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莫 慧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主张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1]。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英语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培养的全过程。”[2]然而,反思目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较难掌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定位以及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深知课程思政的意义,但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无缝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等。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兼具人文性、工具性以及覆盖面广等特点。该课程主要开设的时间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此阶段的学生心理仍不成熟,心态焦躁,沉迷游戏,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公共英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历史重任,所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加强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利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影响高职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思政育人能力,实现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师自我发展同向同行,进而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育人品质。
SWOT是由美国知名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即采用系统思维,从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分析矩阵,把各种影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内容选择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利用SWOT分析法,从“SW-O-T”四个维度,综合分析影响高职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因素,构建SWOT矩阵(见图1),有利于教师“知己知彼”,客观认识自我,把握机遇,从而使培养思政育人能力的思路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图1 关于高职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SWOT矩阵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内部竞争优势客观上反映的是组织结构的竞争力,了解组织结构的内在积极因素能增强个体对自身竞争力的认识,从而克服消极因素。内部竞争优势通常涵盖多个方面,如技能、资产、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等。基于对教师内部组织的分析,可以发现提升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具有以下方面的天然优势:
第一,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工作积极上进,对学生具有自然的吸引力。通过各高校的教师招聘简章可知,目前高校教师招聘的基本条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或者本科以上学历并拥有高级职称,其中大学英语教师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公共英语教师队伍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公共英语教师队伍中的女性教师占比较高,工作积极上进,授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参与度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3]。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体系中,女性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56.48%[4]。
第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对广州A职业学院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调查,发现其中职称在讲师级别以上的人数达到60%以上,且教师们的教学成果较为丰富,不仅指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还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通过对部分其他职业学院官网的检索,发现它们英语课程的师资力量与A职业学院相当。可见,大多数公共英语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其构成的教师队伍属于成熟型,能正确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因此,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优势,能极大地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内部劣势是指一定程度上某种使组织结构不利的因素。客观认识自身的弱点,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通过对公共英语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制约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发展的因素有:
第一,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薄弱,缺乏对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理解。通过对广州A职业学院的大学英语师资调研发现,现有教师团队的专业背景大多源于英语教育、翻译、教育学等专业,并未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于思政教育的学习多数是来自党组织内部的继续教育学习,知识较为零散,导致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较为薄弱,存在学科课程思政的认知障碍,因此,难以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定位以及其融合机制。
第二,教师缺乏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力和整合力,课程思政研究能力有限。为实现学科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或生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应掌握对于多样思政素材的整合能力,才能将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产生协同效应。然而,通过对笔者所在的英语教师团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教师表示“在英语课堂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教学”,70%左右的教师表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难以挖掘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由此可见,对学科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使公共英语教师难以把握“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找到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点。另外,随着各行业内卷现象明显,少数教师在理想信念、学术修养等方面信念模糊、心态浮躁,从而导致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在育人上意识淡漠,在学术上道德失范[5]。
第三,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偏向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行为指导。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广逐渐深化,从课程标准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主张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融合。然而,反观课堂现实,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仍然以教师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部分教师甚至为了“课程思政”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隐形的思政因素显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初衷。另外,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贯穿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实到个体的行为表现中,导致学生缺乏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为此,公共英语教师急需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外部机遇是个体及团队发展可利用的优势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深化,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团队的组建是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来自新时代“大思政”格局的新要求,同时也来自教师自身思政能力培养的需求。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有其必然性:
第一,国家及高校对于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6]教师的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效果。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政能力素养,构筑思政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教育部正着力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建设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项目,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鼓励各级各类教师挖掘所教学科的思政内容,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鉴于此,公共英语教师团队应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契机,组建高质量的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团队,提高自身课程思政专业化能力,凝聚育人合力。
第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支持。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格局,也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互联网+教育”不仅打破空间的局限,同时也解除了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物理时空限制。首先,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团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内部研讨,还可以与全国其他同行的学者开展线上跨区域交流;
其次,随着MOOC和SPOC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可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进而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式。
第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通过检索关键词“课程思政”及“大学英语”,截至目前发表的论文高达2232篇。通过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的主题丰富多样。分析文献的主题分布可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题聚焦在“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等方面。前期的实践研究成果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团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英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与经验借鉴,由此便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展开有效的师资培训。
第四,大学英语教材课程思政内容丰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大学英语教材逐渐具有了多样化、多元化等特点,且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因素,如余建中等编写的《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张连仲等著的《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郑树棠等著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等。各版本教材中的内容选材广泛,涉及不同的主题如科技强国、文化遗产、跨文化交流以及思想意识等,且贴近社会与生活,注重职场通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合理把握“基础英语”与“职业英语”比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教材的思政内涵,则将充分发挥外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优势,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外部挑战(Threats)
在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中,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随。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因素,能够更加理性地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缓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公共英语教师仍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成果评价机制亟待完善。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与其相关的支撑制度尚未完善,如课程思政教师的激励机制及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相关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项目上,并未落实到教师与学生本身;
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以成果导向,即学校基于成果的量化结果给予单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然而,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内涵式教育,周期长且难以以量化标准进行界定,单一的评价方式较难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能力自我培养和自我修炼的主动性。
第二,教科研与其他工作的冲突。首先,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例如,以广州A职业学院为例,根据专任教师工作量的统计,目前平均每位英语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高达150位左右,教学压力较大。其次,随着各行各业“内卷”现象的出现以及教师职称条件的严格,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赋能自我专业化成长,突破职称竞争的困境。最后,在后疫情时代,学校作为人员密集的主要场所,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防疫工作,共筑校园安全。然而,教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除了学校工作也有家庭需要维护,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监测自家孩子的网课学习以及身体的健康。因此,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之间的矛盾,让教师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探索。
第三,错综复杂的潮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最近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学生群体是我国互联网用户中网民职业结构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3.7%[7]。可见,新媒体时代是青少年的时代,学生是现代流量产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除了教师和课本,还有宽广的网络世界,如游戏、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然而,网络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消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正逐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个体意识强、心理因素复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现实、回归课堂,是目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影响高职英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WOT矩阵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试图探索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期从多角度、多维度提高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一)S-O策略: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高课程思政认知水平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认识到“育人育才”既是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教育目的和教师职责所使然的[8]。因此,为提升公共英语教师思政专业化能力,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提高课程思政的认知。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的分享,积极参与同行之间关于课程思政的研讨,了解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以及学习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以“复旦新学术外语大讲堂”为例,“复旦新学术”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创设的一个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其中也包括关于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所以教师可以基于学术共享平台,参与学术群体的研讨,学习优质学术内容,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其次,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学认知。高职院校虽然是以职业定位,以成果导向,但是作为高等教育,同样需要关心学生良好品性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职场通用能力,更要注重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获得职场竞争力。
(二)S-T策略:积极挖掘互联网资源,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整合力
随着信息传递的方式日益便捷,海量的网络资讯不断地冲击现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著名的教育学家张楚廷先生曾在其“五I”课程理论中,提出课程是以“信息”为基础,且“信息”是以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将情意、态度、信念、期待等情感因素作为课程的内容[9]。为此,教师要充分理解“信息”内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陶冶;
同时,要与时俱进,因事而新,充分利用时事热点传递科学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元素整合力。因此,首先,学校应该组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构建完备的思政政治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政觉悟和敏感性。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积极挖掘符合课程特性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同时,攫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工作进行思政开发,如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另外,教师可基于网络热点话题进行思政探索,引导学生对热点时事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W-O策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随着IT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已经走进每一间教室。作为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新方法,使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积极探索适用于教学的趣味小程序或软件工具,辅助课堂教学,进而构建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其次,随着MOOC以及微课资源的丰富,教师可借助SPOC教学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通过SPOC平台,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追踪学生学习进度,从而使英语课程思政更加立体化,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和更新课堂互动设备,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探索如何基于互联网技术,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关注一些与学科主题相关的国内或国际上的公益活动,并以PBL教学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以及为他们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四)W-T策略: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
促进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自我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动力”。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能调动教师课程思政主动探索欲。因此,高校应基于国家政策指导思想,建立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指导小组,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首先,学校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学院合理细化各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维度和核心要素。在验收课程思政项目成果的时候,既要关注结果,也要重视过程。例如,不仅要关注教师相关成果的发表,更要考察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是否嵌入课程思政要素以及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其次,在评价方式上,要多维度、多角度进行多元化评价。如果说学校行政领导是构建课程思政的指导者,那么教师和学生则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者,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同时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以形成性评价方式综合考察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最后,学校应建立适当的激励和保障举措,调动教师的课程思政探索欲以及协助教师处理生活与工作的矛盾,尤其是在后疫情期间。例如,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无论是在绩效考核还是职称评定上给予适当的倾斜,由此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另外,学校可以依托教师工会和党支部组织一些福利性的社会服务,帮助教师缓解生活上的部分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
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应联动国家、学校以及教师自身,形成教育合力,协作育人。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政策的支持,细化和深化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内容,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多方面为学校及教师提供建议和指导;
学校应充分理解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的内涵,制定相应的举措如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分享与交流,加大对英语课程思政队伍的培养力度,推动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
教师应积极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认知,加强自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政觉悟,同时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多元化地开展思政教学,促进学生“乐学”和“好学”,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