原子层面去分析物质结构、变化等问题的科学,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化学学科的飞速进步。从这一学科特性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时,应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自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操作方案;另一方面则是要组织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使其能端正学习态度,高度自觉地投身于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包括:
1.在课前组织生活观察活动,根据实验探究主题整合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从中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实验探究任务。
2.在课堂上通过小实验展示生活物质,展现电教媒体等手段还原生活现象,使高中生能在实验导入阶段快速回忆起生活经历,凭经验思考、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以“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实验教学为例,可以准备两支试管,分别装有0.1mol·L-1的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然后分别滴入0.1mol·L-1盐酸,引导学生观察两支试管中释放CO2气体的速度。根据已有认知经验,学生在看到实验现象时能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反应有时间快慢之分,由此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则可自主使用密闭容器装置相关液体,分析催化剂的作用,观察各类液体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结合化学教材进行实验解释,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快慢,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数量变化规律,并使用化学符号列出相应结论。
再如,在“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中,可以提前整理关于使用盐的相关视频,展现人们用盐烹饪食物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如何提纯粗盐?”在类似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于实验探究活动中,深刻感知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明白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树立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二、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究与证据意识
核心素养理念是从学生的综合发展、个性成长视角提出的一个新思想,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需求,旨在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这一层面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应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设备、总结实验现象,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化学原理与概念,使其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树立证据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便是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高中化学教师也可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经验。
首先,明确小组实验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可对高中生产生约束、引导的功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一个小组内的全体成员能紧密合作、互相帮助,通过布置合作式探究任务的方式将小组成员纳入一个利益共同体内,激发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支持各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在此环节,教师应尽量减少教学干预,可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帮助学生调整细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实验,由学生进行科学解释,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基于实验提出假设、进行推理,找出可信证据。
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课教学为例,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探究任务:
认真阅读化学教材,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据此设计实验探究方案,验证形成原电池的相关条件;根据实验观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总结出构成电池的基本条件。根据上述两个实验探究任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将本班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内,各小组均可获得锌粒、铜丝、20%盐酸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等必备的实验物品。在实验初期,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了生活中常用的电器,如手机、电脑、电饭煲、热水器等,由此创设了生活情境,同时提问:电池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利用了什么化学反应原理?
这两个问题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接下来,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现上述两个实验探究任务,各小组则可自主阅读化学教材,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这样,高中生掌握着实验探究的主动权,他们可按照教材插图,使用铜片、硫酸、锌粒等,据实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发生化学反应的各个物质,尝试解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干预,但是要提问。如:氢元素最初存在的形式是什么?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电子是因何出现的?等。这些问题能帮助各小组深入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形成条件,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顺利了解原电池的概念。
在本节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既能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以“小讲师”活动总结实验过程,强化学生的模型认知
实验教学并不只是停留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面,高中化学教师还应引导高中生去总结实验探究方法,从一个实验中总结出同类实验的操作方式,利用化学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动态地分析化学问题。余文森教授在探究滲透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与手段时提出了“读思达”教学法,切实强调了“表达”行为的重要性,因为表达行为往往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行为,可以具体分析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与探究行为。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可组织“小讲师”活动,由学生扮演“小讲师”,负责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具体现象与实验结论,在化学表达活动中构建化学模型,形成证据意识。
“小讲师”活动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个人展开的独立讲述活动,一种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讲师”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可根据实验教学实际去设计“小讲师”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实验探究过程,强化学生的模型认知意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实验形式是学生分组实验,所以待各小组基本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后,可以组织小组式的“小讲师”活动,即各小组公平选出一名发言人,负责归纳、展现本小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具体结论,且要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形成条件。在这一“小讲师”表达活动中,教师要认真聆听各小组的探究结论,并汇总各小组的关键论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流方向书写化学反应式,而且还能自主分析电极材料、电解反应与反应类型,最终总结出关键结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了方便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表格,汇总电解反应中电子的形成、电流方向等关键信息。根据这一表格,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已经能初步猜想原电池的构成,即电极、电解质溶液、导线。接下来,学生可以继续在分组实验中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进而再一次参与“小讲师”活动。
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十分理想的,足以证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四、以拓展实验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创新意味着高中生要对原有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寻找更适宜的实验设备和污染较小的药品,优化实验步骤,突出实验现象等,对高中生的学科知识、探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突出且长远的教育价值,高中化学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常规实验,支持学生进行问题假设。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可设计拓展实验,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实验创新与科学创造活动,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设计拓展实验时,教师可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拓展实验的主题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且要以学生的实验探究经验为基础,保证拓展实验的难度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二,不必拘泥于固定教材、学校资源,教师应根据拓展实验的具体需求引导学生去开发、应用生活素材,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拓展实验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教师不可过多干预,要支持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姿态完成拓展实验探究任务。
依然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在课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原电池的基本构成部分、工作原理与形成条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拓展实验任务:任何材料都可以做原电池的电极吗?是否必须要使用电解质溶液?这两个问题可激发出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主动在实验中验证各类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离开电解质溶液之后是否能形成原电池,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待设计了这一拓展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则可自主搜集实验材料,验证各类材料是否可做原电池的电极,进一步探究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深入思考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如此,学生可以在拓展实验中实现自主发展,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以实时辅导突出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目标从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两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其中便强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人文素养目标,《标准》在解读核心素养理念时也强调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人文精神层面的具体要求。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应根据实验主题渗透绿色教育、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验行为突出人文内涵,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通过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使高中生及时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以“氯气的性质”实验探究教学为例,在实验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强调严谨求实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意外都要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如果无法验证氯气的性质,则要反思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步骤是否规范,不能为了追求好的结果而虚构实验事实,一定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要如实记录实验操作步骤,以便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经过告诫与提醒,学生普遍能严肃对待本轮实验任务,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却依然存在浮躁、不认真、不周密的行为特性,没有认真记录全部的实验现象,导致他们在分析氯气性质时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此,教师要留出时间组织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一定要认真仔细。待实验结束后,由于氯气有一定的危害性,教师应趁机组织学生全面学习有害气体、液体的排放与处理方式,据此渗透生态绿色环保教育。告诉学生要时刻爱护环境,不能因为个人失误损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爱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在生活中也要遵守低碳生活的具体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必要的、关键的,教师应全面分析实验教学的特性[2],既要以生活情境创设良好的实验探究氛围,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实验创造与实验表达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全面优化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梅虹.依托化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化学课堂[J].考试周刊,2020(77):121-122.
[2]何逸萍.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0(22):14.
作者简介:李莲静(1973— ),女,汉族,福建永春人,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本文系福建省永春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新教材体系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立项批准号:YJ1451-01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中学生物学(2022年3期)2022-05-13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4-28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4-28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科教创新与实践(2022年1期)2022-04-20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教育界·上旬(2017年9期)2018-01-17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旬(2017年9期)2017-11-18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