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育人功能的实现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育人功能的实现

时间:2024-01-01 12:30:01 来源:网友投稿

王清霞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育人功能的实现

王清霞

(吕梁学院 教育系,山西 吕梁 033000)

在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生态系统中,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育人功能被进一步突出和显现。功能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意味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结构中暴露的师生主体系统适应能力不足、师生互动价值关怀明显剥离、师生制度化的关联作用有限、师生关系价值观念认知差异等功能障碍束缚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教师和学生子系统之间“地位—角色”的相互协调、自我调节和依存发展是更好实现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系统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根据系统环境的变化,创新师生关系结构优化策略,立足价值关怀的回归,推动师生关系育人功能发挥,强化制度关联的力度,实现育人系统生态整合运行,推动价值规范的统一,维持师生行动特定共生模式,是高校师生推动育人功能实现的基本实现路径选择。

高校师生关系;
育人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
价值关怀

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效能的发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的提出,将全面开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和探索,推动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合理增负和课堂革命的持续推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宏观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和微观教学变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态系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社会是由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所组成的多元开放系统[2]。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地位-角色”之间稳定的制度化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在高校师生关系结构的发展和优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角色是否有效对应和稳定,也就成为了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育人功能能否得以彰显的关键。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普遍性、情感性、扩散性、自致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关系结构。随着师生关系育人功能的进一步突出和显现,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也自然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育人功能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生态中的重要功能,其功能的改变和强化,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结构也会产生显著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结构对于高校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从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地位-角色”的实际存在状态来看,师生主体系统适应能力不足、师生互动价值关怀明显剥离、师生制度化的关联作用有限、师生关系价值观念认知差异等结构中的问题和功能性的障碍,进一步限制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对构建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立足于师生主体更好实现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系统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功能,推动实现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实现,高校师生主体要主动对现有师生关系的结构进行自适应和变革,以此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生态实现四个功能,凸显师生关系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基本功能和作用[3]。

在致力于说明所有行动系统的性质时,帕森斯提出了一套度量这些系统特征的概念,即“模型变量”,说明了行动者在互动情景中必须明确地或隐含地采取的选择。模型变量由五对范畴组成: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情感涉入与情感中立(情感性与中立性)、扩散性与专一性、先赋性与自致性、集体取向与自我取向(公益性与私利性)[4]。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普遍性、情感性、扩散性、自致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关系结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对于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对师生主体的意识强化、对育人价值关怀的凸显、对育人互动的深化、对资源整合的推进和对立德树人的服务上。

1.1 普遍性的师生关系结构有利于强化主体意识

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任何其他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结构。高校师生关系的互动都遵循着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遵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因而能够使得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行为共同作用于教书育人的生态环境和系统之中。这样一种普遍性的规范标准对于强化教师的身份认同,强化学生的学业认可,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身份意识,帮助教师和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性的标准和规律,进行必要的角色扮演,做好基础教学工作,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共同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空间和环境。

1.2 情感性的师生关系结构有利于凸显价值关怀

情感性意味着行动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性的社会关系结构。与其他社会关系结构不同,师生关系结构存在的基础不是工具理性和物化哲学,即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关系并不停留在通过这种关系能够获得功利意义上的收获或者进步。师生关系结构发展的基础是情感性和价值性。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投入了除了理智之外的个人情感,因而使得互动变成了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和价值升华的过程。情感性的师生关系结构对于化解理智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关怀缺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情感维系为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更好实现教育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发生和深化,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应有的社会价值关怀,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收获到来自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与慰藉,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1.3 扩散性的师生关系结构有利于深化育人互动

扩散性意味着行动双方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和不受限定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相对扩散性的社会关系结构。基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主体互动中所能给予或者取得的满足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和技能本身,因而这样一种关系结构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和深化师生主体的互动行为。对于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而言,师生主体间经常性、深入性、有效性的互动对于更好地落实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从高校基本育人功能角度出发,师生主体通过互动而获得的满足不断增长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在互动中投入更多精力、时间、情感和思考,而这都将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素质,也能助力高校高水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4 自致性的师生关系结构有利于推进资源整合

自致性意味着行动者之间将对方的表现和成就作为相互对待的基础识别标准。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典型自致性的社会关系结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先赋性,即是因为二者后天的相遇、相知而形成的。这样一种自致性,是教师和学生逐渐在互动中深化对于彼此之间认识的过程。这对于教师个人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技能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对于学生而言,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对于教师的认可,并不是对教师这个先赋性称谓的接受和认可,而是随着互动的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技能和魅力等后天性因素的认可和信服。在这样一种关系结构的变化和深入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自我修炼和发展,对于师生关系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有益,同时对于推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也有益。因为互动中,学生对教师自致性品质和标准的考量,会不自觉地指引教师投入到以高标准和高要求的目标为指导而进行自我提升,而这势必会撬动和聚合更多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目标。

1.5 公益性的师生关系结构有利于服务立德树人

公益性意味着行动者在互动中将对方或者集体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师生关系是一种带有明显公益性的社会关系结构。在高校师生关系结构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大部分教师主体都是将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基于这种优先地位的安排,教师主体会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公益性的属性也会推动教师主体尽心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教授基本的专业技能,培育重要的专业精神,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基本的人才培养功能可以得到较为理想化和有效化的展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能有效实现,有助于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当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新型专业人才。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经典释义,一个系统只有满足了适应、目标达成、系统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并维持系统的稳定[5]。高校师生关系结构对于高校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从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地位-角色”的实际存在状态来看,师生主体系统适应能力不足、师生互动价值关怀明显剥离、师生制度化的关联作用有限、师生关系价值观念认知差异等现实结构阻碍,不利于高等教育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系统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功能的实现,进一步限制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更好地发挥,对于构建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

2.1 师生主体系统适应能力不足:环境适应功能弱化

环境适应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高校师生主体在面临高等教育系统和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基本的系统适应能力不足,导致高等教育环境适应功能弱化,不利于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面对当前阶段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变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基本育人要求和标准变得更加严格的环境中,高校师生主体如无法以环境变化为导向做出改变,或从主体角度出发去适应环境变化,即表现出其系统洞察力和环境感知力的相对迟钝,从深层角度来看,则体现出师生关系在环境适应功能层面的不足,成为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阻碍因素。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立德树人的新标准尚未有效转导到师生主体的认知与行为之中,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基础学习表现产生应有的指引和导向。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之中并未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变和强化,导致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结构并未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功能的强化而发生相对应的优化和调整。这种对系统适应和环境适应的敏感性下降,反映的是高校师生主体基本的教育生态适应能力不足。因为对系统和环境的洞察和感知难以跟上高等教育系统和人才培养环境的变化节奏和要求,自然也就引致了由于结构问题而产生的环境适应功能弱化,导致高校师生关系互动对育人目标实现的助力出现弱化,不利于高校教师在新的要求和标准中积极调整行为策略,完成对学生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2.2 师生互动价值关怀明显剥离:目标达成功能受阻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共同性和发展性的共建关系。师生充分有效的互动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和达成的保障。而整个育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单向评价,更是对学生综合发展的评判。高等教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对质量价值观的追求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格。高校师生关系中的师生互动是这种关系结构得以稳定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也要看到,在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结构中,出现了一种十分不和谐的现象和情形,即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变成了一种以知识传授为单向沟通交流的理智过程,导致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和价值出现游离,甚至是真空,而这种价值关怀的剥离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基本目标、践行教育基本价值而言十分不利。例如,在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主体存在语言体系层面的差异、发生节点也存在分散性特征,再加上交互场景虚化、互动空间自由等因素的影响,师生主体的交流存在对话交往过少、交流效果不佳、情感融入缺失及构建动力弱化等问题,其中由于交互场景虚化导致的情感融入缺失,还具体表现在师生双方在虚拟交互场景中,多只把此场景作为其解决基本问题的手段和载体,教师用来回应学生诉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学生则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出现了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双方的发展便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与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便形成发展冲突[6]。究其原因可知,师生互动中价值关怀的明显剥离,会将高校师生关系的结构发展引向一个功利和理智的发展状态,在此过程中师生主体难以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感情,导致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最终培养的学生可能成为社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代表。价值关怀的剥离,成为高等教育基本育人功能达成受阻的本质动因。

2.3 师生制度化的关联作用有限:系统整合功能软化

稳定的制度化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高校师生关系结构的存续和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有制度化的关联发挥作用。这些制度化的关联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实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整体育人功能发挥的根本。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之中,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并未形成一些规定性的制度化关联和安排,导致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难以有效整合到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功能的履行之中。失去了制度化关联的基本作用,教师主体或者子系统,仍然在原有行为习惯的指引下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并未在互动频次、互动内容和互动质量上有实质性的改变和变化,使得师生的互动陷入了低水平和低层次的重复之中,难以激活和激发有利于实现育人功能的力量和元素。学生主体或者子系统,因为失去了一定的制度化约束和关联,对于教师主体的接受和认可仍然停留在既有的行动选择之中,并未对师生互动的新要求、新内涵和新标准产生必要的知觉,依旧按照固定的互动思维参与到与教师的关系构建之中。具体而言,在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属于“说话者”,而学生属于“沉默者”,师生开展平等对话的理想语境及理想化的关系被打破,即学生已失去了辩证、解释、反思及批判的权利,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此,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不复存在,双方也难以实现新型关系的构建[7]。而教师和学生子系统的这样一种状态,不利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整合功能的实现,最终引发师生主体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关联进行联系和考量,进而导致高等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2.4 师生关系价值观念认知差异:模式维持功能受限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推动高校师生关系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发展模式和高等教育内部发展模式,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功能和高等教育育人功能。而这样一种模式的形成关键在于师生主体的价值观念能够一致和协同,固定成一种特定的机制。但是,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师生主体对于新环境中的关系结构发展观念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高校教师主体对于师生关系构建与师生常态互动中的关键育人功能并未形成理性的认知,即并未真正认识到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作用,因而在实践中,在与学生的关系结构发展中,并未真正按照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最新要求和标准来实践,尤其是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的定位和大学生合理增负的现实要求下,其尚未形成强化师生关系和互动的自觉。例如,在在线教学场域中,部分高校教师仍是简单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在固有的认知与实践中开展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基于此,教师仍是在线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者,受限于教师认知及观念的影响,在线教学蕴含的精神和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确认和填充,师生关系仍呈传统模式[8]。学生主体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和学业的理解都是在课堂之上,因而很难从内心产生对师生关系构建和师生常态互动的价值理念认同,并未将师生关系结构的强化和发展作为自身实现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师生主体价值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要求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高校难以形成或者维持一种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育人功能发挥的基本师生关系模式和高等教育内部发展模式,导致师生关系和高等教育基本的模式维持功能受阻。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体系内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功能实现路径的变迁与体系的构建[9]。功能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也意味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师和学生子系统之间“地位-角色”的相互协调、自我调节和依存发展是更好实现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系统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根据系统环境的变化,创新师生关系结构优化策略,立足价值关怀的回归,推动师生关系育人功能发挥,强化制度关联的力度,实现育人系统生态整合运行,推动价值规范的统一,维持师生行动特定共生模式,应该成为高校师生推动育人功能实现的基本路径选择。

3.1 根据系统环境的变化,创新师生关系结构优化策略

高校师生是师生关系结构的主体,在推动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育人功能发挥中,充当着行动者的角色,有义务在系统环境的变化之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调整和优化策略。高校教师和学生主体要根据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创新自身在师生互动中的行为,以适应系统环境的新要求,保持对系统的较强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较强感知能力。对标高等教育基本育人功能的定位和要求,进一步强化自身行为以助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并进一步优化自身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行动策略。致力于推动师生关系结构在新系统环境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系统环境的生存要求和标准,更好发挥师生关系在育人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3.2 立足价值关怀的回归,推动师生关系育人功能发挥

价值关怀与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育人目标的达成,既需要工具层面的努力和改进,也需要价值关怀层面的支持与促进。高校师生主体在师生关系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在凸显师生关系的关键育人功能的行动中,要立足价值关怀的回归。高校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关系结构,实践中情感涉入的缺失,导致高校师生互动中感情投入和获得的减少,使得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变成了一种理智主导的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关怀。这是制约高校师生关系关键育人功能发挥的一个症结。教师主体要主动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要将必要的价值关怀融入与学生的互动之中,让与学生的关系构建变成一种富有感情、充满趣味、洋溢色彩、具有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潜移默化的关怀与情感,让这种情感熏陶的方式变成一种有温度和有意思的间接教育方式,释放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柔性力量和积极作为。学生主体亦是如此,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投入必要的情感,让教师在师生关系的生成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职业获得感和愉悦的体验感,共同构建出和谐的学习成长空间和健康的发展环境,推动师生关系育人功能的发挥。

3.3 强化制度关联的力度,实现育人系统生态整合运行

师生关系结构的优化和强化,离不开高等教育主系统的作用和引导。当然,高等教育主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得益于师生关系子系统的助力和整合。高校在师生关系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上,努力强化制度化关联的力度,实现子系统的整合运行,共同服务于整体育人功能的彰显。在高校师生关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上,高校要主动制定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和安排,进行必要的制度性介入,对教师基本的师生互动频次、互动内容和互动质量进行实质性和规定性的要求,让教师在师生关系结构的优化和强化上产生必要的制度敬畏感,进而将个人的行为策略整合到高等教育主系统之中来,参与到育人实践之中去,参与到育人功能的保驾护航之中去。构建必要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平台、互动通道,让学生在师生关系结构优化和强化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发展获得感,进而将个人的行动策略整合到高等教育主系统之中去。通过强化制度化关联的力度,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常态化关联和互动,践行“师生共同提问、对话、争论、建构”的教学行动[10],密切师生关系的结构,实现育人系统生态的整合运行,共同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实践当中。

3.4 推动价值规范的统一,维持师生行动特定共生模式

价值规范为整个高等教育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师生主体在价值观念上的认知差异,从根本上讲不利于形成高等教育系统师生行动的特定模式。高校师生主体要致力于推动价值规范的统一,将个体的价值观念回归到高校育人功能之上,树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新变化和新要求下的正确认知,主动将自我的价值观念向主流价值规范靠近,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规范统一。通过建立统一的价值规范,聚集师生主体的共生价值,实现模式维持的功能,从主体共存走向价值共生的精神聚合体,从知识共享走向智慧共生的智慧创新体,从制度管理走向权力共生的民主联合体[11],形成师生行动特定的共生模式,强化师生关系的结构。积极主动采取共同行动,在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中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和作为,承担作为行动者的基本角色,以师生主体的主动因应,形成高校师生互动的良性生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 陆根书,胡文静.高校师生关系:一个重要而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J].江苏高教,2022(3):8-13.

[2] 杨坚.基于大学生合理增负背景下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7):31-34.

[3] 郑永进.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职教集团协同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2(09):52-56.

[4] 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31(4):43-48.

[5] 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9):67-73.

[6] 夏雪芹,袁忠霞.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148-151.

[7] 张菲菲,邹光平.“权利”视域下传统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的破解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152-155.

[8] 李争一,曲铁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教学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20(7):82-87.

[9] 车丽娜,徐继存.我国师生关系研究70年:历程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28-36.

[10] 朱志勇,阮琳燕.“自我革命”的挑战:一位大学教师的“祛魅”之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8(4):80-91.

[11] 郑久华.高校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劳动: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质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 77-86.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Wang Qing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vliang College, Lvliang, Shanxi 033000, China)

In the new development eco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key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urther highlighted and manifested. The change of function and environment means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adaptive ability of teacher-student main body system, the obvious separ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value care, the limited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values and other functional obstacles restrict and restrain the better play of the key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status-role" coordin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depende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subsystems are the basis and key to better realize the four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goal achiev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mode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system environment, innovating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ructure, basing on the return of value care, promoting the fun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correlation,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per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 norms, maintaining the specific symbiotic mode of teacher-student action are the basic path choices for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ng func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function;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value concern

10.3969/j.issn.1673-2065.2023.01.011

王清霞,女,山西介休人,讲师。

吕梁学院教改课题(XJJGYB202203):“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教育学》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山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21024)《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机制和策略研究》

G640

A

1673-2065(2023)01-0055-06

2022-05-20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师生关系师生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功能 育人 视角

猜你喜欢