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超,黄丽鹏,徐鹏※,刘珊珊,欧阳艳飞,孙秀华
(1.承德市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服务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中医药发展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及安胎作用,特别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生,黄芩作为“清肺排毒汤”的处方成分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黄芩市场价格也逐年上涨,热河黄芩别名承德黄芩,为承德主要道地药材,以质地坚硬、色泽金黄、质量高及药效好而著称,管仁伟等[1]研究发现承德黄芩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效果最佳。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增,加上黄芩种子产量低、采收难等问题,导致黄芩种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黄芩种子选用2~3年生黄芩生产的成熟、饱满的种子,隔年种子不宜使用[2]。近年来,关于黄芩栽培技术研究多围绕如何提高药材产量、成分含量及种源分析上,如孙晋鑫等[3]研究了施氮量对直播黄芩生长及品质影响;
贺美忠等[4]研究了野生黄芩优良种源在山西北部的适应性。而关于黄芩种子田间相关栽培技术研究较为缺乏,黄芩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尚不明确。黄翅菜叶蜂(Athalia rosae japanensis Rhower)又称芜菁叶蜂,为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5]。前人研究发现,黄翅菜叶蜂主要为害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研究报道,黄翅菜叶蜂可危害黄芩果荚,进而影响黄芩种子产量[6,7]。目前,黄芩上黄翅菜叶蜂的防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生产中急需安全有效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本试验通过对影响黄芩种子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栽培密度和黄翅菜叶蜂的防治入手,探索黄芩种子田间最适栽培密度和防治黄翅菜叶蜂安全、有效的措施。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在承德市滦平县大屯镇兴州村,其中,栽培密度试验选择在保护地栽培,不受黄翅菜叶蜂影响;
黄翅菜叶蜂防治试验地块选择在经常发生黄翅菜叶蜂虫害的地块,前茬为玉米,供试材料为承德当地2年生黄芩。
1.2 试验设计
1.2.1 栽培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株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20 cm、30 cm、40 cm,行距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20 cm、30 cm、40 cm、50 cm、60 cm,共15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73.37m2,重复间设1 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试验在露地进行,每公顷施优质腐熟农家肥45 000 kg,长效缓释肥600 kg作底肥,其他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进行,在整理好小区后按照试验设计好的株行距进行移栽1年生黄芩种苗,移栽后及时查苗补缺,除移栽种苗投入差异外,其他投入和管理一致。
表1 不同处理的株、行距及种苗数量Table 1 Plants row spacing and the number of seedlings per hectar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1.2.2 黄翅菜叶蜂药剂防治处理选取株距30 cm、行距50 cm 2年生黄芩田为试验对象,黄翅菜叶蜂药剂防治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50 g/hm2、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562.5mL/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和对照组(清水),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111.17 m2,所有药剂均按照每公顷450 kg水喷施。试验田每公顷施优质腐熟农家肥45 000 kg、长效缓释肥600 kg作底肥,其他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进行。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对成熟的黄芩种子进行随熟随采,分5次对各小区成熟的黄芩种子枝条进行人工剪枝收获,调查种子产量;
全部收获后分小区实收测产,并折合为公顷产量。
黄翅菜叶蜂防治试验田首先根据分割的小区面积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在试验开始时每个小区用网捕3次取平均值,记录成虫数量;
每个小区选取3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5 m2,调查黄芩果荚危害数量。然后开始喷施药剂,分别在用药后的3 d、7 d、15 d、30 d调查网捕成虫数量平均数和受害黄芩果荚数。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初级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差异显著性检验。
2.1 不同株距、行距对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处理的黄芩种子产量进行测产,并对种子产值、种苗投入和种苗投入产出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2年生黄芩在株距一定的情况下,种子产量随行距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株距为20 cm条件下,不同行距种子产量在行距40 cm条件下最高,可达到93.3 kg/hm2;
株距为30 cm条件下,不同行距种子产量在行距50cm条件下最高,可达到136.5 kg/hm2;
株距为40 cm条件下,不同行距种子产量在行距30 cm条件下最高,可达到109.95 kg/hm2;
其中,株距30 cm、行距50 cm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且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从种苗投入产出比可以看出,株距20 cm、行距20 cm栽培密度最大,种苗投入最高为11 745元/hm2,但种子产值最低为11895元/hm2,种苗投入产出比最小为1.01,株距30 cm、行距50 cm条件下,种苗投入为3135元/hm2,种子产值为30720元/hm2,种苗投入产出比最大为9.80,以上结果表明,2年生黄芩在株距30 cm、行距50 cm条件下种子产量最高,种子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表2 不同处理黄芩种子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Table 2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eed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黄翅菜叶蜂成虫数量的影响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的黄翅菜叶蜂成虫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3种不同药剂喷施处理后的成虫数在0 d、3 d、7 d和15 d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0 d成虫数有所升高,对照组0 d、3 d、7 d、15 d和0 d呈持续上升趋势,成虫数显著高于处理组,1%苦参碱可溶性药剂处理后成虫数显著低于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后,黄翅菜叶蜂成虫数变化趋势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3种试剂均可以有效杀死黄翅菜叶蜂成虫,其中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效果最佳。
表3 不同处理后黄翅菜叶蜂成虫数目的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adults of the Athalia rosae japanensis Sylvia mollusks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3 不同药剂处理后危害果荚数量变化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的黄翅菜叶蜂危害荚果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所有处理后的受黄翅菜叶蜂危害果荚数0 d、3 d、7 d、15 d、30 d呈上升趋势,处理组黄翅菜叶蜂危害果荚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最高可达61.09%;
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处理后危害果荚数显著低于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整个调查过程中,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后危害果荚比对照降低率最大分别为43.40%、35.10%;
以上结果表明3种试剂均可以有效减少黄翅菜叶蜂成虫危害黄芩果荚,其中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效果最佳。
表4 不同处理后黄翅菜叶蜂危害荚果数的变化Table 4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ods damaged by the Athalia rosae japanensis Sylvia serrata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 不同药剂处理对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处理的黄芩种子产量进行测产分析,结果见表5,不同处理间黄芩种子产量存在差异,1%苦参碱处理的黄芩种子产量最高,为(114±6.6)kg,对照组黄芩种子产量最低,为(25.05±5.25)kg,20%氯虫苯甲酰胺和5%甲维盐处理的黄芩种子产量无显著差异。从种子产量上可以看出,1%苦参碱在防治黄翅菜叶蜂、增加黄芩种子产量上效果最佳。
表5 不同处理对2年生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seed yield of biennial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3.1 栽培密度对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
合理的栽培密度是黄芩种子产量提高的重要栽培措施,黄芩的药材产量和种子产量不是正相关,因此黄芩的种子田和商品田需区别管理,及华等[8]试验表明,黄芩商品田适宜种植行距为27~40 cm,巩艳等[9]研究表明,黄芩商品田种植行间距为28 cm 20 cm,由于黄芩直立性差,过于密植不利于通风透光,植株过于郁闭造成种子产量降低,栽培密度过小使得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减少,降低种子产量,因此黄芩种子田栽培密度通常小于商品田,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合。杨保仑等[10]研究表明,适当密植能有效提高黄芩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黄芩的外观品质,但密植时单株产量较低,1年生黄芩所产生的种子俗称“娃娃种”,成熟度不够[11],本试验选用2年生黄芩为研究对象,由于黄芩属于无限花序,花期长且种子易脱落,本试验采用人工多次采收方式,尽可能保证种子产量的准确性,但实际生产中多采用一次性收割地上部分收种的方式,所收种子成熟度不一致,增加种子损失率。本试验所采收的种子发芽率达75%以上,生活力在75%以上,千粒重不低于1.55g,净度在88%以上,符合黄芩规范化种植要求[12];
徐冬梅等[13]在大豆等作物上开展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发现密度对产量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增关系,达到一定量后产量不再增加,相反有所下降。本试验结果表明,2年生黄芩种子产量随株行距增加而增加,之后达到一个高峰,当株行距继续增加时,产量会下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由于黄芩为多年生植物,2年生植株高度和幅宽已经接近最大值,因此,试验结果同样适用于多年生黄芩。
3.2 黄翅菜叶蜂有效防治措施对黄芩种子产量的影响
黄翅菜叶蜂与黄芩种子产量关系密切,王云超等[14]研究表明黄翅菜叶蜂可使黄芩果荚受到危害,且容易出现在高温干旱的地区,其危害至85%以上,使用甲维盐高氯乳、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乙酰甲胺磷乳油和阿维菌素乳油等可防止害虫对黄芩继续侵害,与本试验种选用的化学试剂基本一致,前人在黄翅菜叶蜂的防治试验中使用0.5%苦参碱水剂与化学农药混合防治,本试验考虑用药安全性,增加了苦参碱浓度,选用1%苦参碱纯生物农药,未选用化学农药混合,这与韩宏坤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效对黄芩上黄翅菜叶蜂的防治效果优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药剂药效最强时期为用药1周后,由于露天用药,药效先由弱到强,发挥最大药效,但随着时间增加自然分解或气候环境影响,药效又随之降低。
在防治过程中既要考虑高效性,也要考虑安全性,苏淑欣等[15]试验表明,40%辛硫磷对黄翅菜叶蜂防治效率较对照高出50%,此结果与本试验所选用的生物制剂不一致,主要是考虑黄芩用药的安全性,1%苦参碱能有效防治黄芩黄翅菜叶蜂,且苦参碱属于生物农药,符合用药的安全性要求。
猜你喜欢叶蜂苦参碱株距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农业与技术(2022年9期)2022-05-17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农机质量与监督(2021年5期)2021-07-02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19年2期)2019-06-03苦参碱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麦叶蜂的破绽第二课堂(初中版)(2018年7期)2018-09-08氧化苦参碱对SGC7901与ECV304的体外活性比较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年5期)2018-06-13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12期)2018-01-31巧解“植树问题”学苑创造·B版(2015年12期)2016-06-23维药苦豆子中苦参碱的提取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5期)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