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骨梭形细胞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骨梭形细胞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时间:2024-01-13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雨微 曾伊凡 何雨倩 陈 悦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 (湖北 十堰,442000)

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常发生于胃肠道、肺、子宫、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较少见到侵犯骨骼和肝脏,近期我院收治1例骨梭形细胞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远处转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47岁。因“右侧胸背部疼痛4月余”在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上腹部及胸部CT平扫+增强提示肝内弥漫性结节样弱强化,右肺下叶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考虑多中心性肝癌及转移可能,椎体及附件多发骨转移表现。诊断考虑原发性肝癌 BCLC分期C期(脊柱旁并邻近椎体及附件多发骨转移?),予以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及索拉菲尼治疗。服用索拉菲尼治疗时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及发热,遂来我科进一步治疗。起病以来患者体重下降4 kg。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史。查体:T 38.5℃,全身皮肤见散在斑丘疹,部分有破溃,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肋下2 cm,质地中等,脾脏不大,腹水征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4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9.1%,淋巴细胞百分比18.7%,红细胞计数3.83×1012/L,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计数165×109/L。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53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55 U/L,碱性磷酸酶365 U/L,白蛋白29.2 g/L,余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PIVKA-Ⅱ 40.07 ng/ml,甲胎蛋白及糖类抗原均正常。肝脏彩超示:肝内实性结节(肝癌可能)、肝硬化;
上腹部增强CT示:肝脏、脊柱肿瘤,淋巴瘤?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脾大;
上腹部MRI平扫+增强示:肝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
胸椎MRI平扫+增强示:颈、胸椎椎体及附件多发异常信号,肿瘤性病变(转移?)首先考虑;
腰骶部MRI示:L5-S3椎体多发肿瘤(转移?);
PET-CT检查示:肝硬化伴实质密度不均,胸9椎骨质破坏(邻近椎管略狭窄)并右侧椎旁软组织肿块代谢散在增高,骶椎骨质破坏代谢稍增高,胸3椎、胸6椎、腰5多发高密度结节代谢无异常增高,右侧股骨中上段局部密度增高代谢增高,全身其余探测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病变及转移征象。入院后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病毒性肝炎、结核、特殊病原体感染(布鲁士杆菌、绦虫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所致的肝脏及其他部位病变。因患者诊断不明确,进一步完善第9胸椎及椎旁软组织、肝组织病变部位穿刺活检,病检结果均考虑良性病变。经过全院会诊,考虑药物性皮炎,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小,但是肝脏占位性质仍不明确。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出院。患者后于西安一家教学医院就诊,诊断仍不明确,该院考虑患者肝脏及其他部位病变,不能排除与特殊病原体感染有关,建议患者服用多西环素及利福平治疗并动态观察,院外患者无特殊不适。

半年后患者因“双下肢疼痛3个月,加重伴左下肢抽搐10余天”再次到我院脊柱外科治疗。胸腰椎MRI检查结果同前。骨盆MRI示:腰骶椎、骨盆、双侧股骨多发骨质信号异常,转移性肿瘤可能性大。再次行腰5椎体、左侧髂骨、左股骨上段肿瘤侵犯部位取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患者因左侧股骨上段病理性骨折行左髋关节病损切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取左侧股骨髓腔、左侧股骨颈病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伴有细胞异型性,考虑梭形细胞肿瘤、间叶源性恶性肿瘤;
左侧股骨头符合股骨头坏死改变,未见肿瘤累及。术后患者恢复可,于2021年4月12日出院。后随诊患者因病情进展于上级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梭形细胞肿瘤是细胞形态为梭形的一类肿瘤。1931年Klemperer等[1]报道了第1例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肺胸膜上皮细胞。后来发现它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上即可以表现为瘤,也可以表现为癌。受累部位以胃肠道、肺、子宫、皮下及软组织多见,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道、乳腺等[2-5]。发生在骨骼的梭形细胞肿瘤极为罕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个别病例报告。梭形细胞肉瘤是一种原发于间叶组织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具有局部破坏性生长和复发的潜能,并有显著的远处转移风险[6]。根据文献报道,骨梭形细胞肉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肢长骨,特别是股骨远端,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晚期以疼痛为主,易发生病理性骨折[7]。由于发生在骨骼的梭形细胞肿瘤较为罕见,在诊断上缺乏经验,目前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诊断,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的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通过患者临床特征、肝癌的高危因素、血清生化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甲胎蛋白(AFP)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血清AFP≥400 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但因其单独使用时灵敏度、特异度较低,推荐联合超声检查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超声检查能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良恶性。AFP及肝脏超声检查异常者首选动态增强CT、MRI扫描以明确诊断。肝癌在CT及MRI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呈现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但有部分肝癌病灶无典型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未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对于缺乏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可行肝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但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因此,肝穿刺活检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性,仍需定期随访观察[8]。

回顾本例患者的病史及诊疗经过,患者初始治疗时仅表现为胸背部疼痛及腹胀,结合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并脊柱旁及多发骨转移。但该患者入院后查腹部增强CT示肝实质内多发异常强化结节,增强扫描三期均呈低密度强化,PET-CT亦未见肝脏代谢增高,进一步完善MRI平扫+增强示肝脏未见明显强化。与原发性肝癌典型影像学表现不相符。结合患者AFP不高、既往无肝炎等特殊病史,该患者原发性肝癌诊断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患者多次接受肝穿刺活检,病检结果均考虑良性病变。完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铜蓝蛋白、病原学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此外,因患者全身多发骨质破坏、体液免疫示IgA、IgE、IgG升高,尚需考虑淋巴瘤、骨髓瘤、血管炎等疾病累及肝脏所致,完善骨髓穿刺活检、ENA多肽谱、血管炎抗体谱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过全面检查,患者诊断仍不明确,直至患者病情进展出现病理性骨折,结合患者病理报告,最终诊断为骨梭形细胞肉瘤。由于骨梭形细胞肉瘤通常为高级别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且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本例患者的肝脏病变为该肿瘤侵犯所致。目前关于骨梭形细胞肉瘤侵犯肝脏暂无相关文献报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分析本病例,笔者认为误诊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患者肝脏病变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初诊时未联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其二,骨梭形细胞肿瘤少见,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因此,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时,临床医师须详细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联合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局限于一种诊断,而忽视其他诊断的可能,同时须加强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罕见病例积累,才能不断拓宽诊疗思维,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猜你喜欢梭形原发性影像学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2年5期)2022-07-26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8期)2022-05-09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12期)2021-06-09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12期)2021-06-09人类独特的脑细胞电脑报(2021年49期)2021-01-06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1期)2019-04-25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5期)2016-11-10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年3期)2015-08-27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3期)2015-06-05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年4期)2015-02-27

推荐访问:原发性 误诊 肝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