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方院校实践育人路径论析——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例

地方院校实践育人路径论析——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例

时间:2024-01-18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左 宁

(长春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行业运营模式的除旧布新、岗位聘用标准的迭代更新等诸多变量的影响下,“就业难”成为民生热议话题。自2020年以来,疫情因素导致国内各行各业饱受冲击。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900万,较2020年增加近40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关注,就业工作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目标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是人才强国、人才兴国的时代要求,更是新时代推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稳定民生的现实需求。教育是思想的碰撞,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2]。创新创业课程如何从思想引领、思维训练、行为指导等方面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促进灵感落地实施,是此门课程的关键价值所在。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实践育人的功能直接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

目前,地方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呈现出广谱覆盖和加速推进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就业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催生了一批小微企业的产生,同时也拉动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体提升。但是,创新创业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融合度不足

创新创业课程的独特性,要求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下确立创新创业理念。但是,部分地方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过程中忽略思想引领、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致使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作只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忽视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二)授课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都是统一印发,不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未能充分体现地域性,对地域性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创业孵化政策表述不清。创新创业课程多拘泥于讲述式教学模式,未能有效、综合运用新型教学方式。

(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多数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辅导员担任。他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虽然能够从思想引领、管理育人、情感浸润等方面给予学生建议与指导,但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很难全过程指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多数地方院校都由一名教师自始至终地负责几个班级或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讲授,单一的授课形式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也阻隔了学生对通识知识的接受与学习。

(四)实践实训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竞赛平台、孵化平台是在应号召、落政令的背景下仓促上马的,使用率不高,且更新和完善步伐缓慢,造成平台功能滞后于市场需求。部分实践实训形式和项目选定脱离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因赛而训的模式造成竞赛平台与专项竞赛密合度过高,重创新获奖、轻创业落地的片面思维局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部分孵化平台没有指定专业教师团队的全程指导,且孵化项目与地域性需求和双创政策密合度不足,孵化项目的成熟度和落地性不高、市场运营的适应性不强。

(五)保障与奖励机制尚待完善

地方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地方院校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绝非一部门、一学科能够解决的教学任务,但未能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部门协同、资源整合,致使创新创业课程的预设目标无法完成。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就此而言,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围绕授课目标的制定、授课的内容与形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平台的构建、保障机制的制定等方面着力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尤其要在地域性关联、政策性链接、社会性需求等方面要做到于宏观处统筹谋划、于微观处落细落实,切实发挥课程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

(一)发挥课程思政功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路径,更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挑战。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紧密融入思政育人要素,善于利用地域资源优势,靶向性引导学生选择就业地区。以吉林省为例,可以通过走访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东北品牌企业、乡村振兴示范点等游学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作用。

(二)优化授课形式及内容,因材施教、多措并举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顺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地方院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思维。创新创业课程应增强实践实训力度,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延边大学试行“小学期”制度,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计划为标尺,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线上指导和线下实践的方式在校完成兴趣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在生源地收集创新创业计划在地区内的可行性信息,并生成实践报告,为后续的项目推进作基础数据收集。长春师范大学以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社团为载体,突破学期性、阶段式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试行“三段式”授课模式,完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引导、实训培养、社会实践、技能补训与经验反哺。第一段,由学院围绕专业特点,本着异同性原则,组织有共同创新创业方向的学生组建团队,指派专人担任团队指导教师,以项目落地实施为目标导向,明确团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基础条件,做到面上全覆盖、点上有突破。第二段,由学校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资源,在校内依托大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突破专业局限和思维瓶颈,通过书院制模式,对学院推送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专业性实训与指导,进而链接社会资源,引入市场运营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催生校内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落地实施,着力推进科教训一体化。第三段,进一步梳理创新创业团队暴露的短板和不足,并给予补训,同时将团队的实践经验传导给校内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学生,逐步形成朋辈互助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善作善成、百花齐放

“教师必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丰厚其文化底蕴,涵养其精神品质,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教师必须成为终身的研究者,才能不断发现教育规律,才能提供合适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有质量的个性化教育。”[3]目前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人数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且多由政工教师或机关科研处室教师兼任。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专业优势、实践阅历都直接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数量充足、素质过硬、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创新创业内生动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以校内教师、企业精英、优秀校友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师资储备,切实保障师资团队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启迪、理论讲授、实践实训等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切实做到教师与学生同向同行,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预期。

(四)构建优质实践实训平台,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实践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实践实训平台构建直接关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成果。地方院校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构建实效性实践实操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活动。如吉林省地方院校要主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链接东北振兴、“创业有你·就在吉林”等地方资助项目,主动引入社会需求,将之作为创新创业实训水平的衡量标准,锚定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通识性教育地位,订单式地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而做到靶向性回应岗位用工需求。持续加强实践平台常驻专业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重视提升创新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紧跟社会岗位对人才使用的标准和要求,在师资软环境和设备硬环境中双向发力,将实践实训平台打造成优秀教师的厉兵场和学生追逐创新创业梦想的起跳台。长春师范大学积极构建“青松开讲”志愿服平台,将“青春走边防·长师拥军情”红色文化宣讲服务团、“青春学伴+”助残支教服务团、“创青春·赤子荣师”创业服务团的志愿活动与创新创业梦想植入和项目路演融合一体。自2010年至今“青春走边防·长师拥军情”项目以宣传吉林省内红色文化和慰问省内边防驻军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和双创实践活动,并创作“青春方阵”军旅题材的系列视频,孵化了“吉林省东红映像传媒有限公司”;
自2018年至今“青春学伴+”与伊通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对点支教志愿服务和双创实践活动,该项目孵化了“江西省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广电校”;
“创青春·赤子荣师”创业服务团是由学工教师指导学生于2015年成立的学生组织,以“校园网络电视台”为校内载体,聚合创新创业学生群体开展实践实训活动,于2017年创建“吉林省赤子荣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入住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了“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社会孵化落地运营”的学生培养模式。

(五)完善制度保障和奖励机制,自上率下、合力育人

地方院校需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工作职能部门,制定人员配置、场地提供、经费保障、校内资源整合的相关制度。要号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指导;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运营环节,体验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引导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与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创业。要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业绩纳入工作量核定、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
对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在实践学分、综合素质考评、荣誉评比中给予肯定;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相继出台若干指导意见。目前地方高校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向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着力夯实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环节,积极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实训育人院校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

推荐访问:实践 育人 为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