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媒介文化视野下的新媒体与电影批评发展

媒介文化视野下的新媒体与电影批评发展

时间:2024-01-05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孙潇雨 蔺建旭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文化研究也不断呈现新的面貌。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起步早也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以大众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媒介环境学为媒介文化研究的三大主要学派。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相对较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借鉴吸收西方几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化和个性特征,在研究上更是突出了媒介发展变化对文化研究的影响。

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①

媒介文化是以媒介技术为基础和支撑的,在某种程度上媒介文化发展史也是媒介技术发展史、科技革命的历史。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已经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媒介文化的形式甚至内容,VR、XR、元宇宙等技术与概念的出现,将进一步拓展媒介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新媒体技术是重构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同时由于这样的改变与重构使得媒介文化成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新型文化。事实证明,媒介文化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从日常生活到世界观、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影响与渗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态环境的重要一部分。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言:“媒介文化渐渐主宰了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的注意力和活动中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背景,常常也是富有诱惑力的前景”。

电影作为媒介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限于新媒介技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电影技术研究也可以纳入媒介文化研究的范畴。从最早的胶片到现在已然一统天下的数字化电影媒介形态,“互联网+”的思维使得电影产生了更多、更复杂的意义和意义阐释空间。因媒介技术变化带来的电影批评的形式、内容等的联动变化,使得电影批评在新媒体背景下获得新的特征和发展路径。新媒体与电影批评作为一个媒介文化研究,具体而重要的方面也与时俱进地成为近年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电影本身既是一种媒介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媒介文化研究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介环境三个维度都与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早就被视为媒介文化研究的参照对象和标本之一,也是技术革命的实践载体之一。同样电影的发展依赖和受限于电影技术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互联网技术,尤其是VR、XR、元宇宙等技术与概念给电影的视听呈现和观影形式都带来巨大变化,从而衍生出对电影的认知新领域,电影批评领域也因此发生联动反应,产生了巨大变化,而技术革新仍在继续。基于这样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批评的范式转型和理论维度的拓展都是目前电影批评遇到的新问题,引发了新媒体技术下的电影批评的诸多层面的变化和如何进行应对的思考。

(一)新媒体对电影批评产生的重大影响

1.新媒体基本概念

新媒体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公认的阐述,都是从不同方面对新媒体做出描述。比如,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②这是从新媒体的概念范畴、媒介功能方面进行的描述。基本从新媒体的本质和特征上进行了概括。

2.新媒体与技术密不可分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主要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卫星网络移动通讯等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使用有线与无线通道的传播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③从这一对新媒体概念的阐释可以得出新媒体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新媒体因为媒体技术总是处于一种革新的过程中,使得其概念包含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充和变化。技术是新媒体的基础,从而决定新媒体的具体形式、影响着内容生产。例如,VR 影像作为数字媒体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影像叙事美学特征,包括空间上的全景叙事与沉浸式体验方式、体验叙事与感官主宰的自主美感、多感官参与叙事与感官化审美。这一切都建立在背后的20ms 延时、75Hz以上画面刷新率及1K 以上陀螺仪刷新率三个关键的技术参数基础上。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影批评的变化

1.电影评论的载体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最早期的传统的纸质媒介,即期刊、报纸,到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再到当下互联网中电影批评的各大门户网站、微信APP、视频平台。例如,2005年杨勃创立了豆瓣,8年后豆瓣成为了一个内容区间丰富、分明的权威网站,一个具有电影、读书、同城小组阅读、音乐、豆瓣FM 等众多分社区的综合性社区,其中豆瓣电影由我看影讯&购票、电视剧排行榜、预告片、分类影评等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电影评论社区。同样,后起之秀B 站的电影相关内容板块也十分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公信度,也聚集着众多的电影爱好者和评论者。总体上,互联网新媒体成为了电影批评的新载体,是电影批评主要的生产和消费空间。互联网新媒体对电影评论的传统载体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使得传统电影评论载体即杂志、报刊等不得不在坚守传统形式阵地的同时,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空间,以期跟上读者阅读习惯不断变化的节奏。

2.电影批评主体的变化

新媒体背景下电影批评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电影批评的创作者往往具有知识精英的光环,他们站在知识、权威、专业的制高点对电影作出批评,这些批评往往因为具有一定的理论观点、艺术见解和审美价值而被肯定和尊敬,并与电影的创作形成良好互动,成为电影创作者的诤友并互相推进,所以传统的电影批评者具有固定的身份标签和专业的批评水准。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期,电影评论的主体几乎成为了全民的狂欢。一些学者将网络影评视为是草根文化对精英权威的一种“对抗性表演”,是对抗互联网时代、DVD 时代,大片泛滥时代受人操控的电影文化的一种奇异的颠覆性力量。以虚拟匿名为重要特征的网络空间,使得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关注,而充分激发个体的表达欲和表现欲,放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时刻表现出消解权威、颠覆神圣、强调差异多元的后现代哲学观念。电影批评的权力不再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而整体下放使得普通网民和草根影迷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类网络平台或者个人网络空间发声发言,对电影做出评价。电影批评群体不分年龄、身份、地位,更存在文化修养、教育水平的差异,每个人每一个声音都平等地表达对电影的见解和认知。一个8 岁孩童都会在自己喜爱的动画电影弹幕上用一个开怀大笑的表情表达对这个电影的喜爱,这也算是简单的影评。基于前面影评人群体复杂的情况,网络影评出现了高雅与粗俗、理性与感性的特征以及讽刺揶揄、嘲弄戏仿的风格。电影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语言的汇集与狂欢。正如某媒介文化理论学者所言,“‘赛博公民’与后现代主义,二者一表一里,侵蚀‘西方’认识论的存在论根基,放逐阐释的超验权威——伟大的终极能指或者宏大的叙述语法。”④

3.电影批评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电影批评多是发表在专业的杂志、报刊上由专业影评人撰写的长篇文章。中国电影批评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电影批评的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另一次是70—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形式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由于网络信息的非线性和即时性,电影批评者和读者之间的即时交流、对话成为可能。以弹幕电影为例,首部弹幕电影即动画电影《秦时明月龙腾万里》于2014年7月31日在杭州的电影院里放映,之后的8月4日,《小时代3》在北京的电影院使用“弹幕”技术放映,因其新鲜的互动和观影方式吸引很多观众二次进入影院。首先,目前电影批评的主要阵地已经从报刊、杂志转移到互联网络。从早期的社区、论坛、贴吧、空间、电影门户网站,到博客、播客、微博、弹幕、微信,为网络新媒体电影批评带来广阔的发声空间。在网络信息非线性和即时性的空间中,一个人可以是批评主体、阅读者和被批评者,在各种评论互动区域中跟帖、留言,使得大家交流和辩论的信息可以成千上万条,三种身份不断在每一个参与评论的人身上交替出现,从效果看有时很难分辨是吵得热闹还是百家争鸣。其次,互联网上影评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从官方公众号,到个人博客,到影片下面的评论区,再到视频上方的弹幕,网络电影批评产生的形式五花八门。第三,从长度上来讲,网络影评以短为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从篇幅较长的影评三五行一百多字,到三五句话几十个字,还有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比如“哈”,甚至是一个表情。

同时,这些不同形式的电影评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评论者往往从个人好恶、感性认知、情感发泄等角度进行比较随意的撰写,并不具备严肃和理性的态度,多数缺乏理论的深度。有的影评成为了肤浅的吐槽,有的成为了博人眼球的“酷评”。总体上多为随性而为的情绪宣泄和一闪即逝的思想碎片。

(一)电影批评的困境

1.电影批评受资本运作影响而致使批评伦理失范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影评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是顺势而为的新形态,自有它的优势和存在空间。同时,网络影评在电影资本市场中难免被资本所捕获成为资本的玩偶,从而使得电影批评的伦理失范。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市场竞争,权威、公信度高的一些专业网站评分和具体评价成为观众选择观影的重要依据,比如豆瓣评分就已经成为受众选择观影的排名第一的门户网站。所以对标受众择影的参考标准,比如观众打分、星级推荐等出现了网络水军进行非客观理性的打分,好片和烂片评论褒贬颠倒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一些影评博主既是影评的生产者也是公众号的经营者,在此期间难免受到利益的诱惑进行一些不实的电影评论报道,因而误导了观众、扰乱了市场,使电影批评堕入道德失信和价值失衡的境地。

2.媒介异化现象

网络新媒体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一开始新媒体技术成为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延伸,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帮助和服务。随着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难免成为网络工具的附庸。网络时代追求的是网站或者个人的流量与关注度,带有商业性质的一切网络行为都难逃流量和关注度的困局。如头条、热搜更具有关注度排行榜的显性含义。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生存规律中,电影批评的创作者出现注意力偏向生存多于内容上的理论深度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带有商业性质的热剧点评、热评层出不穷,这些多以标新立异的标题或主题吸引人的关注,从而收获巨大流量。单一的观点评论在浩瀚的网络新媒体海洋中总是显得过于渺小。因此,电影批评的创作者相互推荐合作和多账号对一个主题内容宣传的矩阵式传播形式被广泛采用。通过多种传播形式的推广,以及网络水军的卖力评分和转发,各种热评扑面而来使人应接不暇,受众在其指引下“片荒”被一次次治愈。同时,这些点评观点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看法与认知,看不到人的互联网,到处都是人为的痕迹。人类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彼此互为延伸。

(二)电影批评的出路

1.专业影评人应积极应对网络影评现象

新媒体时代,由于影评权力下放激发了全民影评的狂欢,出现了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这一繁荣喧哗的背后却发现是电影评论公信度的下降和批评权威性的缺失。一些专业电影批评者在网络影评的洪流中要么有意避之减少发声,或者追随潮流弱化专业性、强化亲民性。所以作为专业电影批评者,面对网络新媒体出现的影评新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接纳新事物、新形式,另一方面在庞大的大众影评群体中,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积极关注网络影评的内容并即时修正发声,还可以对网络影评的重要议题或新鲜议题进行融合,拓展研究视野。

2.专业电影批评者应该肩负责任

“电影批评不仅对观众以一个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启蒙人的姿态而完成帮助电影作家创造理解艺术的观众的任务,同时还要以一个进步的世界观的所有者和实际制作过程理解者的姿态,成为一个电影作家的有益的诤友和向导”。⑤专业的电影批评者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在众声喧哗之中保持领路人、指引者的地位,发挥提供专业性解读和认知的作用。同时,在新媒体网络影评纷繁芜杂的影评生态中重新构建理性主体和批评秩序。充分认识和警惕新媒体网络的双刃剑本质,用专业精神和情怀,自觉维护电影评论领域的纯洁性和权威性。真正有营养的电影评论会被观众视如珍宝,多数人会自发地对其进行宣传,在影评人和观众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网络影评空间的新风貌。

注释:

①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54.

②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3.

③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3.

④胡继华.赛博公民:后现代性的身体隐喻及其意义[J].文艺研究,2009(7):90.

⑤夏衍.影评与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

猜你喜欢媒介文化文化与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市场论坛(2020年12期)2020-03-17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7期)2017-04-10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媒介 视野 批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