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兵
钢琴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需要演奏者进行细致的二度创作,即在将特定的乐谱转换成听觉艺术的过程中,赋予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情感意蕴,还原其应有的艺术水平与欣赏价值,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要想实现此种艺术目标,除了依赖演奏者娴熟的钢琴弹奏技巧之外,更依赖于其敏锐的乐感能力。
关于钢琴演奏乐感能力的概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对乐感能力的概念尚未形成具象化的定义。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是这样叙述的:音乐感或者是音质感,泛指对音乐进行欣赏、理解、表现或创造的特征。具体来说,音乐感主要包括两类要素:一是与生理调节有密切关系的要素,诸如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音色感等;
二是综合性的要素,比如音乐想象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审美感、音乐形象感等。叶纯之、蒋一民的《音乐美学导论》对“乐感”的定义是:音乐感觉(俗称“乐感”)主要是指人对音乐的心理体验,可以理解为在生理上具有正常的听觉能力;
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音乐审美感受,由此形成理解、欣赏音乐的能力。另有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捷普洛夫在《音乐能力心理学》中引入音乐感的概念并且将其定义为:音乐感主要表现为对特定音乐作品的体验能力,是以相当准确的、分化的感知和音乐听觉为基本前提,包括音乐接收、音乐理解、音乐欣赏等诸多内容。
综上所述,其共同点均以欣赏者的视角,诠释了乐感是主体对音乐艺术的一种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能力,表达了听众对其定义进行的心理和内容描述过程。那么,我们考虑是否还可以依据钢琴表演特征,站在钢琴演奏者的视角去定义“乐感”呢?不能忽略的是钢琴演奏者主体审美器官。音调、音质、旋律、节奏赋予听觉器官的感受力,这是表演者心理活动的直观感受,亦是艺术从业者必备的乐感能力,而后方能为钢琴欣赏、创作、表演注入内生动力。此外,钢琴演奏者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进行深切体会,尤其是能够与特定钢琴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精神境界共情,产生独特的思维活动,并将其再次融入钢琴演奏过程中去,为艺术表演注入个性化精神和灵魂等,毋庸置疑,这是对钢琴演奏者乐感能力更高层次的职业素养要求。
乐感培养对钢琴学习的重要性研究
1.培养乐感能够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
传统钢琴学习的过程被很多人打上的标签是“门槛高”“枯燥”“难以坚持”“周期长”“机械化”“无休止的技术技巧练习”等,如果学生缺乏对钢琴演奏的浓厚兴趣,缺少对这种艺术形式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审美追求的体验与领悟能力,仅仅依靠单一的识读训练和机械的练习,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弹奏出的作品也会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乐感能力的培养重在提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体”和“悟”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对钢琴作品进行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其次是在钢琴学习、弹奏与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将个体置身于美妙而又丰富的音乐世界之中,感受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此激发其持续、长久的学习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感,从而以积极的、享受般的心态面对钢琴艺术,大大提升其学习效率。
2.培养乐感能够提升学生钢琴弹奏的技术水平
培养乐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而且可同步提高其对不同演奏技巧、声音效果的感知能力。同时,在保持原有钢琴演奏技术、技巧方面的精确性的同时,还极大增强了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更大限度地还原了钢琴作品应有的曲式旋律、风格特征、音质音效等。
3.培养乐感能够增强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高水平的作品要求具备高感知力的乐感,即要求演奏者丰满的情感表达,其能够深切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换言之,高水平乐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演奏者准确、完整地揭示音符背后的情思,深刻领悟作曲家的构思和意图,从而准确地表达钢琴音乐的情感内涵,生动地再现音符背后的音乐形象,深刻地诠释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等。正如侯克娜所说:“钢琴演奏家要能够追思现存音乐作品的原旨,发掘其中真谛,充分理解作曲家的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善于将音乐表面的简单音符转化成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有赖于较高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无形的’‘内在的’‘思想性的’特征,是钢琴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
4.培养乐感能够提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个性化创造能力
从钢琴表演与创作的第一视角来看,能够顺利地弹奏具体的钢琴作品是其基础条件,还原该作品应有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实现其欣赏价值是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角色转换为作者,换位思考该作品的表达“意图”或“目的”,通过赋予其特殊的情感思想,升华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依据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情感历程,独立自主地进行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更为关键一点的是乐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表演者对钢琴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怀。
1.加强听觉能力的培养
从音乐神经学角度分析钢琴表演活动,主要是通过高低、强弱、长短、节奏等不同的声音变化传输到听觉系统—大脑—心理活动—情感表达,这一系列的联觉连锁反应表达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和特殊的思想情感。这要求一名成功的钢琴演奏者首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钢琴音乐鉴赏者,方能呈现出良好的乐感能力。
钢琴集体课讲究科学性与适用性,真正能体现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生就业优势的是钢琴的应用能力,因此移调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移调练习时,可以与连音、断音、双音、跳音、和弦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调性概念的同时,也能够使其正确地分辨各种调性特征,由此准确地把握各种钢琴弹奏方式。在小课进行复调练习时,教师集中训练学生的听觉和思维,能够使学生自然地把握复调的层次感、线条感以及对各种声部的控制能力等,从而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乐感能力。
2.增强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提升学生的乐感,还要求弹奏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贯穿钢琴演奏过程中,不仅对钢琴声音长短、高低、强弱进行感受,还要在内心深处对所产生的音乐形式与音乐形象进行主观领悟,比如强弱、高低、张弛的想象等。此种想象能力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钢琴弹奏者能否为广大听众构建起一系列完整的音乐形象和意境,决定着钢琴作品感染力的大小等。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合式教学备受学生的青睐,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差异化的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形象、音乐风格等,便于学生把握不同风格钢琴作品的灵魂。多媒体教学辅助构建的不同音乐形象同样可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因此,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用难易不同、风格迥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强化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认识。除此之外,钢琴表演想象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之外,还可以在其他场景进行实现,如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在频繁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新现象,逐渐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情感投入意识
钢琴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是表达真善美的途径。由一定数据和实践经验证实,在钢琴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对作品的情感投入越多,获取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因此,对该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有时,评判一位钢琴演奏者的乐感能力,取决于表演者是否将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每一段的主题进行体验式的想象与理解,是否在表现作品的强弱张弛、轻重缓急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作品原作者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主客体情感的有效契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情感投入意识,时刻牢记“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的钢琴创作与表演原则。教师可在课堂导入时向学生介绍钢琴作品的概况,如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作家思想与生活环境等。在视奏全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织体的曲式结构与立体层次,聆听和声的风格,体会音色的变化与节奏,由此领悟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钢琴语言的方式,对此种情感加以演绎,赋予钢琴作品灵魂和思想,使整个音乐作品的乐感显得丰富而饱满。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还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文学、艺术、音乐、心理等,既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同时也要依靠钢琴教师专业化的引导和培养活动。
1.关于在“放松”中培养乐感的问题
很多钢琴教师普遍认为钢琴弹奏中的“放松”是一门技术,但本文认为放松更多是一种状态。我们通常在睡觉时是一种保持静止的放松,这种状态具有持续性,而钢琴演奏中的放松则属于动态中的放松,具有时间局部性、瞬间性的特征,表达一首完整的乐曲是一种“张”与“弛”之间的间歇与停顿,有时“此刻的静止”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待动”。本人授课时,经常举例弹奏大曲目要像跑马拉松一样,让学生在曲目特定位置“积极地休息”,目的是在作品暂且不用力的时候,身体部位得到暂时的“放松”,将体能用到需要合适表达的地方,在毫不费力、舒服的状态下大脑才能更多地去思考“乐感”的问题。
乐感是一种感受和实践,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形容,手指好比在前线打仗的战士,必须要有畅通无阻的后方来支援。这里的“畅通无阻”,应是指每个身体部位环节的放松,也就是说从指间到脚间,夸张点说甚至是头发丝,每个细胞都要参与到放松的“通道”里。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任何的放松都是相对的概念,放松不等于“松懈”,外表放松而保持中通的力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大量地体会和实践,直到稳定住这种肌肉记忆。有些教师采用让手臂向琴键“自由落体”的方法,有些教师用起手前提起“吸气”、落下去“呼气”的感觉协助放松,或是让上肢力量前倾一定角度,摆动手臂来活动上半身。本人经常让学生在弹奏乐曲之前,先弹奏四个八度的音阶练习,不同的是,加进来同向和反向的方法,类似于音协考级7级以上的基础练习,我习惯称为这种弹奏方式为“上分合上、下分合下”,这种模式同样可以运用到半音音阶、三六度音阶或是具有模式化的音列练习当中。如此一来,由于音域的问题,学生在手指的跑动中不自主的前倾或是后仰身体,能更好地体会身体的重心交错,四个八度的音阶是长句子跑动,因此稳定而来的“感觉”状态可以直接套用到一些练习曲中,而古典作品中的乐句长度一般比大型练习曲要短,因此可以“复制”这种放松的状态反复体会。
2.关于平衡技术技巧和乐感表达的问题
在钢琴快速弹奏中保持良好的乐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课题。例如一段要求通过很快的演奏速度来表现激动、热情和急促等情绪的音乐作品,如果演奏者的演奏速度达不到乐曲演奏的标准,就很难表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随着演奏者所演奏钢琴作品程度的加深及难度的提高,对弹奏中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快速钢琴作品演奏时,需要学生的腰腿部下肢力量的支撑,并协调脖颈、肩膀、胳膊、小臂上肢力量共同参与弹奏,平衡放松与力量的关系是学生练习的基础。这里,我们要感谢心理学、音乐神经学和生理学肌肉解剖等学科带给我们的启示,手指在快速运动中,除了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外,更多的肌肉群还参与到了钢琴演奏的组织中,各部位肌肉组织的张弛和骨骼的物理运动,直接影响到了钢琴击弦机系统的运转,音色是否圆润通透、音量的大小、清晰度与颗粒性以及泛音的效果等,这都取决于演奏者当时的生理运动状况,因此只有解决好肌肉群放松与力量控制的平衡关系,学生才能保证音质。关于音乐学与生理学的跨界讨论,学术界早在多年前就已展开,而在实践教育研究中也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进行尝试。
3.关于在慢速练习中培养乐感的问题
有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一拿到新作品,就急急忙忙地双手快弾“过瘾”,根本不管音乐上的磕磕巴巴,谱面上也总是丢三落四,也不讲究弹奏的技术方法,过于强调自以为是的情感表达,这是极其不正确的,会给后面进一步学习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个不断巩固错误的过程,演奏上的许多不良习惯就由此养成。初次接受训练的学生,要选一些低于他们自身实际水平的作品。视奏时要慢速弹奏,建议合着节拍器,稳定后再逐渐提高速度,直至自己能驾驭的速度稳定后再进行倾向乐感的表达。慢速练习,保持音乐的完整性也是打磨乐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4.关于在集体课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问题
钢琴集体课中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基础较弱的学生,这些学生主修为非钢琴专业,尤其是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音乐教师市场供需量达到空前盛况,因此解决“个别课”和“集体课”的教与学的矛盾是当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挑战。国外相关资料反映钢琴集体课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被推广,如美国一些普通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有开设钢琴集体课且体系完备。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带领的教师团队做了非常好的应用钢琴集体课教学典范,其采用“钢琴+弹、唱、编、创作、协作”教学策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综合感知和应用能力,团队独创的教材也非常讲究科学性、适用性。近年来数不胜数的优秀教学成果也证明了师范类高校音乐生的就业优势。但不乏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技术”不行,本人认为抱有这种思想和态度是极为不妥的。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让教学成果速成,会让集体课学生选择即兴伴奏的曲目去参加考试或者演出,完全忽视钢琴中技巧的问题,也容易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和伴奏技巧分离,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编配与伴奏训练上,容易造成学生弹奏技术和即兴伴奏应用相脱节现象,大量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应用钢琴+传统钢琴的教学策略是目前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应当成为教师重视的问题,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谱”,这个谱不仅局限于“西学”之谱。在长期的钢琴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直觉、体悟等非理性能力的发展,新时代需要“有温度”“有情怀”“有思想”的钢琴演奏者,并不是纯粹的“知识人”“技术人”“工具人”。诚然,音乐有知识技能被物化的形式,而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要关注“以学生为中心”这个命题。不具备乐感的学生演奏出来的音乐犹如“死物”,音乐教育不等同于音乐,更多的是我们需要借助音乐来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什么技术娴熟的学生弹奏出来的作品毫无“感觉”,为什么有些非专业人士唱歌却更打动人,我们的音乐教育中还缺少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钢琴演奏弹奏钢琴弹 奏诗林(2023年1期)2023-03-22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纸钢琴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6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钢琴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3-04半夜敲门爆笑show(2015年1期)2015-03-26漂亮的钢琴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1期)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