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读图时代下的《老照片》图文关系研究

读图时代下的《老照片》图文关系研究

时间:2024-01-21 1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卢婷婷

摘要:近年来,“读图时代”成为人们常常探讨的一个热门词汇,关于图像将代替文本的言论也呼之欲出,那么,图像与文本到底是什么关系?图像在说明文本,还是文本在阐述图像?实际上,关于图像与文本关系问题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本文将以近些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老照片》杂志为例,探讨其形成的独特图文关系。

关键词:老照片;读图时代;图文关系

“读图时代”不仅是当下一个有相当代表性的观点,更是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学者始终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事实上,关于图像与文本关系问题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早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认为“世界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主张“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1]。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大胆宣布“景象社会”的到来,阐释“一切生产、流通和消费行为都转化为形象”[2]。80年代末至今,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理论家致力于研究关于“视觉”、“图像”与“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读图时代”研究热

“读图时代”是艺术传播学界对信息传播当下阶段所做的理论概括,指的是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全球化条件下迅速蔓延,在各类媒体占据显要地位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正如保罗·M·莱斯特在《视觉传播》中所说,“有很多迹象表明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们大量充斥着报纸、杂志、书籍、服装、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我们的社会正在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3]

正是在市场化、技术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广泛影响下,一切时间和空间都被空前压缩,加之由于受众的快速阅读需要与图像的视觉效应互动发展,以及多元化媒介配合,使得视觉传播迅速发展。美国著名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预言,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读写主要针对的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符号,而视听则针对声音和图像。“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4]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蒲教授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对“图像时代"的含义做了理论延伸。他认为,“图像时代”的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生产息息相关,原先的印刷媒介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由此产生了种种视觉图像化现象。文字不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唯一的信息获取方式,视觉图像成为改变我们思维和生活的变革力量。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也指出,“读图时代”涵盖了影视、广告、卡通以及图片的传播,人们以图像的方式对社会信息的获取比重占据了总量的60%至70%。[5]这一切预示着,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的转型期,快捷化、平面化、大众化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

二、读图时代下的《老照片》

国内第一本被业界和学界推举的杂志书《老照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办于1996年,这本杂志一经面世,便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分析《老照片》杂志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它不仅有传统书籍的文字即语言符号,又有大量照片(图像)即视觉符号,更为关键的是二者的关系又不完全等同于插图书籍、儿童图画书、漫画、摄影杂志等其他图书类型中的图文关系,以图像为主,与文字符号是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语言符号是一种由“概念”和“音响形象”构成的两面的心理实体。在语言中,“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6]这本杂志中,其能指是“老照片”三个字,其所指“概念”则比较复杂,按照他的符号学理论,其所指是距今有一定年份的过去的照片,时间通常在二三十年以上(旧照片)。这种新的图文结合的文本样式(图文书),附着了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特有的集体审美诉求,即一种怀旧的文化意象。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因此,“老照片”现象引起的巨大关注,用今天的“图像转向”、“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理论背景来阐释,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有论者直言:《老照片》丛书的出版,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进入“读图时代”的标志性事件[7]。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表达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图与文的结合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文本样式。那么,在这种图文结合的样式中,图像与文字组合的符号表象与其背后的深层意味,就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

三、图文互释关系的《老照片》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照片不仅是一个图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它还是一种踪迹,是直接从现实摹印下来的某种东西,犹如一个脚印或一个死者的面具。”而《老照片》杂志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者说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大量老照片的使用。这些照片构成的图像,不仅是对现实的摹写,也是对现实的阐释。在这种老照片所构成的场域中,读者的怀旧情绪和历史回顾心理清晰表达,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文世界被构建。

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认为,图像“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认识到观看(看、凝视、扫视、观察实践、监督以及视觉快感)可能是与各种阅读形式(破译、解码、阐释等)同样深刻的一个问题,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可能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8]在他看来,图像——视觉再现是与文字——语言再现同样重要的再现形式,也不可能完全用语言再现的理论来阐释,而就其本性而言,图像是符号性的也是语言性的,它是图像语言。他将形象(图像)和文本(文字)结合起来的合成的综合性作品界定为“形象文本”,具体到图文混合媒介中,他说:“这种形象文本的规范结构涉及语言与视觉之间直接的话语或叙事缝合:文本为照片做解释、叙述、描写、标记或代言;照片则为文本插图、例示、澄清、寻找理由或者编制文献。”[8]图文互释在图像与文字间形成“互文性”,使文本更具张力。

这正好可以用于阐释《老照片》中的图文关系,这本杂志是以照片为中心,图像与文字密切联系、彼此依赖、相互阐释,共同建构了独特的文本形式。具体来说,其一是文字用于说明图像,例如,描写历史背景、叙述照片的来历或流传情况、标记其中人物身世及人物间的关系等基础信息;其次,文字则用于阐释照片的意義,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或从图像中引申出相关事件,进而抒发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人生的感怀。

加拿大学者诺德曼认为,图画书中蕴含着图像与文字两种符号系统,这两种符号必须“合奏”才能交融出图、文兼具叙述功能,且搭配巧妙的优秀图画书[9]。《老照片》的成功,正是对这种图文互释关系的恰当运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样式,《老照片》既是图与文的紧密结合,在视觉上又突出照片,是介于画册与图书之间的一种读物。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视觉经验与语言类似,二者都是传统约定俗成的活动。图像(视觉符号)就像文字(语言符号)一样,是人类情感传达和文化表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我们通常受过如何阅读文字读物的训练,通过词句、语法等,去解读文字文本所表达的准确意义。同样,图像是有待解读事物的可见语言,图像中蕴含的意义,需要被一套公认的能够进行有效交流的符号来破解,到那时,图片也就具有了类似文字文本的功能了。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译文}l;版社,2004年第l版,第94页;

[2] [法]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 [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46页;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154页;

[5] 转引自谢昌军《读图时代与受众的读图心理探究》,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7年4月;

[6]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 魏泉.为历史打开一扇奇妙小窗:从《触摸历史》到《图像晚清》[J].博览群书,2002(7):35-37.

[8] 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Nodelmam,Pery.WordsaboutPictures:TheNarativeArtofChil.dren"sPictureBoks[M].Athens:UofGeorgiaPres.

猜你喜欢读图时代老照片老照片足球周刊(2017年15期)2017-09-16老照片足球周刊(2017年16期)2017-09-16老照片足球周刊(2017年5期)2017-06-26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老照片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老照片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读图时代的文字符号发展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3期)2016-10-31“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老照片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