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激宇,陈 慧,刘嘉铭,赵 勇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正处在发展变革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变革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阶段,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期[2]。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不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化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作用。安徽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格局。2020 年,“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于安徽省启动,有效推动创新资源不断下沉,促进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一体化,有利提升了安徽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截至2020 年,安徽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达到41.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于全国约4 个百分点,为有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农业现代化相较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来说仍存在一定差距,促进现代化农业动态发展需要诸多要素的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则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提升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市场等客观因素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从而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3]。因此,需不断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打破传统农业的壁垒,提升农业发展效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反向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保障和成果转化平台,成为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因此,深入探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现代化农业持续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术界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趋于多元。诸多学者基于对农业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阐述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推动作用的内在机理及战略路径。陈丽佳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定义为科技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整合和集聚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从而认为农业经济的增长、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实现的[4];
王丹等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有效利用、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内各种科技创新要素,通过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获得更大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能力[5];
高布权、邢鹏、王雅鹏等主要从广义农业科技创新的理解出发,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内容涵盖了农业科技的研发、试验、推广和创新扩散,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力中来实现[3,6-7],实现路径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克服农业资源束缚的问题,从而提高要素产出率,同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生产部门集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7]。
除此之外,诸多学者采用实证方法探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者通过熵权TOPSIS 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进行测度[8-12]。一部分学者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视角探究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董明涛运用综合水平评价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度递减态势[13];
邢晓柳则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探究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均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变动的贡献率更高[14]。一部分学者从科技创新效率的角度探究两大体系的发展关系。程长明等采用DEA 和Malmquist 指数法,分析科技创新支持效率的地区差异,探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其结果显示我国由于技术利用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明显,中东部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规模效益凸显[15]。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市域的视角对安徽省16 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16 市2011—2020 年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综合测度,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
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从区域的视角分析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助力推动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安徽省16 市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两大系统共计24 个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各市统计年鉴以及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补齐。
(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协同论的基本思想,为客观评价安徽省16 市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主要基于对陈丽佳[4]、王雅鹏[7]等学者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分为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环境四大要素,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社会性、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因此,本文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主要借鉴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3,8,13],将其理解为创新支撑、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五大要素。
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概念名词,其主要的内涵是按照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应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管理以及现代化服务体系等条件,达到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等目的,不断缩小工农及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16]。因此,本文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借鉴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11-12,17-19],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本文主要依据相关理论,结合安徽省各地农业发展的复杂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水平,依据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其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五个方面组成,共选取了12 个指标变量(表1);
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共选取12 个指标变量(表2)。本文主要使用熵权法对各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具体划分情况见表1、表2。
表1 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
表2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项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熵权,再根据各指标对熵权进行一定的修正,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本文采用熵权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标准化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差异,因此使用极差标准化消除指标之间因单位和数量级不一致导致的量纲差异。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式(1)(2)中,Xit表示第i项指标第t年的值,Xmax表示指标Xi的最大值,Xmin表示指标Xi的最小值。
2.对数据进行平移处理,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
3.确定第t年第i项指标的比率
4.计算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
式(5)中0 ≤ei≤1
5.计算第i项指标的权重
6.计算指标的综合得分
(二)耦合协调模型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协调方法分析两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系的强度。耦合度模型如下:
虽然耦合度能够反应两系统之间发展的一致性,但有时会受到指标、衡量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协调度的不一致。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价,构建的模型如下:
式(9)(10)中:U1,U2分别表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C表示耦合度,D表示耦合协调度,T表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系统之间存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待定系数α=β=0.5。C∈[0,1],D∈[0,1],C与D的取值越接近1,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越好。具体划分情况见表3。
表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标准
(一)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基于已构建的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运用公式(1)~(7),测得2011—2020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得分见表4,运用公式(8)~(10),测得安徽省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见表4,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见图1。
由表4 与图1 可以看出:(1)2011—2020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综合得分由0.183 上升到0.826 4,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由0.132 2 上升到0.867 6。(2)2011—2013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两者综合得分均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了0.109 和0.211,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增量大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但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科技创新情况。(3)2013—2020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得分达到0.826 4,十年间涨幅超过4.5 倍,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达到0.867 6,涨幅超过6.5 倍。除2019 年出现短暂较大幅度波动以外,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始终高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图1 安徽省 2011—2020 年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图
表4 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
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来看:(1)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由0.392 9 上升到0.920 2,增长了近2.5 倍;
两大体系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逐渐由轻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2)2011—2012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指数均未超过0.5,两大体系发展程度较低,呈现明显耦合失调情况;
2013—2020 年,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20 年,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指数达到0.920 2,达到优质协调阶段。
(二)安徽省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由于资源禀赋与地理优势的不同会对地区发展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16 市2011—2020 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得到安徽省16 市2011—2020 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并对他们进行排名,结果见表5。为清晰对比安徽省16 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对安徽省16 市耦合协调发展指数进行取平均值处理,结果见表6。
由表5 可以看出:(1)2011—2020 年,安徽省16 市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协调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2)合肥市、阜阳市、滁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占据前三名。其中,合肥市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最高,常年占据第一名,耦合协调度由0.647 2 增长到0.817 5,涨幅0.170 3,逐渐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发展转变。(3)淮北市、黄山市、马鞍山市、铜陵市以及池州市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较为垫底。截至2020 年,五市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未超过0.5,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未达到协调发展水平。(4)其余各市的耦合协调度相差不大。截至2020 年,阜阳市、滁州市以及六安市协调发展水平达到轻度协调,其余各市达到勉强协调水平。由此可见,随着“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安徽省16 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由于不同地区客观条件影响,可能会出现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
表5 安徽省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
表6 基于对安徽省16 市发展阶段的比较,将各市2011—2020 年的耦合协调指数进行取平均值处理。从安徽省16 市两大体系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1)除合肥市以外,其余各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普遍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得分,存在科技创新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情况。(2)从耦合协调类型可以看出,安徽省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合肥市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好,处于中度协调阶段;
阜阳市、滁州市和六安市处于轻度协调阶段;
其余各市则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之间,整体差异不大。综上所述,从市域角度来看,安徽省各市普遍存在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滞后,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各市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且发展协调性仍旧处于较低水平。
表6 安徽省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值比较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6 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于对2011—2020 年安徽省16 市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20 年,得益于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安徽省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效能不断显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渐趋于协调,两大体系相互促进,发展趋势较为统一。(2)安徽省各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受各地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影响,不同区域间两大体系的协调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纵观安徽省16 市,两大体系的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相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依据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驱动联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促进两大体系动能的相互转化。
(二)建议
为加快促进安徽省及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围绕各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当地高校、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国家级涉农实验室、农业科技基地等平台为龙头,以省级涉农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为骨干,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延伸,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突出公益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科研机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区域产业不断升级,聚焦疑难问题,大力开展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自主创新的巨大力量。(2)构建大学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区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等多方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市场等关键要素的有效对接,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与“最先一公里”的有效衔接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3)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广服务能力,紧密结合各地区发展技术、人居环境以及产业发展现状,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以及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等科技创新推广力量,建立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技术推广基地等,围绕农村发展过程中重点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产业链推广服务。(4)聚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激发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发展潜力,全面推进基层农技部门的机构建设、条件设施建设以及推广人员建设。因地制宜地设置县、乡、村三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一步提高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统筹县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标准化设施建设,保障试验示范条件和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遴选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安徽省耦合现代化成长相册少儿画王(3-6岁)(2022年6期)2022-07-19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数学物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4-26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电子制作(2019年16期)2019-09-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5年1期)2015-12-19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航空学报(2015年4期)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