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演变及优化策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演变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4-01-05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鲜 果 刘军伟 贺 容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32

城市群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体发展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应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着力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调要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能力,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网络可以反映协同创新情况,分析成渝地区创新网络对促进成渝地区创新协同、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成渝地区创新网络展开研究。王斌等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成渝城市群城市间创新网络的总体结构、节点地位和子群情况进行了分析。[2]吕丹等利用2016—2018年成渝城市群各个地级市之间合作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及网络结构3个方面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探索。[3]但以上研究均只注重了城市群层面城市间的创新网络,忽略了城市个体层面内外部创新网络。城市作为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4]在创新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本地-跨界创新网络的交互不同导致城市的知识基础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创新模式,分析城市本地-跨界创新网络并重新审视城市创新模式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5]

基于上述,笔者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结构,并对城市本地和跨界创新联系强度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城市的创新模式,以期为优化成渝地区创新网络、提升成渝地区创新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一)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合作发明专利数据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合作发明专利可以较好地反映创新合作情况[6],是目前研究创新网络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之一。数据来源于IncoPat专利服务网站(https://www.incopat.com/),考虑到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以及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有18个月的专利处理期,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笔者将研究时段设置为2006—2020年。参考《规划纲要》,综合考虑数据的整体性、可获得性,以及周边区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参与贡献,笔者将《规划纲要》中除去的部分区域也一并纳入研究范围,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范围设定为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16个城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申请地址,检索得到研究时段内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26 473项,筛选出两家及以上机构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提取申请人信息,剔除个人申请主体,生成两两创新联系数据,如果有3家及以上机构,则采用两两交叉的方式计算合作关系,最终形成30 659条创新联系,共涉及7464个专利申请机构。为分析演化过程,参考“五年规划”标准,笔者将研究时段划分为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3个区间。为分析城市本地与跨界创新联系,将专利申请机构逐个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等网站进行地址查找,归入所属地级市。

(二)研究方法

1.核心边缘结构模型

核心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重要的理论[7],Ucinet提供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型可对节点网络位置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哪些节点处于核心地位,哪些节点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分析出网络的结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贸易网络[7]、创新网络[8]和城市网络[9]等分析中。由于笔者研究的城市间创新联系数据属于连续型数据,因此采用核心边缘结构的连续模型测量城市的核心度,从而识别城市的网络权力、了解网络的内部结构。核心边缘结构连续模型的模式矩阵可以定义为δij=cicj,ci、cj是由每个城市节点的核心度组成的非负向量。核心度的取值范围是[0,1],城市的核心度越接近1,说明城市在网络中的权力越大。

2.块模型

块模型(block model)是对社会角色的描述性代数分析,被广泛用于贸易[10]、经济[11]、创新[12]等各类网络的研究。该方法最早由White等提出,后Wasserman等根据板块内外部联系情况开发了评价板块位置类型的方法(见表1)。[13]

表1 块模型板块位置分类方法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分析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创新网络体系对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筛选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借助Ucinet6.0软件,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密度及各城市的核心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进行分析,以此探究成渝地区城市间协同创新情况。

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密度持续上升,由2006—2010年的0.1833上升到2011—2015年的0.3583,再上升到2016—2020年的0.5333。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的创新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整体网络密度仍然较低,城市间创新合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个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矩阵与核心边缘理想模型矩阵相关性系数均在0.9以上,基尼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各城市核心度差异较大,但相关性系数和基尼系数均在逐步减小,说明网络不平衡现象在逐步改善(见表2)。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矩阵与理想模型矩阵的相关性系数和基尼系数

参考邹嘉龄等的研究,将核心度大于0.1的城市归入核心地区,核心度在0.01~0.1的城市归入半边缘地区,核心度小于0.01的城市归入边缘地区[7],并借助Ucinet6.0绘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图谱,节点大小表示城市核心度。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一直维持成都、重庆双核心网络结构,成都核心度一直保持在0.97以上且不断上升,高居第一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中的绝对核心,对创新资源的控制力和对其他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均远超重庆,重庆虽然一直都处于创新网络中的核心区,但是核心度逐渐下降,由2006—2010年的0.157下降到2011—2015年的0.112,再下降到2016—2020年的0.111;
成渝地区城市间创新联系逐步增多,边缘城市数量明显减少,自贡、遂宁、南充、广安、达州5座城市从边缘区上升到半边缘区,2016—2020年,仅资阳尚处于边缘区(见图1),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合作愈加紧密,这与网络密度分析结果一致。

图1 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拓扑图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本地与跨界创新网络分析

城市本地创新网络可以促进对创新要素和创新知识的消化吸收,产生“本地蜂鸣”;
城市跨界创新网络可以为城市带来异质性的要素,打破路径锁定,助力城市取得突破创新。[5]同时,具有本地和跨界密集创新网络的城市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更高[14]。笔者将创新主体并入所属地级市,从本地(城市内部)和跨界(城市外部)两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网络进行分析。

从本地创新网络来看,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绝大多数城市本地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联系不断增多,但创新联系仍较为松散,本地创新网络密度绝大多数都在0.1以下(见表3)。重庆、成都参与本地创新合作的主体较多,本地创新联系较多,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本地知识流动和溢出的创新网络形态,而资阳、广安等城市创新主体缺乏,且主体间未能基于地理邻近机制建立起创新合作关系,本地创新网络十分薄弱。

表3 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本地创新网络分析

从跨界创新网络来看,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跨界创新联系快速增长,由最初的1413条增至4867条再增至15 396条(见表4),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对外创新合作不断增强。其中,成都跨界创新联系稳居第一,对外创新合作最为活跃;
重庆跨界创新联系位居第二,与成都的差距逐步缩小。值得注意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创新合作中“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现象突出,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成都、重庆两市跨界创新联系总和在经济圈中的占比分别为88.7%、78.3%、81.3%,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表4 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跨界创新联系分析(单位:条)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模式分析

区域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本地和跨界主体间知识流动的方式进行价值创造的函数,区域中本地和跨界创新网络的发育情况是影响其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5]基于网络视角,将区域创新模式分为4类:第一类是综合型创新城市,其既拥有丰富的本地创新联系,又有较多的跨界创新联系,能同时较好地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和促进外部知识在本地进行传播;
第二类是外向型创新城市,以跨界创新联系为主而本地创新联系较少,这一模式虽然能有效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但外部知识的本地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贡献有限;
第三类是内向型创新城市,以本地创新联系为主而缺乏跨界创新联系,有陷入创新路径锁定的风险;
第四类是孤立型创新城市,既缺乏本地创新联系,也缺乏跨界创新联系,面临外部异质性新知识获取困难、创新知识本地流动不畅等多重困境,创新能力提升困难。

笔者将每个城市视为单独的板块,将城市创新主体数量视为其内部成员数量,将各研究时间段创新主体总数视为总成员数量,借助块模型分析方法,参照徐宜青等及刘军的研究,制定表5划分标准[12-13],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并借助Arcgis10.6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

表5 基于块模型的城市创新合作模式划分标准

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孤立型创新城市数量逐步减少,由2006—2010年的6个减少至2011—2015年的4个,再减少至2016—2020年的2个(见表6),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合作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部分城市属于内向型创新城市,以本地创新联系为主,对外创新联系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当前这些城市创新主体创新水平较低,获取外部创新知识能力较弱,缺乏与外界建立创新合作的能力。成都经历了从外向型创新城市到综合型创新城市的转变,2006—2015年,成都创新主体更倾向于和非本地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进行创新合作,这有利于获取异质性新知识,但不利于外部知识的本地吸收、运用和转化;
2016—2020年,成都本地创新联系迅速增加,建立起了丰富的内外部创新联系,具备较强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产生知识本地溢出效应。重庆在2006—2020年均为综合型创新城市,既能同城市以外区域进行频繁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又能通过密集的本地创新合作网络将外部获取的知识进行本地化扩散。

表6 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类型

笔者基于2006—2020年合作发明专利数据,运用核心边缘模型、块模型等方法,从城市群、城市两个空间尺度,本地和跨界二元视角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展开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城市间创新网络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联系不断增多,网络密度逐步增大,但网络整体密度仍然不高,城市间创新合作仍需加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不平衡现象突出,成都处在网络的绝对核心地位,对网络中创新资源和其他城市拥有最强的控制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非核心城市间创新联系有所增多,边缘城市数量明显减少,网络不平衡程度有所降低。

第二,从城市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内部创新联系不断增加但整体偏少,本地创新网络密度普遍较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对外合作增长迅速,但“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现象突出。

第三,从城市创新类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经历了从外向型创新城市向综合型创新城市的转变,遂宁、广安、南充、达州4座城市经历了从孤立型创新城市向内向型创新城市的转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绝大部分城市属于内向型创新城市,对外部知识获取困难,有创新锁定的风险;
重庆和成都基于本地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建立起了较好的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交流网络,形成了城市创新优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优化提出如下3个方面建议:

第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针对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联系不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的问题,建议充分发挥成都、重庆的极核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建设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科创共同体。同时,积极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科创走廊建设经验,以点串线、以线扩廊,在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城市带、成渝高铁沿线、沿江城市带规划建设科创走廊,以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加快成渝双核对创新网络半边缘、边缘城市的辐射带动,强化成渝地区城市间科技合作和交流。

第二,进一步提升成渝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成渝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居西部首位,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发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成渝积极抢抓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机遇,争取更多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科创企业落地,鼓励本地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合作,织密本地创新网络。同时,借力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走出去”,积极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增强跨界创新联系,实现“本地蜂鸣”和“全球通道”的良好互动,推动创新能级跃升。

第三,因城施策构建本地-跨界良好互动的创新网络。对德阳、绵阳等内向型创新城市着力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大力加强跨界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外部知识获取通道,同时,继续加强本地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促进外部知识的转化吸收。对广安这类孤立型创新城市应充分认识到合作网络对于创新知识获取吸纳的关键作用,着力加强城市内外部的协同创新合作,逐步形成本地和跨界密集的创新网络。

猜你喜欢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进“首博”,观“双城”——18世纪的北京与东京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12期)2018-04-04中国双城发展模式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新时代职业教育(2016年4期)2016-02-06成渝双城到同城今日重庆(2015年12期)2015-08-15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20期)2014-05-16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年8期)2013-03-11

推荐访问:双城 演变 经济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