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玲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文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正确界定了革命文化的内涵。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崇高的引领性,鲜明的斗争性,突出的人民性、深厚的民族性和长远的价值性。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一)增进政治认同,凝聚价值共识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都出现了新的态势。囿于冷战思维,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斗争的主战场,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实施“价值渗透”,影响和误导人们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近代以来的爱国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宣扬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丑化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等。这些对人们的历史认知、价值共识、政治认同,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众多革命文化论著以生动丰富的写实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阐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原理,讴歌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党的历史,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克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凝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分别体现了当代中国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统一着全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规范。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富强”正是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延续。中国共产党人志愿于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新世界与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献出生命,激励着和平年代的人们更加“爱国”、“敬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优良传统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党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滋养。
(二)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革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落后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之举。
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追求国家独立富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明确了革命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众多革命文化论著,经过革命斗争的检验,形成了科学的革命文化理论,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属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发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中。革命文化饱含着众多革命先驱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并为之精诚团结、甘于奉献、不怕牺牲革命精神,已经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标识,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时代在发展,革命文化精神标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生发出更多的精神力量,不断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支撑。
革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革命文化唤醒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和文化自觉,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化基因。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并在不断发展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凝聚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生成,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合目的性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合规律性的内在统一,树立起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识”[5]。革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时代主题相融合,丰富着自身的时代内涵,涵养着强大的精神内核,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精神动力,引领全党全社会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中蕴含着的追寻真理、家国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正义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鼓舞中国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精神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具体表现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诚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在这一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和谐友善的共享精神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提升革命文化影响力
革命文化资源如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蕴含着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资源包含文字资料、影像资料、革命文物、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等显性资源,也包括蕴含在他们中间的隐性的革命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等,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我们要根据时代需求,充分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实现全社会对革命文化的高度认同,提升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既要保证革命文化资源的庄严性、进步性,又要提升革命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欣赏性,使得人们愿意去阅读、去聆听、去参观、去感受、去践行,从而发挥革命文化资源的激励、引领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要吸引人们的关注而用力过度,忽略革命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其次,在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时,要最大限度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和牵强,弱化或夸大革命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这样才能增强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可,进而内心产生高度的价值认同并付诸行动。再次,不同地域的革命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时,要从本地区革命文化资源自身的特点和时代价值出发,发挥本地区革命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增强其吸引力,扩大其影响力。最后,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革命文化资源在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时,还要注重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把零散的革命文化资源聚合为整体的革命文化资源,形成革命文化资源价值的磅礴合力,增强其对当今社会价值引领的力度。
(二)做好革命文化教育工作,打造革命文化传承主阵地
教育承担着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革命文化的传承要注重革命文化的教育工作。革命文化教育工作主要包含学校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革命文化教育工作。
革命文化的学校教育工作要从小抓起,要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增加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的直观展示,重温革命的峥嵘岁月,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激发对革命文化的崇敬之心,进而自觉发扬不怕艰难,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在心灵深处不断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怀。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首先要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要在阐释清楚革命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阐明革命文化当代价值,讲清楚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明确大学生的革命认知、革命认同,激发大学生的革命情感,坚定“四个自信”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发扬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本领、积蓄力量。其次,要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其他课程,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在其他课程的价值,实现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立德树人目标上同向同行,全方位强化大学生的革命认知,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
革命文化的学校教育还应将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学校在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时,注重对革命文化的传承;
在革命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
鼓励学生成立革命文化相关社团;
设立革命文化宣传橱窗,革命文化展览室;
开展革命教育文化宣传周,邀请革命纪念场馆等文化单位到校举办展览、宣传,邀请健在的革命先辈举办报告会,邀请革命文化相关的专家举办讲座等,宣扬革命文化,焕发革命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工作。
做好革命文化教育工作,还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如社区定期组织群众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纪念日,组织学习革命文化,观赏革命电影,讲述革命故事,参观革命纪念场馆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社会文化机构要注重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依托革命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社会范围的革命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革命文化知识,阐发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焕发革命精神的时代活力,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国家相关机构要加强对革命文化教育活动的监管工作,对一些否定革命、抹黑英雄、戏说革命、歪曲历史等现象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纠正和处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
(三)创新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展现革命文化魅力
当今社会,革命文化的传承除了通过教育这一主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丰富多彩的渠道来实现。如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展现革命文化,通过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文物等还原革命文化,通过开发革命文化旅游线路,做好革命文化宣传工作。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给革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等多种方式呈现革命文化,利用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同时对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及时进行监督和纠正。也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重现革命场景,借助网络穿越时空,感受革命年代的激昂,还可以利用网络创建虚拟纪念场馆,随时随地提供参观服务,延伸革命文化教育的时空范围。
取材于革命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曲艺作品、影视作品等蕴含着革命文化的价值引领,它们通过文字、语言和画面等呈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更能吸引和感染人们,情到深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代入革命文化作品中,深入革命年代,同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亲历革命的艰辛,欣喜革命的成功,感受革命的力量,传承革命的精神。
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场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通过传统的展示、讲解、演示等方式带领人们回望革命岁月,了解革命史实,也要运用科技手段,逼真还原革命场景,吸引人们的目光,展示革命斗争的残酷,感受革命先辈的勇烈,从中汲取革命的力量,不断生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
各地在制定地方旅游规划时,除了设定专门的红色旅游线路外,还可以在其他旅游线路插入革命文化旅游景点。革命文化旅游景点中的实物、影像资料、文物等逼真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与现今国家繁荣、人民富足的富饶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深刻感受到正是革命的成功才奠定了如今的富强,激励人们接续革命先辈的伟大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强大力量。
革命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终获成功的艰难历程,饱含中国共产党人不屈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不仅在革命年代指导革命发展,激励人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自觉传承和践行革命文化,加强革命教育,发扬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革命文化的活力,实现革命文化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革命价值精神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