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在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在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时间:2024-01-04 11:45:01 来源:网友投稿

戈冬梅

(曹县中医医院针灸一科,山东 菏泽 274400)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肌伸肌与上肢屈肌肌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能够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异常,给患者功能康复与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现阶段,功能训练是促进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通过持续且有效的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肢体痉挛,促进循环代谢及神经肌肉功能恢复[2]。但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程长,单纯开展功能训练的效果较慢,加上功能训练对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所以整体实践效果仍有欠缺[3]。中医对于中风偏瘫具有独到的见解与应用优势,其认为本病属“痿证”范畴,针灸技术早在《素问·痿论》便有记录,且在本病中发挥出了独特的治疗优势[4]。张力平衡针法是一种针灸手法,该手法选取患肢痉挛肌与拮抗肌穴位,以刺激手法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维持生物力学平稳,缓解肢体痉挛状态[5]。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将中草药制成膏剂贴于对应穴位,通过药效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曹县中医院82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曹县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8例;
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9.65±5.45)岁;

病程20~90 d,平均病程(53.65±6.02)d;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2例。研究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
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9.60±5.58)岁;
病程20~88 d,平均病程(53.60±5.18)d;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6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曹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已向患者及其监护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取得同意权。纳入标准:①西医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对脑卒中与痉挛性偏瘫诊断;
②中医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对中风与痉挛性偏瘫诊断,且辨证为气虚血瘀型;
③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②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肌力降低;
③发病前存在躯体功能障碍;
④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⑤患有恶性肿瘤;
⑥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
⑦肝、肾功能不全;
⑧合并营养不良;
⑨患有精神疾病。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方法:葛根、川芎、肉桂、丹参、冰片以2∶1∶1∶1∶1占比磨成粉末,加入姜汁调成膏状,取1 g均匀涂于胶贴上并贴于患者大椎、命门、气海穴,4 h/次,1次/d,每周治疗5次,持续8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张力平衡针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下肢自然伸直,上肢放置在体侧,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将腘窝垫高15 mm,踝关节呈中立位。消毒穴位后选取伸肌侧三阴交与太溪穴,快速直刺,得气后予以柔和的捻转,时间为1 min,角度在90°左右,频率为60次/min;
之后取屈肌侧鼠蹊、申脉、阳陵泉穴,快速直刺,得气后予以较强的提插捻转,时间为1 min,角度在180°左右,频率为60次/min;
留置针30 min。以上治疗1次/d,每周治疗 5次,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治疗前与治疗8周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进行评价,内容涵盖意识水平、视野、面瘫、共济失调等方面,评分范围为0~42分。正常:0~1分,轻微:2~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6~20分,重度20分以上,分值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性。②痉挛状态:治疗前与治疗8周时,根据临床痉挛指数(CSI)[9]进行评价,量表包括腱反射、肌张力与阵挛方面,评分范围为0~16分,分值与痉挛状态呈正相关性。③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与治疗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10]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分,包括疼痛、关节活动情况、平衡性、运动功能与感觉,分值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性。④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与治疗8周时,采用Barthel指数(BI)[11]进行评价,包括如厕、步行、进食、修饰等10个维度,指数分值最高100分,最低0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性。⑤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与治疗8周时,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5 mL,3 000 r/min速度离心15 min,血清分离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VEGF与BFGF进行检测。⑥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乏力、心慌、头晕、皮肤感染。发生率=[(乏力+心慌+头晕+皮肤感染)例数/各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 [例(%)]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8周研究组 41 28.52±5.23 10.52±2.65*对照组 41 28.49±4.98 15.65±2.70*t值 0.027 8.683 P值 0.979 <0.001

2.2 两组患者痉挛状态对比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痉挛状态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痉挛状态对比(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CSI:痉挛指数。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8周研究组 41 12.80±1.02 6.02±0.58*对照组 41 12.85±1.12 8.00±0.65*t值 0.211 14.553 P值 0.833 <0.001

2.3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FMA与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FM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BI:Barthel指数。

组别 例数 FMA BI治疗前 治疗8周 治疗前 治疗8周研究组 41 32.52±3.56 58.65±4.56* 35.26±3.56 55.60±5.44*对照组 41 32.49±4.05 47.05±5.00* 34.98±4.78 44.65±6.02*t值 0.036 10.976 0.301 8.641 P值 0.972 <0.001 0.764 <0.001

2.4 两组患者血清VEGF与BEGF指标比较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VEGF与B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VEGF与BEGF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VEGF与BEGF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VEGF(ng/mL) BEGF(pg/mL)治疗前 治疗8周 治疗前 治疗8周研究组 41 348.65±45.52 492.52±60.50* 20.42±5.23 36.52±5.23*对照组 41 345.89±44.46 450.65±58.40* 20.43±4.98 30.50±4.89*t值 0.278 3.188 0.009 5.384 P值 0.782 0.002 0.993 <0.001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例(%)]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给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及疾病预后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中医认为,中风偏瘫属“痿证”范畴,而中风后痉挛状态属于“痉证”“筋病”等范畴,主要与脏腑功能衰退,阴阳失调有关[13]。《难经·二十九难》中有“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的记载[14]。阴阳失调形成痰、火、风、瘀等产物,且随气血行至周身,互阻于经络与肢体,故引起筋失濡养而呈拘挛状态。本研究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积极开展康复功能训练的同时,施以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8周时NIHSS与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分值较对照组高(P<0.05),可见中医针灸与推拿在此类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可以改善其神经功能,缓解痉挛症状,提高肢体功能。针灸是中医传统外治技术,其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功效[15]。

张力平衡针法针对患肢拮抗肌与痉挛肌的有效穴位进行刺激,可以兴奋拮抗肌,抑制肌痉挛,使二者达到平稳与协调的状态,利于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6]。其中选取屈肌侧鼠蹊、申脉、阳陵泉穴进行强化手法,能够增强足外翻与足背屈运动,调节屈肌功能;
选取三阴交、太溪穴施以弱化手法,则抑制了过强的肌张力。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位在筋骨,本组患者以气虚血瘀为病机,故治疗时应注重活血化瘀、温阳益气[17]。穴位贴敷中药物葛根为君药,具有解肌退热、升举阳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川芎、丹参为臣药,化瘀活血;
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止痛散寒;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散毒。诸药共奏化瘀活血、升阳温脉的功效。同时,将上述药物贴敷于大椎、命门与气海穴上,可以舒筋活血、振奋阳气。研究组治疗8周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考虑与张力平衡针法、穴位贴敷、康复功能训练协同作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痉挛状态的逐渐改善,且增强了肢体活动功能有关。此外,神经细胞坏死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能够加快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血管形成;
BEGF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本文研究中,治疗8周时研究组VEGF与B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联合应用能够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神经血管内皮细胞坏死与凋亡,为侧支循环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继而保障了神经功能的重组效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证实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并不会增加治疗不良问题。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均属于中医外治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不良作用还小,安全性较佳。

综上所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坏死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状态,强化运动功能,保障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未进行随访,所以关于张力平衡针法与穴位贴敷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痉挛性针法痉挛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9期)2021-11-20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4期)2021-08-30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2期)2021-07-28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2期)2021-05-22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17年4期)2017-06-05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6期)2016-05-09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1期)2015-07-12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4期)2014-07-31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河南医学研究(2014年4期)2014-02-27

推荐访问:针法 气虚 偏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