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文兴林,卢艳芳,陈华,廖娟彬,郭佳
(赣州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是指原发在淋巴结外的一种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所增加[1-3]。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患者会出现诸多的生理不适,但难以通过肉眼辨别进行确诊。且临床调研统计发现,约40%的恶性淋巴瘤发生于结外器官,部分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器官,以韦氏环、脾脏等较为常见[4]。近年来研究发现,结外淋巴瘤缺乏典型性,且较为顽固,复发率高[5]。临床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复发,从而增加治疗难度。以往对于这类疾病,多需行病理学检查,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且所需时间较长,限制临床工作的开展[6]。随着临床对原发结外淋巴瘤检查方式的逐渐多元化,其中以18F-FDG PET-CT 显像的运用率较高。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疑似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18F-FDG PET-CT显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疑似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39 例,女 29 例,年龄 20~83 岁,平均(55.23±9.32)岁。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分别对68例疑似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给予病理学检查与18F-FDG PET-CT显像进行辅助。
以PET/CT 检查进行18F-FDG PET-CT 显像时,显影剂18F-FDG为本院PFT/CT中心所有,其放化纯度>95%,且以PET/CT仪进行全身显像。扫描前空腹4~6 h,且空腹血糖<8 mmol/L。患者安静休息15 min后,保证其体征稳定性,然后于手臂静脉注入显影剂18F-FDG,剂量为3.7~4.8 MBq/kg。注射后,让患者保持静卧45~60 min,然后引导患者排尿,排尿完毕后,对其进行全身PET/CT扫描,扫描范围为颅顶至股骨上端。对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其参数设定为:电压120 kV、电流160~200 mA、螺距0.75。在横断面图像扫描时,要发射显像同层的CT 横断面图像展开衰减校正,然后以迭代重建的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进行PET 图像重建,其中由30 个子集、2次迭代组成。
病理学检查时,需先确定病灶,然后以手术探查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的方式进行。所有图像均经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审阅,同一患者检查报告上,需由3位医师同时进行审阅,审片结果至少有2位保持一致,则可以确诊。同时,PET/CT图像需要采用肉眼分析与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半定量法进行分析,得出SUVmax。
1.3 观察指标 参照病理学检查结果,对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后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病理学检查64 例确诊原发结外淋巴瘤,以18F-FDG PET-CT 显像进行检查时,确诊56 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
CT 检查时,确诊49 例,诊断准确率为76.56%,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准确率高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 和18F-FDG PET-CT 显像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比较
56 例经PET/CT 确诊的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经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相关淋巴瘤19 例,其SUVmax 为(7.5±2.3);
弥漫大 B 细胞型 27 例,SUV-max 为(15.8±7.6);
NK/T 细胞型 10 例,SUVmax 为(13.2±4.3)。
当前,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定义存在较大的争议,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临床研究发现,多数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在早期初次体检中,无明显异常,即无明显肿大淋巴结、无明显肿大纵膈淋巴结、白细胞计数范围正常[7-8]。因此,易被患者忽视。但对这类患者实施手术探查,可发现原发病灶附近淋巴结群存在明显被侵犯的现象,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复杂化的状况下,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数量增加。如果未及时确诊,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会不断恶化,可转变为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9-10]。因此,临床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应重视。但临床实践发现,原发结外淋巴瘤发生部位过于隐匿,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辨别和确诊,限制了临床进一步治疗工作的开展[11-12]。CT 作为临床相对典型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案,能检测出60%~90%的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病变,但其对于正常淋巴结、脾脏、骨髓等灵敏度较低,在早期病变时,这种检查方式无法确定其受侵犯状况,诊断效果一般。PET 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方式,对于淋巴瘤的灵敏度相对较高,且特异度低[13]。PET在胃肠等器官中,会出现FDG生理性摄取较低的现象。部分良性病变,如炎症、结核等,也易出现这种症状,从而使疾病假阳性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受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检查方式逐渐完善,PET-CT 技术兴起且运用[14]。随着PET-CT 显像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原发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15-16]。与单纯的PET检查方式相比,PET-CT能准确鉴别肿瘤与生理性摄取的形式,尤其在黏膜组织、骨髓与胃肠系统等病变鉴别时,效果较好[17]。且在参考病理学检查时,PET-CT显像技术能辨别肿瘤性质,及时进行病理划分,从而保证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64 例,在以18F-FDG PET-CT显像进行检查时,确诊56 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
CT 检查患者确诊49 例,诊断准确率为76.56%。56例患者经PET/CT确诊的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经病理学检查时,有19 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瘤,以炎性病变为主,在PET检查中,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的现象;
有27 例为弥漫大B 细胞型患者,病灶形成肿块时,有较高程度的FDG 摄取,在病灶解剖中,病变相对不明显;
有10 例为NK/T 细胞型,其是一种侵袭性较高的原发结外淋巴瘤,其原发于鼻腔内部,侵袭性较强,因此,其FDG摄取程度相对较高。在对这些患者进行PET-CT 检查时,能通过SUV 的最大值,确定其状况,从而达到疾病辨别的目的,效果显著。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 诊断,且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准确率尚可,且可结合SUVmax 进行疾病分型,表明该诊断方式具有一定优势。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19-20]。尤其对于部分淋巴瘤患者不能进行病理学检查时,这种准确率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案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以18F-FDG PET-CT显像辅助诊断原发结外淋巴瘤,诊断准确率尚可,临床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本院淋巴瘤病理学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新医学(2022年4期)2022-04-23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6期)2020-07-04淋巴瘤为什么不叫“癌”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3期)2019-06-11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6无误解无伤害关于淋巴瘤,我们只要正解!现代家庭·生活版(2016年11期)2016-11-09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26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3年1期)2013-11-01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8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2期)2004-03-08神圣的洗礼中国青年(1997年8期)199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