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国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上海这座极具海派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建筑承载着独特的风貌景观和文化遗产。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上海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程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
建筑是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所属时代的真实写照。时间虽逝去,空间永留存。阅读建筑可以联想起各个时代的人文历史。上海,这座多元融合的海派城市,其不同建筑类型凝聚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集聚了海内外建筑师的智慧。承载着历史和城市底蕴的优秀历史建筑应该被铭记并载入史册。
一般情况下,历史建筑的定义是经国家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实地调研考察后确定公布的具有保护意义和价值,并且能够体现某个时期历史风貌或文化特征的建筑及建筑元素。不同的历史建筑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对延续人类文明和传承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原则
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应遵循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要求,秉持修旧如故、技术合理、安全可靠、确保质量的原则。在保护性修缮过程中,应对重点保护部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导致的损伤。正如《威尼斯宪章》所强调的,历史建筑既是历史见证者,也是艺术品。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遵循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对历史建筑保护应该坚持动态的、非破坏性的保护原则,从整体环境、整个街区风貌等方面出发,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等手段实现历史建筑的延续。
(二)保护方法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涉及经验和技术,应该根据历史建筑本体的实际情况,例如周边环境、地下土质、修缮情况、建筑自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监测,并结合该历史建筑的修缮依据,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该历史建筑残损情况一般,则采取日常性的养护即可。第二种情况,如果时间较为紧张,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均受到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完整的保护与修缮,则往往采用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第三种情况是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本体结构所做的修缮工作,如日常维护修缮、局部加固处理等,称之为复原性修缮。第四种情况是由于某些原因或者某种特别的需要,现阶段暂无其他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将该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最后一种是最容易忽略的,即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在平时的保护修缮中,修旧如故是指在修缮历史保护建筑时,将其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被改变或者残损的部分,在有充分资料数据的前提下进行保护修缮,再现历史建筑的真实面貌。一般情况下,是以现状残留的部分痕迹、历史资料、照片、访谈等为依据,再现该历史建筑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三)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行业的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历史建筑的修缮不能完全排斥新材料。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时代发展中的课题。本文认为,要找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要把握一个原则——在维护历史建筑原风貌、老味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对于原材料上的限制,修缮中需要灵活变通。例如,过去修老房子的清水墙多用黏土砖进行修复,现在由于环保等因素,黏土砖已不再生产。可以采用新型材料“砖粉”对清水墙进行修复,材料未必能完全符合原材质的要求,但还是能达到修旧如故的效果。又如老洋房里的水龙头,以前多采用进口紫铜,但现在市面上紫铜不好找,需要定加工,这势必会增加修缮的成本。然而,只要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就值得去做。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长宁区房管部门已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贴扩建为主,征收、抽户等多种改造方式同步推进”的房修体系。以“一楼一方案”为原则,分别采取“贴扩建改造”“内部分割改造”“抽户置换”等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然而,非成套旧住房的改造需要居民意见达成一致。现实情况往往是由于居民对改造方式还存有征收、动迁等不合理的预期,因此难以达到100%“自愿”签约的结果。当下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当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在技术层面面临的问题是部分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需进行外总体下水道改造或架空通信线入地等改造,路面损坏较严重,修补后总体效果较差。由于优秀历史建筑原则宜使用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道路需要较长的施工养护时间,对弄堂道路的正常交通及停车等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房修工作中,需要做好居民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获得居民的配合。例如,在施工现场设置居民来访接待室,并委派专人负责按待工作,及时依法妥善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维护施工现场的正常秩序。考虑到上海房修工程的建设工地多位于繁华区域,在施工机械安排上,应尽可能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环保型机械。同时,在开工前与所属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密切联系,及时通报工程的性质、概况与建设意义,求得周边单位、居民的支持与谅解。对破损较多的小区路面,应尽可能进行分段、分块翻铺,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优化历史保护建筑周边风貌环境。
在修缮实践中,修缮工地房屋多数是实心房,室内修缮效果有限。因各种情况,如高龄老人、出租户、煤卫合用、违章搭建等,工程开展面临较大阻碍与约束。屋面、外立面和室外地下管道等项目可以较好地完成,但在入户后对室内的公共部位进行修缮时,则不能完全贯彻设计方案意图与要求,其根本原因仍是实心房。施工队想要修的比如木油漆、厨卫改造、房内地板等都因居民的种种问题而不能施工,使修缮工程结束后留有缺憾。因此,务必加强政策宣传,提升市民认识,提高修缮效率。
同时,居民对公共空间改造,尤其是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有较多的诉求。里弄历史保护建筑多为新里、花园住宅,厨卫设施多为合用,理想化的成套独用改造较难。对此,需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有条件进行改造的部位需征询居民意愿,物业单位认可后方可予以实施。此外,关于卫生间改造工程,自2020年起,长宁区已通过“非成套里弄房屋居住条件改善工程”解决部分共用卫生设施使用条件差的问题。
总之,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大众的力量,应多渠道面向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房修工程的协调管理对于实现工程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有利的外部社会关系,有利于房修管理体系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
第一,要做好政府职能部门与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健全监理单位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之间的监督配合关系。在必要的环节调动历史保护建筑项目工地所属街道、派出所、市容、环卫、居委会、物业等相关部门,从而行之有效地推进房修工程的开展。
第二,与属地公安派出所保持交流畅通,掌握周边治安状况,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工作。同时,积极开展警民合作,邀请当地公安派出所相关警务人员来现场对建筑工人进行治安条例的宣传工作,协助做好社会治安管理。此外,还要做好工人进出项目登记工作,杜绝无关人员擅自进入施工现场。在节假日等特定时期,要加强施工安全隐患的巡查管理。通过提前准备施工材料、合理安排修缮工程的时间节点与顺序等措施,有效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第三,与市容、环保、环卫等部门及时沟通协调,构筑和谐的施工环境。通过主动上门咨询等方式,熟悉和掌握上海市市容、环保、环卫等部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及其他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通过与消防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根据施工现场的消防实际要求,相应地配备各阶段布控图和完备的消防设施,以满足消防部门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现场编制消防预案与演练方案。在业主单位的许可下,总承包方应积极配合消防部门在工程中开展消防演练作业。同时,要积极配合消防部门对工程消防分部的验收工作,为其提供合理的设备器具。
总之,房修部门须以《上海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规定》《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上海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房修管理对外协调的依据。只有通过妥善细致的管理与有效的沟通协调,才能确保房修工程保护施工项目顺利开展,才能营造规范、安全的和谐环境。
城市更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可以漫步,离不开职业技能人员的专业呵护。技能人才始终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上海房屋修缮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支撑。
然而,目前房修行业的现状是需要维修的老房子越来越多,但懂得维修、会维修的专业技能人才储备量不足,还存在部分人员修缮方法不规范、修缮材料选择不正确、修缮技术不专业等问题。追根溯源,这是因为房修行业的工人队伍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行业活力不足。里弄保护修缮施工要求使用传统工艺工法,具备这些手艺的工人需要五至十年的岗位实际操作经验。修缮工地上大多数是四十岁到六十岁年龄段的老师傅,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极其少见。即使有年轻人,多数也是老工人的亲戚或同乡,并不是国家职业院校正规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工作环境差、学习时间长、起步薪酬底等因素是阻碍年轻人踏入房修行业的突出障碍。
保护、修缮无疑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把人才留住、把绝活保住,上海也在为此努力。在市房管局的领导下,在市住宅修缮中心的指导下,市房修协会于2020年初启动了房屋修缮领域的手工木工、砌筑工的培训项目研发工作,以期输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愿意从事修缮工作的匠心人才。上海新长宁集团建筑装饰实业有限公司陈建福董事长也带领其技术团队编撰出《修缮工艺工法汇编》,把过去几十年的修缮经验以图文的形式留存下来。他亲切地称这些汇编为“武林秘籍”,可以留给年轻人慢慢学、慢慢摸索,以防因为老一辈离开而“失传”。因此,笔者认为,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让年轻人意识到当工人不是件“坍台”的事,进而对这份工作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房修行业的活力才会愈久弥新。
每一时期的历史保护建筑资源都是可贵的、有限的。第一,要加快推进历史建筑的普查确定工作,多保留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
第二,历史建筑与城市文化紧密勾连,需着力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每一栋历史建筑就像一个故事的容器,每一个角落、每一片砖瓦、每一盏灯具都讲述着自身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回忆。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的目的是让其真正地“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建筑延续生命,永葆青春。例如,可以将历史建筑文化纳入城市的旅游产业布局中,合理地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通过制定合理的开发管理模式,以文化旅游为载体,助力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总而言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在保持历史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风貌等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结合上海的地域性特色,让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历史建筑中沉淀。
第三,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同时,应给予其使用功能,让历史建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可以对不同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对特色保护建筑(国家级文保或者省市级文保)应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对保护价值一般,或是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可以低强度地适当开发,将其转化成民宿、文化创意园、展厅博物馆、科研教育基地等。
近年来,一些地区已经探索了一些可行路径。例如,福建省大田县安良堡的旅游规划方案让原本落魄的土堡变得活力四射,让原本寂静的村庄中出现了一片片欢声笑语,有北京来的中年人在这儿“隐居”,有蛙声一片的荷花池,有特色民居。又如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源或费用,把控整体方向与范围标准,再由市场化企业或个体自行运营。这不仅能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能为历史建筑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
总而言之,只有保留下完整的历史建筑,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共同情感与历史折叠感才会更强。保护与修缮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在传承文脉,演绎历史。
猜你喜欢历史建筑《北方建筑》征稿简则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建筑的“芯”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山居中的石建筑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听,建筑在诉说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10期)2016-03-07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九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9期)2015-09-22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